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缝制工程缝制工序分析1缝制工程缝制工序分析1工序分析概述2生产周期的概念及构成3时间分析4动作分析5工序流程图的绘制2一、工序分析概述1、工序分析的概念2、工序3、工序分析的目的与用途4、工序分析的种类5、工序分析方法31、工序分析的概念工序分析是指对基本材料加工使之成为成品这一过程的所有作业进行分解,明确每个加工步骤的作业性质、先后顺序、使用的设备、以及所消耗的时间等内容,以便有效地利用劳动力和设备,确保产品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加工出来。工序分析是对各阶段的作业进行观察、调查,甚至分解其内容,用专门的记号将作业内容、顺序等画成图表,然后加以评价,以谋求工序综合性、根本性改善的手法42、工序工序是构成作业系列(流水线)分工上的单元,通常一名操作工人接受生产的范围可以作为一个工序单元。工序单元的划分:依据管理水平、生产品种的差异工序单元可划分为:系列上合成的单元(组合工序)、分工上的最小单元工序的单元越小,流水线上的工序平衡和改进越容易进行53、工序分析的目的与用途1)明确加工工序的顺序(编制工序流程图)2)明确加工方法(成品规格及质量特征)3)按工序单元进行改进(提高劳动效率)4)动作研究,改进的基础资料(选择进一步改进的重点)5)生产流水线设计的基础资料(工序编排、布置机台,人员调配)6)工序管理的基础资料(工时数计划、交货日期安排)7)作业工人或外加工的作业标准指导书64、工序分析的种类(1)、按工序划分的粗细进行分类A.普通工序分析B.精细工序分析(2)、按工艺目的划分分类A.产品工序分析B.作业工人工序分析C.事务用工序分析D.搬运工序分析服装企业常用第一种.工序分析主要体现在多要分析的工序的加工时间和完成工序的工步所需要执行的动作上,所以工序分析主要体现在时间分析和动作分析上。75、工序分析的技巧(1)取消(Elimination):对任何工作首先要问为什么要做它?能否省去不做?取消所有多余的步骤或动作(包括身体、四肢、手和眼的动作);减少工作中的不规则性,比如将工具存放地点固定,形成习惯性机械动作等;尽量取消或减少手的使用,如抓握、搬运等;取消笨拙的或不自然、不流畅的动作;尽量减少一切肌肉力量的使用;减少对惯性、动量的克服;杜绝一切危险动作和隐患;除必要的休息外,取消工作中的一切人员和设备的闲置时间。(2)合并(Combination):如果工作或动作不能取消,则考虑能否可与其他工作合并。合并多个方向突变的动作,形成单一方向的连续动作;固定机器运行周期,并使工作能在一个周期内完成;实现工具的合并,控制的合并,以及动作的合并。(3)重排(Rearrangement):对工作的顺序进行重新排列。使两只手的工作负荷均衡,而且同时进行,相互对称;使工作由手向眼转移。(4)简化(Simplification):指工作内容和步骤的简化,亦指动作的简化,能量的节省。在能够完成工作的基础上使用最小的肌肉群,且注意有间歇有节奏地使用;减少目光搜索的范围与变焦次数;使工作能在正常区域内完成而不必移动身体;使动作幅度减小;使手柄、杠杆、踏板、按钮等控制器适合于人的尺寸与肌体性能;在需要高强度肌肉力量处,借助惯性来获得能量帮助;使用尽可能简单的动作组合;减少每一个动作的复杂程度,尤其是在一个位置上的多个动作。85、工序分析方法()调查要点不要弄错对象,是以作业人员为中心,还是以制品为中心,一开始就要明确下来。确实进行分析,为了取得改善成果,先要明确分析的目的,如果分析目的不明确,自然就不会有改善方案出来。确定分析范围,以免产生分析遗漏。范围不确定,要么分析过头,产生混乱;要么分析太少,产生遗漏。在现场中,与作业人员一起思考和分析。自己一个人分析,不看实际作业的话,必然产生疏漏和错误,听取作业人员的意见是分析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工序流程变化时,以最基本的生产流程进行分析。