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活性污泥法理论与技术
目录
第1章 活性污泥法概论
1.1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概念
1.2活性污泥法的发展沿革
1.3活性污泥的形态与组成
1.3.1 活性污泥外观形态
1.3.2 活性污泥组成
1.3.3 活性污泥的性质与指标
1.3.3.1 表达及控制曝气池中混合液活性污泥微生物量的指标
1.3.3.2 表达活性污泥沉降与浓缩性能的指标
1.3.3.3 活性污泥沉降速度与沉降性能实验
1.3.3.4 评估活性污泥活性的指标
1.4 活性污泥法工艺概述
1.4.1 普通活性污泥法
1.4.2 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
1.4.3 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
1.4.4 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
1.4.5 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
1.4.6 高负荷活性污泥法
1.4.7 克劳斯(Kraus)活性污泥法
1.4.8 深水曝气活性污泥法
1.4.9 浅层曝气活性污泥法
1.4.10 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
1.4.11 投料活性污泥法
1.4.12 氧化沟活性污泥法
1.4.13 AB活性污泥法
1.4.14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1.4.15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变型
1.4.15.1 ICEAS工艺
1.4.15.2 CASS工艺
1.4.15.3 UNITANK系统
1.4.15.4 LUCAS工艺
1.4.15.5 MSBR系统
1.4.15.6 DAT-IAT工艺
1.4.15.7 IDEA工艺
1.4.15.8 AICS工艺
1.4.16 OCO法
1.4.17 BIOLAK法
第2章 化学反映动力学基础
2.1 反映速度
2.2 生化反映速度
2.3 反映级数
2.4 反映级数的拟定方法
2.4.1 零级反映、一级反映和二级反映
2.4.1.1 零级反映
2.4.1.2 一级反映
2.4.1.3 二级反映
2.5 温度对反映速度常数的影响
第3章 酶促反映动力学基础
3.1 酶反映动力学
3.1.1酶反映中间复合物
3.1.2 酶促反映的动力学方程式
3.1.2.1 米-门(Michaelis-Menten)方程
3.1.2.2 Briggs-Haldane修正公式
3.1.2.3 米氏方程动力学参数的意义
3.1.2.4 作图法求米氏方程中的及
3.2 酶的克制动力学
3.2.1 酶的克制作用
3.2.2 竞争性克制动力学
3.2.3 非竞争性克制动力学
3.2.4 反竞争性克制动力学
3.3 影响酶反映速度的因素
3.3.1 pH值的影响
3.3.2 温度的影响
第4章 反映器理论基础
4 .1 物料衡算
4 .2 完全混合间歇反映器
4 .3 完全混合连续反映器
4 .4 多级串联完全混合连续反映器
4 .5 推流反映器
4 .5.1推流反映器的容积
4 .5.2 推流反映器的纵向混合
4 .6 反映器停留时间分布
4.6.1 停留时间函数及性质
4.6.2 脉冲响应法测定停留时间分布函数
第5章 活性污泥生物学
5.1 活性污泥中的细菌
5.1.1菌胶团细菌
5.1.1.1 菌胶团细菌的种类
5.1.1.2 菌胶团形成机理
5.1.1.3 菌胶团细菌的作用
5.1.2 丝状细菌
5.2活性污泥中的真菌
5.3活性污泥中的原生动物
5.3.1 活性污泥中的原生动物的种类
5.3.2 活性污泥中原生动物的作用
5.4活性污泥中的后生动物
