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20 四川建 筑科 学研 究 Si c h ua n Bu i l d i n g S c i e n c e 第 4 0卷第 6期 2 0 1 4年 1 2月 深圳大学三十年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手法变迁 刘 涓 (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广东 深圳8 5 0 0 0 ) 摘要: 借助深圳大学三十年校园规划及建筑实体形态的演进 , 探究在改革浪潮中崭新教育模式的物质变迁。同 时, 对于实体要素的探讨, 离不开特定历史语境 , 在考虑深大校园生长过程时, 并驾着两条线索的穿插 , 其一是对校 园建筑设计手法的规整, 其二是对现代大学建设背景的讨论。采用的基本方法是将实体构筑的设计手法作
2、为“ 按 图索骥” 的工具, 纳入到不同历史时段 , 从各时期建筑设计策略的比较和分析中寻找引发形态转变的内部机制。 关键词 : 深圳大学 ; 设 计手法 ; 变迁 中图分类号 : T u 9 8 文献标志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81 9 3 3 ( 2 0 1 4 ) 0 6 2 2 0 0 4 0 引 言 深圳大学的创建从一开始便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的, 一方面出于对特区建设人才短缺的主动 回应 , 具 有较强的地域话语权 ; 另一方面则要应对如何在 2 0 世纪 8 0年代红专大学模式下 以及深圳薄弱文化基 础上建设一个新 时期现代大学 的问题。此外 , 由于 2 0世纪 8
3、 0年代初 中国教 育体制 改革 尚未开始 , 故 深圳大学的建设历程是改革开放中既典型又特殊的 案例。为 了更好 阐清深圳大学三十年校园规划和建 筑实体的演变 , 文中引出设计手法一词 , 从字面上可 以理解为规划或设计 的方法, 深入来看可 以扩展为 校园特色得以形成的关键策略。其包括物质形态的 组构方法 , 比如校园规划理念 、 建筑立面、 建筑空间 、 设计思潮等 , 也涵盖建筑背后 的文脉发展和制度等。 本文研究 的基本思路是从深大不同时期 的校园规划 和建筑设计人手 , 关注各时期设计手法的差异性和 共 同点 , 结合对建设背景的分析 , 提出推动和牵制校 园建设的影响因素。为了避
4、免过于主观 的臆断 , 历 史时段多以五年或十年为考察期 , 兼顾其他 重要 因 子 , 如深圳大学不同时期领导阶层的接替换任等。 1 深大校 园基本面貌 形成期 ( 1 9 8 3 1 9 8 9) 1 9 8 3年 1月, 在选择深圳大学永久校址 时, 深 圳市领导先后考察了车公庙、 莲塘 、 布心和深圳湾等 地后 , 最终将深圳大学选定于深圳湾粤海 门处 , 虽然 暂无具体资料说明其中缘由, 但联系2 O世纪 8 0年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1 0 2 4 作者简介 : 刘涓( 1 9 8 6一) , 女 , 硕士研 究生 , 研究方 向为 中国建筑 历史与理论 。 E m
