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犯罪心理学全套教学教程.ppt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5441461 上传时间:2024-11-03 格式:PPT 页数:329 大小: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犯罪心理学全套教学教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9页
犯罪心理学全套教学教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9页
犯罪心理学全套教学教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9页
犯罪心理学全套教学教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9页
犯罪心理学全套教学教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2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概述 一、犯罪心理学的概念犯罪心理学(Criminal Psychology)的定义历来有广义和狭义之说,至今仍莫衷一是。本书取广义犯罪心理学的定义,主张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3二、与犯罪心理学相关的概念辨析犯罪是刑法学的概念,一般定义为危害社会的、触犯刑事法律的、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根据这一定义,犯罪人,是指实施了这种犯罪行为的人。犯罪心理学中“犯罪”的概念也必须与刑法学的“犯罪”的概念相一致,否则,容易造成刑事法学理论和刑事司法实践的混乱。4犯罪心理,

2、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这些心理因素包括认识、情感、意志、气质、性格、能力、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心理状态等。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刑事法律的、应受刑罚惩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包括刑法中规定的故意犯罪行为和过失犯罪行为两大类。5三、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把什么人作为研究对象1.犯罪人。2.一般违法人。3.刑法上不以犯罪论处的人。4.虞犯,即最有可能犯罪的人。5.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6(二)把什么心理内容作为研究对象1.犯罪心理结构。2.犯罪心理结构成因。3.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

3、行为发生的机制。4.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5.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6.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7四、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在理论方面,自从犯罪现象出现以来,人们就一直对犯罪问题进行探索研究,提出了种种见解,出现了许多分支学科,但直到现在,仍然有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在实践方面,犯罪心理学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实践服务:(1)它通过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及规律的研究,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提供一些犯罪心理学的科学知识,以便更好地培养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有效地预防、控制和减少犯罪,为保障社会安定作出贡献。(2)它通过对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的研究,为公安

4、、司法、监狱等部门的工作人员提供揭露和惩治犯罪以及矫治罪犯等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和方法,以增强他们在犯罪对策方面的业务能力。8五、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犯罪心理学是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的交叉学科(二)犯罪心理学是一门偏向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三)犯罪心理学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四)犯罪心理学是一门或然性学科9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犯罪心理学的方法论概述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学说或原理。犯罪心理学的方法论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是由科学的哲学方法论(philosophical methodology)、系统方法的一般科学方法论(general scientific m

5、ethodology)以及适用于犯罪心理研究的具体方法(concrete method)三个紧密联系的层次所组成。10二、犯罪心理学的哲学方法论1.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原则。2.内因与外因相统一的原则。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要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既要注意基本理论研究,又要注意实际应用,在实际应用中使理论进一步得到充实和提高。运用这一原则,要注意几点要求:(1)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结合。(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犯罪心理学理论工作者要与实际工作者密切合作。11三、犯罪心理学的一般科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是将哲学方法论具体化,用以直接指导具体研究的方法论原则。一般

6、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庞大体系,它主要包括数学方法、系统方法、信息方法、控制方法、逻辑方法等。以系统科学为代表的系统方法是现代的一般科学方法论,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有重要价值的认识手段。犯罪心理学研究也应当把系统方法作为一般的科学方法论,即系统方法论(systematic methodology)。12四、犯罪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一)数据收集方法1.观察法(observations)2.访谈(interviews)法3.问卷调查4.实验研究5.现场研究(field study)6.档案收集(documents)13(二)分析数据方法1.方差分析。2.回归分析。3.聚类分析。4.判别函数分析。5.主

7、成分分析。6.因素分析。7.路径分析。8.结构方程模型。14五、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类型及其选择(一)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二)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三)个案研究和成组研究(四)自我观察研究与客观观察研究(五)常规研究和采用现代方法技术的研究(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七)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与因果性研究15第三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步骤一、选择研究课题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研究的课题和内容广泛而深刻,研究者必须根据客观情况和自身兴趣等主、客观条件慎重地选择研究课题。研究者在选择研究课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理论意义,只有具备理论建设意义的课题才能推动犯罪心理学的发展和完善已取得的成