5.5 活性污泥中的微型藻类
5.6 非生物因子对活性污泥微生物及解决效果的影响 5.6.1 温度
5.6.2 pH
5.6.3 营养物质
5.6.4 氧化还原电位
5.6.5 溶解氧
5.6.6 水的活度与渗透压
5.6.7 有毒物质
5.7活性污泥生物相
5.7.1 活性污泥絮体的形成
5.7.2 活性污泥系统的食物链与活性污泥形成过程中生物相的变化
5.7.3活性污泥系统管理中的指标生物
5.7.3.1 活性污泥生物相观测及原生动物的指标意义
5.7.3.2 活性污泥中原生动物的形态、生理观测及数量分析
5.7.3.3 原生动物的指示作用
5.7.3.4 生物评价指数
第6章 活性污泥净化有机污染物反映机理
6.1 废水水质有机污染的指标
6.1.1 概述
6.1.2 理论需氧量
6.1.3 化学需氧量
6.1.4 生物化学需氧量
6.1.5 总需氧量
6.1.6 理论有机碳
6.1.7 总有机碳
6.2 有机污染物的可生物降解性
6.2.1有机物生物降解性鉴定的途径和影响因素
6.2.2 有机物好氧生物降解性的鉴定方法
6.2.2.1测定有机物去除效果的方法
6.2.2.2 测定有机物降解时消耗氧量的方法
6.2.2.3 测定降解产物的方法
6.2.2.4 根据微生物生理生化特性指标的方法
6.2.2.5 根据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和物理化学参数来预测它的生物降解性。
6.2.3 共代谢作用与难降解有机物的好氧生物降解性
6.3 活性污泥微生物增殖规律
6.4 活性污泥增长动力学
6.4.1 间歇培养
6.4.2 无回流充足混合模式的连续培养
6.4.3 有回流完全混合活性污泥系统中的连续培养
6.5 活性污泥净化过程与机理
第7章 经典活性污泥法动力学
7.1 引言
7.2 基本术语与概念
7.2.1 污泥负荷
7.2.2 微生物的比增长速率
7.2.3 微生物的产率
7.2.4 底物运用速率
7.3 微生物的生长与Monod方程
7.3.1 微生物的生长特性
7.3.2 Monod方程
7.4 Eckenfelder模型
7.4.1 Eckenfelder模型
7.4.2 Eckenfelder模型的应用
7.4.2.1 无污泥回流的完全混合活性污泥系统
7.4.2.2 有污泥回流的完全混合活性污泥系统
7.4.2.3 有污泥回流的推流式活性污泥系统
7.4.3图解法求解Eckenfelder模型中减速增长速度常数
7.4.4 Eckenfelder模型中有机物降解与生物量增长关系
7.4.5 Eckenfelder模型中有机物降解与需氧量关系
7.5 Grau模型
7.6 Lawrence-McCarty模型
7.6.1 生物固体停留时间(泥龄)
7.6.2 Lawrence-McCarty模型的基本方程式
7.6.3 Lawrence-McCarty模型基本方程式的导出方程式
7.6.4 Lawrence-McCarty模型中的参数
7.6.5 Lawrence-McCarty模型在无污泥回流的完全混合系统中的应用
7.6.6 Lawrence-McCarty模型在推流系统中的应用
7.6.7 Lawrence-McCarty模型中废弃污泥量的计算
7.6.8 Lawrence-McCarty模型中需氧量的计算
7.6.9 废水生物解决中营养需求量的计算
7.6.10 关于生物固体停留时间(泥龄)的讨论
7.6.10.1 最小生物固体停留时间(泥龄)和设计生物固体停留时间(泥龄)
7.6.10.2 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浓度与生物固体停留时间的关系
7.6.11生物解决出水中非溶解性有机物浓度
7.7 Mckinney模型
7.7.1 Mckinney模型的基本理论
7.7.1.1 Mckinney模型的基本公式
7.7.1.2 Mckinney模型中有氧代谢过程中的数量关系
7.7.1.3 Mckinney模型中的产率
7.7.1.4 Mckinney模型中的内源呼吸速率常数
7.7.2 Mckinney模型的设计计算公式