对流程变化之处,可以作为参考点记录下来,也可以对各个变化内容再加以逐一分析。分析过程中想好改善方案。与其等到分析结果出来以后,再来考虑改善方案,还不如边分析边想改善方案更有效果。考虑改善方案时,首先要考虑工序整体的改善方案。9(2)分析方法事前调查法【】现场调查前,应听取作业人员及班组长有关作业状态的汇报观测之前应事先掌握情况。补救观测法不足的缺陷。在特殊或不规则作业的场合尤其要进行事前调查。10直接观测法【】调查项目:品种,工序,材料搬运与方法,质量条件,规格,尺寸,检验基准,安全性所有机器的种类,型号,零件,针迹密度,针,线,布料,作业顺序,材料配置等。【】观测顺序决定观测对象:同一作业反复太多的工序:成本构成比例过高的工序:不合格品率高的工序:使用高价设备的工序:加班多,负荷大的工序准备调查表记录各调查项目内容(重点:材料搬运,质量规格,安全性)分割作业要素时,首先应考虑作业性质与目的,然后依以下基准划分:动作的目的划分(如伸手,放手)按反复的作业与整批的作业划分(循环性)按手工部分与机械运转部分划分11二、服装生产周期1.生产周期的定义和作用2、生产周期的构成3、工序划分4、工序划分的原则12二、服装生产周期1.生产周期的定义和作用生产周期是指产品从原材料转变为成品的全过程,所消耗的时间。可分为产品的周期、零部件的周期、工序的周期等。工序是生产周期的基本组成单元。生产管理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缩短生产周期132、生产周期的构成工序是完成产品加工的基本单元,在生产周期中按工序的性质和特点的不同,可将工序分为加工、搬运、检查和停放四部分,生产周期由加工、搬运、检查和停放这四个生产过程的时间,再加上宽裕时间和无效时间构成。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分析生产周期的四大组成部分的产生原因、操作特征等来缩短四大组成部分所占用的时间,从而达到缩短生产周期的目的,来提高企业的反应速度。143、工序划分划分工序、编制工艺流程就是按生产形态分解和组织生产工序、制定工序的工时定额和技术要求,同时按具体款式服装的生产工艺要求,确定工序顺序。这是设计服装生产流水线、提高流水线生产效率的一项基础工作按工序的性质和特点的不同,可将工序分为加工、搬运、检查和停放四部分组成按照工序的性质,可把工序分为基本工序和辅助工序:1、基本工序,直接使劳动对象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的工序。2、辅助工序,为基本工序的生产活动创造条件的工序。153.1不可分工序在不变更操作技术性质和不更换生产工具操作时,不能够再进行细分的生产工序。这些工序如果再细分就会造成不合理及浪费现象。164.1、工序分类、表达、分析(1)工序分类记号内容说明加工指将原材料、零部件、产品等物品,根据生产的要求和目的使其形状或物理、化学性质产生改变的过程;或者为下道工序做准备的一种状态搬运将物品由一个位置移到另一个位置的一种状态(加工记号的或大小)检查测定物品的性能和数量,将其结果与基准作比较并进行评定停滞物品处于不加工,不搬运,不检查的状态,也即处于存处或暂停不动的状态17(4.)改进要点加工:有没有无效操作,交换一下作业顺序是否更合适,能否将手工作业改为机械作业,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检验:是否明确不合格品产生的原因,检验的地点,时间及检验方法是否正确,采用中间检验还是最终检验,能否将全数检验改为抽样检验,能否省略某些检验项目。搬运:有没有无效搬运,能否使搬运轻松简便些,能否缩短搬运距离,能否使搬运机械化,能否使拿取裁片,衣片部件更为方便。停滞:是否有不必要的停滞,停滞过程是否会发生变色,破损,丢失等现象,保管地点,放置方法是否正确。