8、果;二是具备实用价值,犯罪心理学课题必须是实际问题,对社会实践有较大、较深远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才能实现为实践服务的宗旨;三是具有时代性和可行性,这样的研究课题才能真正实现为实践服务,不然只能是空中楼阁。16二、根据理论设定具体的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是指在研究设计之前根据相关理论提出的关于变量之间(常常是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陈述。研究假设往往是肯定性的陈述。例如,人格因素与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课题,研究假设可以为:冲动性人格特征与未成年人犯罪有关。而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不能对研究假设的真实性进行直接检验,需要建立与之对立的假设,称为虚无假设(null hypothesis)。也就是说,我们实际上要检

9、验的是虚无假设。对于上面的例子,我们的虚无假设应是与研究假设相对立的“冲动性人格特征与未成年人犯罪无关”,而我们实际就是要检验“冲动性人格特征与未成年人犯罪无关”这一虚无假设。17三、研究设计1.研究类型的确定。2.研究的空间范围。3.研究的主题和内容。4.研究层次和角度。5.概念化和操作化。6.调查对象的选取。7.选取适当的研究方法。18四、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得出研究结论1.资料的性质。犯罪心理学研究收集的资料一般有两种:定量资料和定性资料。2.资料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任何研究课题的成功都依赖于资料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前者指资料的真实可靠程度,后者主要指资料是否有效地说明要研究的课题。如果研究的

10、资料不可靠或无效,就会得出虚假的研究结论,不仅不能推动基础理论的发展,也不能指导实践工作。因此,研究者必须对研究资料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19第四节 犯罪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一、我国古代犯罪心理学思想发展历程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史专家高觉敷(18961993)1987年在给一本专著作序时指出:“我们近时才有犯罪心理学,但有关犯罪心理学的思想则起源很早。”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有关犯罪心理、犯罪行为以及犯罪对策的论述比当时西方的研究要深刻得多,其中不乏可供我们研究犯罪心理学时借鉴的内容。20(一)犯罪心理形成原因论1.贫穷或富贵是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2.人性是犯罪心理的根源。3.后天习俗是犯罪心理形成的

11、原因。(二)犯罪心理预防思想中国古代思想家多主张从预防的角度治理犯罪现象,提出如下主要观点:(1)身教胜于言教。(2)重视家庭预防功能、社会交往预防功能以及早期教育的预防功能。(3)重视刑罚和教化的心理预防功能。(4)修身自强。21(三)关于审判心理的论述1.注意在讯问中观察被讯问人的生理反应。2.强调定罪量刑时要考虑犯罪者的主观恶性。3.司法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心理素养。二、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发展和研究现状(一)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发展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正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应运而生。经过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的三十余年努力,中国的犯罪心理学研究取得了相当可喜的

12、成绩。22(二)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发展1.第一阶段兴起阶段(19791982年)2.第二阶段全面展开阶段(19831985年)3.第三阶段深入与拓宽阶段(19861993年)4.第四阶段继续深入发展阶段(1994年)23三、西方犯罪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一)犯罪心理学产生前的研究1.古代时期。2.中世纪时期。3.文艺复兴时期。4.19世纪以后。24(二)当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研究概况1.个体犯罪心理(1)犯罪原因(2)犯罪心理的个体特征(3)个体犯罪性的发展变化2.犯罪的社会心理学3.犯罪预测4.犯罪预防5.犯罪矫正25四、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向1.在刑事一体化视野中开展犯罪心理学研究。2.开展

13、犯罪心理学方法论的研究。3.总结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几次争鸣的意义。4.以应用为本,以服务于司法实践为目的,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课题。5.加强犯罪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建设,夯实理论基础。266.加强对现实犯罪问题的心理学研究,使之紧密联系实际。7.加强对犯罪侦查心理的研究。8.加强对犯罪人心理矫治的研究。9.加强对犯罪心理预测的研究。10.进一步加强与国外和我国港、澳、台地区同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学习他们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研究方法,博采众长,为我所用。27第五节 本书的体系构思总论基本理论类型论对策论28思考题1.试述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简述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应用价值。3.简

14、述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目的。4.试述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概况。5.简述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和一般科学方法论。6.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具体研究方法以及常见的收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有哪些?7.根据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步骤,自己选择一个课题并进行研究。29第二章 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第一节 犯罪与犯罪人一、犯罪的概念犯罪是犯罪心理学的核心概念,犯罪心理学中的犯罪人、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等概念都必然以犯罪概念为基础,对犯罪概念的认识决定了学科的严肃性以及理论与现实意义。30二、实质意义与形式意义上的犯罪日本刑法学家大塚仁教授将犯罪划分为实质意义上的犯罪和形式意义上的犯罪,认为“实质意义的犯罪,是指广泛的反社

