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被困在算法里”的写手、读者与网络文学平台——对网络文学平台与用户之间结构性矛盾的反思.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28757 上传时间:2023-11-08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1.8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被困在算法里”的写手、读者与网络文学平台——对网络文学平台与用户之间结构性矛盾的反思.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被困在算法里”的写手、读者与网络文学平台——对网络文学平台与用户之间结构性矛盾的反思.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被困在算法里”的写手、读者与网络文学平台——对网络文学平台与用户之间结构性矛盾的反思.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媒介批评 第十四辑ME D I A C R I T I C I S M新媒介学理“被困在算法里”的写手、读者与网络文学平台 对网络文学平台与用户之间结构性矛盾的反思高源摘要:我国的网络文学创作在正当性得到承认、用户不断增加、影响力日益扩大的同时,也面临着更新字数内卷化、创作题材类型化以及作者读者关系“饭圈化”的困境,这些困境导致了内容质量的下滑、抄袭维权的困难和举报的滥用等问题.矛盾的背后,是平台对利润的攫取和对责任的回避,平台借由算法,以流量倾斜规训作者,以偏好推荐分割读者,又以数据表现为标尺,衡量内容的产出,这种行为也暴露出了平台“技术中心主义”以及只注重当下利润增长,缺乏对长远发展思考

2、的短视问题.不过,面对这些问题,用户也开始通过具身实践对平台的算法进行自下而上的再造,这种积极的尝试也在提醒着平台重新认识人与技术的关系,以免在企图困住他人之时,也被算法困住.关键词:算法;网络文学;拟像化;粉丝经济“被困在算法里”的写手、读者与网络文学平台 引言我国的商业化网络文学肇始于 年起点文化公司的成立,发展至今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社科院统计,年,我国网络文学用户总规模达到 亿,占网民总数的.与此同时,海外受众以及海外创作者也在进一步增加,网络文学甚至成为我 国文化输出 的窗口之一.在发展的过程中,网络文学平台规模的扩大、网络写手创作作品的增加造就了网络文学的“繁荣”

3、,然而在繁荣之下,平台与写手之间的极不平等的地位正隐藏着一系列结构性的矛盾,这也是依托平台进行营利活动的个体经营者与平台之间的普遍性矛盾.当下,平台掌握着算法,将所有用户都裹挟其中,在“算法工业”之下,写作由个人的生命体验变成了算法引导的一套集体智慧的实践.算法提取了读者与作者的共同合意,在创作实践与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网络文学平台的各种被称为“套路”的固定创作范式,而在“套路”的宏观范式之下,又会存在“萌点”等微观的、“二次元”式的写作技巧.诚然,从文学的角度上,这些可以称得上是欲望的文学化,也是一种文学形式上的发采薇:“中国网络文学 年”国际高峰论坛在湖南长沙举行,中州学刊 年第 期,第

4、 页.北京日报客户端,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 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Z世代”为网络文学带来新气象,h t t p s:/b a i j i a h a o b a i d u c o m/s?i d&w f rs p i d e r&f o r p c 黄杨:网络作家文化自觉意识的崛起与网络小说海外传播,当代作家评论 年第期,第 页.剌森:平台经济领域中算法协同行为的治理机制研究,经济问题 年第期,第 页.日 东浩纪著,禇炫初译:动物化的后现代:御宅族如何影响日本社会,大鸿艺术股份有限公司 年.日 东浩纪著,禇炫初译:动物化的后现代:御宅族如何影响日本社会,大鸿艺术股份有限公司 年.邵燕君:

5、网络文学的“断代史”与“传统网文”的经典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第期,第 页.明,同时,“套路”的出现,也与网络文学的“金字塔生态系统”相辅相成,成为网络文学生产的强劲助力;但“金字塔生态系统”背后,并不是一个“野蛮生长”的文学森林,在网络文学平台上,看似人人都拥有发表的自由,但这些自由都掩藏在平台营利机制的规训之中.虽然对于头部创作者而言,他们的作品通常具有超越性的意义,而一些研究也会将此作为依据,认为网络文学导向的创作纪元是充满光明的.不过个别不等于一般,如果不能正视平台与作者、作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广泛存在的矛盾,无法看到作者在被异化为“数字劳工”过程中所遭遇的一系列

