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22-T3464-2023儿童面瘫中医诊疗规范.docx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531474 上传时间:2023-11-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9.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22-T3464-2023儿童面瘫中医诊疗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DB22-T3464-2023儿童面瘫中医诊疗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DB22-T3464-2023儿童面瘫中医诊疗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DB22-T3464-2023儿童面瘫中医诊疗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DB22-T3464-2023儿童面瘫中医诊疗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11.020CCS C 05DB22吉林省地方标准DB 22/T 34642023儿童面瘫中医诊疗规范Specification for Chinese med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or Facial paralysis in children2023 - 02 - 27 发布2023 - 03 - 27 实施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发 布DB22/T 34642023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

2、由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提出。本文件由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冯金花、蒋锴、田美玲、曲彦来、周艳秋、关诗慧、林双竹、钱美加、赵海燕、刘志晶、纪宁、张新瑶、赵凯凯、王婉琦、尚光媛、王春月、穆春宇、陈乾兑、高稳、王银红、李佳祎、李梅、刘玉书。IDB22/T 34642023儿童面瘫中医诊疗规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儿童面瘫中医诊疗的禁忌症、诊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和预防调护。本文件适用于18 周岁以下人群面瘫的中医诊断和防治。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面 瘫 facial pa

3、ralysis in children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病证。又称“口眼邪”。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尔麻痹、面神经炎。属中医“中络”、“口僻”、“吊线风”范畴。4 禁忌症4.1 属于中枢性面瘫者。4.2 虽有周围性面瘫,但作为其它疾病的一个症状表现,如 Guillain-Barre 综合征、耳源性面瘫、脑干梗死、后颅窝肿瘤等及 Hunt 综合征者。4.3 有进展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或代谢性疾病者。4.4 合并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器质性病变、精神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者。4.5 严重的冻伤、湿疹、溃疡等皮肤病变者。4.6 需要外科手术治疗者。5 诊断5.1 西医5.1.1 急性起

4、病,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的发病过程,通常 3 d 左右达到高峰。5.1.2 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如受累侧闭目、皱眉、鼓腮、示齿和闭唇无力,以及口角向对侧歪斜,可伴有同侧耳后疼痛或乳突压痛。根据面神经受累部位的不同,可伴有同侧舌前三分之二味觉消失、听觉过敏、泪液和唾液分泌障碍。个别患者可出现口唇和颊部的不适感。当出现瞬目减少、迟缓、闭目不拢时,可继发同侧角膜或结膜损伤。5.1.3 排除继发原因,颅脑 CT、MRI 检查正常。15.2 中医5.2.1 急性发作,常在睡眠醒来时出现。5.2.2 突然出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

5、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5.2.3 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三分之二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5.2.4 病程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痉挛,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患侧面肌痉挛,形成“倒错” 现象。5.3 鉴别诊断鉴别诊断见表1表1项目中枢性面瘫周围性面瘫病变定位核上瘫,即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常见部位为内囊。核下瘫,即面神经核以下面神经运动纤维。病因病理各种原因导致的颈内动脉系统闭塞,尤以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最为多见,也可因血管瘤、高血压血管病变所致的颅内出血以及颅内肿瘤所致。受寒、病毒感染等各种原因导致的神经营养血管收缩缺血,而毛细

6、血管扩张,面神经水肿,面神经受到压迫。临床表现面额纹与对侧深度均相等、眉毛高度与眼裂大小均与对侧无异。病变对侧面下部肌肉出现瘫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动作时口角歪向健侧。常伴有病灶对侧的肢体瘫痪。起病出可有下颌角或耳后疼痛,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 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 口角下垂,示齿时外向健侧,甚者可有同侧味觉消失。肢体无变化。辅助检查颅脑 CT、MRI 检查异常颅脑 CT、MRI 检查正常6 辨证论治6.1 风寒袭络6.1.1 证候见于发病初期,面部多有受寒史,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舌淡,苔薄白,脉浮紧。6.1.2 治法疏风散寒通络。6.1.3 主方麻黄附

7、细辛汤加减:麻黄、附子、细辛、荆芥、防风、白芷、藁本、桂枝、甘草。6.1.4 加减治疗26.1.4.1 风寒偏盛者加制川乌。6.1.4.2 口眼歪斜较甚者加乌梢蛇、地龙、僵蚕、全蝎。6.1.4.3 局部肌肉麻木者加天麻。6.2 风热袭络6.2.1 证候见于发病初期,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有发热,咽痛,耳后乳突部疼痛,继发于感冒风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薄黄,脉浮数。6.2.2 治法疏风清热通络。6.2.3 主方大秦艽汤加减:秦艽、当归、蝉蜕、赤白芍、金银花、连翘、防风、板蓝根、地龙、生地、石膏。6.2.4 加减治疗6.2.4.1 里热盛者加知母、黄芩。6.2.4.2 口眼歪斜较甚者加

