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6101T3164-2023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评价规范FDIS.pdf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538396 上传时间:2023-11-24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947.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6101T3164-2023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评价规范FDIS.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DB6101T3164-2023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评价规范FDIS.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DB6101T3164-2023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评价规范FDIS.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DB6101T3164-2023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评价规范FDIS.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DB6101T3164-2023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评价规范FDIS.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13.200CCS C 666101西安市地方标准DB 6101/T 31642023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评价规范2023-10-10 发布2023-11-12 实施西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 6101/T 31642023I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原则与依据.2评价原则.2评价依据.25基本要求.26评价内容.37评价程序.3成立评价组.3制定方案.3评价实施.3编制评价报告.48评价问题处理及结果应用.5问题处理.5评价结果应用.59档案管理.5附录 A(规范性)企业双重预防机制评价打分表.6附录 B(规范性)企业双重预防机制评

2、价等级划分.17附录 C(资料性)企业双重预防机制评价报告.18参考文献.21DB 6101/T 31642023I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西安市应急管理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西安科技大学、陕西省工业过程安全与应急救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安市西科城市安全与消防救援研究中心、兵器工业卫生研究所、中安广源检测评价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分公司、陕西精诚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西安市众安减灾与应急服务中心、陕西信泽高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3、陕西帅驰科技有限公司、西安朗鑫安全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市平安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服务中心、陕西西北国际技术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程方明、罗鹏军、白磊、李洪彦、王刘兵、王焘、滕小幸、田安利、张云、尚斐、陈靓、贾柯、范少兵、杨永峰。本文件由西安科技大学负责解释。本文件首次发布。本文件在实施过程中如有疑问或建议,请将咨询或修改建议等信息反馈至下列单位:单位:西安科技大学地址:西安市雁塔路中段58号电话:029-85587413邮编:710054DB 6101/T 316420231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评价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以下简称“双

4、重预防机制”)评价的原则与依据、基本要求、评价内容、评价程序、评价问题处理及结果应用、档案管理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西安市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评价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T 1386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92732017企业标准化工作评价与改进GB/T 33000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GB/T 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及使

5、用指南DB 6101/T 31322022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双重预防机制评价为分析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和运行状况,确定其达到规定目标的程度所进行的评价活动。企业自我评价第一方评价企业为确定其双重预防机制工作达到规定目标的程度所进行的活动。来源:GB/T 192732017,3.1,有修改第二方评价用户或采购方为确定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工作达到规定目标的程度所进行的活动。来源:GB/T 192732017,3.2,有修改DB 6101/T 316420232第三方评价独立于第一方和第二方的机构为确定企业双重预防

6、机制工作达到规定目标的程度所进行的活动。来源:GB/T 192732017,3.3,有修改4原则与依据评价原则对企业双重预防机制评价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客观公正;规范严谨;真实准确。评价依据评价依据包含以下内容:国家及地方有关的方针、政策;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DB 6101/T 31322022 及本文件;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及相关文件。5基本要求企业5.1.1应针对双重预防机制的合规性、可行性、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查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对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和运行情况、现场风险管控状况与 DB 6101/T

7、31322022 的符合情况进行确认并评分,结合企业实际,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纠正、预防措施。5.1.2企业应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双重预防机制评价工作,当出现 DB 6101/T 31322022 16.2 中表述的情况时,应在双重预防机制修正后及时对运行情况重新进行评价。5.1.3企业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组织开展并落实企业双重预防机制评价工作。5.1.4评价结果应形成正式文件,并向企业所有部门、单位和从业人员通报。5.1.5企业应将双重预防机制评价结果纳入安全绩效考核。评价组织5.2.1评价组织应具备下列要求:有与开展评价工作相适应的专(兼)职评价人员;应明确评价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具有保障评价活动的

8、文件。5.2.2开展第三方评价的组织,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评价人员5.3.1应具有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工作经验,熟悉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掌握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工作标准、规范和专业知识。5.3.2应具备识别双重预防机制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能力,承担不当评价所产生的相应风险责任。DB 6101/T 3164202335.3.3应遵纪守法、诚实正直、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科学工作。5.3.4评价组组长应有从事企业双重预防机制相关工作评价的经历,能够识别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与运行的关键环节,具有组织协调、文字表达和现场把控能力,并承担评价工作的主要风险责任。5.3.5第三方评价组织的评价人员还应符