5、 a i l : 6 1 5 3 4 3 5 8 q q c o m 代深圳总体规划来看 , 这个判断是颇具优势 和远见 的: 其一 , 特区建设的中心 区多位于中部 , 沿海西南 地段较为空旷, 不仅具有 良好 的发展前景和校 园所 需 的人文景观 , 同时也可以带动周边地区促成 多个 组团共发展的格局 ; 其二 , 设立深圳大学重要出发点 之一便是寄望于借毗邻香港 的优越地势 , 能在研究 国外高等院校教育 以及涉外科学研究上发挥作用 , 故深圳湾与香港元郎 隔海相望 的地 段是较为理想 的 ; 其三 , 在深大创立一年后的 1 9 8 4年元月 , 邓小平 视察深圳特区时曾谈到过, 深圳
6、 目前要做好两件事 即发展好东部的核 电站和办好西部 的深圳大学 , 这 一 东一西也显示 出深大选址作为深圳 “ 科教兴 国” 的战略地位。当然 , 地段 的选择也离不开特 区建设 之初 的经济情况 , 面对荒滩涂鸦的深圳湾 , 曾任深圳 市长的梁湘也 曾无 意中一语点破 : “ 这 样的不毛之 地无需拆迁 费啊。 ” 于是 1平方公里的用地范 围就 此划定 。 有趣的是 , 这块 南北长 1 9 0 0 m、 东西宽 5 5 0 m 的带型地段并不是 “ 一 马平川 I ” , 而是 “ 沟壑纵横 ” 的。建设场地南北呈缓坡 , 东西高差近 3 0 m。校园 地形中共三块高地, 中部高地与
7、南部高地之间有一 片天然湖面 , 中部高地与北部高地之 间有多条 冲沟, 地形西北部有大片荔枝林及各种树木。依托于这样 错落有致 、 形态多样的地理条件 , 当时参与规划设计 的清华大学建筑专家们也提出了一个颇具前沿的设 计理念 : 将教学 中心区( 现图书馆北馆 、 办公楼和教 学楼组群) 布置于中部高地, 建立中心建筑群体临 山面海 , 统领全局的作用 ; 并将学生生活区和教工生 活区( 现为学生公寓区) 就近布置在 中心区 的东北 部和西南地段, 以方便彼此联系; 此外借用原有地形 中的湖面 、 沟壑以及荔枝树 , 营造别具特色的文山湖 和荔枝林 、 杜鹃山; 同时顺势将运动场所和游泳池
8、沿 刘 涓: 深圳大学三十年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手法变迁 2 2 1 海边布置 , 而生态 良好 的西北片区则 留为未来发展 用地。可以说 2 0世纪8 0年代的深大初步规划是特 殊地理环境下分析性的产物 , 它对深大未来三十年 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 响力 , 也是深圳大学注重 形成 自我特色的关键时期 。 如此因地制宜的设计在 2 O世纪 8 0年代中国校 园规划中是独树一帜的, 而随后一系列的设计手法 也让人耳 目一新 : 校园不设 围墙 、 融人城市肌理的全 开放理念; 突破传统南北朝向中规中矩的对称模式, 灵活结合地形 以西门为主人 口的非常规作法 ; 打破 以办公楼为校园中心的传统摸
9、式, 别出心裁地将图 书馆“ 捧于手心” 等 。此外 连校园建设 的速度也令 人惊异 , 以中心建筑群为例, 1 9 8 4年元月开始筹建 , 仅 7 个月就高质量地完成了自设计图至施工至交付 使用原本需要 2 7 个月才能完成的进度, 这不仅是前 人从未尝 试 过 的, 同时 也创 造 了又 一 个 “ 深圳 速 度” 。倘若将这段开拓创新的建设过程放入改革开 放初期 的背景中 , 似乎可 以找寻到种 种现象背后的 潜在因素。其一, 学校领导 阶层的前瞻影 响力是促 成规划设计的主导力量。担任深大第一任校长的张 维先生曾就深大校 园最初规划提 出过这样的设想 , “ 特区大学不应沿袭 国 内
