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初中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则是提高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初中学生正处于道德品质逐渐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奠定的重要时期。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将对学生的思想和学习起到较好的促进,直到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现在不少中小学已把养成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在素质教育中强化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做人。一、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学生到了初中,进入了少年期,他们感到自己是学习和集体活动的主体,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向,产生了了解自己的心理需要,由过去的被动控制自我、规划自我、矫正自我,开始转变为主动控制自我,按照
2、自己的意愿规划和发展自我,他们已具备了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因。德育工作中,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德育工作的最终效果要通过受教育的主体来体现。而自我教育,就是让学生主动提出道德修养的目标,自我约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完善自己人格、品格的过程。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教育者首先要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这可通过向学生以前的班主任,学生家长,向学生问卷,班主任自己的观察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协助学生制订自我教育的目标,设置成长记录袋,每月制作一张记录卡,把自己成长过程中的足迹记录到卡片上,并指导学生对每一时段进行总结,作出自我评价,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二、
3、加强班级建设,发挥班集体的影响作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积极向上,有较强凝聚力的班集体,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熏陶,从而促使学生不断克服自己的不良行为,跟上集体的要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班级建设中,一方面是课室内的环境布置及师生的仪表等,它具有“桃李不言”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要注意把教育的意向、教育的目标等通过具体的物化的环境设计和布置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育人、培养人和熏陶人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制订科学、合理的班级规章制度。在制订班级规章制度时,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法规、政策为依据,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为依据,充分采纳学生建议。制度本身应相对稳定,并具
4、有一定的强制性。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情况的具体变化,规章制度也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现状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保证规章制度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适时进行修改、完美,从而确保规章制度永远充满活力。制度制订后,还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宣传,使学生正确理解各项规章制度的内容,明确遵守规章制度的作用,以使制度得到学生认可,从而将带有强制性的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班级建设所形成的规范体系,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时刻清醒地意识到“我是这个班的学生,我不能给集体抹黑”,自觉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班级规范,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三、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体系,实施养成教育
5、。学校是传授知识和汲取文化的基地,是青少年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中间环节,家庭是青少年最先接受教育的场所,家庭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形成良好人格、顺利完成社会化的基础,社会是学生除学校、家庭以外的又一活动空间,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净化的社会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单靠学校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难以收到较好效果,在大教育观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都是德育的主体,学校、家庭、社会要在一切为了少年儿童的前提下,在教育目的的达成、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方式的选择上,相互沟通、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和完美,从而使青少年学生得到全面、自主、和谐的发展。总之,养成教育的实施应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积极营造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多方通力合作,持之以恒,定会取得显著成效,那时,也就是我们德育工作走向成功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