6、问题,仅仅沉浸在网络文学在数据上,尤其是在“I P经济”中优秀的营利表现的话,就会无可避免地坠入“动物化”的危机当中.一、从“创作者”到“计件工”:绩效规训下的数字劳动行为(一)从“正反馈”到“签约”:“流量倾斜”的“温水煮青蛙”对于网络写手而言,写作行为表面上看是个人化的,然而作者的创作行为并不是自由的,因为平台掌握技术资本,拥有制定算法的权力,作者与平台之间的关系便天然地存在着不平等.尽管平台并没有明确规定作者一定要遵守某些行为,但在平台根据算法制定的绩效激励机制面前,作者的“坚持自我”常常受到严峻的挑战.第一重挑战就来自是否签约之间的区别,虽然创作这一行为既可以是游戏也可以是劳动,因此对

7、于网络写手而言,营利并不是所有人的第一目的,但可以确定的是,无论哪种行为,都必然会投入时间成本,且都带有获得正反馈的预期.通常情况下,签约的作品会获得平台更多的引流,从邵燕君:网络文学的“断代史”与“传统网文”的经典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第期,第 页.王鑫:算法批判与人机社会想象,探索与争鸣 年第期,第 页.邵燕君:网络文学的“断代史”与“传统网文”的经典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第期,第 页.陈龙、孙萍:超级流动、加速循环与离“心”运动 关于互联网平台“流动为生”劳动的反思,中国青年研究 年第期,第 页.陈进波、孟伟:谈文学创作的反馈机制,兰州大学学报 年第期,第 页.“被困在算法里

8、”的写手、读者与网络文学平台 而获得更高的数据表现,由于资源投入的差异,对于同一本作品来说,是否获得引流推荐,其差别是悬殊的,更多的点击、互动作为写作过程中的“正反馈”,会给作者更大的满足感;同时,这也在警示着那些认为自己可以“用爱发电”,不需要从写作过程当中获得经济利润,因此不与平台签约的作者,让作者在比较的过程以及同辈压力之下,选择进入签约写作的“名利场”.当作者跨过“签约”这道门槛之后,作者的身份就会发生改变,从以个人意志为主导的“自由作者”,变成与平台利益绑定的“数字劳工”.不同平台的签约规则不同,但一般情况下,平台会给出分级式的签约方式,这些签约方式里,与平台绑定越紧,对自己的版权等

9、权利让渡得越彻底,就越会得到平台的资源倾斜,例如起点会将推文的力度与作者的签约深度挂钩,最浅程度的签约得到的帮助几乎跟没有签约相同,而如果是深度合作,那么每天增长的粉丝数甚至可达上千.在签约这个过程中,作者与平台之间形成了一种“供应商与分销商”之间的关系,显而易见的是,作者作为供应商,其讨价还价的能力非常弱,即使是一个平台的头部作者,其意志对于平台而言也并不重要,毕竟对于任何一个平台而言,作者的数量都是数不胜数的,因此单个作者通过与平台之间的谈判,要求平台给出更加优厚的待遇,显然是不可能的情况.另外,作者与平台之间的签约又常常会形成一种“虚拟的平等”,严格意义上来说,两者之间并不构成雇佣关系,

10、劳动法的条款在作者与平台的问题上能起到的作用非常少,作者究竟需要付出多少劳动时间也并不可考,未成年的签约写手究竟是否算作“童工”仍没有定论.在这样的“平等”中,写手,尤其是未成年的写手实际上属于弱势群体,但在维权方面,这些“弱势群体”却并没有得到相应的保护.(二)“全勤”激励下的“拟像创作”:高强度更新的“潜规则”作者签约之后,需要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更新字数.作为唯一可以控制的指标,在合同当中,都会有对更新数量的最低要求.不过,平台对作者工作量的真实期望通常更加隐晦,往往寓于“内卷化”的竞争和“同辈压力”以及蒋淑媛、黄彬:当“文艺青年”成为“数字劳工”:对网络作家异化劳动的反思,中国青年研究