10、大学模式 , 要 办成 一个 小 社会 , 把部分后勤交由社会去办。学校不建造 围墙 , 不把学校与社会隔开校园建设既要体现大学文 化 , 又结合南方特点 , 设施 上要适度超前 ” , 并 借鉴了西方先进大学的教育模式, 提出将图书馆设 立为“ 校 园心脏” 这一理念 。同时 曾任副校长 的罗 征启先生也是清华 大学建筑 系的领头人物 , 在他 与 其他清华大学建筑专家的不断研究和讨论中, 一个 面朝大海、 大鹏展翅的现代化校园方案初步落成了。 其二 , 特区政府的鼎力相助是深大创建之初的有力 保障。2 0 世纪 8 0年代初, 在特区经济状况还捉襟 见肘时, 梁湘市长便破釜沉舟, 带领众多
11、有志之士, 为深大建设中的资金投入和建设流程效率提供了坚 实保证。此 外 , 在 国内施 工 尚处 于“ 铁饭 碗 , 包分 配” 的情况下 , 深大在特区的带动下 , 建立了招投标 制度和赏罚分明的鼓励措施 , 在提高施工积极性 的 同时大大加快了完工进度。值得关注的一点, 学生 团体也是参与校园初期建设的重要人员, 在深大建 校初期的勤工俭学制度中, 就有学生管理校园、 建设 校 园的教学理念 , 学生不仅成立了参与商讨校 内建 设要事的“ 智囊团” , 同时还直接加入 了深大部分文 山湖基础的填挖工程、 杜鹃山植树活动, 不仅凭借劳 动 自 食其力 , 也加强了和校园“ 面对面” 的交流
12、体 验 。 在多方合作共建的推动下 , 深大此时期涌现 出 一 批高质量的建筑单体, 代表有: 深大图书馆( 现北 馆) 、 深大教学楼、 深大办公楼、 演会 中心等建筑组 群。它们用中国园林式的围合效应共同建构了深大 良 好的空间秩序, 具体的设计手法有: 借重复, 均衡, 韵律或者对称等构图手法加强立面体量感和光影层 次 , 运用带形窗和墙体的凹凸对比来统一建筑构图。 巧用局部挖空 , 漏窗框景、 悬挑或底层架空来维系建 筑与景观或与周边构筑物的关系。不仅产生了移步 换景之美 , 也利于沿海气候 风向的疏通。此外建 筑 的材质多反映 自然纹理的表述 , 如演会 中心的毛石 外立面、 铁艺门
13、、 办公楼窗户的木质栏栅等; 再搭配 浅色系墙面或是深色系窗户及隔断, 使得建筑整体 呈现明朗愉悦的色彩感受 。而校园中几处抽象图形 或语言象征的装饰 , 比如办公楼前 的“ 脚踏实地 ” 、 图书馆一层的“ 时光” 雕塑等, 也为校园平添几分文 学气息 。 2 深 大 校 园 建 设 稳 定 期 ( 1 9 9 0 1 9 9 9) 特区建设进入第二个十年 , 经济产业结构进行 相应调整, 随着八大文化建设的完成, 高等教育建设 逐渐得到重视。深大在原有基础上 , 加大了其他设 施方面的投入和更新。如 2 O世纪 9 O年代 中后期对 宿舍楼和文体设施的完善 , 代表建筑有元平体院馆、 大学
14、生活动中心 , 同时也增设了少量 的教学建筑 , 如 师范学院A栋、 F 座教学楼等。总体来看, 此时期的 校园规划基本沿袭 2 0世纪 8 0年代 的布局 , 但 就建 筑单体的设计手法也 出现了一些不 同: 首先从 建筑 立面来看 , 教学办公建筑 的厚重感 和封闭性明显加 强, 不再采用初期的凹凸条形窗而一律采用平面方 型窗。体育馆、 学生活动中心等文体建筑中仍然保 持活泼的立 面形态 , 多采用悬挑 出檐 的设计手法使 建筑形象较为开放。在建筑空间中, 行政教学类建 筑较多采用 内虚外实的设计手法 , 通过方形 内院或 中庭来串联空间, 尽可能提高建筑容积率和使用效 率 , 较少 出现
