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中小学数学教学无缝衔接 何丽摘要:中小学教育之间的脱轨想象已经越来越引起很多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因此很有研究的必要性。本论文仅从数学教学方面阐述了如何实现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无缝衔接,目的是想探讨怎样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很平稳的从小学学习过渡到中学学习,以便很好的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立孩子终生发展的目标。因此,本论文所阐述的一些观点的研究意义是深远的。关键词: 无缝衔接 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 心理衔接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中小学教育衔接”逐步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很多学校都开始做这方面的研究。“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是一个综合、系统的工程,它包括班主任工作,各科任老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学生
2、的心理等多方面问题的衔接。今天,我仅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来谈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无缝衔接。实现中小学数学教学无缝衔接的意义。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小学阶段数学学习成绩很优异的学生到了中学学习成绩突然急剧下滑,变成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都是长期中小学教师各自为营,缺少沟通而产生的问题。小学和中学数学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小学数学是初中数学的基础,初中数学是小学数学的延续。打好基础,中小衔接就会少一点障碍,多一些顺利,学生就会自然地延伸过渡,保持数学学习的兴趣,防止两极分化,中学教师也会轻松很多。培养合格的小学生,缩短适应期,使学生拥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教师肩负的职责。因此
3、,如何解决好中小学数学教育衔接问题就成为目前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问题。 实现中小学数学教学无缝衔接的几种策略。教学内容上的衔接。从小学进入中学,数学知识的范围扩大了许多,做好教学内容上的衔接是决定成败的第一步。中小学教学内容衔接有以下几个方面。数的范围的扩大。学生在小学里学过的数,都是从学生现实生活中可接触到的实例得出来的,升入初一后,由于引进了负数,把数的范围从算术数扩充到有理数域,数的运算从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扩充到了乘方、开方运算;这就要求我们小学老师在小学阶段数的有关知识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的概念,还要培养学生的数感。在教学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时不仅要让学生明白算法,更重要的是
4、要学生明白算理,知道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的区别与联系。只有小学阶段数的有关概念学生学会、学懂了,到了初中他们才能很轻松的应付新的学习内容。从算术法到列方程法。新课标教材在教授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方法时,按照“小学14年级全用算术解法,五年级引入简易方程,由此算术与方程两种解法并存,再过渡到初中以方程为主的代数解法”来编排的。这样的编排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是比较科学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有各自的任务,14年级要打好坚实的数量关系的基础,因为这是列方程法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五、六年级要重视代数意识和用方程法解决问题的意识的培养,初步教会学生找等量关系的方法,为中学的学习做好铺垫。只有这
5、样,每一阶段都有自己的明确的地位和任务,把握好要求和重点,前后连接,相互呼应,才能真正做好教学衔接的工作。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四年级用字母表示数这部分内容一定要教好,因为在学生的心中建立牢固的代数意识是实现数到代数的的关键,也是学好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另外,我们还要重视对学生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我想学生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后,用方程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的。空间与图形的联系与区别。小学和初中的几何图形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从结构上来说都分为四部分。小学阶段分为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中学阶段分为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很显然
6、,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中小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结构上都由过去单一强调图形的计算和证明,向多角度刻画图形方面发展。只不过这里小学阶段将图形与坐标换成了图形的测量,中学里又多了一个图形的证明而已。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对于空间与图形相关知识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图形的特征。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操场选定一个建筑物实地观察、测量,并及时组织学生交流,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另外,由于中学加入了对图形的相关知识加以证明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通过直观辨认和操作来探索一些性质,还要能用几何语言去描述它。基于这点,我在我的数学课堂上就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
7、力,尤其是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在课堂上尽量引导孩子们去发现,用自己的语言去概括,总结,并对他们的表述加以评价,逐步提高学生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另外一些概念的阐述,知识的延伸等,尽量和初中保持一致。在教学代数知识、列方程解应用题等,使学生掌握算术法和代数法的异同点,并在教学中适当的渗透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并且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加强把实际中的数量关系改写成代数式的训练,这样既对小学生逆向思维有好处,也使较复杂的应用题化难为易,同时也为学生到初中学习打好基础。经过这些训练,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的初中的数学学习做好准备。教学方式上的衔接。学生升入中学后还有一个很不适应的地方就是对中学数学老师课堂教学
8、方法的不适应。小学生年龄小,在记忆和思维上具有机械记忆、直观形象为主的特点,因此,小学老师一般采用直观形象教学,教学进度较慢,反复讲解,详尽细致,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比较强。到了初一后,由于学科内容增加和学习内容本身的抽象,老师教学进度快,课堂教学知识容量大,习题类型多,且比较灵活。这对于以前完全依赖与老师并且缺乏举一反三能力的初一学生来说,困难由此可知。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把素质教育真正的落到实处,在教学中不能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要注重对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培养。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教师真正成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如果一个学生养成了很强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意识,那么对于
9、这个孩子的终身学习都是非常有益的。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特点,巧妙的创设情境,设问质疑,让学生在疑问中产生好奇,在疑问中产生学习的兴趣,全神贯注地以积极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我在上相交与平行这一课时,我先播放一段两支铅笔缓缓的从课桌落下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铅笔落地后会出现哪些情况,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动手操作验证。这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热情是饱满的,学习兴趣也是盎然的。另外,我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也不是盲目的把所有问题都拿来让学生讨论交流,在组织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活动时,我特别注意不搞浅层次的操作活动,对于学生稍加思考就能得到结论的问题不需要进行小组讨论;