9、合:a)熟悉被评价企业所属的行业特点;b)连续从事双重预防机制工作不应少于三年;c)恪守职业道德,保守被评价企业的技术和商业秘密;d)独立于被评价企业。6评价内容企业双重预防机制评价的内容包括总体要求、机构及职责、策划与准备、全员培训、风险点划分与排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与分级、安全风险图、风险分级管控、风险告知、企业整体风险等级评判、隐患排查、隐患治理和持续改进。7评价程序成立评价组7.1.1企业自评根据自评工作需要,成立由以下人员组成的评价组:企业主要负责人、各业务分管负责人、各级部门负责人及关键岗位人员;技术专家(专家人数不少于 2 人)。评价组组长应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或安全生产分管负责

10、人担任。7.1.2第三方评价第三方机构根据评价工作需要,成立由以下人员组成的评价组:评价组长应符合 5.3.4 的要求;技术专家(专家人数不少于 2 人)。制定方案方案应包括但不限于:a)目的;b)范围;c)依据;d)程序;e)组织机构;f)内容;g)任务分工;h)时间安排;i)工作要求。评价实施DB 6101/T 3164202347.3.1总则评价组通过组织首次会议、资料审查、现场评价、末次会议开展评价工作。企业各部门应按照评价工作要求,提供备查资料及文件,配合评价组进行评价工作。7.3.2首次会议7.3.2.1参加首次会议的人员应包括评价组成员、企业主要负责人、与企业双重预防机制相关的各

11、级管理者以及相关人员。7.3.2.2首次会议应由评价组组长主持。7.3.2.3首次会议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介绍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工作情况;宣布评价方案;确认评价沟通的方式;确认末次会信息;做出可能造成评价提前终止的情况说明。7.3.3资料审查评价组对双重预防机制相关资料进行完整性、符合性审查,审查资料应包括但不限于DB 6101/T 31322022 4.3中要求归档的成果资料和过程资料。7.3.4现场评价7.3.4.1评价组应按照附录 A 进行评价并打分,评价的方式和事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通过现场查看,对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和运行现状进行符合情况的直接评价;通过现场询问、操作演示,评价工作人员

12、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有关工作要求的掌握程度;通过访谈、座谈和倾听,评价双重预防机制实施情况及运行效果;通过查阅资料或报告等,评价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的执行情况,以及相关记录、档案的管理情况;通过现场演示或结果复核等,评价双重预防机制实施的有效性、适用性及体系运行的可操作性。7.3.4.2根据各项评价指标的总得分确定评价等级,评价等级划分为优秀、良好、符合和不符合,评价等级与总得分的对应关系见附录 B。企业出现以下情况时,评价等级认定为不符合:企业在评价期内发生亡人事故;企业被纳入安全生产失信联合惩戒“黑名单”。7.3.5末次会议7.3.5.1会议人员应与首次会议相同。

13、7.3.5.2会议应由评价组组长主持。7.3.5.3会议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说明获取客观证据的方法及评价中发现的不符合项;提出纠正措施、改进建议、验证要求及完成时限等;宣布评价结论。编制评价报告DB 6101/T 316420235评价组根据评价情况和结果,编制双重预防机制评价报告,评价报告样式见附录C。评价报告应反映双重预防机制评价工作全过程,分析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与运行现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明确评价结论,表述简洁,数据准确,资料详细可靠。评价报告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a)企业基本信息;b)双重预防机制评价组人员名单及签字;c)企业概况及安全管理基本情况;d)评价范围;e)评价依

14、据;f)评价目的及要求;g)评价工作过程;h)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与运行现状;i)问题及改进建议;j)评价结论。8评价问题处理及结果应用问题处理8.1.1应对评价工作检查出的问题进行立即整改。8.1.2不能立即整改的,应制定整改方案和预防措施,并规定完成整改期限。8.1.3问题应闭环管理,问题整改应有整改后照片或其他证明材料,评价组对问题整改进行验证,明确验证意见并签字。评价结果应用根据评价结论,双重预防机制评价情况包括:a)评价结果为优秀,继续保持;b)评价结果为良好,优化提升;c)评价结果为符合,持续改进;d)评价结果为不符合,整改完善。9档案管理档案管理应符合以下要求:应建立双重预防机制评价