15、会的行为,即是指侵害社会生活利益(法益)的人的行为。在此意义上的犯罪,不论是精神病人所实行的杀人,或是幼童实行的放火,都可以理解为广泛地包含在侵害社会共同生活秩序的人的行为中。形式意义上的犯罪,是指在实质意义的犯罪中具有可罚性的,即在法律中被科以刑罚的行为。”31三、犯罪人 在法律意义上,任何对犯罪人的定义,都来自于法律事实,即某人因其行为被法律认定为犯罪的过程和结果。而犯罪人的定义就可以描述为:因实施了具有违法性、危害性,依照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并被法院判定为有罪的人。上述对犯罪人的理解,是严格按照刑法中的犯罪概念和刑事诉讼程序进行的解读,可以称为法律或刑事法律意义上的犯罪人。从这一概念出

16、发,犯罪人就是犯了罪的人,犯罪人的特征也就表征为一种可观察的法律身份。32四、犯罪与犯罪人的关系 犯罪的首要特征是一种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对这种行为的观察可以是即时的,也可以是事后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所谓事后或间接的观察,就是在刑事侦查过程中对行为痕迹信息的采集、编码和分析,从中回溯性地复原行为的过程。由于任何犯罪都具有行为本身,所以就存在发动或实施该行为的主体,也就是行为的具体实施者。犯罪人作为犯罪行为的实施者,可以表现为多种形态,如曾经犯罪人、实施性犯罪人和可能性犯罪人,单独犯罪人、结伙性犯罪人、群体性犯罪人等。33第二节 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一、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

17、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这些心理因素包括认识、情感、意志、性格、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以及心理状态等主观范畴。34二、犯罪行为从刑法的角度分析,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支配下所实施的具有刑事违法性、社会危害性,依据法律应受刑罚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包括刑法上所规定的故意犯罪行为和过失犯罪行为两大类。在刑法学中,犯罪行为是一种法律事实,并不单纯指犯罪构成中的客观方面,能否构成犯罪行为还要考察行为人的罪过、刑事责任能力等其他因素。35三、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整体性关系(一)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区别1.犯罪心理是主观的内部活动,我们无法直接观察。犯罪行为是客

18、观的外部活动,我们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进行观察。2.犯罪心理在产生的时间顺序上总是先于犯罪行为,没有犯罪心理也就不可能存在犯罪行为。36(二)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联系1.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是无法分割的,犯罪行为总是在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发生的。之所以被认定为犯罪心理,也是从已经发生的犯罪行为中作出的归因。2.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是以犯罪人为载体的主、客观活动,二者共同建立在犯罪人的全部心理因素之上。3.就法律意义上的犯罪而言,犯罪心理、犯罪行为和犯罪情境共同构成犯罪的必要条件。4.犯罪的成立必须有犯罪行为,而分析犯罪心理也只能依赖于已经发生的犯罪行为。37第三节 研究犯罪人的多维视角一、人的物质属性

19、人是物质的,是一种客观存在,在这一点上具有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作为存在的人,我们总是要以自身特有的物质形态与环境和他人产生互动。我们身体的外貌特征有可能影响对环境的适应水平。对此,历来存在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物质的外貌体态和人格与行为存在因果性关系;二是认同人的体貌特征对其社会适应过程与结果的相对影响,如被文化赞赏、被他人喜欢的外貌,在与他人互动时不同于相反外貌者的可能效应。我们在分析某人整容的动机时,经常使用此类观点。38二、人的生物属性 生物属性的核心可理解为生命,而且是自然的、非人工合成的生命。与无生命的物质相比较,人首先具有生命的三个基本功能:自我调节功能;自我复制功能;选择性反应。

20、作为生物的人,上述三个功能缺一不可,它们的相互结合与联系建构了生命系统,使人在自然和生物学规律的作用下,实现着孕育、出生、成长、繁殖、衰老、死亡的生命过程。39三、人的思想属性作为思想的人,人的心理虽然不是一种物质,但它建立在以大脑为首的整个物质机体、生物机体的基础之上,是统一的一元化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以被动适应为主的生物现象。虽然感知外界刺激是神经过程、由神经系统完成的,但对刺激的判断依靠心理过程。40四、人的社会属性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概念在笔者看来可以有具体和抽象两种认识。以往我们所标定的有关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结论,更多的是针对抽象而非具体的人。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构成人的本质的东西,是

