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游戏案例:当幼儿寻求帮助时——
案例:我要一张桌子(婷婷 4岁)
婷婷在娃娃家的灶台前做饭,炒好了3道菜盛入盘中,似乎觉得盘子多了没法放好,四下看了看,好像想起什么,跑来说:“老师,我要一张桌子,我家厨房就有一张桌子的哦!”
我故意问道:“什么桌子呀,你要用桌子干嘛呢?”
婷婷说:“就是可以放炒好的菜、做好的汤,那样的桌子呀!”
看着婷婷的比划,我补充说:“哦,你说的是厨房的餐桌,对吗?”婷婷高兴地点点头。
我说:“婷婷,现在教室里没有多余的桌子,我们想想办法,有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可以代替一下呢?”
婷婷四下看看,摇着头表示没有找到。我提示道:“你看,我们的灶台是用鞋盒代替的,还有什么可以变成桌子呢?”
婷婷歪头想了想,目光落在班级收集废旧物品的大纸箱上(纸箱上口有盖,比较平整),忽然很兴奋地说:“老师,把那个箱子借给我做餐桌,行吗?”
我点点头赞同,顺手找了块布料递给她,她认真地铺在纸箱上,然后把饭菜拿到了“餐桌”上,并且还邀请我去她家吃饭。
游戏中孩子经常可能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于是就会出现“求助”,此时教师要迅速辨别“求助”的难度和回应。案例中孩子的要求并不高,因为觉得盛菜的盘子都放在灶台上不方便,需要一张像家里厨房用的餐桌。我接到“求助”后,先了解桌子的用途,并给予正名“餐桌”,同时根据现场没有桌子这一客观条件,鼓励孩子自己寻找并想办法以物代替,达成目的。
当幼儿在游戏中寻求帮助时,教师应该根据“求助”的难易程度作出不同的回应:当“求助”要求相对简单时,可以给出小小建议,并鼓励他们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当要求相对高于幼儿游戏经验时,诸如“帮我写写**公司”时,教师直接帮助写好、迅速解决问题,不影响游戏进程;当面对幼儿提出一些难以实现或有危险性的“求助”时,教师明确态度“这可能不行的”,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