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新高考】2016届高考历史 专题综合检测(四)人民版(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1以下各项对雅典民主制度的特征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B贵族阶层政治权利被剥夺C公民大会实行集体治权D公务人员大多由抽签产生解析:选B。雅典民主政治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比如说“陶片放逐法”,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实质是奴隶主贵族的民主,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重大事件都由公民大会做出决定,实行集体决策,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公务人员大多由抽签产生,体现了一种公民内部相对平等,故D项
2、正确,不符合题意。2“梭伦的改革很受欢迎,但没有完全解决雅典的问题。”改革后,雅典的状况是( )取消债务奴隶制公民按照财产分为四个等级设立五百人会议部分公民无法获得“观剧津贴”ABCD解析:选A。梭伦改革废除了债务奴隶制,故正确;梭伦改革的措施是将公民按照财产的多寡分为四个等级,故正确;设立五百人会议是克利斯提尼改革的措施,故错误;发放观剧津贴是在伯里克利改革时期,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3(2016福建厦门模拟)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写道:“凡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中多数人的决议,无论在寡头、贵族或平民政体中,总是最后的裁断,具有最高的权威。”作出该决议的雅典城邦机构应是()A公民大会 B五百人
3、会议C陪审法庭 D十将军委员会解析:选A。由所学可知,在古代雅典,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故A项正确;五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并不是最高权力机构,故B项错误;陪审法庭是最高司法机构,故C项错误;十将军委员会是最高军事机构,故D项错误。4(2016绍兴模拟)在罗马法演进过程中,有一个习惯法向成文法的过渡阶段,其间起主要作用的是()A梭伦改革的实施B平民与贵族的斗争C商品经济的发展D自然法思想的传播解析:选B。习惯法过渡到成文法,使得贵族再也不能随意解释法律,这对平民来说,就是一种进步,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进步,与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是分不开的,故B项正确。5罗马法规定:“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自然人
4、必须具有人格,即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人格由自由权、市民权和家庭权三种身份权构成。罗马法规定,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种身份权的人,才能在法律上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才属于具备完整人格的人。”罗马法的此项规定( )A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B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形式C为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D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法律体系树立了楷模解析:选C。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理论武器是启蒙思想,故A项错误;古罗马是奴隶制社会,虽然有保护商品经济发展的条款,但是不能说直接为后世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法律形式”,只能说提供某些精神或原则,另外,材料反映的是罗马身份权而不是经济权,故B
5、项错误;根据关键信息“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自然人必须具有人格”“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种身份权的人”等,可知材料主要表述罗马法关于公民权利的规定,这成为后世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主张主权在民思想的源头,故C项正确;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法律体系树立了楷模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拿破仑民法典,故D项错误。6下图中的“?”应填( )A贵族、平民 B公民、自由民C平民、贵族 D罗马人、自由民解析:选B。材料中“从治?到治?”体现了法律适用范围的变化,法律适用范围没有一个过程是贵族到平民的过程,故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主要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故又称公民法,随着罗马帝国疆域的扩大,公民法也在不断完善逐步发展到万民法,调整除
6、奴隶之外的一切自由民之间的关系,故B项正确;法律的适用范围也没有一个过程是从平民到贵族,故C项错误;在罗马法的发展过程中没有特别突出罗马人这个概念,只会突出罗马公民,故D项错误。7(2016湖州一模)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曾说:“法是一种自然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他的观点继承了古希腊理性主义思想传统B他的观点强调了法律面前人人生而平等的民主理念C他的观点明确了法律所追求的社会目标D他的观点否定了法律是理智的人的精神支柱和自然权利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塞罗强调的是自然法观念,即法是人的一种自然的权利,任何人都不能废止它,法律
7、应当更多地体现正义或理性,人人平等、公平正义是法律所追求的社会目标,因此A、B、C三项都是对材料的正确理解;D项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故D项符合题意。8(2016福建厦门模拟)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的王位继承法规定,国王所做的一切决定须由枢密院成员,即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法官的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而属于议会。该法案反映此时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不包括( )A议会权力高于王权B枢密院具有行政权C司法权独立于王权D国王“统而不治”解析:选D。题干反映议会通过立法限制王权,A项能从题干中体现,故A项不符合题意;B项可由“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体现,故B项不符合题意;C项可由“法官的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而
