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化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现代信息技术深刻地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它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不仅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先进的、多功能的、方便灵活的辅助性手段,更根本的是对语文课程的理念、目标、实施和资源等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课程理念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标准开篇第一句话就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包括课程内容的大视野、大语文教育观和强烈的资源意识等方面。大视野指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
2、界、面向未来,要有时代气息、世界胸怀和超前意识,真正从观念、内容、方法、评价符合社会需要,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语文课程。大语文教育观指建立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渗透融合的课程体系,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课程开放而有活力。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指认识语文课程资源,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课程资源。标准要求“语文课程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这些带有信息化色彩
3、的课程理念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课程特点工具与人文性的统一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中“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两者需要和谐统一在语文教与学的过程中,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标准在阶段目标中多次涉及信息化内容。例如学生要“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 、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等等。三、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
5、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两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是传统教学方式过份强调知识的掌握和接受,使学生学习变成了纯粹被动的接收、记忆过程,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带来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系统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三个维度的目标,更加重视隐性目标、人文精神、情感的体验等。在多媒体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以“学”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方式有了良好的生长空间。单一的班级授课制可以转变为个别化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授课、协作学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可以由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转变为
6、基于“情境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学习者知识的获得不仅是通过教师的讲授与对课本的学习,还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操作信息技术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学习。教师则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四、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新的课题。在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课程资源是单薄的,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也不强。在新课程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标准中的重要章节,为语文教学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自然奠定了基础,为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开放
7、视野和实践能力建立了教育平台。语文教学中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特别是因特网上巨大而丰富的信息资源,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无垠的空间。教师可以按照知识点的线索,将多媒体信息资源进行划分并实现超媒体链接,形成类似语义网络的非线性结构,为学生提供具有知识性和探究性又非常适合小学生学习的自主阅读资源,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观念
8、。五、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课程设计,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应过分强调语文课程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在评价指标上,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兼顾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现代语文课程评价形式将由“单一”走向“多元”、评价内容将由“外部”走向“内部”、评价目标将由“成绩”走向“发展。”将现代教育技术思想和手段引入语文教学评价,一方面可以对传统测验、调查等方法进行优化改造,提高评价的效率,另一方面能提供电子档案袋、量规等新型评价方法,促进新课程目标的落实。具体评价工具和方法将在第六模块中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