15、档案,档案包括但不限于附录 C 所列内容,各类档案保存期不少于10 年;双重预防机制评价档案管理应符合档案管理要求。DB 6101/T 316420236A附录A(规范性)企业双重预防机制评价打分表企业双重预防机制评价打分表见表A.1。表 A.1 企业双重预防机制评价打分表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对应标准及条款分值评分细则评价方式扣分得分评价记录一、基本要求(175分)总体要求(70分)DB6101/T 313220224.130分*工作要求:落实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主体责任,对安全风险全面管控,对隐患治理实行闭环管理,得 30 分。未建立完善风险分析及管控制度和隐患排查制度扣 5 分;

16、未建立安全风险管控责任清单和措施清单扣 5 分;未绘制安全风险图扣 5 分;未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扣 5 分;未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扣 5 分;未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账扣 5 分。资料查阅现场检查DB6101/T 313220224.25分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基本流程符合要求得 5 分,否则不得分。资料查阅DB6101/T 313220224.320分文档管理: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成果资料及时更新并归档得 20 分。工作成果资料中: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未归档扣 2 分,未更新扣 3 分;风险点、危险源统计表未归档扣 2 分,未更新扣 3 分;建设工作报告或风险防控手册未归档扣

17、2 分,未更新扣 3 分;建设工作报告或风险防控手册中未包含风险分布图、风险管控责任清单和风险管控措施清单,每项扣 5 分。资料查阅DB 6101/T 316420237表 A.1 企业双重预防机制评价打分表(续)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对应标准及条款分值评分细则评价方式扣分得分评价记录一、基本要求(175分)总体要求(70分)DB6101/T 313220224.315分工作过程资料: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成果资料及过程资料及时更新并归档得 15 分。建设实施方案未归档扣 2 分;启动会会议纪要及相关资料未归档扣 2 分;文件、制度等发放或传达记录未归档扣 2 分;作业活动清单和设备设施清单未归档

18、扣 2 分;风险辨识与评价记录表未归档扣 2 分;年度培训计划、培训记录及考核记录未归档扣 2 分;隐患排查记录表、隐患整改通知单(书)、隐患排查治理台账等未归档扣 2 分,未更新扣 1 分。资料查阅*机构及职责(45分)DB6101/T 313220225.120分企业成立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牵头,各业务分管负责人、各级部门负责人及关键岗位人员参加的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机构得 20 分。未下发正式文件成立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组织机构扣 10 分,工作机构的人员构成不完整扣 5 分;未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扣 5 分。资料查阅DB6101/T 313220225.215分企业主要负责人组织建立并落实安

19、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并履行相关职责得 15 分。未明确各部门、岗位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职责扣 3 分;未确保企业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双重预防机制所需要的资源扣 3 分;未研究和批准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方案扣 3 分;未调度、督促及检查考核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情况扣 3 分;未及时处理涉及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重大问题扣3分。资料查阅DB6101/T 313220225.35分企业各业务分管负责人及各级部门负责人了解、熟悉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相关要求,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得 5 分。职责范围未包括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或

20、无相关佐证资料扣5分。现场问询资料查阅DB6101/T 313220225.45分企业各岗位从业人员参与危险源辨识、评估、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履行岗位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职责的得 5 分。无相关记录扣 5 分。资料查阅DB 6101/T 316420238表 A.1 企业双重预防机制评价打分表(续)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对应标准及条款分值评分细则评价方式扣分得分评价记录一、基本要求(175分)策划与准备(20分)DB6101/T 313220226.110分企业制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实施方案,并发布得 10 分。未以正式文件发布的扣 2 分;方案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工作目标、组织机构、职责分工、实施

21、步骤、工作任务、进度安排、经费预算、工作要求等,发现有缺陷的,每项扣 1 分。资料查阅DB6101/T 313220226.210分企业制定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得 10 分。未结合实际情况和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内容及要求扣 4 分;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无可操作性扣 3 分;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无针对性扣 3 分。资料查阅*全员培训(40分)DB6101/T 313220227.120分企业结合本企业各部门、各岗位从业人员工作实际开展相关安全培训得 20 分。未分层次制定培训计划扣 2 分;未按照培训计划开展培训扣 3 分;未明确培训学时或培训学时不足扣