8、属于议会”体现,故C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时间信息,以及王位继承法的相关内容可知,国王还具有行政权,并没有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故D项符合题意。9(2016广东湛江调研)“除经国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该材料( )A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B平衡议会和国王的权力C说明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D说明责任内阁制在英国确立解析:选C。该材料出自权利法案,这是对王权的限制,标志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因而C项正确; A项指的是“光荣革命”;材料不是强调平衡议会和国王的权力,所以B项错误;D项的标志是18世纪中叶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内阁对议会负责。10(20
9、16台州模拟)“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作旧制度。根据这种制度,少数贵族掌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议会复杂的程序是他们相互制约的工具。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下列对“旧制度”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旧制度”体现了王在法下原则B“旧制度”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C“旧制度”保障了工业革命的发生D“旧制度”下国王最终“统而不治”解析:选B。“光荣革命”以后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实现了主权由君主向议会转移,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旧制度”确立了商业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故B项错误,符
10、合题意;“旧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从而保障了工业革命的发生,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国王成为“虚君”没有实权,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1(2016丽水一模)研究英国的崛起,不能忽视其文化的保守性,但也不能不看到其文化的创新性。下列能为1819世纪英国文化创新提供证据的是( )工业革命 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 经典力学A BC D解析:选A。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体现了英国在技术上率先进行了突破,故正确;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且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故错误;责任内阁制是伴随英国国内民主的发展产生的,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故正确;经
11、典力学创立时间为17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12(2016宁波一模)“在这两百年(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人首先解决了的问题,接下来解决了全球商业秩序的问题,而工业革命则是在这两个任务完成之后的事情。”文中省略号部分应该是( )A现代企业制度 B机器动力来源C资本垄断方式 D国内政治体制解析:选D。从题干“工业革命则是在这两个任务完成之后的事情”可知之前两个任务的完成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文中省略号部分应该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现代企业制度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时,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机器动力来源变化开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故B项错误
12、;资本垄断方式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故C项错误;1689年,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工业革命发生奠定政治前提,故D项正确。13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A共和制 B联邦制C分权制 D总统制解析:选B。材料中主要讲的是州与联邦的关系,共和制主要体现在人民主权、民主选举等方面,故A项错误;强调州要服从联邦政府规定,这属于联邦制原则,故B项正确;分
13、权制主要体现在三权分立、州与联邦分权等方面,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总统,故D项错误。14(2016东北三校联考)钱满素在美国宪法: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中写道:杰弗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控制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部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他部门的行动。下列对材料理解最正确的是( )A猜疑的实质是权力的相互制衡B政府分权和制衡提高行政效率C总统对国会负责避免盲目行动D联邦制使中央和地方相互制衡解析:选A。由材料“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
14、部门之手控制的办法主要是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他部门的行动”可知制宪者猜疑的实质是实现总统、国会、最高法院三者权力的相互制约平衡,以最终维护民主政治基础,故A项正确;由“控制的办法主要是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他部门的行动”可知权力相互制衡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行政效率,故B项错误;总统对国会负责材料无从体现且表述错误,故C项错误;联邦制使中央和地方相互制衡材料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15.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法含混不清、残缺不全可谓是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这一现象的出现,乃是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使然。”材料中的“特殊的政治环境”主要是指()A封建专制势力占上风B共和派与君主
15、派斗争激烈C普法战争法国战败D无产阶级革命的迅猛发展解析:选B。本题考查法国共和制的确立1875年宪法。第三共和国实行共和制,封建专制势力不占上风,故A项错误;第三共和国的宪法颁布于1875年,仅以一票的多数通过,说明当时共和派与君主派斗争激烈,故B项正确;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发生于1871年,与第三共和国宪法无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无产阶级革命,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40分)16(20分)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这种以“民主”为核心的“法治”观,表现在十二铜表法的条文中。它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横,“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
