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级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学案例及反思 【学习目标】:1.概括文章内容,了解中国登山队员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2.体会课文中景色描写的作用。 3.学习登山队员顽强坚韧的意志,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勇于献身的精神,激发我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登上地球之巅。(板书课题)二、出示目标(一)大屏幕展示学习目标。(二)过渡语:一支优美、动听的歌曲,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珠穆朗玛”。神奇、优美的珠穆朗玛峰,让无限向往,有无数登山健儿和探险家将他们的人生梦想锁定在“珠穆朗玛峰”三、第一次“先学后教”(检查预习情况)(一)现在老师请同学们用2分钟的时间,给
2、黑板上的字词注音并解释相关字词,比一比谁做的最好。(二)指名几位学生注音,并表扬读得好的同学。(三)现在请同学们齐声将黑板上的字词朗读两边。(四五)质疑问难。四、第二次“先学后教”(默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一)过渡语:扫除生字词后,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下面请同学们依据自学指导(一)开始自学。 (二)出示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勾画出文章中的主要信息。6分钟后指名几位同学回答,比一比谁讲得最好。 (三)学生看书自学,师行间巡视,了解学情。 (四)检测自学效果,学生解答问题。 1、提示:勾画文段中的主要信息(如登山时间、海拔高度、主要人物及其事件) 2、大屏幕出示
3、问题3、指名几位同学回答,若有错误,其他同学更正,若还有问题,老师帮助解决。五、当堂训练。思考:(1)四名登山队员中,哪一位的形象最让你感动、难忘?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中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2)刘连满他没有实现“登顶”的梦想,留下了无尽的遗憾。那么,他是英雄吗?六、第三次“先学后教”(跳读课文,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过渡语:刚才我们领略了中国登山健儿他们不畏艰险为国争光的优秀品质。现在我们来探究文章中几处景物描写的作用(二)出示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跳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思考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5分钟后老师指名同学朗读, 比比哪位同学找的速度最快!(三
4、)学生自学,老师巡视,了解学情。 (四)学生发言,老师小结。七、布置作业 课后再读课文,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三题。【课后反思】: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不畏艰险、团结协作,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这是人类登山史上创举。本课以时间为顺序,记叙了健儿们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经过,赞美了登山运动员们赤诚的爱国之心,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崇高的献身精神。我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重点考虑了以下问题:一、如何导入。我以珠穆朗玛这首歌曲、欣赏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导入新课。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为载体。把字词教学环节,设置在课前预习环节,用2分钟的时间检测
5、,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讲解。因为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能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是阅读教学的基础。这样的设计,效果很好,课堂上先指导学生学习了字词,然后再导入课文的学习,使导入环节和后面环节连贯自然,有一个完整的感觉。二、如何让学生体会英雄身上的优秀品质。在这一教学环节上我先让学生跳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复述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紧接着让学生明确英雄在登山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是靠什么战胜困难的?你从英雄身上应该学习他们什么品质?问题逐步展开。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这一环节给学生读课文的时间短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能紧紧地扣住文本,有的学生在谈自己应学习英雄的品质时,谈的空泛,没有深入的理解文本,抓住问题的实质。这让我感到中心环节的失败。本来还应有拓展延伸的环节,可由于时间不够还没来得及完成。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领悟到在备课时确实应该认真多备学生,多考虑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这样效果会好一些。总而言之,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实践完善任重而道远,眼前关键是在教学中敢于应用和实践“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高效的教学模式。慢慢的去克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相信将来一定会达到我们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