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赛珍珠的英译水浒传顾钧赛珍珠(PearlBuck)是第一个因描写中国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西方作家(1938年),她对于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小说十分推崇。在所有的中国古典小说中,赛珍珠最喜爱、最崇拜的是水浒传。从1927到1932年,她用了整整四年的时间翻译了水浒传(七十一回本)全文,这是最早的英语全译本。该译本于1933年在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同时出版,改书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AllMenAreBrothers),在欧美风靡一时。后来于1937、1948、1957年在英美再版,有些国家还据赛珍珠译本转译成其他文本。 赛珍珠的翻译是水浒传最早的英语全译本,但这不是说,这一译本是原文一字不落的翻译。在
2、翻译的过程中,赛珍珠省略了不少内容,最明显的是,原书的七十一回到译本中只有七十回。究其原因,在于译者将原书的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并入了引首,译文的第一回从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开始。这样删节合并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正是从这一回开始才真正进入小说的正题。此外,译本中将原作中绝大部分诗词删去未译,那些描写人物外貌、打斗场面、山川景物以及日常用品等的诗词歌赋虽然生动、形象,但对于译者来说却是不小的难题。当然这并不是说赛珍珠没有能力翻译这些内容,如原作引首开篇的诗词以及著名的“九里山前作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一诗都得到了很忠实的翻译。赛珍珠表
3、示,她翻译水浒传不是出于学术的目的,而“只是觉得它是一个讲的很好的故事”(英文本序言第5页)。从译文的效果来看,不翻译那些时常打断小说叙事的诗文反而有利于故事情节发展的流畅性。同时,与故事情节发展密切相关的诗词赛珍珠全部予以翻译。除了这些删节之外,赛珍珠的译本基本上可以说是逐字逐句的翻译。赛珍珠在序言中表达过这样的雄心:“我尽可能地直译,因为中文原文的风格与它的题材是非常一致的,我的工作只是使译文尽可能像原文,使不懂原文的读者仿佛是在读原文。原文中不精彩的地方,我的译文也不增添。”我们知道,赛珍珠是著名的作家,在翻译这本书的同时还在进行创作,而且她的代表作大地(TheGoodEarth)已在译
4、本完成之前出版并为她赢得了极大的声誉。对一个不仅能翻译,也能创作的译者来说,遇到对原作不满意的地方时往往会技痒,会情不自禁地加上几笔,晚清翻译家林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参阅钱锺书七缀集林纾的翻译)。但赛珍珠忍住了没有这么做,她的翻译是相当忠实于原文的,有时甚至过于拘泥于原文,如:Toextricateyourselffromadifficultytherearethirty-sixwaysbutthebestofthemallistorunaway.(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至于一百零八将的诨号,赛珍珠也采取了同样的翻译方法:TheOpportuneRain(及时雨);TheLeopardHea
5、ded(豹子头);TheFireInTheThunderClap(霹雳火);HeWhomNoObstacleCanStay(没遮拦);WhiteStripeInTheWaves(浪里白条);FleaOnADrum(鼓上蚤)。总的来看,赛珍珠的水浒传译本是质量上乘的,这除了她本人对于中、英两种语言的把握之外,也与她的中国友人的帮助分不开。龙墨乡先生在翻译过程中向赛珍珠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包括解释小说中出现的中国的风俗习惯、武器以及当时已经不再使用的语汇。除此之外,他们还有更为有趣的合作方式:“首先我独自重读了这本小说,然后龙先生大声地读给我听,我一边听,一边尽可能准确地翻译,一句接一句,我发现