16、力”,量刑定罪都有章可循;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如规定“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摘编自于语和法经与十二铜表法之比较研究材料二第三表: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第五表: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第六表:凡主张缔结“现金借贷”或“要式买卖”契约的,负举证之责;缔结上述契约后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的罚金。十二铜表法材料三“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若犯死罪,议定奏裁,皆须取决宸(“宸”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
17、王位、帝王的代称)衷,曹司不敢与夺。唐律疏议(1)材料一中的“他们”属于哪一社会阶层?据材料一,指出十二铜表法颁行的意义。(12分)(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特点。(8分)解析:(1)第一小问阶层,根据材料一中“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可知其指的是平民阶层;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一中“它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横”“量刑定罪都有章可循”和“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这三句话分析即可。(2)据材料二中前两表关于债权和遗嘱财产的规定,归纳为“保护私有财产”,据最后一表中“凡主张负举证之责”和“违约处以罚金”原则可以归纳为“法律公平”;据材料三中省略号前“妇有七去”的标准来看,
18、反映了封建伦理在唐律中的地位,据省略号后面“皆须取决宸衷”可以判断皇帝在法律体系中所拥有的权力和地位。答案:(1)阶层:平民。意义:它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横,使量刑定罪有章可循;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体现了以“民主”为核心的法治观)。(2)特点:十二铜表法保护私有财产(或:侧重民法),注重法律公平;唐律注重伦理(或“以礼入法”),皇帝拥有最高裁决权。17(2016绍兴模拟)(20分)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选择决定其未来,德国曾经的战略选择对中国和平崛起有着重要的启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四条 下列事务属于帝国的监督与立法权范围之内:2)制定海关与贸易的立法,及关于帝国所需赋税立法;3)规定
19、度量衡与货币制度第六条 联邦议会由联邦成员代表组成,其票权分配如下:普鲁士连同汉诺威、库尔黑森、浩斯敦、拿骚及法兰克福的原有票权共有17票;巴伐利亚6票;萨克森4票第十一条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第二十条 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德意志帝国宪法材料二德国的问题只能用武力来解决,要建立一个“大德意志”。希特勒于1934年11月5日秘密高级军官会议上发言材料三联邦德国现代化在确立政治体制的民主制、法治、联邦制和福利国家四原则的基础上,还做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战略选择:其一,政治上“不能脱离西方范围和放弃欧洲一体化的成就”;其二,经济上“在绝对自由与极
20、权之间寻找一条健全的中间道路”。丁建弘德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意志帝国政治架构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治架构所体现的时代特征。(6分)(2)阅读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依图示所列顺序概述纳粹集团用武力“建立大德意志”的过程及其结局。(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项“战略选择”的具体内容。联系联邦德国作出“战略选择”的相关背景,归纳其崛起之新特点。(6分)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一中“普鲁士连同汉诺威、库尔黑森、浩斯敦、拿骚及法兰克福的原有票权共有17票;巴伐利亚6票;萨克森4票”得出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据绝对优势,由材料一中“联邦议会由联邦成员代表组成”“
21、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得出德意志的政治架构是联邦制、君主制和民主制的混合,由材料一中“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意志皇帝由世袭产生,拥有绝对实权,内阁对皇帝负责,因此德意志帝国政治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第二小问时代特征,根据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的时间可知, 体现了民族国家的现代发展的时代特征。(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3月德国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突破凡尔赛和约,1938年3月,德国出兵吞并奥地利,德意两大法西斯力量在地理上连成一片,1938年9月,慕尼黑会议中夺取苏台德地区,1939年3月吞并整个捷克斯洛
22、伐克,1939年9月,出兵波兰,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战败。(3)第一小问具体内容,由材料三中“政治上不能脱离西方范围和放弃欧洲一体化的成就”得出联邦德国加入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倡导欧洲联合,由材料三中“经济上在绝对自由与极权之间寻找一条健全的中间道路”得出逐步建立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第二小问背景,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第三小问特点,根据前面的内容及背景,从联邦德国的国情、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总结即可。答案:(1)特点: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据绝对优势;君主制、联邦制和民主制的混合;专制主义色彩浓厚。特征:民族国家的现代发展。(关键词为“民族”“民主”或“代议制”“法制”“工业时代”等,不拘泥于文字)(2)过程:1936年3月德国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突破凡尔赛和约。1938年3月,德国出兵吞并奥地利,德意两大法西斯力量在地理上连成一片。1938年9月,慕尼黑会议中夺取苏台德地区,1939年3月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出兵波兰,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局:最后战败。(3)内容:“战略选择”一,联邦德国加入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倡导欧洲联合。“战略选择”二,逐步建立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背景:现代化转型中的经验教训;顺应世界大势;联邦德国形势。特点:符合德国实际;和平与民主;市场与合作。(答出两点即可)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