185、工序划分的原则工序的划分可以采用两种不同原则,即工序集中原则和工序分散原则。1、工序集中原则。工序集中原则是指每道工序包括尽可能多的加工内容,从而使工序的总数减少。采用工序集中原则的优点是有利于采用高效的专用设备和数控机床,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工序数目,缩短工序路线,简化生产计划和生产组织工作;减少机台数量、操作工人数和占地面积;减少工件装夹次数,不仅保证了各加工表面间的相互位置精度,而且减少了夹具数量和装夹工件的辅助时间。但专用设备和工艺装备投资大、调整维修比较麻烦、生产准备周期较长,不利于转产。2、工序分散原则。加工工序分散就是将工件的加工分散在较多的工序内进行,每道工序的加工内容很少。采用T序分散原则的优点是:加工设备和工艺装备结构简单,调整和维修方便,操作简单,转产容易有利于选择合理的切削_Hj量,减少机动时间。但工艺路线较长所需设备及工人人数多,占地面积大。19三、动作分析动作分析的目的动作分析分类动作分析的方法动作经济原则工作场所布置原则工具、设备的设计原则20(一)、动作分析的目的1.概念动作分析是把某次作业的动作,分解为最小的动作单元,以对作业进行定性分析,省去不合理和浪费的动作,制定出安全、正确、高效率的动作序列,形成合理、经济的作业方法,使作业达到标准化。2.动作分析目的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充分利用工时,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消除不必要或多余的动作。研制科学的作业方法。确定作业操作标准。培训作业人员。便于科学地进行作业管理。21(二)、动作分析分类1.循环作业分析循环作业即操作工人承担加工范围内的工序单元。2.作业要素分析一个工序单元由若干作业要素组成,如缝合衣片时的前动作,主动作和后动作。通常作业要素分析就是按照这一方法进行动作分解的。3.动作要素分析动作要素是把作业要素分得更细,一直分到不能再分的最小动作为止。这种分析方法,主要用于作业要素分析还不够明确或作业量大的场合。22缝纫加工动作分析实例作业(工序)作业要素动作要素缝衣下摆边 拿起衣片 折转底边 放入卷边器 送到落针处,起针倒回针 手伸前片处 将前片拿到机台上 放到卷边器 放到落针处,放入 堆放台23(三)、动作分析的方法1.目视动作分析法2.影像分析法3.既定时间分析法4.动作改进的技巧24 1.目视动作分析法目视动作分析法是由观测人员用肉眼对操作者的左右手动作进行观察,并运用一定的符号按动作顺序如实地记录观察情况,然后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操作的意见。方法简便、费用低。由于操作工人的动作很快,有时仅靠观察人员的眼力很难将动作形象记录下来,因此,准确度不高。25 2.影像分析法是用电影摄影设备或录像设备把操作者的动作拍摄下来。根据需要可以按正常速度或慢速拍摄,然后进行分析,提出改进的意见。可随时再现操作者的动作,供分析研究,准确度较高。由于电影设备比较昂贵,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近年来,由于电视、录像设备的普及,影片分析被录像分析所取代,因而得到广泛的应用。263.既定时间分析法是对作业进行基本动作分解,根据预先确定的最小单位的时间表,然后求得每个最小动作单位的时间值,从而确定出标准作业时间。根据标准作业方法确定标准时间,只要知道作业方法,不必实测时间,通过计算就能确定标准作业时间。274、动作改进的技巧(1)取消(Elimination):对任何工作首先要问为什么要做它?能否省去不做?取消所有多余的步骤或动作(包括身体、四肢、手和眼的动作);减少工作中的不规则性,比如将工具存放地点固定,形成习惯性机械动作等;尽量取消或减少手的使用,如抓握、搬运等;取消笨拙的或不自然、不流畅的动作;尽量减少一切肌肉力量的使用;减少对惯性、动量的克服;杜绝一切危险动作和隐患;除必要的休息外,取消工作中的一切人员和设备的闲置时间。