21、那种为人所特有的,失去了它人就不能成为人的因素,而这种因素就是人的社会性。”41第四节 对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反思一、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二元内涵将人的属性区分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本身并无问题,但容易使我们对人进行分析时过多地依赖于二分法,进而简单地将人解构为二元的人,似乎人具有两重性。由此夸大自然属性的非社会性性质,也就是用动物性去解释人的生物性。42二、生物性不等于犯罪性生物性不等于犯罪性,尤其是我们认为爱同样是生物本能时。在犯罪人研究中,重视生物基础是必要的,但将生物因素夸大化,特别是认为其对人的影响超越于其他三个层面也是危险的。强调或突出生物人的属性与特征,更多的是为了帮助我们厘清长期

22、以来在犯罪研究中忽视甚至否认生物因素的做法,并非将生物因素视为决定个体行为的核心。因为“不用怀疑心理学正在向着更加生物学朝向发展。看到心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员固然重要,同时心理学不应该忘记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是过去从来没有研究过的,这个世界上最复杂和最精美的人的心理和人的大脑,而生物因素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方面”43三、对犯罪人的认识必须强调多维视角龙勃罗梭从人的物质性与生物性方面探讨犯罪人的特征;各种犯罪生物学观点试图从人的生物性层面找出答案;刑法古典学派强调人的心理属性;而其他如菲利的犯罪社会学更关注社会环境对犯罪人的影响;犯罪学中的标签理论明显地选择了关系性的视角;对犯罪人格的各种研究虽然已经

23、采取了多种维度的认识方法,但仍然缺少对各种属性的交互过程的认识。44思考题1.简述犯罪与犯罪人的关系。2.简述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3.简述人的属性。4.试述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45第三章 犯罪心理结构第一节犯罪心理结构概述 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一)什么是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46(二)国外学者的类似表述根据目前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虽然尚未发现外国学者使用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但可见到一些相近

24、或相似的学术观点,可以作为参考。47(三)采用“犯罪心理结构”一词的原因1.它表明犯罪心理的存在状态。2.它与心理科学的用词惯例相吻合。3.它符合系统论的观点。4.它能较好地反映犯罪心理的动态变化。48二、犯罪心理结构与个性心理结构(一)心理现象结构与个性心理结构1.人的心理现象存在着结构。2.人的个性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二)犯罪心理结构与个性心理结构的关系1.个体社会化的角度。2.因素分析的角度。49三、研究犯罪心理结构的意义(一)揭示犯罪行为的内部原因个体犯罪行为的发生,既有外部诱因的驱使,又有其生理、心理原因作为内在根据。由于人的行为归根结底是受其心理、意识支配的,所以,在诸多原

25、因中,外部原因、生理原因只是产生犯罪行为的条件,而内部心理原因,才是具有根本意义的原因,是个体发生犯罪行为的根据。对犯罪心理结构的研究越深入,就越能充分了解和掌握个体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与规律,从而做到自觉地预测和预防、揭露和打击犯罪,有效地改造、矫正罪犯,破除其犯罪心理结构,使其建立符合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心理结构。50(二)揭示犯罪心理的特殊矛盾性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是在犯罪心理的支配下实施的。犯罪人的犯罪心理以犯罪心理结构的形式存在,这种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稳定性。通过对犯罪心理结构的研究,可以发现犯罪者与守法者在某些心理因素上或某些因素的组合上存在着差异,这些特殊的心理因素或心理因素的组合

26、就构成了犯罪心理结构,它是犯罪人所特有的心理结构。研究犯罪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就是揭示犯罪心理的特殊矛盾性。51(三)构建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开展对策研究既然犯罪心理结构反映了本学科特殊的矛盾性,那么,从一定意义上说,犯罪心理学这门分支学科,是围绕着犯罪心理结构发生犯罪行为的心理原因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它涉及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各种内部的和外部的原因、条件、因素,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过程,犯罪心理结构的特殊性,由犯罪心理外化为犯罪行为的机制等一系列理论问题。52(四)开展对策研究在深入认识犯罪心理结构的特征和规律的基础上,探求预防、侦讯、矫治犯罪的心理学依据,运用心理学技术开展犯罪的

