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问题。 题大庾岭北驿(唐)宋之问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注】驿:驿站。阳月:农历十月。殊:实。瘴:南方湿热蒸郁之气。陇:此处指大庾岭,岭上多梅,故又称梅岭。(1)这首诗是宋之问被流放岭南途经大庾岭时所作。请分析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诗歌的前两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做简要赏析。 【答案】 (1)作者想象明日度岭南行,回望故乡时,看到的将不再是家乡的风物,而是大庾岭高处的梅花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2)对比手法。大雁南飞,飞到此处就不再飞了;
2、诗人行到此处却要继续南行。开头四句通过人与雁的对比,写出了诗人远度荒蛮之地的悲苦凄凉心情。 【解析】【分析】。诗的最后二句,诗人从写景转为抒情。他在心中暗暗祈愿:“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明晨踏上岭头的时候,再望一望故乡吧!虽然见不到她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诗人暗用了这一典故。虽然家不可归,但他十分希望也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的亲人。 诗人本来在武后、中宗两朝,宋之问颇得宠幸,睿宗执政后,却成了谪罪之人,发配岭南,其心中的痛苦哀伤自是可知。所以当他到达大庾岭北驿时,眼望那苍茫山色、长天
3、雁群,想到明日就要过岭,一岭之隔,与中原便咫尺天涯,顿时迁谪失意的痛苦,怀土思乡的忧伤一起涌上心头。悲切之音脱口而出:“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意谓:阳月(即农历十月)雁南飞至此而北回,而我呢,却像“孤雁独南翔”(曹丕杂诗),非但不能滞留,还要翻山越岭,到那荒远的瘴疠之乡;群雁北归有定期,而我呢,何时才能重来大庾岭,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由雁而后及人,诗人用的是比兴手法。两两相形,沉郁、幽怨,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蕴其中。这一鲜明对照,把诗人那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等痛苦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故答案为: 作者想象明日度岭南行,回望故乡时,看到的将不再是
4、家乡的风物,而是大庾岭高处的梅花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对比手法。大雁南飞,飞到此处就不再飞了;诗人行到此处却要继续南行。开头四句通过人与雁的对比,写出了诗人远度荒蛮之地的悲苦凄凉心情。【点评】本题考查分析描写方法和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本题考查分析写法技巧。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要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并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有什么作用。2阅读下面
5、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 , 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注】这首诗作于作者晚年隐居,游览农家之时。陂bi:指山坡。漪y:指细细的水波。腔:曲调。(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所展示的画面。 (2)有人提议,把“衔”不如换成“连”字贴切,而“横”字又不如“跨”字准确,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进行简要分析。 (3)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满上了岸边,太阳快要落山了,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衔住一样,倒映在充满寒意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2)前一个动词,用“衔”而不用“连”,不仅
6、在形态上更贴切,而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写活了山,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后一个动词,用“横”而不用“跨”,因为“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纯朴无邪等)。(3)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归隐田园的闲适恬静 【解析】【分析】(1)本题在描述画面时主要抓住这几样景物:青草,漫上岸边的池水,落日,山,充满寒意的水面。 (2) “衔”主要运用拟人的修辞,化静为动,更形象贴切。“横”则更能表现牧童的随意、可爱。 (3)这首诗的题目是“村晚”,第个注释交待了诗歌的写作背景
7、:这首诗作于作者晚年隐居,游览农家之时。整首诗描绘了乡村晚景的悠然宁静。因此表达的情感是: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以及希望归隐的愿望。 故答案为: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满上了岸边,太阳快要落山了,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衔住一样,倒映在充满寒意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 前一个动词,用“衔”而不用“连”,不仅在形态上更贴切,而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写活了山,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后一个动词,用“横”而不用“跨”,因为“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纯朴无邪等); 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
8、村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归隐田园的闲适恬静。 【点评】本题考查了诗歌中描绘的画面,一定要在正确翻译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与适当的描写即可,结合给出的注释即可正确翻译 根据诗句的内容,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牧童“横牛背”中一个“横”字,则写出了在农村傍晚时的美景中,牧童悠然自在,天真无邪。意对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3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小题。 画眉鸟 (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1)诗中写了哪两种画眉鸟?写它们时主要用了
9、什么修辞手法? (2)作者写画眉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林中画眉和笼中画眉,对比。(2)这首诗托物言志(或“借鸟咏怀”,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恶之意。 【解析】【分析】(1)这首诗写了两种画眉鸟,一是林中的,一是笼中的。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画眉鸟。前者在林中“随意移”“自在啼”,自由自在;后者锁于金笼之中,完全没有自由。 (2)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对比鲜明,托物言志。表明自己对对自由的赞美与追求,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同时表达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对官场生活的否定。 故答案为:林中画
10、眉和笼中画眉,对比。 这首诗托物言志(或“借鸟咏怀”,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恶之意。【点评】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理解和表现手法的运用。解答此题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根据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读isg诗人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诗歌的内容理解,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在平时学习中考生要熟知每个要点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它以难zh掩的光芒使生命呼吸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当它来时,我听见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城市从远方用电力与钢铁昭唤它。(艾青太阳节选)(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11、。 zh_掩冬蛰虫蛹(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 (3)下面词语中“旷”的意思与“旷场”中“旷”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旷达B.旷课C.空旷D.旷日持久(4)“它”指太阳,诗人惜墨如金,描绘了_,构成了一幅丰富的画面。 【答案】 (1)遮;zh;yng(2)昭唤;召唤(3)C(4)太阳给万物带来的巨大影响 【解析】【分析】(1)“遮”不要写成“庶”,“蛰”不要读成zh,“蛹”不要读成tng。 (2)“召唤”意思是用某种方式或方法把人们唤来,通常口头呼唤某人。“召”指呼唤,用言语叫人来。 (3)“旷场”指空阔的广场,“旷”的意思是空阔。A项,“旷达”指开朗