(2)合并(Combination):如果工作或动作不能取消,则考虑能否可与其他工作合并。合并多个方向突变的动作,形成单一方向的连续动作;固定机器运行周期,并使工作能在一个周期内完成;实现工具的合并,控制的合并,以及动作的合并。(3)重排(Rearrangement):对工作的顺序进行重新排列。使两只手的工作负荷均衡,而且同时进行,相互对称;使工作由手向眼转移。(4)简化(Simplification):指工作内容和步骤的简化,亦指动作的简化,能量的节省。在能够完成工作的基础上使用最小的肌肉群,且注意有间歇有节奏地使用;减少目光搜索的范围与变焦次数;使工作能在正常区域内完成而不必移动身体;使动作幅度减小;使手柄、杠杆、踏板、按钮等控制器适合于人的尺寸与肌体性能;在需要高强度肌肉力量处,借助惯性来获得能量帮助;使用尽可能简单的动作组合;减少每一个动作的复杂程度,尤其是在一个位置上的多个动作。28(四)动作经济性原则动作经济原则是分析改进作业方法的最后的一种手段。利用它可以在不改变整个作业程序,不改变设备和生产进度等条件下,使工作效率提高,使工人感到工作轻松自然。动作经济原则是使动作变得更加经济的原则,其目的是减少作业者的疲劳和提高作业效率。291.动作经济原则双手同时开始同时完成其动作。除规定的休息时间外,双手不应同时闲空。双臂的动作应对称、反向并同时动作。手的动作应以最低等级而又获得满意的结果为好。尽量利用物体的惯性、重力等,如需用体力加以阻止时,应将其减至最低程度。变急剧转换方向的动作为连续曲线动作。建立轻松自然的动作节奏或节拍,使动作流畅自如。302.工作场所布置原则工具、物料应放在固定位置,使操作者形成习惯,以用较短的时间自动拿到作业位置。运用各种方法使物料自动达到操作者身边。工具或物料应放在操作者面前或身边。工具或物料应按最佳次序排列。照明应适当,使视觉舒适为度。工作台和座椅的高度要适当,应使操作者坐或站立时感到方便、舒适。工作椅的式样和高度,应使操作者保持良好的姿势。工作地的色彩必须采用能够帮助恢复视觉而不使眼睛疲劳的颜色。温度、湿度、通风都要保持适当的数值。313.工具、设备的设计原则尽量解除手的动作,用脚踏工具代替。尽可能将两种以上的工具组合成一种多功能工具 机器上的手轮及其他操作件位置的设计,要尽可能使操作者以较少的姿势变动达到最高的操作效率。工具和材料必须放在固定的位置。324.动作规范的基本原则力求减少动作单元。力求缩短动作距离。两手同时使用。动作要轻松、流畅、有节奏、容易掌握。33例:衣片包缝工序()改进前的作业方法左手拿衣片,推送到压脚下包缝衣片断线后放在边上()改进后的作业方法右手拿衣片,推送到压脚下换左手拿住进行包缝(与同步)断线后放在边上只有左手动左、右手分别承担部分动作34四、时间研究1、时间研究的目的2、时间测定的方法(观测法)3、标准作业时间351、时间研究的目的掌握企业可能生产的数值,同时规划适量的生产目标值,适当的分工范围以及生产计划调查各作业员的技能水平对动作研究的动作要素赋以时间数值,以此作为改进或标准化的根据确定作业评估的尺度作为估计产品变换,企业改造和增建车间等项目的依据作为成本核算,成本管理基础及订货计划的判断基准作为制定加工单件或工资的基础362、时间测定的方法(观测法)观测顺序和计算方法对作业员说明时间测定的必要性决定调查工序(工序多时,可采用抽样方法)决定观测对象(承担加工的各工序作业员,新产品或整件缝制时应选择熟练工)准备1/60或1/100型秒表(均为走一环一分钟)秒表结上80cm成环的带子准备观测板,观测表原则上站在作业员后面斜左方1.52m处,使作业员的手,秒表及眼睛为一直线后,加以观测。观测时如登记作业的条件则更容易找出改进的重点决定检查点动作达到已定的检查点(cheenkpoint)开始测定,到了下一个检查点就要看秒表,并布观测表上进行记录在秒表测定过程中如作业员有不定期动作(浮余动作)时,在记录表上做“v”记号,观测员遗漏了记录,则做“M”记号统计373、标准作业时间3.1标准作业时间的意义和用途1.