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有何变化数与代数 数与代数现行大纲这部分内容主要侧重有关数、代数式、方程、函数的运算,标准对此作了较大地改革: 1重视数与符号意义以及对数的感受,体会数字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通过探索丰富的问题情景发展运算的含义,在保持基本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强调能够根据题目条件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和运算方法,加强估算,引进计算器,鼓励算法多样化。 2对于应用问题:选材强调现实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题材呈现形式多样化(表格、图形、漫画、对话、文字等);强调对信息材料的选择与判断(信息多余、信息不足);解决的策略多样化;问题答案可以不唯一;淡化人为编制的应用题类型及其解题分析。 3
2、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可以发现、描述、分析客观世界中多种多样的模式,把握事物的变化和事物间的关系;初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学会用符号表达现实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关系,会初步进行符号运算。 4体会方程和函数是刻划现实世界,有效地表示、处理、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强有力工具,是探究事物好发展规律,预测事物发展的重要手段,重视对简单现实头问题的建模过程,学会选择有效的符号运算程序和方法解决问题,重视近似解法特别是图象解法。 第一学段 1增加“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2适当加强基础。 3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二学段 1增加“结合现实情景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进行估算;发展学生的数感;加强与现实的联系。”
3、2增加了“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3删除“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教师讨论) 4将“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改为“能理解简单的方程。” 图形与几何 (原称空间与图形:变“空间与图形”为“图形与几何”;重提几何直观、推理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用词更加规范,体现了课标的严肃) 现行大纲这部分内容,小学主要侧重长度、面积、体积的计算,初中主要是运用逻辑证明和扩大公理化的方法呈现有关平面图形的性质,这使得学生不能将所学的几何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也没有体现现代几何的发展,还往往造成不少学生因此对几何、至整个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
4、为此,标准在重新审视几何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几何学习最重要的目标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形成空间观念。并对传统的几何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 1设置了“空间与图形”领域,将几何学习的视野拓宽到学生生活的空间,强调空间和图形知识的现实背景,从第一学段开始使学生接触丰富的几何世界。 2通过观察、描述、制作、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和图形设计与推理的能力。 3突出用观察、操作、变换、坐标、推理等多方式了解现实空间和处理几何问题,体会更多的刻划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标准中还指出,逻辑证明的要求并不局限于几何内容,而应该体现在数学学习各个领域,包
5、括代数和统计与概率等;对于几何证明的教学来说,它的目的不应当是追求证明的技巧、证明的速度和题目的难度,而应服从于使学生养成“说明有据”的态度、尊重客观事实的精神和质疑的习惯,形成证明的意识,理解证明的必要性和意义,体会证明的思想,掌握证明的基本方法等等。因此,标准中在强调探索图形性质的基础之上,要求证明基本图形(三角形、四边形)的基本性质,降低了对论证过程形式化和证明技巧的要求,删节去了繁难的几何证明题,旨在通过这些让学生体验逻辑证明的意义、过程,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同时,向学生介绍欧几里得和几何原本,使学生体会它们对于人类历史和思想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综上所述,标准大大地加强和改善了目前的几何
6、教学。 的”图形与几何”第一学段仍分为四部分,具体表示有所变动,(1)图形的认识,(2)测量,(3)图形的运动,(4)图形与位置, 在探索、发现、确认、证明图形性质过程中,体现两种推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辅相成的关系。 体现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 “图形的运动”强调了图形的运动是研究图形性质的一种有效方法。 运动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 第一学段 (1)将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放在第二学段. (2)将”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放在第二学段.” 第二学段 (1)删除“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直线确定一个点” (
7、2)增加“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 统计与概率 现行大纲中只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三代数中设立一章介绍有关统计初步的内容,几乎没有涉及概率内容,同时仍然采取“定义公式例题习题”的体系呈现弦计初步知识,使得学生很难得体会这部分内容与现实的联系,统计与概率对决策的作用。因此,标准中大大增加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在三个学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别设置了相应的内容,结合实际问题,体现了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1、反映数据统计的全过程:收集和整理数据、表示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进行交流。2、体全随机观念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初步思想,将概率统计方法作为制定决策的有力手段。3、根据数据作出推理和
8、合理的论证,并初步学会用概率统计语言进行交流。 统计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第一学段)不要求学生学习“正规”的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以及平均数(放在第二学段)。 这种变化有三个原因: 更加突出了学生对数据分析的体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分析数据。 早期经验的多样化可以为以后学习:“正规”的统计图表和统计量奠定比较牢固的基础。 使得统计内容在第一、二学段的要求层次更加明确。 加强分析图表的能力里的培养。 提升“读图能力”的培养。 加强调查等活动的体验。(主要是小调查) 在收集数据方法方面,考虑到学生年龄特征,要求学生了解测量、调查等的简单方法,不要求学生
9、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去收集资料。 第二学段与标准相比,在统计方面,只要求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不要求学生学习中位数、众数(这些内容放在第三学段)平均数易受极端数的影响(最大数与最小数的影响)。 另外,删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的误导”这一要求。 概率(可能性,重视“随机现象”) 在第一学段,去掉了对此内容的要求:第二学段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的描述. 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针对问题的情景,学生综合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
10、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所教数学内容的理解. 标准增设“联系与综合”部分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各个知识领域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体会数学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现实社会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过程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同时,采用过“综合实践活动”这种新的学习形式,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他们获得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逐步发展对数学的整体认识。 新的数学课程新技术对数学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了新技术包括数学课程的目的、数学学习的内容以及
11、教与学的方式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标准提出在第二学段引入计算器,并鼓励把计算器和计算机作为研究、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这样可以免除学生做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从而在探索性、创造性的数学活动中投入更多的精力,解决更为广泛的现实问题。 同时,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强调,有条件的地区应尽可能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数学课程的技术含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增加师生互动、形象化表示数学内容、有效处理复杂的数学运算等方面的优势,去改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最终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对综合与实践的理解-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 “综合与实践”应当保证每个学期至少有一次,它可以在课
12、堂上完成,,也可以在课外或课内外相结合完成。 “综合与实践”的核心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不同学段有不同的特点。 第一学段:内容安排强调时实践性和趣味性。 第二学段: 通过应用、探索和反思,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探索、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思考的习惯,通过交流,发展理解他人、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启示:启示一:坚持数学课程的三维整体目标 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在新的教学课程标准中,形成了包括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能力、情感与态度 三个基本方面的目标。 启示二: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作为课程与教学的重点之一 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初步学会大知识的学习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自我评
13、判和调控。 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 初步学会对已有知识经验质疑和对问题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能进行发散性思维,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算法多样化、思考问题的策略化)。 初步掌握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类比、归纳多种数学的思考方法和利用图表整理数据,获取信息的方法。 具有抓住现实生活的本质,进行数学抽象与概括的经历与经验。 懂得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以及转化的思维策略。 启示三:把解决问题置于数学课程的核心地位 在标准的修改稿中,不仅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理念,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经历探索、实践的过程)。 启示四:要把促进创新和落实基础知识统一起来 数学学习中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在上述活动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占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