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编织校园生活”的中小学校园设计策略分析——芜湖中江学校设计.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43567 上传时间:2023-11-2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编织校园生活”的中小学校园设计策略分析——芜湖中江学校设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编织校园生活”的中小学校园设计策略分析——芜湖中江学校设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编织校园生活”的中小学校园设计策略分析——芜湖中江学校设计.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008摘要:文章基于集约用地下,对同一地块内分设中小学的情况,从中小学两种教学功能模式解析,通过架构“独立”与“融合”的功能组织,“理性”与“活力”共生的空间辨识度,“多帷幕”展开的公共空间,塑造“编织校园生活”的空间特征和弹性互融的可能性,并探究了不同教学功能建筑在造型与尺度上共生的现代校园环境的营建。Abstract: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intensive use of the underground,and the situation of setting up secondary and primary schools in the same plot

2、,analyzing from the two teaching function model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This paper constructs a functional organization of independence and integration,a spati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coexistence of rationality and vitality,and a public space with multiple curtains,to shape the spatial cha

3、racteristics of weaving campus life and the possibility of elastic integration.It also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ampus environment in which different teaching function buildings coexist in shape and scale.关键词:编织校园生活;独立与融合;理性与活力;多帷幕Keywords:weaving campus life;independence and integration;

4、rationality and vitality;multi curtain文王启宇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八建筑设计院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建筑师分院副院长徐晏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八建筑设计院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硕 士DOI:10.19875/ki.jzywh.2023.08.003引言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别称江城、鸠兹,是安徽第二大城市,皖江城市带的龙头。地处长江下游南岸的芜湖,浩浩长江自城西南向东北穿城而过。市内及周边地域,河湖水网密布汇入长江;城市依江而建,商业鼎盛,自春秋始建邑,延续至今,历史悠久。芜湖城东新区位于老城区的东侧,是芜湖老城区的延伸和发展。新区以西

5、启神山公园东至扁担河的总长约3 公里的东西向城市绿轴为骨架,在 6.6 平方公里的区域里,规划布置了行政、商务核心区、休闲区、文化区、创新区等。城东新区集商务文化中心、区域性总部经济中心,打造成为市域的活力新区,与老城区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双心”结构。城东新区的快速建设带来大量人口导入的同时也势必需要配套建设较多中小学校服务于城市的扩张。矛盾一,教育资源重要性与用地局促之间的矛盾。新区的开发建设,遵循集约化用地,价值最大化,往往形成了城市需要高质量教育资源的导入,但又不能供给过多的教育用地之间的矛盾。中小学教育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资源是激活新区的强心剂,是市民十分关心的城市功能。一个好的学

6、校引入,可以充分拉动周边区域的价值和活力。正因如此,在城市控规编制时,能供给教育用地的面积往往越来越紧张。规划设计时需要在集约化用地的情况下,合理布置学校的各项功能需求。矛盾二,中小学合建与功能差异之间的矛盾。城市公共资源用地的集约,促发了教育资源的整合,即中小学在同一块用地合建的情况。但众所周知,中小学校虽然有不少共通之处,合建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在文化建构、管理体系、不同年级之间相互共享交流,促进学生发展与衔接,摆脱“分离型”的教育模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也面临着小学与中学学生的生长与心理不一致、课程编排不一致、教育功能需求不一致、管理模式上不一致等诸多冲突。矛盾三,建学校先行与招学校使用方后

7、置的矛盾。快速城市化的推进,需要大量教育资源的引入。这个教育资源可以分为外在资源和内在资源。外在的资源既是学校的校园建设,包括规划、建筑、设备等各项内容;内在的资源则是教育理念和教育师资的组建。路易斯 沙利文提出“形式追随功能”,因此校园空间的塑造和校园设计的形式应是教育理念的外在显现。但问题在于,新区学校建设过程中很多情况是先设计建设学校再组建师资,从而出现了形式与功能相悖的问题。1 设计原则1.1 整体性原则用地是城市中的用地,学校也是城市中的学校。任何一个校园的建设,都是城市系统中的一部分,脱离不开城市。因此校园空间塑造首要考虑的是城市整体性原则。其中又可分为城市空间、城市特征与城市交通