6、这种他一边读我一边翻的方式比我独自翻译要快,同时我也把一册水浒传放在旁边,以备参考。翻译完成以后,我和龙先生一起将整个书过一遍,将翻译和原文一字一句地对照。”(英文本序言第9页)这种翻译方式让我们很容易想到林纾和他的合作者,但更靠近的例子似乎应该是英国汉学家理雅各(JamesLegge)和晚清文人王韬合作翻译儒家经典。虽然我们不是十分清楚理雅各和王韬合作的具体细节,但是一个熟悉中外语言的外国人与一个精通中文的中国人一起来翻译中国的著作无疑是相当理想的合作模式。正因为如此,赛译水浒传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胡适曾将中国古代小说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历史逐渐演变出来的小说”,另一种是由某一作家“创造的
7、小说”。前者如水浒传,后者如红楼梦。关于前者他写过著名的论文水浒传考证,此文的方法正如他后来指出的那样,是“用历史演进法去搜集它们早期的各种版本,来找出它们如何由一些朴素的原始故事逐渐演变成为后来的文学名著”。(胡适口述自传,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1年,P194)他用同样的方法考察了李宸妃的故事在宋元明清的流变后,提出了著名的“滚雪球”理论:“我们看这一个故事在九百年中变迁沿革的历史,可以得一个很好的教训。传说的生长,就同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初只有一个简单的故事作个中心的母题(Motif),你添一枝,他添一叶,便象个样子了。后来经过众口的传说,经过平话家的敷衍,经过戏曲家的剪裁结构,经过
8、小说家的修饰,这个故事便一天天的改变面目:内容更丰富了,情节更精细圆满了,曲折更多了,人物更有生气了。”(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P1193)赛珍珠对此也有很深刻的认识,她在译序中说,“水浒成长为现在这个样子的过程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像很多中国小说一样,它是逐渐发展而来而不是写出来的,直到今天到底谁是它的作者还不知道。”在后来的中国小说(TheChineseNovel,1939)一文中,她更进一步地提出了“人民创造了小说”的见解,与胡适的观点相视而笑,甚至可以说归纳得更为深刻。正因为“水浒故事”是逐渐丰富发展的,所以版本情况十分复杂,今知有7种不同回数的版本,而从文字
9、的详略、描写的细密来分,又有繁本和简本之别。赛珍珠选择七十一回本,并不是因为这是最短的版本,而是她认为七十一回本代表了水浒的真精神:“这些章节都是一个人写的,其他版本中后面的章节是别人增加的,主要是写他们的失败和被官府抓住的情形,目的显然是为了将这部小说从革命文学中剔除出去,并用一个符合统治阶级的意思来结束全书。”她认为这样的版本失去了七十一回本“主题和风格所表现的精神和活力”。(英文本序言第7页)赛氏的看法无疑是很有见地的,胡适在1920年顷建议亚东图书馆出版新式标点符号本古典小说时推荐的也正是七十一回本。选择七十一回本固然大有道理,但赛珍珠似乎没有意识到一个无法回避的尖锐问题:水浒英雄并不
10、是彻底的革命者,正如鲁迅所指出的那样,“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P155)好汉们奴性的暴露固然主要是在七十一回之后,但七十一回之前并非没有露出端倪,七十一回并不是好汉们转变的分水岭。选择这个版本可以找到更为坚实的理由:相比后面的章节,这部分情节紧凑、精彩,文笔优美,是精华所在。赛珍珠对小说中的英雄的理解还有一个偏差。她将英文译本的题目改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是有问题的。鲁迅在1933年3月24日致姚克的信中提到赛珍珠的该译本:“近布克夫人(按即赛珍珠)译水浒,
11、闻颇好。”但对她改换题目表示了不满:“因为山泊中人,是并不将一切人们都作兄弟看的。”(鲁迅全集第12卷,P72)赛珍珠在多年以后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声称当初“不该勉强地答应”出版商的要求而改换题目。但在当时她为自己的做法极力辩护:“英文标题不是中文标题的翻译,它是无法翻译的,Shui的意思是水,Hu的意思是边缘或边界,Chuan对应于英文的小说一词。将这几个字并列起来在英文里几乎是没有意义的,至少在我看来,它会导致读者对本书产生有问题的看法。所以我自以为是地选择了孔子的一句话作为英文标题,这个题目无论从广度上还是从含义上都表达了这帮正义的强盗的精神。”(英文本序言第5-6页)另外,我们还可以为赛珍珠再找一条理由:水浒中的人物也多次使用这句话,如原作第二回中陈达和第四回中赵员外。在翻译水浒传的四年中,赛珍珠试用过的书名有侠盗、义侠等,出版前没多久才根据出版商的要求定下四海之内皆兄弟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