8、蜈蚣、僵蚕、全蝎。6.2.4.3 耳心病、口苦、苔黄腻者加龙胆、山栀。6.3 风痰阻络6.3.1 证候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6.3.2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6.3.3 主方牵正散加减:白附子、白芥子、僵蚕、全蝎、防风、白芷、天麻、胆南星、陈皮。6.3.4 加减治疗6.3.4.1 口眼歪斜较甚者加乌梢蛇、蜈蚣、地龙。6.3.4.2 面肌痉挛者加秦艽、伸筋草、白芍。6.4 气虚血瘀6.4.1 证候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 口眼歪斜, 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 兼见肢体困倦无力, 面色淡白, 头晕等, 舌淡紫, 苔

9、薄白, 脉细涩或细弱。6.4.2 治法36.2.4.4 病侧牙龈红肿者加黄连。补气活血通络。6.4.3 主方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党参、鸡血藤、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全蝎、僵蚕。6.4.4 加减治疗6.4.4.1 肝肾阴虚者加生地黄、玄参、山茱萸,枸杞子。6.4.4.2 血虚甚者加熟地黄。6.4.4.3 瘀血甚者加丹参。7 其他疗法7.1 针刺7.1.1 取穴7.1.1.1 主穴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人中、承浆。7.1.1.2 配穴7.1.1.2.2 风热证加曲池。7.1.1.2.3 鼻唇沟变浅加迎香。7.1.1.2.4 人中沟歪斜加水沟。7.1.1.2.5

10、乳突部疼痛加翳风。7.1.1.2.6 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7.1.1.2.7 目合困难加鱼腰、申脉、昆仑。7.1.1.2.8 恢复期加足三里。7.1.2 方法7.1.2.1 攒竹、阳白均向鱼腰部透刺,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7.1.2.2 急性期, 面部腧穴手法不宜过重,针刺不宜过深,取穴不宜过多,肢体远端腧穴手法宜重;7.1.2.3 恢复期, 足三里施行补法,合谷、昆仑行平补平泻法,余穴均用泻法。7.2 耳穴贴敷法7.2.1 取穴7.2.1.1 主穴面颊、眼、口、额、肝、皮质下。7.2.1.2 配穴内分泌、三焦、脾、脑干、肾上腺、耳根。7.2.2 方法47.1.1.2

11、.1 风寒证加风池。以主穴为主,配穴选2 个3 个,将王不留行籽放入0.5 cm0.5 cm的胶布上,贴在穴位上,用拇指、示指轻轻按压至有明显的酸胀感,每次每穴1 min,每日按压各穴3 次5 次,每次以有酸胀感为宜,两耳交替使用。7.3 推拿7.3.1 取穴7.3.1.1 主穴印堂、攒竹、鱼腰、睛明、阳白、四白、迎香、颧髎、上关、听宫、下关、颊车、地仓、合谷。7.3.1.2 配穴7.3.1.2.1 风寒证加风池。7.3.1.2.2 风热证加曲池。7.3.1.2.3 鼻唇沟变浅加和髎。7.3.1.2.4 人中沟歪斜加水沟。7.3.1.2.5 颏唇沟歪斜加承浆。7.3.1.2.6 乳突部疼痛加角

12、孙、翳风。7.3.1.2.7 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7.3.1.2.8 目合困难加丝竹空。7.3.2.1 术者先搓热手掌,推擦面部 20 次30 次,以局部红润发热为度。7.3.2.2 按揉主穴,检查到有痛点的穴位处重点按揉,手法宜轻,适宜为度,每穴约 30 次60 次, 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以痛点的疼痛缓解为度。7.3.2.3 重复推擦面部。7.4 面部闪罐7.4.1 取穴下关、颧髎、颊车、地仓、翳风。7.4.2 操作以小号罐为主,用闪火法拔罐治疗,每个穴位5 次。7.5 皮肤针7.5.1 取穴阳白、四白、颧髎、地仓、颊车。7.5.2 方法适用于恢复期。叩刺阳白、四白、颧髎、地仓、颊车,以局部潮红为度。7.6 灸法7.6.1 取穴57.3.2 方 法阳白、颧髎、颊车、迎香、合谷、足三里。7.6.2 方 法点燃艾条,艾条垂直于皮肤,距皮肤约3 cm5 cm,以温热感为宜,每穴灸10 min。8 预防调护8.1 日常加强护理,预防感冒,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8.2 避风寒,必要时带口罩、眼罩,每日点眼药水 2 次3 次以预防加重及感染。8.3 情绪宜舒畅,避免精神刺激,消除患儿恐惧心理。8.4 禁食肥甘厚腻、辛辣发物。8.5 恢复期采用“吹气球”、“鼓腮”等方法进行局部肌肉锻炼。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