7.7.2.1 无回流完全混合活性污泥系统
7.7.2.2 有回流完全混合活性污泥系统
7.7.2.3 推流活性污泥系统
7.7.2.4 活性生物体的计量
7.7.2.4 温度对模型中常数的影响
7.7.2.5 双参数设计计算方法
第8章 ASM系列活性污泥数学模型
8.1 引言
8.2 活性污泥1号模型(ASM1)
8.2.1 建模的基本假定
8.2.2 模型的矩阵表达形式
8.2.3 废水水质特性及曝气池中组分的划分
8.2.3.1 废水水质特性
8.2.3.2 活性污泥中的有机固体
8.2.4 模型的反映过程
8.2.5 模型的参数
8.2.5.1 化学计量系数
8.2.5.2 动力学参数
8.2.6 模型的缺欠与使用限制
8.3 活性污泥2号模型(ASM2)
8.3.1 模型中组分的划分
8.3.1.1 可溶性物质
8.3.1.2 颗粒性物质
8.3.2 模型的矩阵表达形式
8.3.3 模型的反映过程
8.3.3.1 生物反映过程
8.3.3.2 化学过程
8.3.4 模型的参数
8.3.3.1 化学计量系数
8.3.3.2 动力学参数
8.3.5 模型与城市污水水质特性
8.3.4.1 城市污水的有机组分
8.3.4.2 城市污水氮组分
8.3.6 模型的缺欠与使用限制
8.4 活性污泥2d号模型(ASM2d)
8.4.1 模型中组分的划分
8.4.1.1 可溶性物质
8.4.1.2 颗粒性物质
8.4.2 模型的矩阵表达形式
8.4.3 模型的反映过程
8.4.3.1 生物反映过程
8.4.3.2 化学过程
8.4.4 模型的参数
8.4.4.1 化学计量系数
8.4.4.2 动力学参数
8.4.5 模型的使用限制
8.5 活性污泥3号模型(ASM3)
8.5.1 模型中组分的划分
8.5.1.1 可溶性物质
8.5.1.2 颗粒性物质
8.5.2 模型的矩阵表达形式
8.5.3 模型的反映过程
8.5.4 模型的参数
8.5.4.1 化学计量系数
8.5.4.2 动力学参数
8.5.5 模型的缺欠与使用限制
8.6 ASM系列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8.6.1 ASM系列模型应用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8.6.2 基于ASM系列的软件开发
第9章 活性污泥法生物脱氮
9.1 氮磷污染与水体的富营养化
9.1.1 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及成因
9.1.2 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结构特性
9.1.3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9.1.4 氮对水环境质量的其它危害
9.2 水环境与污水中氮的来源和循环
9.3 污水生物解决中氮的转化和去除
9.3.1 污水生物解决中氮的转化
9.3.2 生物合成和排除废弃污泥对氮的去除
9.4 生物硝化过程与动力学
9.4.1 生物硝化过程
9.4.2 生物硝化动力学
9.4.3 环境因素对生物硝化过程的影响
9.4.3.1 温度
9.4.3.2 溶解氧
9.4.3.3 pH
9.4.3.4 有毒物质
9.4.3.5 C/N比
9.5 生物反硝化过程与动力学
9.5.1生物反硝化过程
9.5.2生物反硝化动力学
9.5.3环境因素对生物硝化过程的影响
9.5.3.1 温度
9.5.3.2 pH
9.5.3.3 溶解氧
9.5.3.4 碳源有机物
9.5.3.5 有毒物质
9.5.3.6 C/N比
9.5.3.7 微量金属元素
9.6 活性污泥法生物脱氮技术概述
9.7 活性污泥法生物硝化工艺
9.7.1 引言
9.7.2 生物硝化的前解决
9.7.3 生物硝化的设计计算
9.7.3.1 设计理论及方法
9.7.3.2 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硝化工艺设计计算
9.7.3.3 普通推流式活性污泥法硝化工艺设计计算