27、对策研究。只有在充分认知犯罪心理结构,掌握犯罪心理结构原理的基础上所制定的防范犯罪的对策才可能是切实有效的。53第二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一、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1.反社会意识。2.强烈的、畸变的需要。3.犯罪动机。4.不良兴趣。54二、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1.特定的气质。2.消极的性格特征。(1)性格的态度特征。(2)性格的情绪特征。(3)性格的意志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3.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4.不良的行为习惯。55三、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1.扭曲的道德意识。2.错误的法律意识。3.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四、犯罪人的心理状态1.消极、不良的心境。2.实施犯罪行为前的心理状态。3.实施

28、犯罪时异常的心理状态。56五、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1.动力结构中的潜意识。2.特征结构中的潜意识。3.心理状态中的潜意识。57第三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一)一般模式1.故意犯罪心理结构。2.稳固的、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3.需要型犯罪心理结构。(二)特殊模式1.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2.过失犯罪心理结构。3.宣泄型犯罪心理结构。58二、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一)潜在形态犯罪心理结构的潜在形态处在不稳定、不充分的萌芽阶段。虽然产生了犯罪意向,其各不良心理因素进行了初步整合,开始向有序方向发展,但仍然没有完全摆脱混沌、无序状态。59(二)恶变形态1.外界

29、的不良诱因是导致潜在犯罪心理结构恶变的条件和契机。2.心理系统的“整合”功能是犯罪心理结构恶变的内部机制。3.犯罪动机外化为行为是犯罪心理结构恶变的结果。60(三)衰落形态当犯罪行为已经实施,其犯罪欲求得到满足,或者因犯罪行为受到遏止而恐惧感增强,或者离开了特定的犯罪环境时,与犯罪相适应的心理状态也随之消失。61第四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作用与特性一、犯罪心理结构的作用(一)结构的稳定程度影响犯罪行为的发生1.自觉性与非自觉性。2.快速性与迟缓性。3.可变性与难改性。62(二)结构的组合状况决定犯罪行为的性质1.层次性组合状况。2.动力性组合状况。3.主导性组合状况。63(三)结构各因素的组合方式

30、影响行为的发展变化1.一主多从。(1)恶化和加深。(2)转化和减退。2.多因并列。3.递进或递减。4.循环往复。64二、犯罪心理结构的特性(一)整体性与层次性用整体的、系统的观点来认识犯罪心理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任何人的心理结构,都是由多种心理成分和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内部,既有协调一致、相互配合的一面,又有矛盾斗争、彼此牵制的一面。同样,在犯罪心理结构中,虽然某些心理因素起主导作用,但也不能忽视其他心理因素的配合、牵制作用。犯罪心理结构的内部关系具有层次性,就是说,犯罪心理结构是由不同的维度和层次构成的完整的机制,其各不良心理因素分别居于不同层次,既有深层又有表层,既有动力层又有

31、调节层,既有意识层又有无意识层,既有亚结构又呈弥散状态,各层次、结构之间的契合、运动,使犯罪心理结构具有自组织化(self organization)功能,它能将进入意识阈的各个心理成分以最佳效能的方式组合起来,从而使犯罪主体能够自觉地应付和处理所面临的环境和问题。65(二)驱动性与普遍性犯罪心理结构具有支配犯罪行为实施的驱动性和决定行为方式与目标的指向性。它标示着犯罪人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意识事实的特质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和指向特定的违法、犯罪行为。此结构所包含的心理活动内容与社会的道德、法律规范相背离,加之个性品质的不良,便使得犯罪心理结构与守法者的心理结构,在性质、功能、组合方式以及活动的指向

32、性上,有着显著的差异。没有犯罪心理结构的驱动性和指向性,就不可能发生特定的犯罪行为。66(三)稳定性与可变性犯罪心理结构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表现出时间上的连续性和行为上的一贯性。这一方面是由其功能所决定的特定的犯罪心理结构必定产生出具有特定指向和一定特征的犯罪行为,另一方面是由其与人格结构的紧密联系所决定的犯罪心理结构源于个体人格所潜伏的特殊人格倾向。67(四)开放性与动态性心理结构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的形成与发展、变化,时刻都与外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积极、能动的反馈与互动。正是结构的开放性,才保证了犯罪心理结构与不良外界环境及犯罪机遇的协调、一致性。离开了结构的开放性,犯罪心理