22、 5 分;未明确培训内容或培训内容不符合要求扣 5 分;未分阶段组织开展相关培训扣 5 分。资料查阅DB6101/T 313220227.25分企业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阶段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得 5 分。培训内容未包括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相关理论、方法、技能及具体工作要求等,每项扣 1 分。资料查阅DB6101/T 313220227.35分企业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阶段对除管理人员外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得 5 分。培训内容未包括本岗位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治理的相关方法和技能等的,每项扣 1 分。资料查阅DB6101/T 313220227.410分完成双重预防建设后,组织全

23、体员工学习已识别出的安全风险信息,掌握本岗位风险管控措施、隐患排查项目、事故应急处置措施等的得 10 分。抽选五位不同岗位的员工问询其本岗位的风险管控措施、隐患排查项目、事故应急处置措施等,未回答完整的每人扣 2 分。现场问询二、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445分)风险点划分与排查(30分)DB6101/T 313220228.110分企业编制作业活动清单得 10 分。未按照生产(工作)流程顺序,理清各部门、各车间的工作岗位及其作业活动的,每个部门、车间缺失扣 1 分;内容未包括岗位或地点、作业活动名称、活动频率的,每项扣 1 分。资料查阅DB 6101/T 316420239表 A.1 企业双重

24、预防机制评价打分表(续)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对应标准及条款分值评分细则评价方式扣分得分评价记录二、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445分)风险点划分与排查(30分)DB6101/T 313220228.210分企业编制设备设施清单得 10 分。未按照生产(工作)流程顺序,理清各部门、各车间的设备设施和原辅材料的,每缺少一处扣 1 分;内容未包括设备(物料)名称、型号或类型、是否为特种设备的,每项扣 1 分。现场检查资料查阅DB6101/T 313220228.310分企业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结合设备设施清单和作业活动清单,将存在风险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伴随风

25、险的作业活动,划分为若干个风险点,确定风险点名称、所在位置、可能导致事故类型等基本信息的得 10 分,发现有不符合的,每项扣 0.5。现场检查资料查阅危险源辨识(70分)DB6101/T 313220229.120分企业组织相关部门(车间)、班组、岗位人员对所有风险点开展全方位的危险源辨识的得 20 分,发现有辨识不全或有误的,每项扣 1 分。现场检查资料查阅DB6101/T 313220229.220分设备设施危险源辨识宜采用预先危险性分析(PHA)法或安全检查表分析(SCL)法,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宜采用作业危害分析(JHA)法,对于复杂的工艺宜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失效模式

26、与影响分析(FMEA)或事故树分析(FTA)等方法的得 20 分,发现有不符合的,每项扣 2 分。资料查阅DB6101/T 313220229.320分企业按 GB/T 138612022 规定进行危险源辨识,结合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分析危害出现的条件、可能发生的事故及事故可能发生的部位或岗位的得 20 分。三种时态或三种状态未全面辨识的,每项扣 2 分;未分析危害出现的条件、可能发生的事故及事故可能发生的部位或岗位,每项扣 1分;现场检查资料查阅DB6101/T 313220229.410分事故类别应符合 GB 6441 的规定的得 10 分,发现有不符合的,

27、每项扣 1 分。资料查阅风险评估与分级(145分)DB6101/T 3132202210.120分企业对本企业各风险点、危险源的固有风险进行评估得 10 分,对现有风险进行评估得 10 分。未按照设备设施、工艺流程、作业活动等进行评估的,每项扣 1 分。资料查阅现场检查DB 6101/T 3164202310表 A.1 企业双重预防机制评价打分表(续)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对应标准及条款分值评分细则评价方式扣分得分评价记录二、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445分)风险评估与分级(145分)DB6101/T 3132202210.220分安全风险评估采取合适的风险分析方法,确定固有风险和现有风险等级的得20

28、 分。未按照合适的安全风险评估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的,每项扣 1 分;确定的风险等级有误的,每项扣 5 分。现场检查资料查阅DB6101/T 3132202210.310分风险等级从高到低依次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四级,分别采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进行标示的得 10 分,发现有误的,每项扣 1 分。资料查阅DB6101/T 3132202210.4、10.540分*开展固有风险评估得 40 分。涉及 10.4 中情形的风险点未直接判定为重大风险的,每项扣 10 分;涉及 10.5 中情形的风险点未直接判定为较大风险的,每项扣 10 分。现场检查资料查阅DB6101/T 313