15、 2 0世纪 8 0年代 的架空 和悬挑 手法。 体育文化类建筑则多利用雨棚或张拉膜打造半室外 与半室内的过渡空间, 增强建筑空 间和外界环境互 动, 此外局部零散空间常结合风向、 流线、 视线设置 观景平台或石阶座椅, 丰富了空 间序列感 和层次性 ( 如大学生活动中心) 。就建筑材料来看 , 此阶段使 用频率较高的材料有: 马赛克墙面、 花岗岩墙面、 铝 合金窗框等。材质表现较为朴实、 统一, 颜色上延续 了2 0 世纪 8 O年代浅色系墙面为主的特色, 装饰较 少 。 对 比2 0世 纪 8 O年代 的建筑来看 , 2 0世 纪 9 0 2 2 2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第 4 0卷 年代深
16、大校园建筑显然更关注成本和收益的权衡关 系, 无论从建造数量和规模上都明显低于建校初期, 建造手法注重实用性 , 空间围合性加强, 而 2 0世纪 8 O 年代开放式的设计策略被部分沿袭到文体建筑 中, 设计手法由初期的“ 菱角分明” 逐步中规中矩 了。诸般转变虽然也可 以用 2 O世纪 9 O年代 中国建 筑逐步规范化的大潮流来解释 , 但更多反应 了建设 背后的因素: 其一 , 2 0世纪 9 0年代初期 , 特 区改革 政策遭受质疑, 至 1 9 9 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后得到一 定缓解 。其后引发的又一问题便是深圳必须面临产 业结构的大幅度调整。2 0世 纪 9 0年代末期 , 随着 国
17、家大力开发浦东及其他地 区, 深圳也面临如何应 对挑战重塑自身优势等问题, 总体来看, 此时期特区 的经济建设是在跌宕摸索中逐步成长的, 而对深大 建设的扶持也少于初期。其二 , 1 9 8 9年春夏之间的 政治风波 , 使深圳大学受到了一些影响, 教育改革步 伐的戛然而 止, 使得众 多有关 “ 是 否要改革 ” 以及 “ 如何改革” 的疑问也 日渐凸显。2 O 世纪 9 0年代初 期的建设工作 中心也主要集 中于教育体制的完善 , 对校园建设方面的创新减弱 , 而更多转 向经济实用、 规范化。2 0世纪 9 0年代 中期 , 在深圳 发展 的推动 下 , 深大也重新起航 。一个重要 的契机
18、是深 大顺利 通过 1 9 9 5 年的国家本科评估, 逐步明确了新时期的 教学研究思路 , 1 9 9 8年深圳 政府增拨土地 2 0万平 方米 , 学校也随之改善了深大部分硬件设施 , 海外人 士也给予了一定的支持 , 比如受捐款完成的元平体 院馆和大学生活动中心等。 3 深 大 校 园 建 设 开 拓 期 ( 2 0 O O 一 2 01 3) 进入 2 1世纪后 , 随着 中国“ 教育产 业化” 的提 出, 深圳市教育发展 十年规划 ( 2 0 0 1 -2 0 1 0 ) 中强 调了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 目标 , 计划 中2 0 0 5年户籍 适龄青年毛入学率要 达到 3 0 , 2
19、0 1 0年 达到 5 0 以上。深圳大学也出现 了办学规模增长与办学资源 紧张的矛盾 , 在校生规模 比原设计规模 4 0 0 0人扩大 了近5 倍, 校园扩建任务较为紧迫。2 0 0 3 年校园西 北部及东部的预留用地上陆续建设一批新建筑 , 局 部建筑改扩建 ; 2 0 0 2年 深圳政 府继续增 拨土地 2 0 公顷 , 深大开展 了南校 区的规划筹建 项 目; 2 0 0 8年 学校在西丽 区获得 1 4 0万平方米 的建设用地 , 并初 步达成与南方科技大学将在建设和规划上统筹考虑 的共建格局 。此时期深大崭新建设局面的拓展一方 面离不开深圳经济转型后强劲科技实力和财力的支 持 ,
