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案例分析案例:有个幼儿经常拿别人的东西,虽然老师也经常教育他,但他总改不了。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分析: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认为首先要扭转两个错误的认识:有的成人对孩子的此类行为抱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孩子小,不会有不良动机,没关系,甚至不闻不问,这是完全错误的。幼儿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阶段,“苗不正,则树歪”,从小形成的品行,以后是很难纠正的。孩子开始拿别人的东西可能是一时疏忽或欲望所致,但幼小的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很差的,他们很难自己意识到这种行为的错误,久而久之将形成难以纠正的不良品行,那时候就悔之晚矣!有的成人对孩子的此类行为过于大惊小怪,骂孩子是小偷,甚至用打骂惩罚来进行所谓的
2、纠正,这种做法不但不能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只能损伤幼儿的自尊心。 其次要与这个小朋友的家长联系,进行交流沟通,找出这个小朋友的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为了帮助这个小朋友及时改掉坏习惯,做个正直、诚实的好孩子,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教育方法:一、亲身体验法。 纲要中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我想:孩子对新事物总是有着较强的好奇心,正是这种好奇心,促使这个小朋友一次又一次地去拿别人的玩具,至于拿了别人的玩具有什么后果,孩子是不会去考虑的。因此,我们不要去指责、威吓、甚至歧视这个孩子,而要让他知道私拿别人的玩具是不好的
3、。我们可以故意把这个小朋友最心爱的玩具藏起来,他发现后一定很着急,这时我们就可以跟他说:“你看,自己的玩具被别人拿走后多着急呀,下次可不能再去拿别人的玩具了,你说是吗?”然后带他去寻找玩具。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让他帮助别人寻找丢失的玩具,让他从中体验到帮助别人的乐趣。二、共同游戏法。 纲要还提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 共同生活、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除了玩自己的玩具外,更渴望能玩一玩别人的玩具。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在班里特设“玩具屋”,请小朋友把家里的玩具带到幼儿园与大家一起玩。同时给各种玩具编上号码,并在玩具屋里也编上相应的号码,
4、要求小朋友玩了以后,马上放回原来的地方。刚开始,“玩具屋”由教师管理,慢慢地,可以把这个任务交给小朋友管理。三、自我纠正和过度纠正法:适用于幼儿不负责任的行为。由于自我纠正和过度纠正要付出犯错者一定的时间、代价和精力,因此对幼儿有意或无意的过错带来的、造成他人损失或物品损坏的行为,运用自我纠正和过度纠正可重新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当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并弄坏了以后,我们可以与与其父母沟通,让孩子给予赔偿,并采用扣除零花钱、减少买玩具和不吃麦当劳等手段,让孩子感受和体验赔偿的过程。 四、家园保持一致法。 纲要也明确指出: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
5、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我们可以向这个孩子的爸爸妈妈介绍了一些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让她的爸爸妈妈能用科学的方法,耐心、正确地引导孩子纠正不良行为。要采取坚决果断的措施,杜绝孩子私拿别人东西的行为。一经发现自己的孩子私拿了别人的东西,不管是大、是小、是多、是少,是否贵重都要督促孩子去归还人家。要对孩子讲明私拿别人的东西的危害。必要时,父母要亲自带孩子去归还物品,并同时向人家赔礼道歉。切不要怕脸面不好看,而敷衍塞责过去。更不能搞什么“下不为例”。因为这时孩子完全在看父母的态度,如果父母不坚决,甚至原谅、纵容,就会使孩子的不良行为一发而不可收。有一次就有两次、三次这一点做父母的千万不能心软。岂不知,此时父母的宽容就等于把自己的孩子往泥潭里推!此外,老师可以做的还有:在孩子个人的学习用品上写上名字,公有物则写上幼儿园的名称和编号,然后放在固定的位置。请老师对孩子们讲明“东西用完以后,要放在原来的地方”。帮孩子记录学习用品的使用(如:哪一天买了什么学习用品)。这种记录习惯除了帮助孩子知道且保管自己的所有物外,还可帮助他养成节俭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