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河的主人(第二课时)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 陆一平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和理解下列词语:湍急、浏览、万马奔腾、浊浪排空、惊涛骇浪、如履平地、胆战心惊、谈笑风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只要沉着勇敢、智慧机敏,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初步感受黄河的壮美。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感受黄河那磅礴的气势,领略黄河的主人动人的风采。 请同学们自由快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后用一个词语或几个词语说出黄河和艄公给你留下的印象。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评价。 同学们,古人云:“语不惊人誓不
2、休”,要想“语惊人”,首先要注意积累。课堂是我们积累好词佳句的主阵地。今后每节课我们都要比一比,谁的好词佳句多。二、“多管齐下”,深入感受黄河的壮美。 1、多媒体出示课文第一节内容。指名感情朗读,齐读。 学生点评,教师相机点拨。 2、播放黄河万马奔腾、滚滚东流的录像。 教师朗诵:这就是孕育了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母亲河,这就是九曲迴肠、奔流不息的黄河!此时此刻,你就伫立在黄河边上,听着黄河的咆哮,你心潮起伏,感情激荡 再次感情朗读课文第一节。 3、小组合作学习:除了用朗读来表现黄河的气势之外,你还能用哪些方式来表现呢? 三、读写访结合,领略艄公的风采。 (一)读 1、激发、体验情感:如果是你在这黄河
3、的羊皮筏子上,你的感受如何?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呢?细读课文26节。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节练读,把作者的心情读出来,让别人能充分感受到。 2、黄河的主人又是怎样的风采?练读第6节。说说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二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项练写: 1、围绕“专心致志”展开想象,把“艄公驾驶筏子破浪前行”写具体。 2、围绕“谈笑风生”展开想象,把乘客的表现用“有的有的有的”的排比句写具体。 体会以上两项之间的联系。 (三)访 1、自读课文78节。 假如艄公来到了我们的课堂里,你对他进行现场采访,你会问什么问题?把你的问题写下来。 2、现场采访艄公。 教师扮演艄公,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现场采访。采访过程中,教
4、师注意凸现艄公勇敢、智慧、镇静、机敏的特点。 四、延伸拓展,升华主旨。 刚才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黄波涛汹涌、浊浪排空的气势,领略了黄河主人勇敢镇定的风采,此时,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自主选择: 1、黄河,我想对你说 2、艄公,我想对你说 3、同学,我想对你说 4、我想对自己说 5、我想对说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感受到了黄河惊涛拍岸、令人胆战心惊的气势,领略了黄河的主人智慧、机敏的风采,而且领悟了只要沉着勇敢,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我相信,只要努力拼搏,不畏艰险,我们就能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事业的主人!附板书:黄河的主人艄公 勇敢 智慧镇静 机敏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全日制语文课程标
5、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收入小语教材的课文,均是古今中外文质俱佳的范文。它们融情境美、思想美、艺术美、语言美于一身,是进行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技能的依据和凭借。离开了这些佳作,阅读训练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同时,读是思的凭借;读是悟的前提;读是说的储备;读是写的基础。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师要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构建以读为中心的听、说、读、写的有机整体,让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
6、祖国的语言文字。一、把握教材特点,以读代讲 在教学时,我发现有些教师害怕学生不会,把语言文字嚼烂以后,滔滔不绝地讲给学生听,夹在学生与教材之间做“第三者”。让学生放弃了课本,围绕着自己从课本中抽出的三五个问题打转转。虽然偶尔也能读读课文,但却七零八碎,学生无法整体感知和理解课文。黑格尔曾说:“一切改革归根结底都是观念的更新。”作为教师更要更新观念,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要相信学生能读懂,而教师主要是在学生不懂处点拨,不明处启发,不畅处引导。如埃及的金字塔一课,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先让学生自学课文,然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能说一点就一点,两点就两点。我把学生说的点点滴滴都写在黑板上,学生见自己的想
7、法能写到黑板上得到充分肯定,乐极了。你说,我说,他说,热情极高。这样边读边说半节课下来,我写了满满的一黑板。这时,我面带微笑,教鞭指着满满的一黑板字引导学生说:“同学们,我们看着这一黑板的字,能把有关金字塔的情况有条理地说出来吗?”这一点拨,学生茅塞顿开。我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桌交流理出思路:金字塔的位置金字塔名字的由来金字塔的特点如何建造金字塔金字塔的历史意义,使学生的读又进入了一个高潮。这样,整节课以学生读为主,是学生自己通过积极的思维读懂了埃及的金字塔。课后我了解了部分学生,有的说:“金字塔已经在我的脑海里刻下了。”有的说:“我喜欢这样的语文课。”同学们谈得津津有味。我觉得这才真正达到