33、结构也就失去了生长和发展的客观依据。犯罪心理结构的开放性,决定了它的动态性。对于个体来说,犯罪心理结构虽然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但它仍时刻处在变化之中。这种动态变化,既有缓慢的渐进变化,也有快速的急剧变化。在犯罪行为发生前后,动态变化更为显著。68(五)隐秘性与客观性在犯罪行为发生之前,犯罪心理结构处于隐秘状态,一般不为人所知。这是由犯罪需求与企图违反社会公认的准则及犯罪行为将受到刑罚惩罚所决定的。因此犯罪心理结构的隐秘性是行为人自我保护需要的体现。69第五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实证和测量一、犯罪心理结构的可测性(一)理论依据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可知论。2.犯罪心理有外部表现可听其言、观其行、

34、知其心。3.现代心理与个性测量技术的发展为检测犯罪心理结构提供了科学手段。70(二)实证依据所谓实证依据,就是依据现有的对罪犯进行心理检测的结果,已经发现他们在个性的许多维度上,与对照组(非犯罪者)呈显著差异;而不同国家、地区的犯罪者群体(随机样本),其个性维度均值,却有着大体一致的趋势。所有测试结果都表明,犯罪者确实存在着一些异于常人的心理因素、结构特点和个性倾向,从而显示出犯罪心理结构的大体轮廓。71二、犯罪心理结构的测量(一)使用个性测验量表1.明尼苏达多相个性量表(MMPI)。2.卡特尔16项个性因素量表(16PF)。3.艾森克个性问卷(EPQ)。4.症状自评量表(SCL90)。5.其

35、他量表。72(二)使用专门用于犯罪者的量表此类量表的使用,始于1928年美国伯吉斯(Ernest Watson Burgess,18861966)的假释成败预测研究。他采用因素分析法对伊利诺伊州三个矫正机构的3000名犯人进行了研究,编制了包含21个因素的假释成败的预测量表。此后,相继产生了美国格卢克(Sheldon Glueck,18961980)夫妇于1950年制定的早期违法行为预测表,以及德国、英国学者制定的多种用于罪犯的行为倾向测定量表。但是,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社会制度与文化传统各异,此类量表较难移植。73第六节 有关犯罪心理结构的学术争论一、争论的焦点(一)有无犯罪心理结构问题1.主

36、张犯罪心理结构的学者认为,犯罪心理结构是客观存在的,是科学的概念。2.否定犯罪心理结构的学者认为,犯罪心理结构是虚构的、不科学的概念。74(二)方法论问题由犯罪心理结构的有无之争,逐渐引起对研究犯罪心理学方法论的注意。反对犯罪心理结构论的学者主张沿用普通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及其他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的犯罪心理。主张犯罪心理结构论的学者认为,鉴于犯罪心理的隐秘性和犯罪行为的破坏性等原因,对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完全采用实验方法有一定困难,应采取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与传统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相结合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法。75(三)犯罪原因问题犯罪心理结构的有无,在很大程度上牵涉到对个体犯罪原因的认识。反对犯罪心理结

37、构的学者认为,犯罪人与守法者并无本质区别,他们之间的界限模糊,不能绝对地、严格地分开或者认为“人人都有犯罪倾向”。主张犯罪心理结构的学者认为,犯罪心理结构是行为人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犯罪人与守法者心理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他们之间的转化符合质量互变规律。76二、对争论的思考1.它有力地促进了犯罪心理学基本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酝酿着不同理论风格和学派的形成,使我国犯罪心理学界乃至法制心理学界的学术风气更为活跃。2.争论双方均从中获益。3.通过争论,引发了对犯罪心理学方法论、个体犯罪原因、犯罪心理学理论体系等问题的思考。3.通过争论,引发了对犯罪心理学方法论、个体犯罪原因、犯罪心理学理论体

38、系等问题的思考。4.学术问题的讨论和争鸣,应当持科学、客观、公正的态度,多作扎实、深入、细致的基础性研究,努力提高学术争鸣的水平。77思考题1.试述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及研究意义。2.犯罪心理结构包含哪些构成要素?它与人的个性是什么关系?3.犯罪心理结构可区分为哪两种模式?有何形态变化?试运用耗散结构论等有关理论观点予以阐述。4.为什么说犯罪心理结构是可知的?怎样进行犯罪心理结构的测量?78第四章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第一节 我国学者个体犯罪原因论一、台湾地区学者的观点赞同采用多元性理论分析和研究犯罪原因几乎是台湾地区学者的共同点。但其在各自的多元性罪因理论中,由于认识的角度不同,对导致犯罪形成的多