9.7.3.4 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与氧化沟工艺
9.7.3.5 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
9.7.3.6 阶段曝气、渐减曝气和污泥再曝气系统
9.7.3.7 高纯氧活性污泥法
9.7.3.8 粉状活性炭活性污泥法
9.7.3.9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9.7.3.10生物硝化设计的其它考虑要点
9.7.3.11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合并或组合硝化工艺
9.8 活性污泥法反硝化及生物脱氮工艺
9.8.1 引言
9.8.2 甲醇为碳源活性污泥法反硝化
9.8.2.1 概述
9.8.2.2 反硝化速率
9.8.2.3 完全混合活性污泥反硝化反映器的动力学设计方法
9.8.2.4 推流式活性污泥反硝化反映器的动力学设计方法
9.8.3 单一缺氧池活性污泥脱氮系统
9.8.3.1 历史沿革与工艺概述
9.8.3.2 工艺与设备设计通则
9.8.3.3 运营控制
9.8.4 双缺氧池和三缺氧池活性污泥脱氮系统
9.8.4.1 工艺概述
9.8.4.2 工艺与设备设计通则
9.8.4.3 脱氮效率分析
9.8.5 多缺氧池活性污泥脱氮系统
9.8.6 氧化沟脱氮工艺
9.8.6.1 工艺概述
9.8.6.2 常用的几种生物脱氮氧化沟系统工艺特点
9.8.6.3 工艺设计
9.8.7 SBR脱氮工艺
9.8.7.1 经典SBR工艺脱氮运营方式
9.8.7.2 CASS工艺和ICEAS工艺脱氮运营方式
9.8.8 改良型AB法脱氮工艺
9.9.8.1 AB-A/O工艺
9.9.8.2 AB-氧化沟工艺
9.9.8.3 AB-SBR工艺
9.9.8.4 ADMONT工艺
9.8.9 生物脱氮工艺选择
9.8.9.1 单级活性污泥脱氮工艺与分级生物脱氮工艺比较
9.8.9.2 单污泥脱氮工艺选择
9.8.10 生物脱氮工艺配套设施设计要点
9.8.10.1 初沉池
9.8.10.2 二沉池
9.8.11活性污泥系统脱氮工艺设计计算示例
9.8. 11.1 工艺设计计算一般原则及程序
9.8.11.2 工艺设计计算示例
9.9 同时硝化-反硝化(SND)机理与工艺
9.9.1 同时硝化反硝化机理
9.9.1.1 宏观环境(混合形态)理论
9.9.1.2 微环境理论
9.9.1.3 生物学理论
9.9.2 同时硝化反硝化的影响因素
9.9.2.1 碳源
9.9.2.2 溶解氧
9.9.2.3 生物絮体大小
9.9.2.4 游离氨的浓度(FA)和pH值
9.9.3 活性污泥法同时硝化反硝化工艺 一单级生物脱氮工艺
9.10 好氧反硝化机理
9.11 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机理与工艺
9.11.1 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原理
9.11.2 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的途径
9.11.3 SHARON 工艺
9.12 ANAMMOX( 厌氧氨氧化)原理与工艺
9.12.1 ANAMMOX工艺的发现
9.12.2 ANAMMOX的原理和反映机理
9.12.3 ANAMMOX工艺的微生物特性
9.12.4 ANAMMOX的影晌因素
9.12.5 ANAMMOX的工艺的研究进展
9.12.6 SHARON-ANAMMOX组合工艺
9.13 好氧脱氨原理与工艺
9.14 CANON原理与工艺
9.15 OLAND(氧限制自养硝化反硝化)原理与工艺
9.15 EM脱氮技术
9.15.1 EM废水解决技术概述
9.15.2 EM脱氮原理
9.15.2.1 作用机理
9.15.2.2 技术特点
第10章 活性污泥法生物除磷
10.1 概述
10.1.1 自然界中磷的循环与水环境和污水中磷的来源