20、 同时也投射出深大从单一教学型 向教学科研产 业综合型转变的增补关系, 比如学校于 2 0 0 0年后对 学院制的完善也带动了对系馆、 院馆类建筑 的增设 , 而后期对 自主创新科 研的重视也表述 到科 研实验 楼 、 创业园的建设关系 中。 此外 , 这时期深圳本土文化认 同感逐步增强 , 特 区建设开始 出现探索具有“ 深圳地方特色 的现代建 筑” 。以老校 区内建设完成 的部分建 筑为例 , 可 以 发现新时期校园建筑的诸多特点 : 建筑多运用片墙 、 水平或垂直构件划分立面, 结合天桥 、 过廊或者局部 挖空的手法联系不同体量, 使之呈现较为通透的建 筑形态。设计中尤为强调对新材料 的
21、运用 , 如清水 混凝土、 u型窗等 , 表现出不同于前期的艺术美感和 技术性。建筑空间 中灵活 多变的设计手法取代 了 2 0世纪 9 0年代单一式 的纯粹空 间, 大量不规则或 者曲线形体开始出现 , 部分错层结合 的休 闲平 台和 架空廊道将空间的虚实关 系从二维拓展到三维。更 多场所从固定设立的平 台或座椅 中解放 出来 , 空间 的通用性增强( 如建筑系馆二层平台等) 。同时 , 设 计手法中对景观的处理更多容纳了岭南式的地域特 点 , 譬如用石子 、 水、 竹林 、 果树等共同组构建筑的一 份子( 如图书馆北馆一层 、 师范学院 B栋竹子林 ) , 运用透明与半透明 、 开敞与半开
22、敞的设计手法将建 筑藏匿于山坡 、 石堆 、 树林 中, 形成了轻盈 、 融洽的设 计风格 。 4 结 语 其一 , 特 区母体 的建设发展是深大成长 的主导 力。首先 , 深大的创建和完善较大程度是服务于特 区的, 可以说深大教育制度 的改革方 向与特 区建设 诉求是紧密相关的 , 比如深大 2 0世纪 8 0年代开展 的重社会实践等教育理念 , 也是特区建设初期所亟 需的。2 0世纪深大教学科研转型 的必然性 , 同时也 是深圳产业拓展经济 自主创新所需 。不难发现深大 建设转变的机制都或多或少带有特区的成长印记 , 最具代表的建筑类型如校园 2 0世纪 8 O年代建设 的 实验区、 生产
23、 区, 2 0 0 0年后 的创业 园、 科技 园等。此 外 , 除了建设机制的影响外 , 思想领域的感染也是潜 移默化的, 比如不设禁区, 不围栅栏, 绿地共享, 集体 共建等开放设计理念。 其二 , 深大 自身学科建设 的完善是建设变迁 的 有力推动者 。比如在第一批先锋领导决策者改革期 间 , 校园建设 的争议本质主要反 映了社会转型期和 教育转型期间旧观念与新体制的冲突, 而 2 0世纪 8 O年代新思想改革的成果 直接推 动了此 时期深 大 校园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和创造性。2 0世纪 9 0年代 初期 , 深大制度改革步人艰难探索阶段 , 此时期 的校 园建设发展以保守、 稳步为主。进
24、入 2 1 世纪后 , 学 刘涓 : 深圳大学三十年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手法变迁 2 2 3 科定位从单一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科研并重型大学转 变 , 校 园建设以多层面多结构逐步拓展 。一言以蔽 之 , 深大规划体系的定位 和实施与校园制度的建构 和完善程度息息相关。 此外 , 校园设计师是深大统一秩序 的中坚力量。 有特色的是, 虽然不同时期建筑设计手法各有不同, 但就深大校园整体面貌而言, 却呈现了“ 花园小城” 般 的统一格调 , 这在具体 的设计手法 中也显露端倪 , 如条形窗和底层架空手法 的多次出现( 图 1 、 2 ) 。这 份统一秩序背后的牵制力与校园发展的演变文脉是 分不开的,