8、了教学目的教是为了不教。 二、运用多种渠道,以读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在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方面多想办法。如课堂上组织小小的表情朗读、朗读评论、范读、分角色朗读等等。让学生学会遇到佳句时,大胆放声,认真地去读,去品味。如小镇的早晨、黄河的主人、燕子等课文都是训练朗读的佳作。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透视学生心理,以读激情 学好语文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情感的培养,朗读是一条有效途径。无论是写景状物的课文,还是记人叙事的文章,都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教育。如教我也是普通一兵一课,我让学生用斩钉截铁
9、的语气读刘少奇回答船长的话,体会刘少奇临危不惧、一心抢救人民群众的崇高精神。这样,一个舍己救人的高大形象就永远屹立在学生心中。又如在大海中永生,我让学生朗读“飞机载骨灰”、“骨灰撒大海”的重点段落,细细体会当时人们的一举一动,人们的悲痛心情,使学生产生共鸣,对邓小平爷爷的崇敬、怀念之情油然而生。 四、紧扣文章题眼,以读促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思维的基本过程。然而问题是由学生提出还是老师提出,效果大不一样。我在教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时,就让学生反复读课题,“同学们,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这一问题刚提出,学生的思维像开了闸的洪水,“这个衣袋里装满昆虫的人是
10、谁?”“他为什么要把昆虫装在衣袋里?”“他用衣袋装满昆虫干什么?”“他不怕被昆虫咬吗?”学生有了读和问的权利,主动性完全被调动起来。这样变教师展示教学目标为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除了在课前,还可以在课中、课后,让学生反复读,质疑问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五、课上灵活多变,以读释疑 从生疑到释疑是学生学有长进的历程。在预习新课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读书时找不懂的问题,比比谁找得多,找得好。而学生初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问有许多是对课文理解不深引起的。对这些疑问,只要细读课文,联系插图或想象,稍加思考就能解决。因此,教师不要急于解答。尤其是古诗,可以让学生联系注释来理解。如我校戴建梅老师
11、教观书有感这首诗时,组织了一系列读的活动。一读,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二读,质疑,作上记号。三读,查字典,读注释,解疑。然后,还有不理解的,戴老师再启发、点拨,之后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就让学生自己解决,解决不了时教师再予以帮助。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又让学生尝到了学习的成功乐趣。 六、学习谋篇之法,以读促写 学生的写作往往是从仿到创。教材又是学生模仿写作的好材料。如小镇的早晨一课学完后,可以搞一个总分段落的读写结合,重点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介绍作者是抓住“四多”船多、人多、农副产品多、小摊子多把总起句“小镇的早晨是热闹的”写具体的,然后让学生模仿这一自然段
12、,用总分的方法围绕“秋天的田野真美呀!”写一段话,学生可以模仿,而且并不难。还有九寨沟的第二段,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第十段都是并列段落,描写两个事物,中间用一句话自然地衔接。读懂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自己去过的一个地方选两处景物来写,中间用一句话自然过渡。学生有章可循,自然写得津津乐道。 总之,“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如李白、徐志摩、莎士比亚等等,他们不是老师教出名,而是自己博览群书,自学成名。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课内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读书;课外组织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朗读教学中的美育实施 苏教版语文第九册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
13、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于此,我们可看出,语文教学与美育的关系极大,语文学科包含着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语文课程标准中又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这里,我们又可看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之重要,因此,语文朗读教学与美育的关系更密切,这更决定了朗读教学必须成为语文审美教育的主阵地。 朗读,即放声地诵读诗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读时不但要动口,更要动脑、动情,而这一过程却是在形象地展示课文的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激发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从而逐步提高
14、学生的审美能力,享受审美的乐趣。下面就苏教版语文第九册朗读教学中如何实施美育教育作一浅析。 一、读中品味语言美 语文第九册教材中无一篇不是用词精美,语句生动,这些优美的词句,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可听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锻炼读中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如:鼎湖山听泉一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记叙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时的美妙感受。这种有声有色的课文,只有朗读品味,才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用词之精当。文中第三段写听泉时的美妙感受,作者用了:“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一串排比句式,将四中不同的泉声分别比成“轻柔”的小提