8、三个要素。城市空间是指,新建校园在城市空间中的协调性。无论是从建筑风格还是校园空间界面均需要与周边城市面貌相呼应,必须从城市整体的角度审视,避免出现冲突和突变。城市特征是指,从地域文脉角度与校园建设的协调性。需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地理人文、历史文化特征,因地制宜地塑造校园空间形式和风格,满足使用者的心理接受度。对于中小学校而言,合理地组织上下学接送的交通流线,使之与城市交通相融合又不至于使特定时段交通过于饱和,这就需要考虑的第三个要素城市交通。1.2 区分性原则中小学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合建,但在教学功能、学生特征等众多因素的不同下,小学与中学的区分性仍是需要考虑的原则之一。在教学功能上的区

9、分,如最基本的普通教室使用面积上,中小学就存在着大小差异,而在专用教室上则差异更大,除了使用面积不一样之外,在专用教室配置上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值。在校园空间上也需要存在必要的区分。上下课时的不一样,学生活动的不一样,如果两者混建筑学ARCHITECTUREThe Design Strategy of Weaving Campus Lif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Wuhu Zhongjiang School Design“编织校园生活”的中小学校园设计策略分析芜湖中江学校设计009233|2023|08建筑学合在一个公共空间中,会带来诸多的混乱和安全问题

10、,因此需要独立的校园空间作为载体。区分不仅仅是在空间上的物理性区分,更需要空间辨识度。通过围合空间的实体界面,即建筑形体与立面造型,在“点、线、面、体、质感、光影”等多方面符合内在使用功能,符合使用者心理感知,从而实现空间的辨识度。1.3 共享性原则合建下的中小学校园,为了满足集约用地,势必需要采用资源共享的原则。在功能上,可以打通一些公共教学资源与生活配套资源,使之共享,例如图书室、合班教室、餐厅等内容。在满足各自流线的情况下,达到资源共享最大化,同时也是不同年级之间文化、思想、生活等各方面相互交流的场所,思维的火花在此碰撞。除了教学功能的共享,校园空间也是共享的另一层面。通过设置室外表演广

11、场,大台阶休息交流区等,使得校园环境互融。相对于区分性原则中的空间辨识度,在共享性原则中,则强调空间模糊性。在两个校园主空间独立区分的基础上,可以在两者相交处设置共享空间。共享空间的建筑实体边界面应该是模糊性的。这个模糊性可通过空间形状的模糊、空间大小的模糊、空间界面的模糊等多方面来塑造。中小学校园内师生的精彩活力生活在此一幕幕被激发。2 设计思考场所与契机项目基地位于芜湖市城东新区,紧邻芜湖政务中心。地块平整方正,南北长约 350 米,东西宽约215米。基地西面为35米宽的海晏路,与仁和住宅小区隔路相望;南面为 20 米宽的国泰路,南侧为香府小区;东面为 6.95 公顷的居住用地,北侧为 2

12、6 米宽的仁和路。路的北侧是新区绿轴,市商务文化中心中央公园。本项目立项之初,需要在有限地块内解决54 班小学和 24 班中学。由于教育资源迟迟不明朗,中小学之间到底是整合成一个学校,即九年一贯制,还是中学、小学各自独立管理,均是未知。如何利用地块的现有条件,可分可合地合理安排中小学功能,同时又具有城东新区的现代气息,简洁、美观、适用的格调,建筑色彩和风格适应中小学生心理成长需求的现代生态校园成为本次设计的关键。针对以上的特定未知条件,也给本项目提出了全新的契机。设计从“编织校园生活”作为校园空间塑造的策略,以芜湖中江学校设计为例,分别从“独立”与“融合”的功能组织、“理性”与“活力”共生的空