29、2202210.620分对于其它风险点、危险源固有风险评估,选用合适的安全评价方法,在不考虑管控措施的情况下进行评估分级的得 20 分,发现评估方法或评估等级有误的,每项扣 1 分。资料查阅DB6101/T 3132202210.730分*开展现有风险评估得 30 分。未按照识别的危害因素开展评估的,每项扣 1 分;未从工程技术、安全管理、培训教育、个体防护、应急处置方面确认现有管控措施的,每项扣 3 分;未考虑已采取管控措施的情况下,根据危险源可能导致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程度,确定现有风险的大小和等级的,每项扣 3 分。现场检查资料查阅DB6101/T 3132202210.85分风险点的

30、风险等级按照风险点内各危险源评估结果的最高等级确定的得 5 分。发现不符合相关等级的,每项扣 1 分。资料查阅安全风险图(40分)DB6101/T 3132202211.1、11.2、11.340分*绘制并公示安全风险图得 40 分。安全风险图中未包括安全风险分布图和作业风险比较图,每缺一项扣 5 分;绘制完成后未在公共区域以公告栏形式进行公示扣 10 分。现场检查DB 6101/T 3164202311表 A.1 企业双重预防机制评价打分表(续)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对应标准及条款分值评分细则评价方式扣分得分评价记录二、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445分)未使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将各风险点的风险

31、等级和风险等级最高的危险源标示在总平面布置图中的,每处扣 2 分;未按照风险等级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排列扣 2 分;未列出各类岗位至少 10 项作业活动的,每少一项扣 0.5 分;作业风险比较图未以柱状图的形式进行比较的扣 3 分。现场检查风险分级管控(130分)DB6101/T 3132202212.115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对应不同的风险管控层级得 15 分。未遵循固有风险等级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每发现一项扣 3 分;风险管控层级分为公司级、部门(车间)级、班组级和岗位级四种,分别对应红、橙、黄、蓝不同等级的风险,未正确对应,每项扣 3 分。资料查阅DB6101/T 3

32、132202212.210分企业结合本企业机构设置和管理层级情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得15分。未对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固有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设施、部位、场所、区域以及作业活动进行重点管控,每处扣 2 分;未执行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应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的,每处扣 2 分。现场检查资料查阅DB6101/T 3132202212.35分企业按照风险评估与分级结果,分类统计企业各风险点不同风险等级的危险源数量,编制风险点、危险源统计表得 5 分,发现有误的,每项扣 1 分。资料查阅DB6101/T 3132202212.415分企业根据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与

33、标准规范的规定,制定包括工程技术、安全管理、培训教育、个体防护、应急处置等风险管控措施得 15 分。风险管控措施不适用或不全面的,每项扣 3 分。资料查阅现场检查DB6101/T 3132202212.515分企业按照现有风险评估结果,及时补充和完善风险管控措施,确保安全风险始终处于受控状态的得 15 分。未遵循 12.5 中相关要求及时补充和完善风险管控措施的,每项扣 3 分。现场检查资料查阅DB 6101/T 3164202312表 A.1 企业双重预防机制评价打分表(续)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对应标准及条款分值评分细则评价方式扣分得分评价记录二、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445分)风险分级管控(1

34、30分)DB6101/T 3132202212.6、12.7、12.8、12.950分*企业在完成每一轮危害因素辨识和评估后,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得 50 分。未包含全部风险点内各危害因素扣 5 分;未及时更新扣 5 分;企业未按照所有风险点固有风险等级情况确定各风险点的管控层级编制风险分级管控责任清单扣 10 分;风险分级管控责任清单中未包括风险点名称、固有风险等级、管控层级、责任单位、责任人和责任内容等的,每项扣 2 分;未针对辨识出的危险源,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编制风险管控措施清单扣 10 分;风险分级管控措施清单未包含工程技术、安全管理、培训教育、个体防护、应急处置五个方面的,每少一项扣

