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提高初中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历史学科是一门深奥的学科,但是初中生在理解力和注意力上都有很大的不足,所以教师要在短时间教学中让学生悟出大道理,以此来让学生指导学生自己以后的人生,培养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似乎真的责任重大,但目前由于各方面认识观的不同,给历史教学带来不小的阻力,所以要让学生学好历史,这不能不要求教师有很强的教学能力,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最为重要的了,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去积累经验。一、妙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历史故事是历史教学中的常用方法,巧妙的历史故事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
2、中学习很多的历史知识和人生哲理。如何巧妙运用历史故事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是我们探讨的问题。选择对教学有用的历史故事是首要考虑的问题。首先历史故事必须要基本忠于客观历史,以往在选择的标准往往只注重故事性即只要学生感兴趣就可以,忽略了基本的史实,长此以往会造成不可挽救的错误,因此在选择故事时必须要谨慎;其次选择与课本知识相关的故事;第三故事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导向性;第四要对历史故事即时加以点拨,之所以选择历史故事作为教学手段之一,就是要发挥故事的作用,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状态,需要老师即时加以点拨,也可利用一些视频资料辅助教学,更形象生动的展现历史故事。如我在讲述五四运动的导
3、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插入一段电影我的一九一九中关于“顾维钧在和会上巧妙用计表达中国对日本盗取中国的山东的强烈愤怒”的故事,学生看后纷纷拍手称快,随即我再讲到“最后巴黎和会仍打算将德国在山东的利益转交给日本”然后即时点评“尽管中国有这样一位杰出的外交家,但是由于弱国无外交,最终也只能眼睁睁看着主权的丧失”。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去理解历史故事,这样比平铺直叙的讲解的效果好得多。二、疑,引起学生的兴趣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惑的过程。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使学生先感到“前途迷茫”,然后激励他们去“拨开乌云见
4、青天”,当学生“见青天”后,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快感,这种快感又能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五四运动爆发时,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学生回答:“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我在追问:“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了哪些正当要求?”当学生兴奋地回答“中国要求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要求把战前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侵略权益归还中国”后,我用沉重地语气说:“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参会提出的这些的正当要求为什么遭到无理拒绝”同学们一片愕然,我再提示到“日本曾经以退出巴黎和会迫使西方列强答应就德国在中国的侵略权益转交给日本,最终西方列强答应了日本的要求
5、,为什么中国的正当要求他们却不予理睬”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立即展开积极的讨论,纷纷发表个人的见解,最后大家通过相互讨论后认识到“是因为中国太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样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的落后是中国在外交上失败的根本原因,从而鼓励他们要认真学习,长大后为国家多做贡献,争取祖国的早日强大,扬眉吐气。因此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疑问时,才能引起他们的思维的积极性,巧妙地质疑设问,能碰撞出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三、密联系现实生活,强化历史学习兴趣历史讲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因此很多人认为学习历史除了考试以外没有什么别用途,很多初中学生正是这种观点的影响下,把历史完
6、全当作“副科”学习,上课不听讲,考试临时突击记忆。历史与现实有着紧密的关系,反思过去,是为了明天的更美好,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唐太宗正是吸取隋亡的教训,开创了贞观之治。近代历史上李大钊也曾说:“历史是死的,但解喻是活的,与时俱化。”因此作为历史教师一定要将将课本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及时抓住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的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我在讲述到第15课中的国共两党合作抗时,联系“连战访问大陆,陈云林与台湾领导人马英九的会晤,有人称国共第三次合作将要到来。”学生随即产生了浓厚兴趣,然后我在追问到“国共两党曾经有过两次合作,他们分别是是什么时候、怎样实现的呢,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那么国共能否实现第三次合作,这将对中国历史产生怎样的影响?”学生围绕老师的提问展开激烈,学生的兴趣被充分的调动起来,整个教室的学习氛围变得非常的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