25、早在 2 0世纪 8 0年代深大建立的勤工俭 学制度 中就提出过教学 、 产业一体化的模式 , 建设校 园和发展校园的众多力量也多来 自于校 内师生。同 时从 2 0世纪 8 0年代 到 2 0 1 3年深大校 园以及建筑 的设计者多为受西方现代建筑思潮影响下的校园教 师 , 有些则为深大建筑学院的学生合作完成 , 他们不 仅是校园的设计者 同时也是建筑 的使用者 , 出于学 术背景的相似性 、 对前辈老师的敬仰 以及对工作和 生活环境 的双重情结, 建筑风格 中较多呈现 了对校 园原始建筑和文脉的尊重 , 多年来设计师 的共 同努 力使得深大校园质朴有力度的性格品质得以保留。 垂 图 1 图
26、书馆北馆、 综合教学楼、 图书馆南馆、 科技楼局部立面及师范学院综合楼局部 立面片墙示意 (图片来源 : 笔者绘 制 ) 鲤蠡 4 ; I I 图书馆北馆 建筑系馆立面局部师范学院综合楼文科楼立面局部 立面局部 图 2 图书馆北馆 、 建筑系馆、 师范学 院综 合楼 、 文科楼 局部架空示意(图片来源: 笔者绘制) 同时, 设计思潮引领建 筑形制。无论谈到任何 一 处建筑设计风格 的演进 , 自然离不开对地域设计 思潮 , 以及对气候 、 地理环境因素的考虑 , 深大校园 建筑也并不例外。仅从设计策略角度归纳深大三十 年建筑形制特点, 诸如2 0世纪 8 O 年代出现的挖空, 悬挑 、 底层架
27、空等设计手法 ; 2 0世纪 9 0年代运用平 台、 张拉悬挑、 中庭 、 天井 的设计 策略; 2 1世纪后 引 入天桥 、 过廊 、 体量虚化、 局部 片墙的处理方法。上 述形制的出现同时也是对不同时代设计思潮的回 馈 , 如 2 0世纪 8 O年代及 2 0世纪 9 O年代深圳在设 计手法的具体处理中较多汲取 了香港开放式布局以 及新加坡花园城市 的设计 理念 , 这也与 当时深圳开 展多方位学习香港的策略是一致的。2 0世纪 9 0年 代末以及 2 1 世纪后 , 深圳展开了对本地地域特征和 科技环保的关注 , 设计 中强调对深圳本 土亚热带海 洋性气候的 回应 , 譬 如引导气流制造
28、 风道 , 降低温 度 , 加强室 内外交流 , 环保新材料新技术的引入等。 这也是深圳大学规划 以及建筑设计开展的更宽泛的 思潮背景。 回顾深大三十年的建设发展变迁 , 显然这一历 程并非取决于某个单一力量 , 而是 由众多因素的推 动和牵制共同完成的。同时物质形态的建设变迁还 与文脉思潮、 具体的建设体制以及经济生产力等因 素关系甚切, 而本文仅为初探。 参 考 文 献 : 1 梁鸿文 深圳大学校园广场环境设计 J 新建筑, 1 9 8 9 ( 4 ) : 3 1 1 2 乐民成 评析深圳大学演会中心的设计与构思 J 建筑学报, 1 9 8 9 ( 9 ) 3 杨文 焱 深圳 大 学图 书馆 二期 J 世 界建 筑导 报 , 2 0 1 0, 2 5 ( 2 ) : 8 4 - 8 8 4 龚维 敏 超 验与现实 国深 圳大学 建筑与 土木学 院院馆设 计 J 建筑学报, 2 0 0 4 ( 1 ) 5 覃力 深 圳大 学师范 学院教 学实 验综合 楼 J 建 筑学报 , 2 0 0 8 ( 8 ) 6 杨移贻 特 区大学 窗 口大学 实验大学 : 深圳大学 办学实践探 索 M 广州 : 广东高等教育 出版社 , 2 0 1 1 薹 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