35、 2 分;风险分级管控措施清单内容未包括风险点名称、危害因素、事故类型、固有风险等级、现有风险等级、管控措施等的,每少一项扣 2 分。资料查阅DB6101/T 3132202212.1020分*企业制定的风险管控措施应经过本企业相关程序评审且有效落实得 20 分。风险管控措施未评审或不具备可操作性的,每项扣 2 分;风险管控措施未落实的,每项扣2分。现场检查资料查阅风险告知(20分)DB6101/T 3132202213.110分企业组织风险评估结果告知培训得 10 分。未对各层级、各岗位人员开展风险告知培训的扣 5 分;培训内容未以安全风险及防控措施、应急处置方法为主的扣5分。资料查阅DB6

36、101/T 3132202213.210分企业在固有风险为较大以上的风险点醒目位置制作安装风险公告栏或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得 10 分,每发现一处较大以上的风险点未制作安装的扣 2 分。未标明风险点及设备设施或作业活动名称、固有风险等级、现有风险等级、易发事故类型、管控层级、各级责任单位、各级管控责任人、现场防控措施、现场应急措施、警示标识及报告方式等内容的,每少一项扣 1 分。现场检查DB 6101/T 3164202313表 A.1 企业双重预防机制评价打分表(续)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对应标准及条款分值评分细则评价方式扣分得分评价记录企业整体风险等级评判(10分DB6101/T 31322022

37、14.15分企业完成整体风险等级评判得 5 分,涉及到固有危险程度较高的情况,未按照企业一级风险直接判定标准直接判定整体风险为一级的,扣 5 分。现场检查资料查阅二、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445分)企业整体风险等级评判(10分)DB6101/T 3132202214.25分对于未达到直接判定标准的企业,按照识别的危险有害因素,从固有危险程度、安全生产基本条件、主体责任落实情况等方面,对照企业整体风险等级评估表的评分标准进行整体风险分析与评估的得 5 分,发现有不符合的,每项扣 1 分。现场检查资料查阅三、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330分)隐患排查(190分)DB6101/T 3132202215

38、.1.120分企业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得 20 分。未包含所有与本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场所、人员、设备设施和活动,包括承包商和供应商等相关方服务范围的,每少一项扣 4 分。资料查阅DB6101/T 3132202215.1.240分*企业按照辨识出的各类风险及全部管控措施和基础安全管理要求,编制现场类隐患排查清单得 20 分,编制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得 20 分。未依据各风险点、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和相关标准具体要求,编制现场类隐患排查清单的,每缺一项扣 5 分未依据基础管理相关内容要求,编制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的,每缺一项扣 5分。资料查阅DB6101/T 3132202215.1.340分企业根

39、据生产运行特点,结合各风险点等级和管控要求,制定隐患排查计划得 40分。未明确日常检查、综合检查、专业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检查等各类隐患排查工作的排查周期、排查时间、排查目的、排查要求、排查范围、组织级别及排查人员等的,每项扣 4 分。资料查阅DB6101/T 3132202215.1.4.160分*企业按排查计划落实隐患排查得 60 分。综合检查每季度或每半年开展 1 次,专业检查每月开展 1 次,季节性检查每季度开展 1 次,少于此检查频次的,每项扣 10 分;日常检查、节假日检查未按计划执行落实的,每项扣 5 分;固有风险等级在较大以上的风险点,未列入日常检查范围的,每项扣 5 分。

40、资料查阅现场检查DB 6101/T 3164202314表 A.1 企业双重预防机制评价打分表(续)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对应标准及条款分值评分细则评价方式扣分得分评价记录DB6101/T 3132202215.1.4.220分企业依据隐患判定标准和规定判定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的得 20 分。存在重大隐患而未判定为重大隐患的,每项扣10分。现场检查资料查阅DB6101/T 3132202215.1.4.310分隐患排查工作留存工作过程记录,包括隐患排查记录表、隐患整改通知单(书)等的得 10 分。隐患排查记录表及隐患整改通知单有缺失的,每项扣2分。现场检查资料查阅三、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33

41、0分)*隐患治理(140分)DB6101/T 3132202215.2140分企业开展隐患治理工作得 140 分。未根据隐患排查结果,按照责任分工或限期组织整改的扣 20 分;一般隐患未由企业(车间、分厂、区队等)负责人或者有关人员立即组织整改的扣 10 分;重大事故隐患未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隐患治理方案的扣 10 分;隐患治理方案未包括治理的目标和任务,采取的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的落实,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治理的时限和要求,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的,每项扣 5分;企业在隐患治理的过程中,未采取相应的监控防范措施,隐患排除前或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未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疏散可能危