12、,豁达。多形容人的心胸、性格。旷:开朗,心境阔大;B项,“旷课”指即逃课,又叫翘课,通指学生无缘无故、没有正当理由而不去学校上课。旷:荒废;耽误;C项,“空旷”指空荡荡的,视野开阔,无阻挡物。旷:空阔;D项,“旷日持久”指荒废时日,长期拖延。旷:拖延得太久,荒废、耽搁。故选C。 (4)由“使生命呼吸”“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等句子可知,描绘了太阳给万物带来的巨大影响。 故答案为: 遮 ; zh ; yng 昭唤 ; 召唤 C 太阳给万物带来的巨大影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汉字的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
13、体语境中确定读音及字形。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本题考查词义的把握,注意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概述,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概述主要内容。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938年11月17日(
14、1)这首诗写于全面抗战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军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地区,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诗人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存亡关头,满怀对祖国的_和对侵略者的_写下此诗。诗歌用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_的情感。 (2)赏读诗歌,理解诗歌运用的象征手法。说说“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试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在国家危难之时,像雷电颂我爱这土地都曾激励无数志士奋起救国。“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样精粹的语言几乎众所皆知。你还知道哪些脍炙人口的爱国名句
15、?试写两句。 【答案】 (1)挚爱(或热爱);痛恨(或仇恨);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或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2)“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正遭受苦难的祖国大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温柔的黎明”隐喻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3)诗人自问自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烘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析】【分析】(1)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嘶
16、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诗人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存亡关头,满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此诗。诗歌用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的情感。诗人在借一只饱受磨难的“鸟”的形象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和他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博大深沉的爱。根据以上分析填充即可。 (2)中间四行诗,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
17、的悲愤江河一般汹涌奔流。“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 “深沉”一词也许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六个沉重的省略,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全诗在这问答中达到高潮,那炽热、真挚的爱国情怀,留下不尽的余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
18、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4)多读书,多接触社会,多体验生活,多了解名人文化,多积累名言警句,多记忆箴言俗语,特别是多背诵脍炙人口的爱国名句,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学生表述合理即可。如: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故答案为: 挚爱(或热爱);痛恨(或仇恨);诗人对祖国的
19、挚爱(或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正遭受苦难的祖国大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温柔的黎明”隐喻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诗人自问自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烘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写作背景、生活经历进行理解,注意对诗人情感的感悟。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结合诗句,联系具体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分析和理解。要求考生读懂
20、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诗句特点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积累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结合题意进行回答。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阀,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字,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阔,低绮户,照无眼。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词中小序(小记)交代了这首词创作的_和_,词中划线的“此事”指的是_。(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转朱阁,低
21、绮户,照无眠”中,“转”“低”是指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整句话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中,苏轼把酒问天,将青天视为自己的朋友,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C.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写对月怀人,由伤感离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祝福。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D.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整首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远高深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答案】 (1)时间;缘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2)C 【解析】【分析】(1)结合小序的具体语句分析,“丙辰中
