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镇江实验学校 化学教学案 第四单元 燃烧 燃料
第二节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张美华 审核人:杨益 李纯刚 金怡 夏建平
班级 姓名 成绩 家长
第一课时 质量守恒定律
【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的测定,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原因;(2)通过对实验设计、操作,进一步熟练药品的取用、物质的称量(托盘天平的使用)等实验基本操作,训练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2)培养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意义。
【教学过程】
【导学】:分别点燃火柴、酒精,它们燃烧时都放热发光,火柴燃烧后只剩下灰烬,而酒精燃烧后连灰烬都没有留下。难道物质从世界上消失了吗?对物质变化要进行定量研究。
一、质量守恒定律
1.探究学习:质量守恒原理的证明
发现问题:酒精灯内的液体燃烧后会逐渐减少,生锈的铁钉质量比原先质量增加,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增加,减少还是不变?
提出假设:化学变化前后质量的总质量 。
设计实验:(1)参照课本P96页图4-13 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现象:在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中,滴入无色氢氧化钠溶液后,锥形瓶中产生 沉淀,天平保持 。
文字表达式:
结论:参加反应的硫酸铜和氢氧化钠质量总和 生成物硫酸钠和氢氧化铜质量之和。
(2)参照课本P96页图4-14 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
现象:胶头滴管中的稀盐酸滴入到小试管中的碳酸钙上,产生 ,锥形瓶中的氢氧化钙溶液逐渐 ,天平然保持 状态。
文字表达式:(1)
(2)
结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总量 发生改变(填 “有”或 “没有” )。
【发现规律】:验证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相等时,有气体生成或空气中参与的反应
要在 中进行。
【形成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 等于反应后生成的 ,即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1)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即参加反应的各原子的 、 ,
不变 。
(2)在宏观上,元素的 也不变
3.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1)必须在化学反应中,如:100g酒精和100g水混合形成200g酒精溶液,并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在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时,一定要注意是参加反应的总质量和生成物的总质量才相等
并不是指所有物质的质量的简单加和。如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时,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和就不包含二氧化锰的质量。
A、如:酒精燃烧后,质量逐渐减少,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的话,参加反应的酒精和氧气的质量总和应该与生成的二氧化碳及水的总质量相等,而二氧化碳和水散失在空气中,无法称得质量,所以质量减少。
B、铁钉生锈后质量会增加,则是因为参加反应的铁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铁锈的质量,当然铁锈的质量就会大于原先金属铁的质量。
C、强调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这里“参加化学反应的”不是各物质质量的简单相加,是指真正参与了反应的那一部分质量,反应中可能有一部分没有参加反应(反应剩余物)。
(3)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质量守恒”,并不包括其他方面的守恒,如气体体积不一定守恒。
【小结】:质量守恒定律可理解为“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两个可能改变”。
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 。
五个不变 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 。
原子的种类 。
原子的数目 。
原子的质量 。
宏观:物质的种类 。
两个一定变
微观:分子的种类 。
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 。
两个可能变
元素的化合价可能改变。
【练习】:1、4.6g某物质R在空气燃烧后,能够生成8.8gCO2和5.4gH2O,请你分析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2、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
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B硫磺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硫,说明空气中肯定有氧元素C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纯氧中能燃烧
D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说明蜡烛中一定有碳元素、氢元素,可能有氧元素。
讨论:有人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把装有硫酸铜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
杯中,将烧杯放到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取下烧杯并
将其倾斜,使两种溶液混合反应,再把烧杯放到天平上,
观察天平是否平衡。你认为上述实验设计是否严密?
