资源描述
语文课堂教学要张弛有度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我们教师不能保证把一节45分钟的课讲得一个高潮迭加一个高潮,一个精彩连着一个精彩,也就不能强行要求学生在45分钟里每分每秒眼珠紧随着我们的手势转、耳鼓紧和着我们的声音敲、脑瓜紧贴着我们的思路走,所以,一节课,尤其是语文课,如何做到张弛有度,是一个很值得探究的课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的转变入手探究语文课堂教学的张弛之道。
一、变“单一”为“多彩”是体现张弛之道的有效手段
语文教学培养的应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而现实教学中,却严重地存在着重视阅读课的讲解教学而轻视说话课的动口训练、忽视写作课的动手训练、遗忘听力课的用耳训练的片面教学现象。在这种方式单一、模式老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统治下,学生听起来单调呆板,学起来枯燥乏味。多彩的课堂一定会尽绽母语教学的魅力,学生会被语文的魅力深深打动,从而去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创造性地学习语文。这时的紧张探索,这时的孜孜以求,会完全出自内心的渴求而不是被迫的压制;此时的学习虽曰紧张,实则轻松、愉悦。
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是解决现实教学中“明张暗弛”痼疾的肯綮
当代学生主体意识的崛起,对我们填压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颠覆式的挑战。也难怪如此,因为现在学生几乎都拥有大量参考资料,通过阅读这些注解书,他们大多能理解课文所讲授知识,通过自我再钻研基本可以掌握并运用这些知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一味的讲解就不能不让学生产生教师是在照本宣科的嫌疑,从而动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地位。所以,我们课堂教学应大胆放手,解放学生的脑、手、耳、口,让他们动脑、动手、用耳、动口,由被动接受到主动的探索。为此,我们教师甚至不妨用一个强制性的时间比例来分配自己的“讲”和学生的“练”,从而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主动学习时间,有浓厚的主动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去研读文本,探求知识,潜化能力,形成网络,发现问题,创造发展。老师的职责是在学生宽松的自学环境中紧张地巡视查看、指漏纠错、督促指导。所以实现张弛有度的前提是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和给予学生足够多的主动探索时间。
三、变“随意讲、随机练”为“定时定量检测”是保障有效张弛的必须前提
张弛必须有效,贯彻张弛之道旨在产生优秀绩效。无效的张弛等于耍花招。保证有效张弛要牢牢把握“定时定量检测”这一必要手段。
教师“随意讲、随机练”的教学方式,其毒害不仅在于使老师疲惫,让学生厌烦,其更深的毒害是用固有的书本观念继续僵化下一代人的观念,是用老师这一代的思想继续束缚学生这一代的思想。如果以“定时定量检测”来查遗补漏,那将是另一番情景了。老师就如一位渔翁,学生就是入水捕鱼的鱼鹰,老师指给他捕鱼的方法后就只等坐收渔利了。至于该到哪里捕鱼捕什么样的鱼,也确实该渔翁指点的,但渔翁充其量用竹篙在鱼多处的水面上轻轻一点罢了。鱼终归得鱼鹰去捕,渔翁是不应该下水的。自然,鱼鹰在一次一次的入水出水接受渔翁的评价中逐渐增加了能力,提高了水平。学生学习亦是这样,老师必须要用一把很合理的尺子来及时地度量学生的学习,指导学生的学习,至于“学”的工作还是要靠学生去完成的。
四、变“教师归纳总结”为“学生主动生成”是实现张弛之道的高层次追求
教师做课堂小结是语文课堂教学必要也是有效的教学环节,它能起到明晰思路、固化所知、提升能力的作用,但过多采用这种方式就体现出它“僵化”和“奴化”的弊端来。因为让学生紧绷着神经全盘地接受就剥夺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权,就虐杀了他们个性化的追求。
老师有必要去要求、去引导学生归纳,让他们按自己的理解、认识、体悟,去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形成自己的理论模块,整理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能力。这种“主动生成”就是学生的独创,而学术上,愈是独创的也愈是有价值的。
实现四个转变后,从老师备课的角度是“张”,从老师讲解的角度是“弛”,从学生无效劳动、被动接受方面看是“弛”,而从主动探求、获取生成的角度看是“张”。在这一变化中,学生的主体价值得以肯定,所以,他们失去的是空虚和烦躁,获得的是充实和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