13、间辨识度及“多帷幕”展开的公共空间,三方面做出了探索(图 1)。3 设计策略3.1“独立”与“融合”的功能组织根据现代中小学(非寄宿制)教学功能,可将学校大致划分为教学区、体育运动区和公共服务区三大功能组团。基地南、北、西三面均接临城市次干道,东面紧贴居住区,因此把教学区放置于场地东侧,运动区至于西侧,动静分区,最大程度上避免城市噪音对教学功能的干扰。结合中小学各自教学功能的特点,分为可独立和可融合两大功能组。学校入口、教学区(普通教室、实验室、教师办公室)和体育运动区(体艺馆、室外运动场地)等因中小学教学需求有差异,为相对独立区。礼堂、图书馆、食堂等组成的公共服务区则无太大模式差异,为可融合

14、区。因此在用地上,划分为南中学、北小学的分区格局。南北独立的出入口、教学区和运动区保证了今后两个学校独立运行的可能性和使用的便捷性。中小学校的公共共享资源(礼堂、图书馆、食堂等)部分置于用地中央,优雅的建筑形体塑造了两个学校的南北主界面的同时,也提供了共享使用的途径。师生可分别从南北两个面进入到共享楼栋,同时对于共享楼栋内部也暂按分层划分中小学的使用分区,进一步保证了共享资源的可分可合。双减政策下,给学生在常规教学之余,带来轻松、愉悦、共享的公共空间的同时,也拓展和模糊了不同年级之间的交流和学习的空间场所。整个校园南北划分,形成了小学与中学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功能上既“独立”又“融合”的规划策略

15、,解决了集约用地下,两个校园多元化需求的问题(图 2)。3.2“理性”与“活力”共生的空间辨识度和现代校园环境的营建“把建筑与周边环境当作一个系统来考虑,该系统在功能、空间、活动与环境方面的组合是完整的,并维系着一种共存的动态平衡。”1虽然教学与共享资源在功能上形成了两大分类,但在相互之间又是学校的共同组成的必要内容。因此基于各自使用特点的情况下,具有鲜明的“好用”空间和辨识度,成为了现代校园环境营建的核心之一。教学组团为保证教室的合理适用性,并不过于修饰,建筑体型方正简洁。设计引入了由学生教室产生联想的教学单元盒的概念。建筑形体以错动的教学单元盒与水平向的无柱外廊相结合构成立面元素。教学单元

16、盒以每个班级教室为基础,把外窗、空调机位等统一纳入,而教学单元盒相互之间又通过立面进退凹凸关系、颜色律动的变化,使得原本受教室开窗、空调机位等影响较为生硬的立面功能性元素化零为整,又生动活泼。师生在校园空间中可以快速找到自己对应的教室,提升了原本均质化的教学楼立面中教室的辨识度。教学楼南向外廊通过结构纯外挑,摈弃常规外廊受结构柱干扰的因素。建筑通过水平向的无柱外廊,不仅仅打造纯净而又理性的立面建构元素,与方正的建筑形体相互呼应,同时也最大程度地删减了立面竖向构件,使得南向教室的采光最大化。教学组团在色调上以白色涂料墙面为主,延续了徽派建筑白墙的文脉,对使用者产生了文化积淀的心理认同感。同时又在

17、韵律感的水平无柱外廊上错动地穿插了木色花池,在教学单元盒内错动地穿插了木色隔板,更符合中小学生活泼阳光的一面(图 3)。整个教学组团通过教学单元盒和水平无柱外廊,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下理性空间的特性。图 1校园鸟瞰图(图片来源:章鱼见筑)图 2“多帷幕”展开的校园空间(图片来源:章鱼见筑)010参考文献:1张春莲.中介空间在建筑中的整体性建构J.建筑技艺,2021(06):194-196.2聂志勇,敖鲲.交往空间、地域特色与人性化在当代中小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中的探索和实践J.建筑与文化,2019(06):169-170.3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4阿尔多罗西.