概念标准作业时间是指从事某项特定作业的熟练操作者在正常的作业环境下,用规定的作业方法和设备,在持续工作而不感到疲劳的情况下,完成规定的作业数量和质量所需要的时间。简言之,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完成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工作所必需的时间。2.意义和用途安排生产进度。确定管理人员的管理目标。作为考核工作效率的依据。确定适度工作标准的基础。生产线上操作人员或工作负荷平衡的依据。作为比较不同操作方法的依据。决定生产线上设备和操作人员的数量及其配置。制定标准成本,是成本核算、工人工资、成本管理的基础。383.2、标准作业时间的构成1.工时消耗的分类操作人员在进行某一项作业时,都存在时间的消耗,称工时消耗。工时消耗的分类是对工人在整个轮班的工作过程中全部时间消耗的分类研究。目的是消除不必要的时间消耗,为制定合理的标准作业时间提供依据。392.标准作业时间的构成(1)标准作业时间。是指完成某项作业必要的时间消耗,实际上,由正常时间(纯加工时间)和浮余时间组成,其构成如图。标准时间=纯加工时间+浮余时间=纯加工时 间/(1-浮余率)观测时间修正部分浮余时间纯加工时间标准时间40纯加工时间纯加工时间是指由具有一定经验的作业人员(由技能评定机构确定的经验系数),在正常作业条件及作业方法下,以普通的速度(由全厂平均水平决定的速度)进行作业所花费的时间。即:纯加工时间=测定的作业时间(1+水平系数)水平系数:由评定机构确定,技术熟练度高者,系数为正。41纯加工时间在服装加工过程中,常常出现同一工序由不同的作业人员操作时,所需加工时间的差异较大。此外,即使是同一作业人员,在不同场合下,也会有不同的加工时间。由此给工时定额带来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技术管理人员在制定工时定额时,必须考虑上述人为因素,即作业人员的个性因素,如作业技能水平、工作努力程度等,以便计算出能反映全厂普通作业水平的加工时间值纯加工时间。其中,还需考虑作业人员个人之间差异的系数水平系数。42影响加工时间的客观因素1机器类型:同一工序,由于所选衣车类型不同,机器转速会直接影响时间的变化;2缝迹类型:同长度车缝线迹,因车线的不同形状(弧线、直线),所需时间也不同;3停车方式:车缝过程中,不同停车方式会对操作者产生不同的紧张程度,进而影响时间;4面料类型:面料的厚薄、弹性度、光滑度、条纹、花色等会对作业员的操作时间产生影响;5辅助工具:辅助工具的合理使用,会降低工艺难度、提高做工品质,缩短作业时间;43浮余时间把一天的工作加以分就会发现有必要的工作和不必要的工作,也就是把工人的动作分为定期性(工作)于不定期性(浮余),浮余又分为作业浮余、车间浮余、疲劳浮余。作业浮余:准备时间、整理成品、换线、记录、判断、返工等;车间浮余:商量工作、搬运、移动、等待时间等;疲劳浮余:休息以外的时间休息,暂时休息;间歇:上厕所、喝水、擦汗;其他:私语,看旁边等。这些时间所占总时间的比率就叫做浮余率44分类动作内容说明一般标准改进要点少品种大批量生产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定期动作主要动作缝制、整烫(a皮带轮、挑线簧、针杆运动;b对衣服进行加工)27302024以作业的标准化,管理方式的合理化来提高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采用合理的机种,有效利用辅助设备和多功能附属器具。