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孩子一个怎样的语文课堂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语文课应该是最鲜活、最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更是妙趣横生,多姿多彩的课堂。但从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来看,仍有很多学生厌倦语文课,我曾一次次陷入沉思,感慨颇多。作文语文教师,我们该给孩子一个怎样的语文课堂呢?(一)给孩子一个“情感的课堂”。 1、展现激情、充满热情。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语文课极富“激情”,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每个语文教师理应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2、尊重“需要”,注
2、重“激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氛围。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课文天安门广场时,特地找来相关视频与学生一同欣赏,当雄伟壮观的天安门广场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向往北京天安门了。“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二)给孩子一个“交流的课堂”。 我们要真正地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形式可多样化:有读书的,有谈见解的,又补充意见的,还可以把本组内尚未解决的问题拿到全班进行交流,
3、听取意见。小组汇报时,教师要关注全班的同学。他组学生可以补充意见,更可以发表不同见解,甚至进行辩论,真正还学生学习的主人翁地位。(三)给孩子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茁壮成长的肥沃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喝”和“渴”这组形近字时,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
4、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的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3、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
5、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孩子一个“感悟的课堂”。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的今天,语文教学尤其重视阅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为孩子阅历、个性的不同,他们对课文内容一定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所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张扬个性,启迪思维,激发想象。”的确,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处于读者地位的学生,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不已权威身份向学生灌输“确切”意思。给学生充分发表看法的机会,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采取多元化的阅读,自主化的读书方式,能照顾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我感悟,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操,在读中积累语言。使阅读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张扬个性、开发创新的纽带。真正给孩子一个“感悟的课堂”。 最后,愿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给孩子们带来无限的快乐和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