10.1.2 城市污水中磷的组分
10.1.3 常规活性污泥法对磷的去除和活性污泥法生物除磷的基本概念
10.2 生物除磷技术的发展背景
10.2.1 活性污泥法污水解决厂除磷现象的发现
10.2.2 生物除磷的微生物学研究
10.2.3 生物除磷工艺的开发
10.3 生物除磷的生物学机理
10.3.1 生物除磷的生物学机理概述
10.3.2 生物除磷的微生物学基础
10.3.3 磷的厌氧释放
10.3.3.1 厌氧区细胞内贮存物PHB和聚磷的变化
10.3.3.2 厌氧区底物的变化和去向
10.3.3.3 底物类型对磷释放的影响
10.3.3.4 硝酸盐对磷释放的影响
10.3.3.5 pH对厌氧释放磷的影响
10.3.4 磷的好氧(缺氧)吸取
10.3.5 磷的有效释放和无效释放及其对好氧磷吸取的影晌
10.3.6 磷的释放和吸取的生化反映模型
10.4 活性污泥法生物除磷工艺
10.4.1 生物除磷工艺概述
10.4.2 Phostrip侧流生物除磷工艺
10.4.3 厌氧/好氧(A/O)生物除磷工艺
10.4.3.1 工艺流程
10.4.3.2 工艺特点
10.4.3.3 设计参数及设计要点
10.4.4 厌氧/缺氧/好氧(A/A/O)生物除磷脱氮工艺
10.4.4.1 工艺概述
10.4.4.2 设计要点及设计参数
10.4.4.3 A2/O工艺脱氮和除磷功能的固有矛盾和对策
10.4.4.4 A2/O工艺的改良和变型
10.4.5 Bardenpho 脱氮除磷工艺
10.4.6 UCT脱氮除磷工艺
10.4.7 VlP 脱氮除磷工艺
10.4.8 约翰内斯堡(Johannesburg)脱氮除磷工艺
10.4.9 分段进水的脱氮除磷工艺
10.4.10 氧化沟工艺系列
10.4.11 序批式反映器(SBR)工艺系列
10.4.11.1 经典SBR的脱氮除磷运营模式
10.4.11.2 CASS工艺的脱氮除磷功能
10.4.11.3 UNITANK工艺的脱氮除磷功能
10.4.11.4 AICS工艺脱氮和除磷的运营模式
10.4.12反硝化除磷机理与工艺
10.4.12.1 反硝化除磷现象的发现和证实
10.4.12.2 反硝化除磷机理
10.4.12.3 反硝化除磷工艺
10.4.12.4 反硝化除磷过程的影响因素
10.5 活性污泥法生物除磷数学模型
10.5.1 ASM2d模型及其扩展
10.5.2 ASM3模型及其扩展
10.5.3 Johansson模型
10.6 活性污泥法生物除磷影响因素
10.6.1 出水悬浮固体浓度
10.6.2 废水中易生物降解底物浓度
10.6.3废水中有机物与氮磷物质的比例
10.6.4泥龄
10.6.5 厌氧区的硝态氮
10.6.6 环境及其他因素
10.6.6.1 污水温度
10.6.6.2 pH
10.6.6.3 厌氧区的溶解氧浓度
10.6.6.4 污水中的阳离子
10.6.6.5 厌氧停留时间
10.6.6.6 底物的可获得性
10.6.6.7 VFA产生量与磷去除量关系
10.6.7 提高生物除磷能力的措施
10.7 活性污泥法生物除磷设施的设计
10.7.1 污水除磷工艺方案的选择
10.7.1.1 工艺方案选择所需的基础资料和数据
10.7.1.2 可供选择的生物除磷工艺方案
10.7.1.3工艺方案选择的两个要点
10.7.1.4除磷方案的选择和拟定方法
10.7.2 影响污水除磷工艺方案选择的因素
10.7.2.1 工艺的功能规定
10.7.2.2 污水水质特性
10.7.3污水生物除磷工艺设计的总体考虑
10.7.3.1 工艺流程的组成和单元设施选择
10.7.3.2 系统设计需要考虑的通用参数
10.7.4 主流生物除磷工艺设计
10.7.4.1设计通则
10.7.4.2设计方法
10.7.4.3厌氧区和缺氧区搅拌能量
10.7.4.4构筑物设计
10.7.4.5主流除磷工艺设计参数
10.8 活性污泥法生物除磷设施的运营
10.8.1 BOD5 /TP比值问题
10.8.2 活性污泥系统的泥龄
10.8.3 氮与回流的控制
10.8.4 厌氧区水力停留时间
10.8.5 溶解氧(DO)控制
10.8.6 污泥解决
10.8.7 浮渣控制