【小结】: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要注意空气中气体参与反应和生成气体逃逸,使反应后的质量增加或减少。
【课堂练习】:1、早在17世纪,质量守恒定律发现之前,英国化学家玻义耳做过一个实验,在密闭的玻璃容器中燃烧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然后称量金属灰的质量,发现比原金属质量增加了。
(1) 试解释金属灰质量比原金属质量增加的原因。
(2) 由于玻义耳称量方法上的原因,他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机会,请你改进他的称量方法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炉甘石(主要成分为ZnCO3)、
赤铜(Cu2O)、碳粉混合加热到880℃,得到了多种物质,在锌、铜、银、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中,你认为不可能得到的是(写化学式) ,理由是 。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X + 3O2 2CO2 + 3H2O 中的化学式为
。
4、将A、B、C各10g的混合物加热后,A全部参加反应,C增加了8g,同时生成了4gD,则在反应中A与B的质量比是 。
课后记:
第二节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张美华 审核人:杨益 李纯刚 金怡 夏建平
班级 姓名 成绩 家长
第二课时 化学方程式
【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及遵循的原则;
2.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据此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会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掌握化学方程式中各量之间的关系。
2.认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依据,理解内容和形式的辨证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意义。
【复习】
1、a克镁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得到b克白色固体,此时参加反应的氧气为( )
A(a+b)克 B(a-b) 克 C(b-a) 克 D无法判断
2、化学方程式X+3O2=2CO2+2H2O中,根据质量守衡定律,可判断X的化学式为( )
A、CH3OH B、CH3COOH C、C2H2 D、C2H4
3、在化学反应A+B=C+D中,10克A与24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4克C。若有15克A参加反应,则生成D的质量是 ( )
A、20克 B、25克 C、30克 D、35克
4、在X2+2XY2=4XY中,1克X2与一定量的XY2反应能生成5克XY,则X2与XY2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是 ( )
A、1:2 B、1:3 C、1:4 D、1:5
5、化合物在纯氧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则此化合物中一定含有
和 两种元素,可能含有 元素。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我们学习了元素、原子、分子等都可以用化学符号表示,这些化学符号是化学最基本的语言,通称“化学用语”,那么表示化学反应用什么“化学用语”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一种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
二、化学方程式
1.定义: 。
将“碳+氧气—点燃→二氧化碳”的文字表达式改写成用化学式来表示的化学方程式.
[问题讨论] 化学方程式表示了什么?
指导学生看书100页联想于启示。看书,讨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以P为例: 4P + 5O2 =点燃== 2P2O5
4×31 5×32 2×142
(1)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情况下,完全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
(2)每4个磷原子在点燃条件下能与5个氧分子完全反应,生成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3)每124份质量的磷在点燃的情况下,能与160份质量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84份质量五氧化二磷
小结: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1)
(2) (3)
读法:
[练习]试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⑴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问题讨论] (1)P+O2==== P2O5这个式子是化学方程式吗?它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2)能否将P2O5改写成PO2,为什么?
指导学生看书,讨论、总结。
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①
②
(2)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3)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 。因此,在化学方程式两边的化学式前面要配适当的 ,使化学方程式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的 总数相等。化学方程式配平后,短线改成等号。
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种,这里介绍几种简单的方法:
(1)最小公倍数法
例如配平化学方程式:NH3 + Cl2 — N2 + NH4Cl
(2)观察法
先找出化学方程式中原子数目多的化学式,令该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为1
例如:配平化学方程式 NH3 + O2 — NO + H2O
(3)其他
注: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
(1)许多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发生,因此,需要在化学方程式中注明反应发生的基本条件。如把加热(常用“△”号表示)、点燃、催化剂、通电等,写在“等号”的上方或下方
(2)如果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中气体参加反应,有气体生成,在生成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如果在溶液中反应,生成物中有不溶于水的固体时,则在该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
(3)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时,气体生成物中就不需注“↑”;同样,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有不溶于水的固体时,固体生成物也不需注“↓”。
练习:
1.C2H6 + O2 — CO2 + H2O 2.Al + MnO2 — Al2O3 + Mn
3.C2H2 + O2 — CO2 + H2O 4.Fe + H2O — Fe3O4 + H2
5.Fe2O3 + CO — Fe + CO2 6.Mg + N2 — Mg3N2
7.NO2 + H2O — HNO3 + NO 8.KNO3 + S + C — K2S + N2 + CO2
9.FeS+ O2 — Fe2O3 + SO2 10.Fe2O3 + HCl — FeCl3 + H2O
将前面书本上出现的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来。
课后记
补充练习测试题
(1)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A、灼热的碳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另一种可燃性气体
B、铝在空气中,其表面生成一层细密的氧化膜(Al2O3)。
C、绿色植物吸收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葡萄糖(C6H12O6)并放出氧气。
(2)某同学看到化学方程式:“2Mg + O2 2MgO”想到以下两点,你还能
想到更多吗?请你把你的想法补充到下面空格中。
① 镁条燃烧,放出耀眼的白光和大量的热,生成白色粉末状的氧化镁。
②反应前后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不变化,都是氧元素和镁元素。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