39、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阐述也有一定的差异。79二、大陆学者的观点1.内、外因素论。2.动力因素论。3.多因素论。4.系统模式论。5.“聚合效应”论。6.综合动力论。7.综合动因论。80第二节 国外个体犯罪原因论一、心理本能说的原因论(一)性冲动说这一学说认为,性冲动是犯罪心理产生的唯一根源,是一切犯罪的原动力。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始终以性的潜意识,即性的能量“力必多”(libido),作为其理论的中心,认为“力必多”是人的一切行为(包括犯罪行为)的原动力。他认为人的心理由意识层、前意识层和潜意识层三部分构成,并特别重视潜意识的活动。81(二)侵犯性说该理论认为,人之所以产生犯罪心理,是人

40、的侵犯性本能突出发展之故。侵犯性是动物赖以维持自己生存的一种本能。人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许多动物性的野蛮本性已被隐藏,但是在发怒与激烈争斗时,就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也有不少学者对这一理论持相反见解,认为犯罪是一种有意志、有目的的行为,不能认为是犯罪者本源性的心理原动力所致。82(三)利欲性说该理论认为,人的求生存的需求欲望是犯罪心理的原动力。这种生存需要的欲望,即利欲心,是人的一种内驱力。美国的希利(Healy,18691963)等人认为,正常的欲求并不能导致人们犯罪,只有在正常欲求受到妨碍时,谋求不正当的补偿性满足的行为就成为犯罪行为。83(四)权欲性说该理论认为,人具有保存自己、追求优越的

41、本能,即权力欲。当这种欲望得不到适当满足时,就会形成自卑感。犯罪即是人为了克服自卑感而进行过度补偿的结果。其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个性心理理论的创始人阿德勒(AAdler,18701937)。84二、精神病理学的原因论(一)低能说(二)病态人格说三、生物学的原因论(一)遗传说1.双生子研究(twin study)。2.染色体研究。3.家庭史研究,即从家庭史研究(pedigree study)入手,主张犯罪具有遗传性。4.收养子女研究。85(二)内分泌失调说泌失调说(theory of endocrinedisturbance)认为,犯罪行为的发生与内分泌失调有关。内分泌是人体内的无管腺体

42、的分泌物,如甲状腺、副甲状腺、脑垂体、肾上腺、性腺等,它们对人体起着调节作用。内分泌失调对人的外貌、体格、气质甚至智力都会发生影响,如甲状腺亢进时,会引起人的情绪波动不安;肾上腺皮质素缺乏时能引起精神衰弱与智力减退;性腺的荷尔蒙衰退时,会产生情绪波动,等等。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荷尔蒙失调与犯罪心理相联系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在不同的个人身上所发生的犯罪行为,可能是荷尔蒙失调所致。86(三)物质代谢异常说物质代谢异常说(theory of substancemetabolic abnormality)认为,一个人走向犯罪,与体内物质的高低和平衡与否有密切关系。例如,在研究犯罪人的头发时,发现犯罪者

43、有两种类型暴躁型和忧虑型,暴躁型犯罪者体内的铜元素过高;在化验属于这两种类型的24对兄弟的头发时,发现里面的铜、钠、钾、铅、钙、镁、锂等金属元素处于很不平衡的状态。因此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各种化学成分组合而成的整体,当一个人想实施暴力犯罪时,必然会有生理上的反应。对前途失去信心和生活贫困的人,会导致自己体内的金属元素失去平衡,对这些人实行简单的注入维生素治疗,就可以控制其暴力行为。87(四)体型说这个学派的全称是体格类型犯罪学派,其代表人物有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奇默尔(Ernest Kretschmer,18881964)和美国的谢尔顿(William Sheldon,18981977)。克雷奇默

44、尔著有体型与性格一书,他认为,人类的体型有4类,即肥胖型(pykniker)、瘦长型(leptosome)、健壮型(atkleticer)、障碍型(oysplastiker)。88四、学习理论的原因论(一)不同接触理论(二)条件反射论(三)模仿理论(四)社会学习理论89五、多元原因论在综合单一因素原因论的基础上,有一派学者从科际整合的观点对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形成了多元的原因论。多元的犯罪原因论认为,犯罪心理的形成和犯罪行为的发生远不是单一因素所致这么简单,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90第三节 犯罪综合动因论一、犯罪综合动因论的定义 犯罪综合动因论(synthetic agent theor