10.8.8 曝气池氧化还原电位的控制
10.8.9 有机酸发生器的监测和控制
10.8.10 化学药剂备用的需求
第11章 传统活性污泥法工艺
11.1 活性污泥法的重要设计、运营和操作要素
11.1.1 活性污泥性质的指标
11.1.2 活性污泥法运营和控制的指标
11.1.2.1 BOD—污泥负荷与BOD—容积负荷
11.1.2.2 污泥龄
11.2活性污泥法生物反映器容积计算方法
11.2.1 以曝气时间t(水力停留时间)为重要参数
11.2.2 以污泥负荷为重要参数
11.2.3 以泥龄为重要参数
11.2.4 活性污泥数学模型法
11.2.4.1 经典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
11.2.4.2 ASM系列活性污泥数学模型
11.3普通活性污泥法
11.3.1 工艺特点
11.3.2 设计计算模式及要点
11.4 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
11.4.1 工艺特点
11.4.2 设计计算模式及要点
11.5渐减曝气活性污泥法
11.6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
11.6.1 工艺特点
11.6.2 设计计算模式及要点
11.7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
11.7.1 工艺特点
11.7.2 设计计算模式及要点
11.8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
11.8.1 工艺特点
11.8.2 设计计算模式及要点
11.9 高负荷活性污泥法
11.10克劳斯(Kraus)活性污泥法
11.11深井曝气活性污泥法
11.11.1 深井曝气池的构造
11.11.2 深井曝气法的工艺流程
11.11.3 深井曝气法优点
11.11.4 深井曝气法的设计计算
11.12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
11.12.1纯氧曝气的工作原理
11.12.2 纯氧曝气池的型式
11.12.2.1 加盖表面曝气叶轮式曝气池
11.12.2.2 联合曝气式纯氧曝气池
11.12.2.3 敞开式超微气泡纯氧曝气池
11.12.2.4敞开式池外充氧纯氧曝气池
11.12.3 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设计参数
11.12.4 氧的制备和供应
第12章 活性污泥法新工艺
12.1氧化沟活性污泥法
12.1.1氧化沟技术的发展简史
12.1.2 氧化沟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及工艺技术特性
12.1.2.1 氧化沟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
12.1.2.2 氧化沟活性污泥法的工艺特性
12.1.2.3 氧化沟的技术特点
12.1.2.4 氧化沟的水力特性
12.1.3氧化沟的构造和设备
12.1.3.1 氧化沟的构造
12.1.3.2氧化沟的设备
12.1.4氧化沟的类型
12.1.5氧化沟的工艺系统设计
12.1.5.1 设计通则
12.1.5.2 设计参数
12.1.5.3 氧化沟容积的设计计算
12.1.6 几种常用的氧化沟系统
12.1.6.1 Orbal氧化沟
12.1.6.2 Carrousel氧化沟
12.1.6.3 DE型氧化沟
12.1.6.4 T型氧化沟
12.1.6.5 一体化氧化沟
12.2 AB活性污泥法
12.2.1 典型AB活性污泥法工艺流程
12.2.2 AB活性污泥法工艺机理和特点
12.2.2.1 AB活性污泥法工艺机理
12.2.2.2 AB活性污泥法工艺特性
12.2.3 AB活性污泥法工艺的合用性和局限性
12.2.4 AB活性污泥法工艺的运营控制
12.2.4.1 曝气系统的运营控制