22、秋”交代时间,“兼怀子由”点明写作缘由,结合前面句子分析,可知“此事”指的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ABD赏析正确。C错在“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故答案为:时间;缘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C【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再从文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即可。 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3、,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7阅读诗歌节选,按要求作答。 刈草的孩子艾青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刈草的孩子无声地刈草/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着手/从这一边慢慢地移到那一边/草已遮没他小小的身子了/在草丛里我们只看见/一只盛草的竹篓/几堆草/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1940年(1) 开头一句“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结尾一句“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营造了一种_的氛围,衬托出刈草男孩_的特点。 (2)阅读泰戈尔的诗句真理,以青春或奉献为题进行仿写。 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泰戈尔真理仿写:_。【答案】 (1)阔大、凄美的氛围;渺小(2)示例:青春之水从它的奋斗之河中淌过。 【解析】
24、【分析】(1)艾青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还明显地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作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开头一句“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结尾一句“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给全诗笼罩上一层阔大、凄美的气氛,反衬出“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着手”的割草孩子的渺小,寥寥几笔,形神毕现,作者的情思也尽在其中。 (2)本句的例句由两分句构成,注意它们之间的意义关联,以青春或奉献为题仿写。如,奉献之树在它的善良之土中长出。 故答案为:阔大、凄美的氛围;渺小; 示例:青春之水从它的奋斗之河中淌过。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
25、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8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小题。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明)李攀龙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人楚迷。谁向孤舟怜逐客 , 白云相送大江西。【注】逐客:指贬逐出京的官员,此谓诗人之友吴国伦(明卿)。(1)第二句“迷”字耐人寻味,既营造了_的氛围,又表现了友人前途的_。 (2)最后两句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写法与情感上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凄凉;渺茫(2)手法上: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无情之物人格化,如李
26、白笔下的“明月”“清风”,李攀龙笔下的“白云”都成为诗人传递友谊的有情之物。情感上:都表达了诗人对贬谪友人的不舍之情。 诗意理解:阵阵寒风,绵绵细雨将江边青枫吹打得飒飒作响。遥看水天相接处的楚天,雨中秋色,一片迷蒙。有谁会到这孤舟上可怜被放逐的你呢,只有白云一路相伴,送你到大江以西。【解析】【分析】(1)前两句主要是写景,通过青枫、冷雨、秋色、路途等景色来渲染当时送别时的氛围,这种氛围的渲染是为了表现依依惜别之情的。“迷”字,应该有两层含义,即表面的和深层次的,表面的是作者看到的景物凄迷,实际上是友人的前途迷茫。 (2)首先明白都是送别诗,都是送的友人,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即李攀龙诗中的“逐客
27、”和李诗标题中的“左迁”可以看出从情感上都是表达了诗人对贬谪友人的不舍之情。修辞手法:李白将“明月”“清风”任人格化,李攀龙将“白云”人格化,他们都把传递感情的事物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故答案为:凄凉;渺茫; 手法上: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无情之物人格化,如李白笔下的“明月”“清风”,李攀龙笔下的“白云”都成为诗人传递友谊的有情之物。情感上:都表达了诗人对贬谪友人的不舍之情。 诗意理解:阵阵寒风,绵绵细雨将江边青枫吹打得飒飒作响。遥看水天相接处的楚天,雨中秋色,一片迷蒙。有谁会到这孤舟上可怜被放逐的你呢,只有白云一路相伴,送你到大江以西。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
28、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9阅读下列诗歌选段,完成各题。 为了我的祈愿诗人啊,你起来吧而且请你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我从东方来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借
29、你正直人的嘴请带去我的消息通知眼睛被渴望所酌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请他们来欢迎我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1)以上选段选自_,作者是_。 (2)选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 (3)“祈愿”在句中的意思是_;“先驱”在句中的意思是_。 (4)请用选段中的原话回答:“诗人”的任务是_;“我”的任务是_。 (5)请借助联想和想象来理解两节诗的意境,填空:“露水”“最后一颗星”形象地表明了“我”到来的_,“东方”“海上”则具体说明了“我”到来的_,“汹涌着波涛”则说明了“我”历经_而来的情状。 【答案】 (1)黎明的通知;艾青(2)酌痛;灼痛(3)祈求祝愿
30、;走在前面引导的人(4)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5)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解析】【分析】材料选自艾青现代诗黎明的通知开头部分。(1)小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名著阅读就是艾青诗选,读过的同学应该比较熟悉。 (2)考查汉字书写能力。“酌痛”应改为“灼痛”。 (3)结合诗句的语境义基本能够推断出来。“祈愿”把两个字分开解释即可。“先驱”在选文的最后一句:“请他们来欢迎我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根据诗歌语境能够推断出:走在前面给他们引路的人。 (4)答案在诗歌选段中都能找到。“诗人”的任务在第节;“诗人啊,你起来吧/而且请你告诉他们
31、/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我”的任务在第节:“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5)前两个空比较简单,分别是“我”到来的时间和地点。第三个空需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诗人经过千难万险,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才从重庆来到了延安。 故答案为: 黎明的通知;艾青 酌痛;灼痛 祈求祝愿;走在前面引导的人 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错别字的辨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仔细体会形近
32、字之间用法的差别,尤其是形声字的形旁,要求学生在平时多留心,以达到正确的书写。 本题考查考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判断。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结合题意在文章找到对应的答案。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结合提示进行分析理解。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1)从内容上看,上片用_来烘托“孤鸿”的孤独形象,下片用它_的行为来表现它的卓尔不群。 (2)简要赏
33、析“缥缈孤鸿影”的意境。 (3)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缺月疏桐,漏断人静;不肯随意栖息(2)孤鸿若有若无,也许就是词人心灵的投影,与词人合二为一。写鸿“惊起”“有恨”“不肯栖”,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3)词人用象征手法,通过写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 【解析】【分析】(1)结合诗句内容分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的意思是“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人群开始安静了。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由此