辅助动作衣片的拿、放、换、配对46495356采用传送装置,改进作业台,堆放台及材料堆放的方法,加强作业的指导 不定期动作 作业浮余整备条件确认工艺单,整备作业条件,条换零件,准备工作台,调节椅子高低,确认熨斗,熨台的工作状态等1.92.91.52.5增加批量的数值和操作工人数(作业的单纯化)以及备用缝纫机、熨斗、器材等的定位配置。整理成品准备材料,确认数量,捆扎材料,开解材料4.66.34.86.6整理工序的平衡,加工秩序的标准化,整理架及材料的定位保管,利用堆放台和流水台。换线换面线、底线0.92.51.72.5整理放线架,梭子的保管方法,缝线的分配方法记录填写票据、告示板、报表0.10.50.51.0记录方法的简便化,标准化判断评判质量及加工产品的优势0.32.30.31.6公布已确定的质量标准修改拆缝返工,重新缝合,熨烫,整烫1.72.62.52.8进行作业方法的指导,确立责任体系故障因断线、断针引起的换线、换针、缝纫机、真空烫台、烫衣机的故障0.62.21.52.6进行预防保全,使用缝线的检查,使用穿线工具,正确使用缝纫机(包括脚板的踩法)等。车间浮余商量工作指示 报告 教育 商量等2.22.52.43.0作业指导,教育方法用文字指示,确定报告制度搬运移动材料、成品、器具的搬运工作地的移动1.13.21.34.5工序编制与配置应合理,适应增加一次搬运的数量。等待工作等待面料、辅料(如衣片、拉链、纽扣)0.20.10.3调整平衡,充实工序的进度,确立库存管理制度疲劳疲劳作息时间以外的休息1.31.70.82.6健康管理,作业环境,休息时间,空调,防止噪音,照明条件合理化间歇间歇上厕所、喝水、擦汗等空调,健康管理及卫生条件的改善其他怠工讲废话、思想开小差01.500.3提高者自觉工作的风尚,改善工作气氛,管理工作者应提高责任心。453、影响浮余率的因素作业内容;操作工人所担任的工序数目;产品的规格;前工序、中间工序、后工序;操作工人的技能水平;批量的大小。影响浮余率的因素很多,制定标准比较困难,工厂运用时,可经过调查、研究后在决定、在缝制车间通常采用的浮余率为20%30%。46五、工序流程图的绘制1.工序用记号2.绘制工序流程图的基本方法3.大小裁片在流程图中的配置方法4.工序的表达形式5.工序流程图绘制的步骤47)工序用记号48492、绘制工序流程图的基本方法划分不可分工序由大件裁片开始,按加工顺序,将所有作业进行分解。手工作业与机器作业分开 不同机械设备作业分开 不同加工方法的作业分开当附件或碎料与大片接合时,将附件和碎片填在大件裁片或主线的旁边,同时记录已加入的附件或碎料数量,以防遗漏。编制工艺流程时,尽可能将作业性质相同或类似的工序相对集中,减少生产过程中半成品的传送。503.1、大小裁片在流程图中的配置方法大小不同的裁片在配置时通过高、低位置的不同加以区分。513.2:两个同样大小部件与一个小部件的配合d:三个同样大小的部件与小部件的配合小小小也可以通过倒三角的大小加以区分,此时小三角应相当于大三角的1/2524)工序的表达形式1535、工序流程图绘制的步骤 根据工序分析的结果,以最合理的加工工艺、最捷径的作业顺序,保证各工序衔接畅通的前提下,绘制出工序流程图确定整个工序流程的基本线和分支线。无论基本线还是分支线都必须以裁片的投入为起始,并明确标记大小裁片的名称。根据服装制作的先后顺序,依次排列工序(分支线上的工序顺序以并入基本线时的位置依次排序),并填入示意图的相应位置。注意工序类型的标记,再填写工序编号、名称、纯加工时间、设备名称。核对检查。54例:某女衬衫的工序流程图绘制基本裁片(大片)右前片、左前片、后身、右袖身、左袖身碎片(小片)领面、领里、右克夫、右克夫、右开叉条、左开叉条附件 门襟衬、里襟衬、右克夫衬、左克夫衬、商标、号型标志、水洗标、钮扣、等55以右前身为基本线其余裁片均为分支线,并标记处裁片名称前身后身袖身门襟衬袖克夫袖叉条商标领面领里56根据工序分析的结果依次标注工序类型,填入工序编号、加工设备和纯加工时间核对检查工艺流程图加工顺序是否正确,有否漏序、漏件等。573)工序分析表部分工序分析表截图5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