15、琴声,“清脆”的琵琶声,“厚重”的大提琴声,“磅礴”的铜管乐声。相似而整齐的句式娓娓道来,语言之美,在学生深情并茂的朗读声中怎能不体味出美的韵味来呢?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古诗两首、小镇的早晨、莫高窟等课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出语言之美。 二、读中感受形象美 语文第九册教材中那些反映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事物的课文,通过那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书声琅琅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文中的人物心境、优美场景,那一幅幅美的画面跃然眼前。通过长时间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美感中的理性认识在想象中得到实现,在想象的推动下进一步丰富形象美。如:黄河的主人一文中,当朗读到:“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
16、势,令人胆战心惊。”时,学生眼前就会浮现出黄河滚滚的形象,这种感官上的兴奋,随着文中内容的深入,学生就会惊赞。“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面对着险恶的风浪,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骇浪,成为黄河的主人。”读吧,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对艄公的肃然起敬之情油然而生,感情为之升华,领悟到了崇高的形象之美。再如:嫦娥奔月一文中,嫦娥在月亮上深情凝望着后羿,后羿不顾一切朝月亮追去的情景。此时,学生朗读中,与他们共分离别情深,从而使嫦娥、后羿为民着想、牺牲自己幸福的美好形象深深地萦驻学生的心头。学生借助朗读在语言的感受能力下,转化为心中新的审美形象,享受审美愉悦,读中怎能不感受到形象美呢?成语故事三
17、则、装满昆虫的衣袋、林冲棒打洪教头、快手刘等课文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到形象之美。 三、读中体会情感美 本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各类文章无不包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壮,或直抒,或含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让学生体会到文中的情感,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而朗读表达最能以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出的情感来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情感美。如:友谊的航程一文,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记叙了我国海军官兵与美国海军共同欢庆的友好场面以及当地华侨激动、自豪的表现。“当中国水兵昂首阔步走在美国大地上时,华侨忘情地欢呼雀跃”学生读着,想着,不难体会出中美
18、两国人民之间的情谊,也不难体会出广大华侨在异国他乡为自己祖国强盛而自豪的情感。身临其境中,学生的激动与自豪也溢于言表。再如:师恩难忘一文,课文通过典型事例反映老师教学有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老师的敬佩之情。学生通过朗读,把作者对老师的尊敬、感激之情表达了出来,同时自己也深深受到感染。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怎能不感受到情感美的熏陶呢?天鹅的故事、我也是普通一兵、黄鹤楼送别等课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朗读体会情感之美。 四、读中鉴赏意境美 一个学生的审美情趣由于多种原因不尽相同,第九册小学语文课文中的许多作品,或描绘大自然的美景,或歌颂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或赞颂人类美好品德,或揭露生活中丑恶的一面。只
19、有及时、正确引导学生鉴别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才能提高学生的高尚审美情趣。而朗读是提高学生鉴赏意境美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给予是快乐的一文,文中小男孩面对新车的种种表现和保罗由此产生的心理变化交替叙述,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通过“读熟读懂读好”的比较朗读,鉴赏出保罗的哥哥因为给了保罗新车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让弟弟坐了一下新车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帮助了小男孩哥俩而感到快乐。读着读着学生自然而然想到我该如何给别人于快乐。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学生怎能不鉴赏出语言的声律美,内容的意境美呢?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郑成功、滴水穿石的启示等一些寓意深长的课文,只有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才能让学生鉴赏出内
20、容的意境美。 五、读中追求创造美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创造美的境界。小语第九册中的文章,只要教师把准训练点都可让学生在朗读中根据文字描述进行语言表达,在朗读中由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转化。朗读为学生创造美起到了桥梁作用,而这个过程就是在创造美。如: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作者将茅檐、小溪、青草、翁媪、三儿等人物景象组成了一幅农村生活图。在朗读中学生体会到了诗意、诗情,并受到自然美、艺术美的熏陶,学生根据头脑中浮现出的画面,就能不同程度地进入诗句所描绘的境界,再通过说把诗意表达出来,达到创造美的目的。这一过程在每篇文章每节课中无不体现。反反复复朗读训练中,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怎能不提高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把握语文课程标准,运用朗读教学进行语文审美教育,“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所述),变成根据语文学科特点,遵循美育原理的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有利于激发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