45、y of crime)认为,个体犯罪原因是一个整体系统(母系统),这个整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着的主体内、外因素(子系统)所构成的,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原因网络结构。作为整体系统的个体犯罪原因,具有其各主体内、外因素没有的特殊属性。由于各组成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个体犯罪原因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之中。犯罪综合动因论注意个体犯罪原因的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和动态性,认为人之所以犯罪,是多种主体内、外因素综合的互为动力作用的结果。91二、犯罪综合动因论的特点(一)整体性(二)层次性(三)结构性(四)动态性92三、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因素(一)主体因素1.生理因素。2.心理因素。3.行为因素。(

46、二)主体外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2.社会环境因素。3.情境因素。93(三)主体内、外因素在犯罪心理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1.根据唯物论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的原理,客观存在因素决定主体犯罪心理的形成,即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在主体犯罪心理形成中具有决定性作用。2.根据辩证唯物论主观意识反作用于客观存在的原理,主体不是被动地反映客观因素,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94四、影响犯罪行为发生的因素(一)犯罪行为人因素已形成犯罪心理结构的人要实施犯罪行为,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足以实施该种犯罪行为的体能条件、作案的知识和技能、作案的准备工作等。(二)犯罪行为人以外的情境因素已形成犯罪心理结构的人在具备了犯罪

47、人自身的条件后,还须具备实施犯罪行为的情境条件,如侵害对象(人或物)的确定和实际存在,有利于犯罪的现场条件和气氛等,这样才能真正实施犯罪行为。95思考题1.试述评国外的犯罪心理成因理论。2.分析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体内、外因素。3.谈谈你对犯罪综合动因论的理解。96第五章犯罪心理机制第一节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 一、犯罪心理机制概述(一)机制的概念机制(mechanism)有时也叫机理,一般是指类似机器的构造那样运行并发生作用的系统。这一概念在现代许多学科中被广泛地使用着。97(二)犯罪心理机制的概念关于犯罪心理机制,国内外学者的理解有所差异。国外学者一般认为,犯罪心理机制是指与犯罪有关的防卫

48、机制(defense mechanism),是个体在精神受干扰时潜意识地保持心理平衡的手段。日本学者森武夫把个体犯罪的原因,归结为行为人的内心矛盾或冲突:“一般来说,在发生冲突或挫折而不能合理解决的情况下,残留于后的紧张会以行为的方式发泄,或者寻求不合理的解决。后者出现的一种情况即所谓防卫机制。”98二、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一)强烈欲求与满足方式的选择(二)品德缺陷与抑制力的缺乏(三)萌发犯罪意向(四)形成犯罪动机和确定犯罪目的1.形成犯罪动机。2.确定犯罪目的。(五)犯罪决意1.行动手段的选择。2.行动时机的捕捉。99第二节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一、内、外化机制(一)概念犯罪心理内、外化机制的基

49、本含义是:从吸收客观外界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由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内、外化过程的两个阶段不能截然分开,它们是互相衔接、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100(二)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1.认知的选择与加工机制。2.模仿、学习机制。3.角色扮演机制。4.强化机制。(三)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1.预谋发动机制。2.情境互动机制。3.挫折攻击机制。101二、刺激反应与反馈机制(一)影响犯罪行为发生的基本变量系统(二)基本变量的相互关系及形成犯罪心理的过程1.刺激信息的输入过程。2.信息的选择过程。3.信息的输出过程,是指把犯罪心理

50、外化为犯罪行为的过程。4.信息的反馈过程。5.信息的加工过程。102(三)刺激反应与反馈机制的三种形态1.刺激反应形态(或SR法则)2.个体反应形态(或OR法则)3.前后反应形态(或RR法则)103三、量变、质变机制(一)质与量的概念及相互关系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内在规定性,量是标志质的范围和等级的范畴。在质和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度,它是指事物能保持特定的质的量的界限。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的度,其质的稳定性便开始发生变化,呈现出显著的变动状态,并产生新的质的结构时,称为质变。104(二)主体犯罪前的社会化缺陷1.不完全的社会化,是指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和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社会化未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