10、另外在小组活动之前对活动有明确的要求,对小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不把小组活动搞成学生说说笑笑的场所,只有学生在活动中带着问题思考、操作,才有可能得到预期的效果。如在游戏公平吗这一节课中,在分组活动之前,我先向学生明确活动的要求,然后要求活动后书写你从中得到的结论或想法。分组活动转转盘的过程中,学生就不再是盲目地玩游戏,而是边做边思考、讨论,想着如何用语言表述自己的结论。最后通过一位小组代表汇报小组的意见,这样使每一位同学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同时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使更多的人在学习中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以改进自己认识方式上的单一性。通过这样的多次训练后学生就逐渐养成了与
11、他人交流并且能在交流中取长补短,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的习惯。教师真正成为组织者,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发展思维过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斯托利亚尔)。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而且是“数学活动”(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不仅要反映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而且要注意展现获取这些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只有这样做了,才能真正的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利于终生学习。一个知识体系所采用的方法及其内蕴的思想,是这个知识系统的生命和灵魂,是知识转化为认识客体、变革客体的能力的中介。从这个角度来说,教材阐述数学知识的思维方法,要比借助于它而获得的具体数学知识结论
12、更为重要。一般小学数学教材,往往把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数学结论,而看不到思维的活动过程。教学,就要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即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体现思维方式,让学生看到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是怎样进行的,接受“怎样正确思维”的信息,受到恰当的思维训练。例如,我在教学这样一道题目时是这样安排的。题目是:用20根1厘米长的小棒拼成一个长方形,怎样才能使长方形的面积最大?针对这个问题我首先要学生思考是否能围出不同的长方形,并按照一定的规律小组合作拼一拼,并让学生把他所拼的不同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也按照一定的顺序记录下来,并算出其面积,加以比较,最终发现面积与
13、长和宽的关系,从而进一步猜测到围成一个正方形时,它的面积最大。当然,不同的教学内容思维训练的方法也不一样。例如,在概念教学中要展现概念的发生过程,在规则教学中要揭示规则的形成过程,在应用题教学中要展现解题思路的获得。展现思维过程中应注意点拨思路,使学生在不断的“示范、点播”中潜移默化。起到培养能力、促进发展的作用。教师真正成为合作者,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一个人做事的容易成败有时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自信心不足导致的,学习往往也是如此。一个学生的自信心往往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习成绩。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学习的需要。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
14、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思维水平。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和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师对于这些学生的点滴进步的肯定,对他们出现错误的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改正,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我相信当一个孩子对一件事情充满信心同时他肯定也是满怀浓厚兴趣的。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有了兴趣和信心,那他还会做不好吗?学习习惯上的衔接。 小学生由于课程少,内容单一
15、,通过反复训练、死记硬背大多能提高学习成绩,他们习惯于跟着老师转,缺少独立学习的能力。而初中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比较宽松,要求学生自己要搞好预习、笔记及进行复习,归纳小结,学生要独立的安排自己的课外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这又对一些刚入中学的学生造成了困难。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至关重要了。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上课专心听讲包括看、听、想、做四个方面。看:就是看老师演示、板书、动作;听:就是注意听老师讲课和同学的回答;想:就是想老师所讲的内容;做:就是动手操作学具练习。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
16、勤于思考并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教学中在提供思考的材料同时还必须提供足够个思考的时间。一般智力水平高的学生思考的时间较短,但为了照顾到多数学生,教师应该多留一点时间个大家思考,等举手同学多了再叫学生回答。另外还要鼓励学生质疑,老师要引导、鼓励、并和学生一起分析讨论,以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养成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小学知识内容少,也较为简单,因此学生有可能体会不到认真阅读课本的重要性。但是,到了中学以后,知识内容增多,老师的课堂容量就变大了,这就要求学生课下要养成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如果学生没有这个习惯,则肯定会影响学习成绩,因此,在小学阶段就养成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就很重要了。我的
17、做法是: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内容的习惯。当然根据年级段的不同,要求也不同。要求学生独立阅读的习题。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和课后的阅读。也就是预习和复习。指导学生阅读时手脑并用,边看边练,或先看后练,或在练中遇到问题再看课本,逐步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中学教师一般不会象小学教师那样布置很多的作业,也不会象小学老师那样检查作业检查的那样仔细,对于完成作业的自觉性要求提高了,因此,在小学阶段要养成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养成专心作业和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仅要明确要求,还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督促孩子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养成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习惯。审题是正确解
18、决问题的前提,学生作业中的很多错误都是由于没有认真审题造成的。不同类型的题目有不同的审题要求,教师要严格要求,以养成习惯。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以及审美意识等都有积极的意义。学生心理上的衔接。小学生升入初中后,正是他们最让老师和家长感到头痛的时期,那就是青春期的到来。这一时期的孩子表现为独立、叛逆和任性。针对以上这几种特征,我在我的数学课堂上有目的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偶尔的来一次有一定难度的测验,让一些同学接受挫折训练,有意的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设置一定的障碍,以免他们生活过于顺利,到中学以后遇到一点挫折心理就承受
19、不了而产生逆反心理或自暴自弃。总之,要想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尤其是与初中知识衔接紧密的知识、能力要求部分。从中找到小学在知识、能力、教学中对中学教学产生负迁移的教学内容,做好课程标准的衔接。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同时,小学的数学教学要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质为灵魂。要使学生有清晰的数学观念,有全面的、牢固的,结成网络的数学知识,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要树立“大课程观”,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视角加以研究,解决好小学数学教学和中学的衔接问题。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越来越好。参考文献:1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7月 2 汪绳祖 小学数学教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