12.2.4.2 污泥回流比与废弃污泥排放控制
12.2.4.3 除氮脱磷时C/N与C/P比值的控制
12.2.5 AB活性污泥法工艺的设计
12.2.5.1 设计通则
12.2.5.2 AB工艺设计参数的选择
12.2.5.3 AB工艺设计
12.2.6 AB法改良工艺-ADMONT工艺
12.2.6.1 ADMONT工艺流程
12.2.6.2 ADMONT工艺分析
12.3经典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
12.3.1 SBR的运营操作特点
12.3.2 SBR的运营方式
12.3.2.1 去除含碳有机物和硝化
12.3.2.2 生物脱氮
12.3.2.3 生物脱氮除磷
12.3.3 SBR工艺底物降解动力学
12.3.4 SBR与连续流工艺的类比
12.3.5 SBR中的污泥特性
12.3.5.1 SBR中的生物种群演变
12.3.5.2 防止污泥膨胀的因素
12.3.6 SBR工艺特点分析和技术经济评价
12.3.6.1对SBR工艺特点的分析
12.3.6.2 对SBR工艺的技术经济评价
12.3.7 SBR工艺反映池容积设计计算
12.3.7.1 污泥负荷法
12.3.7.2 容积负荷法
12.3.7.3 静态动力学法
12.3.7.4 动态模拟法
12.3.7.5基于德国ATV标准的设计法
12.3.7.6 总污泥量综和设计法
12.3.7.7 考虑曝气方式的设计法
12.3.7.8 基于有效HRT和有效SRT概念的设计法
12.3.8 SBR工艺的运营与控制
12.4 ICEAS工艺
12.4.1 工艺概述
12.4.2 反映池容积设计计算
12.5 CASS工艺
12.5.1 工艺概述
12.5.2 工艺循环操作过程
12.5.3 工艺的重要优点
12.5.4工艺设计要点
12.6 UNITANK工艺
12.6.1 工艺概述
12.6.2 运营特性
12.7 MSBR工艺
12.7.1 工艺概述
12.7.2 运营方式
12.7.3 工艺特点
12.7.4 重要设计参数
12.8 DAT-IAT工艺
12.8.1 工艺概述
12.8.2 反映池容积设计计算要点
12.9 LUCAS工艺
12.10 IDEA工艺
12.11 AICS工艺
12.12 UniFed SBR工艺
12.13 OCO工艺
12.14 OOC工艺
12.15 AOR工艺
12.16 AOE工艺
12.17 BIOLAK工艺
12.18 多孔悬浮载体活性污泥法
12.18.1 工艺原理与特性
12.18.2 Linpor工艺
12.18.3 国内研究与应用概况
12.19膜生物反映器工艺
12.19.1膜生物反映器的分类及特点
12.19.1.1 固液分离-膜生物反映器
12.19.1.2 曝气-膜生物反映器
12.19.1.3 萃取-膜生物反映器
12.19.2膜生物反映器合用的膜材料与膜组件
12.19.3 膜污染
12.19.3.1 膜污染的机理
12.19.3.2 膜污染的影晌因素
12.19.3.3膜污染防治与膜清洗技术
12.19.4 商业化膜生物反映器
12.19.5 国内对膜生物反映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2.19.5.1 废水解决与回用
12.19.5.2 膜污染控治
第13章 水解酸化技术
13.1 水解酸化的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基础
13.1.1 水解酸化概念
13.1.2 水解酸化的微生物学及生物化学
13.2 水解酸化过程及特点
13.2.1 水解酸化与厌氧消化的区别
13.2.2影响水解酸化过程的因素
13.2.3 水解酸化过程的判断指标
13.2.4 维持水解酸化过程的条件
13.2.5 水解酸化工艺优点
13.3 水解酸化过程动力学
13.3.1水解酸化反映器内的物料平衡
13.3.2 水解过程动力学
13.3.2.1底物降解动力学
13.3.2.2 水解动力学
13.3.2.3 微生物增长动力学
13.3.3水解酸化过程动力学模型的应用
13.4 水解酸化反映器的设计
