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第五章 文献的版本文献的版本版本学参考书目版本学参考书目n n黄永年古籍版本学n n叶德辉书林清话n n孙毓修中国雕版源流考n n王国维五代两宋监本考两浙古刊本考,收入王忠悫公遗书王静安先生遗书n n马衡中国书籍制度变迁之研究,收入凡将斋金石丛稿n n余嘉锡书册制度补考,收入余嘉锡论学杂著n n瞿启甲铁琴铜剑楼宋金元本书影n n日本静嘉堂文库静嘉堂宋本书影n n故宫博物院故宫善本书影初编n n郑振铎中国版画史n n北京图书馆中国版刻图录n n上海图书馆善本书影n n一、版本与版本学n n版:古代用以书写的木片通称为版或板。因书写用的木片呈方形,所以又称方。仪礼郑玄注:“策,简也。方,板也
2、雕版印刷通行后,版或板的含义逐渐演变为经雕刻后供印书用的版片。n n本:原义为树根。可引申为书的原本。n n宋史真宗本纪:“高琼求板本经史,诏给之。”宋史崔颐正传:“咸平初,又有学究刘可名言诸经版本多舛误,真宗命择官详正。”专指雕版印刷的本子,即刻本。n n广义的版本,除刻本之外,也包括活字本、抄本、批校本等各种不同的本子。n n版本:是指同一部书在编辑、传抄、刻板、排版、装订乃至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n n版本学:对古籍版本进行研究的学问。n n读书治学必须要对版本进行选择,要选择错字脱文少、比较接近原书的本子。这对古籍尤其重要。因为古籍经过多次抄写刻印,流传至今往往有好几个
3、内容有出入的本子。哪个本子好,哪个本子不好,这些本子之间有什么渊源嬗递关系,都需要专门的版本学知识。n n二、善本:n n好的本子,也就是经过认真校勘、错讹少、接近原书面貌的本子,从宋以来就通称为善本,反之则为劣本或恶本。但明中叶以后宋元刻本渐少,成为文物,清代以来的藏书家也就称之为善本。n n校勘性善本:校勘认真,接近原书本来面貌的本子。n n文物性善本:具有文物性质的旧刻、旧抄。三、版本分类三、版本分类n n(一)写本:n n写本即手写成的书本。分为稿本和抄本。n n1、稿本:书的原稿称为稿本。作者亲自书写的稿本称为手稿本,手稿改定后经过重新誊写形成的本子称为清稿本。n n2、抄本:照稿本
4、或原书抄写出来的本子称为抄本。将纸蒙有刻本上,照原样影摹出来的抄本称为影抄本。以宋刻本为底本的称影宋抄本,以元刻本为底本的称为影元抄本。n n(二)印本n n1、活字本:用胶泥、木、铜、铅等制成方块单字,然后排版印刷的书本称为活字本。n n2、影印本:采用照相制版等工艺使原书或原稿再现的复制本称为影印本。根据印版原料和技术不同,印出来的书可分为石印本、胶印本、珂罗版印本等。n n(三)刻本n n刻本即雕版印刷的本子。雕版指用木板雕刻,一般用梨木和枣木。“付之梨枣”。讲究的用黄杨木或石楠木。工艺:浸煮、刮平、磨光、写样、上版、刊刻(发刀、挑刀、剔脏、洗版、打空)、锯边、刷印n n元稹白氏长庆集序
5、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冩模勒,衒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扬越间多作书模勒乐天及予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n n中国现存古文献大多是刻本。n n刻本由于印刷速度快,流传范围广,故情况较为复杂,分类多种多样。主要可以按刻印时代、刻印地区、刻印单位、刻印形式、刻印情况等方面进行分类。1、按刻印时代分类、按刻印时代分类n n(1)唐刻本:现存最早刻本为唐懿宗咸通九年(868)金刚经,敦煌发现,现藏大英博物馆。是长十六尺、高一尺的卷子,卷首有插图,卷首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一行。n n(2)五代刻本:传世甚少
6、国内现存杭州雷峰塔所出陀罗尼经。n n唐五代刻本特点:多为单页、卷子或经折装。文字、画像都比较古拙。字体近于北魏书体,绝无欧体、颜体。刻本版式刻本版式n n(3)宋元刻本:刻印质量上乘,向被视为珍本。n n(4)金刻本:平阳府平水(今临汾)为金代刻书中心。解州女信徒崔法珍断臂募捐所刻大藏经为稀世珍品,今所出中华大藏经即以此为底本。n n(5)明刻本:数量品种众多。但与宋版相比,校勘不精,脱漏颇多,且好随意窜改图书,作伪较多。n n(6)清刻本:乾嘉时期,考据学起。学者热衷于版本校勘,出现大批校刻精审,刻印典雅的书。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卢文弨抱经堂丛书、黄丕烈士礼居丛书都是当时佳作。2、按刻印