18、城市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5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位于整个学校中部的中央共享资源功能组团,由报告厅、合班教室、图书馆、食堂、体育馆等公共教学和生活配套功能组成。考虑与教学功能空间特性的差异,建筑形体根据每个楼的功能属性而生成,大小各一,高低错落,自由灵动,形成独特的空间辨识感。建筑色彩上,延续教学组团的白墙基调,在保证整个校园空间整体性的基础上,穿插了木色的“编织”元素。通过竖向铝板与长窗的上下层交错编织,形成虚实错动、凹凸相间,叠合光影律动,表现出编织的纹理。铝板与窗形成的“编织”肌理以水平的方式包裹在建筑周围,这种表皮给建筑带来了更为灵动

19、的效果,也形成了更为整体性但又充满变化的建筑表现形式。“编织”的肌理不仅获得了柔和的外立面,同时也塑造了室内空间万千变化的光线效果,室内氛围也变得更活泼(图 4)。宜人的木色,亲和近人;“编织”的肌理,也体现了学习与生活、课程与兴趣等多方面的和谐并举的新时代教育模式。普通教学组团理性方正,公共教学资源组团自由活力。整个校园在白墙穿插木色的基调下形成了独特的整体校园空间氛围感,同时通过两大组团差异性的造型特色,又营造了各自的空间辨识度和现代校园环境。3.3“多帷幕”展开的公共空间“以人为本是建筑设计的一个原则,在建筑及建筑空间内部设计中,我们考虑的不仅仅是美观,最为重要的是建筑空间与人体间的呼应

20、,也就是为人创造最舒适的活动环境。”2整个校园从大门、看台、体育馆,再到中央共享资源的图书馆、食堂、合班教室、礼堂等,建筑形体利用连续反弧的手法,打破了冰冷的建筑界面。使得原先较大的建筑尺度与中小学生的对立感,通过大小不一,朝向各异的建筑形体的反弧,削弱了体量,缩小了近人尺度下的空间场所感,更贴近中小学学生的感受和心理。从空间形态角度而言,反弧虽然只有一半的实体空间限定,但从拓扑关系和圆的向心性关系角度,实体空间的延伸使模糊的灰空间变得明确而肯定,空间的渗透由此而展开。共享公共教育资源功能组团采用一段段不同半径的反弧,面向学校操场、广场、中心绿地等公共空间打开,丰富了校园空间界面,使得原本单一

21、的校园主体空间,在边界上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为学生提供了不同大小的空间驻留和活动的场所(图 5)。从空间层级角度而言,反弧的设置也形成了不同的校园空间层级。校园主体空间为大尺度,可以容纳整个学校的公共活动,而边界上反弧界面围合而成的次级多样空间,则可以提供中小尺度下的容纳不同人数的校园活动场地。正是如此,大中小之间的空间相互渗透,和而不同。在这里,反弧如“帷幕”般向校园打开,师生精彩生活的一幕幕在不同的校园场所里展开。在这里,建筑不仅仅是校园的空间界面,更是师生活动舞台的“帷幕”(图 6)。结语“编织校园生活”,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尝试基于中小学不同功能“分”与“合”下的校园空间弹性互融的可能性,并探究了两种功能建筑造型与尺度上的“理性”与“活力”共生的现代校园环境的营建。通过由功能而生的特征,针对性塑造了外立面元素,达到了校园不同建筑与空间的辨识度。同时在校园空间塑造上,采用反弧的建筑外边界的手法,丰富了空间的形态与层级关系,营造了和而不同的师生教学与生活的整体性氛围感。我们编织的不仅仅是校园空间与建筑形体,更是日常教学与师生生活的互融。图 3教学楼水平无柱外廊理性而简洁(图片来源:章鱼见筑)图 5中学校园空间如帷幕般叙事(图片来源:章鱼见筑)图 6小学看台与体艺馆自由而舒展(图片来源:章鱼见筑)图 4图书馆与食堂近人尺度与宜人的木色(图片来源:章鱼见筑)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