42、及的人员,设置警戒标志,暂时停产停业或停止使用相关设备、设施的,每项扣 5 分;企业完成隐患治理工作后,企业相关人员未按照有关规定对治理情况进行确认、评估、验收的,每项扣 5 分;重大隐患治理完成后,未组织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和有关技术人员进行验收或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情况进行评估的,每项扣 5分;企业未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账扣 20 分;未按规定做好隐患统计分析的扣 5 分;重大隐患治理工作记录未单独建档管理的扣 5 分;现场检查资料查阅DB 6101/T 3164202315表 A.1 企业双重预防机制评价打分表(续)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对应标准及条款分值评分细则评价

43、方式扣分得分评价记录重大隐患治理工作记录内容未包括隐患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分析、重大隐患排查评估记录、重大隐患治理方案、隐患整改复查验收记录等的,每项扣 5 分;企业未通过信息系统对隐患排查、报告、治理、验收、销账等过程进行电子化管理和统计分析的,扣 5 分。四、持续改进(50分)持续改进(50分)DB6101/T 313220221650分企业及时完成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评审及更新工作得 50 分。未执行每年至少对运行情况进行 1 次评审的,扣 10 分;评审组未包括外部技术专家、企业内部技术人员或一线员工的,每缺少一项扣 5分。未将评审结果向全员通报扣 5 分;

44、未评审工作机制的可行性、适用性、有效性及检查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每项扣 3分;未形成评审报告的扣 5 分;未执行每 3 年至少进行 1 次全面的风险点排查、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工作的,扣 10 分;未适时、及时更新风险信息与风险管控措施,编制、更新风险管控责任清单和风险管控措施清单的,每项扣 5 分;未结合风险管控措施变化或法律法规变化及时更新隐患排查清单的,扣 5 分。访谈座谈资料查阅分值合计本次评价总得分分本次评价等级 优秀 良好 符合 不符合评价组组长(签字)年月日DB 6101/T 3164202316表 A.1 企业双重预防机制评价打分表(续)注 1:企业双重预防机制评价得分的满分为

45、1000 分,评价人员应结合现场评价的实际情况进行打分。若评价指标对应的工作已落实,即可得该项指标的标准分,发现存在不符合项再进行扣分,扣分后剩余分值为该项指标的最终得分。若评价指标对应的工作未落实,则该项指标得分为 0 分。注 2:出现不符合项累计扣分,直到该项指标的分值扣完为止,不出现负分。注 3:打分过程应在“检查记录”中如实填写得分及扣分事项的说明。注 4:标记*为关键指标项,其得分若小于其分值的 80%,评价等级认定为不符合。DB 6101/T 3164202317附录B(规范性)企业双重预防机制评价等级划分企业双重预防机制评价等级划分见表B.1。表 B.1 企业双重预防机制评价等级

46、划分总得分评价等级900分优秀800分899分良好700分799分符合700或关键指标项得分小于其分值的80%不符合DB 6101/T 3164202318BA附录C(资料性)企业双重预防机制评价报告下面给出了企业双重预防机制评价报告的参考样式。企业双重预防机制评价报告单位名称:评价等级:评价日期:DB 6101/T 3164202319企业基本信息表单位名称地址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电话联系人电话邮箱安全管理机构名称员工人数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人数特种作业人员人数双重预防机制评价组姓名电话所在单位及职务职称签字组长成员技术专家DB 6101/T 3164202320双重预防机制评

47、价报告一、企业概况及安全管理基本情况二、评价范围三、评价依据四、评价目的及要求五、评价工作过程六、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与运行现状七、问题及改进建议八、评价结论附件:一、企业双重预防机制评分表二、现场评价影像资料DB 6101/T 3164202321参考文献1GB 28942008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2GB/T 243532009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3GB/T 279212011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4DB23/T 28202021企业双重预防机制信息系统建设评估指南5DB41/T 22922022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效能评估规范6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7陕西省安全生产条例

48、8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安委办201611 号)9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 16 号)10陕西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快实施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的通知(陕安委办201820 号)11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建立城市安全风险点危险源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市政办发201790 号)12西安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全面加快推进全市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的通知(市安委办发2018136 号)13西安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扎实做好 2020 年度城市安全风险点危险源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的通知(市政办发202067 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搞笑趣谈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