7、地区分类、按刻印地区分类n n(1)浙本:浙江地区刻本。宋以至清刻书业兴旺发达。n n(2)蜀本:宋蜀本发达,但传世较少。n n(3)建本:宋代福建特别是建宁府建安、建阳两县为刻书中心,明后期衰落。n n(4)平水本:平水即临汾。金、元两朝都曾在此设立书籍出版管理机构,明清平水刻不如金元知名。3、按刻书单位分类、按刻书单位分类n n(1)官刻本:n n监本:各朝国子监所刻n n经厂本:明司礼监经厂库所刻书,一般出于宦官之手,校勘不精,但形式美观。n n藩府本:藩府刻本,较名贵,形式精美。n n书帕本:明代授官上任或奉差出使回京,例刻一书,以一书一帕相赠。n n内府本、殿本:明清宫廷内部刻书。明
8、内府本称经厂本。清内府所刻钦定各书称内府本,后改称武英殿本,简称殿本。殿本注重校勘,写刻工致,纸墨精良,装订典雅。n n局本:清末各书官方书局所刻。一般精心校勘,流传较广。n n书院本:书院刻本发端于宋,一般有通儒校订,较受重视。n n官刻本多为正统书籍,内容及形式保守。n n(2)家刻本:多由学者或藏书家主持其事,一般质量较高。如毛氏汲古阁,凌濛初等。n n(3)坊刻本:多由书坊主人主持刻印,追求利润,质量参差不齐。n n建阳余氏勤有堂为古代书坊刻书之代表,历宋、元、明,并引起乾隆皇帝注意。4、按刻印形式分类、按刻印形式分类n n(1)巾箱本(袖珍本):书型小,便于携带的书。汉魏时期以手抄本
9、形式出现,宋以后盛行。n n(2)大字本、中字本、小字本:宋元版书分类。一般每半页八、九行以内,每行最多不超过十七八字的为大字本,每半页在十三行以上,行字在二十三四字以上的为小字本。介于两者之间的为中字本。明清刻本一般无此称谓。n n(3)写刻本:由作者或书法家手写上版刻印的书称为写刻本。写刻本一般书写精美、刊刻细致,伪误极少,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历史文物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n n(4)朱印本、蓝印本:用红色刷印的书称朱印本,用蓝色刷印的书称蓝印本。主要用作初印样本,便于校对,因为是初印本,一般都很清晰,藏书家乐于收藏。n n(5)朱墨本、套印本:用不同颜色、分几次印刷的书称为套印本。其中用朱墨
10、两色套印的书称为朱墨本。n n(6)插图本:凡有插图的雕印本称为插图本。凡书名中有绣像、出像、绘像、会像、出相、画图、画意、附图等词者,皆为插图本。如崇祯年间刊行的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插图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冠于卷首,二是插于叶中。n n(7)两节版、三节版:凡版面分为上下两部分的刻本称为两节版,凡版面分为上、中、下三部分的刻本称三节版。有上栏是图,下栏为文的,也有上下栏都是文字分三栏的。如全像水浒志传评林,下栏为小说,中间为插图,上栏为评语。5、按刻印情况分类、按刻印情况分类n n(1)祖本(原刻本):根据稿本第一次雕版刻印的本子称为原刻本,或祖本。n n(2)翻刻本(重刻本)、影刻本(覆
11、刻本):以原刻本为底本,如式刻版再印,称翻刻本或重刻本。翻刻本采用影摹写样上版的方法,刻印得同原刻本一模一样称影刻本或覆刻本。照宋版影刻的,称影宋刻本或覆宋本,照元版影刻的,称影元刻本或覆元本。n n(3)修补本、递修本、邋遢本:书版在刷印和保存过程中,因残缺漫漶而需修补,凡用经过修补的书版刷印的书称修补本。用屡经修补的书版刷印的书称递修本。递修本中最有名的是南宋监本,这部分书版递经宋、元、明三朝刊修补,称为三朝本。用模糊不清的书版印的书称邋遢本。如南宋刻七史,到元代,虽经修补,仍不清晰。还有的宋版,经元、明多次修补后印出来的本子墨色清淡不一,字体大小不同、字迹模糊不清,称为大花脸本。n n(4)百衲本:用同一部书或同一套丛书的不同残版拼成完整书版印刷而成的书称为百衲本或配本。因汇集了一些旧刻善本,错误较少,质量较高。如傅增湘印百衲本资治通鉴,商务印书馆影印的百衲本二十四史。百衲本最显著的特点是全书刻印风格尤其是版式与字体多有差异。n n(5)初印本、后印本:木版雕成后,最初刷印的书称初印本。其特点是版面整洁,字迹清朗。及至印刷既久,字迹漫漶,墨色较淡,称为后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