34、可知,上片用“缺月疏桐,漏断人静”来烘托“孤鸿”的孤独形象。“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意思是“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由此可知,下片用它“拣尽寒枝不肯栖”的行为来表现它的卓尔不群。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
35、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3)结合诗歌内容和诗人的经历分析,“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呢?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
36、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缺月疏桐,漏断人静;不肯随意栖息 孤鸿若有若无,也许就是词人心灵的投影,与词人合二为一。写鸿“惊起”“有恨”“不肯栖”,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 词人用象征手法,通过写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概括作答。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境的能力。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37、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因此理解诗歌意境首先要分析诗歌描绘的景,通过分析景来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及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诗歌的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象征、用典、情景交融等。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内容及主旨具体分析。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1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梦中作(宋)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 , 酒阑无奈客思家。【注】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
38、贬谪到颍州。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酒阑:酒尽。(1)前两句诗写出月光下的夜晚_、_的环境特点。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凄清;迷离(2)第三句借用王质观棋故事,表达诗人对悠闲生活的渴盼,对世事变幻的慨叹;第四句写梦中喝酒,表达诗人仕途失意、客居他乡的无奈与思家之情。 【解析】【分析】(1)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夜凉如水,月笼千山,凄清的笛声飘散到远方;路旁浓密的百花,色彩灿烂迷人。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夜晚的凄清、迷离
39、的环境特点。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根据注释和诗句中“客思家”一词从诗人被贬的心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两方面概括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或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凄清;迷离; 第三句借用王质观棋故事,表达诗人对悠闲生活的渴盼,对世事变幻的慨叹;第四句写梦中喝酒,表达诗人仕途失意、客居他乡的无奈与思家之情。 【点评】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以
40、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1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乙】从军行骆宾王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 , 唯当死报君。【注】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不求”句:典出班超上书求代“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
41、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感情深沉;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B.【甲】诗颈联巧妙设计地名与心情的“双关”,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段人生经历,表达了诗人因国家即将覆灭和自己遭受危难而悲凉痛苦的心情。C.【乙】诗“意气溢三军”中的“溢”字是“满而涌出”的意思,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全军将士的高昂斗志和英雄气概。D.【乙】诗颔联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天象、兵器交相映衬的描写,表现出唐军出征时昼夜兼程、气冲云霄的威武。(2)体会乙诗中“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中“抱”“践”两字的含义,并赏析这两句诗。 (3)【甲】、【乙】两诗尾联在抒情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两首诗分別抒写了诗人
42、怎样的情感? 【答案】 (1)D(2)这两个字动感极强,“抱”字是说将士们拉开弓弦就像怀抱着明月,“践”字是写将士们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这两句诗描写了大军直插敌腹、锐不可当的战斗画面(或: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写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情。(3)都是直抒胸臆。【甲】诗表现了文天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忠贞不屈的昂扬斗志。【乙】诗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甘愿血洒疆场的精神气概。 【解析】【分析】D项错误,颔联运用对偶手法,“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分戈影,戈是一种横刃,下装长柄的兵器,日光从戈刃两边分照而下;剑文,刻在剑上的花纹。句意为:野地里,阳光从戈刃两边分照而下;天上的星星正好像刻在剑上
43、的花纹。此联极言兵刃的锐利、精良。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汉月,明月。句意为:拉开弓弦,满如怀抱明月,纵马驰奔,腾起漫天的烟尘。 “抱”字是说将士们拉开弓弦就像怀抱着明月,“践”字是写将士们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 以“汉”修饰“月”,意在借用汉朝对外战争时成绩辉煌的荣光,表达从军者建功立业的豪情,同时“汉字”又与“胡”字相对,充满民族的自豪感。 甲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乙诗“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以对待“生”“死”态度的对比,
44、直接既写出了当时士兵鲜明的价值倾向。表达尾联表达出自己的一种人生信仰,突出精神气概。 故答案为:D; 这两个字动感极强,“抱”字是说将士们拉开弓弦就像怀抱着明月,“践”字是写将士们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这两句诗描写了大军直插敌腹、锐不可当的战斗画面(或: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写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情。 都是直抒胸臆。【甲】诗表现了文天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忠贞不屈的昂扬斗志。【乙】诗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甘愿血洒疆场的精神气概。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诗词句内容和手法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
45、答题时应注意,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1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春尽(唐)韩偓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乙】春尽(宋)郑獬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野间绝少尘埃污,唯有清泉漾白沙。(1)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两首诗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