13.4.1水解酸化反映器形式和性能
13.4.2 水解酸化反映器的容积计算
13.4.3水解酸化反映器的废弃污泥量计算
13.4.4水解酸化反映器的构造及附属部分设计
13.5水解酸化工艺的后续好氧生物解决
13.6 国内废水水解酸化解决的工程实践
第14章 好氧颗粒污泥技术
14.1 引言
14.2 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
14.3 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
14.4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因素
14.4.1 碳源
14.4.2 水力剪切力
14.4.3 有机负荷率
14.4.4沉淀时间
14.4.5 水力停留时间
14.4.6底物匮乏期的作用
14.4.7 钙离子
14.4.8溶解氧、pH值和温度的影响
14.4.9反映器的结构
14.5 好氧颗粒污泥的特性
14.5.1宏观特性
14.5.2微观特性
14.6 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的应用
14.6.1去除颗粒性有机物
14.6.2解决高浓度有机废水
14.6.3脱氮除磷
14.6.3.1 好氧颗粒污泥脱氮除磷机理
14.6.3.2 好氧颗粒污泥脱氮除磷的研究
14.6.4解决有毒有机废水
14.6.5生物吸附重金属离子
第15章 活性污泥膨胀理论与控制
15.1 引言
15.2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
15.2.1 污泥沉降性能的评价指标
15.2.2丝状菌与污泥结构和沉降性能的关系
15.3 活性污泥膨胀的类型
15.3.1丝状菌性污泥膨胀
15.3.2 非丝状菌性污泥膨胀
15.4 活性污泥絮体形成机制的各种学说
15.5 活性污泥中的丝状菌
15.5.1与污泥膨胀有关的丝状菌
15.5.2活性污泥中丝状菌的作用
15.5.3 活性污泥中丝状菌的生理特点
15.5.4 丝状菌与菌胶团细菌的对比
15.6 污泥膨胀的成因及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有关理论
15.6.1 污泥膨胀的成因
15.6.1.1 废水水质成分
15.6.1.2 水温
15.6.1.3 溶解氧
15.6.1.4 pH值
15.6.1.5 有机负荷率
15.6.1.5 反映器的混合液流态
15.6.2 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有关理论
15.6.2.1 面积/容积比(A/V)假说
15.6.2.2 积累/再生(AC/SC)假说
15.6.2.3 选择性准则
15.6.2.4 饥饿假说理论
15.7 活性污泥膨胀的数学模型
15.7.1单一底物限制模型
15.7.2双底物限制模型
15.7.3多底物限制模型
15.8传统活性污泥膨胀的控制方法
15.8.1 控制方法
15.8.2控制实例
15.9 生物选择器法控制活性污泥膨胀
15.9.1 选择器活性污泥法及生物选择器的类型
15.9.2 好氧选择器
15.9.2.1 作用机理
15.9.2.2 设计要点
15.9.2.3 絮体负荷设计法
15.9.3 缺氧选择器
15.9.3.1 作用机理
15.9.3.2 设计要点
15.9.4 厌氧选择器
15.9.4.1 作用机理
15.9.4.2 设计要点
15.10 活性污泥法中的生物泡沫问题与控制
15.10.1 活性污泥法中的泡沫问题
15.10.2 生物泡沫的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
15.10.2.1 生物泡沫的形成
15.10.2.2 与生物泡沫形成有关的微生物
15.10.2.3 生物泡沫形成的影响因素
15.10.3 生物泡沫的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