11、 年第 期,第 、页.对读者偏好的规训之中.在各个平台中,越是能贯彻“日更万字”的“全勤”作者,越会受到编辑的青睐,其甚至会作 为卖点之一,出现在对文 章的宣传中.对于读者而言,这带来的是一种即时满足,在习惯于这种即时满足之后,作者如果“断更”,即使只断更一天,都会流失相当数量的读者,而如果更新字数多,则无疑成为吸引读者的“法宝”.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的更新字数甚至出现了“内卷”的现象,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高强度的更新甚至成为平台的“潜规则”.或许平台本身并不认为自己是在“强迫劳动”,但当“日更万字”成为一种常态时,很难说平台毫无责任.高强度的更新意味着作者本身只有在保持较快的写作速度

12、时,才能够维持正常的更新节奏,一旦作者的灵感出现枯竭,这一更新速度就得不到满足.因此,新手作者签约时,编辑就会向其推荐模板化、套路化的写作方式,这种方式将需要整体构思的故事拆成了由不同“萌”要素组成的单元,在数据的引导之下,读者的喜好可以清晰地由各种指标量化,例如在人物角色的拟定上,人物的衣着、发式甚至行为举止、生活习惯都会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体现着一些较为成熟的、受欢迎的元素.这种模块化的写作更类似于一种“拟像”的创作,其背后是作者长期受到平台压榨的残酷现实,也是读者在长期即时满足之后的“动物化”趋向.这一问题派生出来的,是抄袭的乱象以及维权的困难.在文本书写个人独特生命体验的年代,抄袭是相对

13、好辨识的,然而现在即使出现相似的元素,也并不能认定这就是抄袭,毕竟,由于在各个地方出现得过多,甚至编辑也鼓励作者如此创作,一些文本甚至已经变成了一种“刻板印象”类的“梗”.甚至作者起诉进行维权,请第三方专家做出鉴定,也并不能真正打击抄袭行为.另蒋淑媛、黄彬:当“文艺青年”成为“数字劳工”:对网络作家异化劳动的反思,中国青年研究 年第 期,第 、页.蒋淑媛、黄彬:当“文艺青年”成为“数字劳工”:对网络作家异化劳动的反思,中国青年研究 年第 期,第 、页.日 东浩纪著,禇炫初译:动物化的后现代:御宅族如何影响日本社会,大鸿艺术股份有限公司 年.日 东浩纪著,禇炫初译:动物化的后现代:御宅族如何影响

14、日本社会,大鸿艺术股份有限公司 年.日 东浩纪著,禇炫初译:动物化的后现代:御宅族如何影响日本社会,大鸿艺术股份有限公司 年.“被困在算法里”的写手、读者与网络文学平台 外,由于抄袭变得更加隐蔽、更加容易,又因为抄袭者不需要对情节进行过多的思考,其更新速度比原创作者更快,在“更新为王”“计件创作”的当下,网络写作也呈现出“劣币驱逐良币”的状态.抄袭的泛滥和原创得不到保护的问题,使得权益受到侵害的作者和作者粉丝都深受其扰,有时为了维权,作者或者粉丝会自发地制作“调色盘”,即把文本中的相似语句、情节用同样颜色标注,公布在网络上,以此来说明对方确实存在抄袭的问题.但依旧是由于相似元素过多等问题,这种

15、调色盘也会被一些作者利用,用来诬陷其他写手.这些写手未必真的是抄袭者,但由于元素相似带来的暧昧性,加之抄袭维权困难的情况,作者的粉丝往往对抄袭普遍抱有一种“义愤”.在情感补偿的驱使下,无论当事人如何辩解,都很难摘掉“抄袭”的帽子,并有可能遭到作为“网络警察”的作者粉丝的网络暴力.(三)“竭泽而渔”式管理导向的创新困境作者高强度、高情感付出且难以维权的劳动所得报酬与劳动本身不成比例,一方面,由于平台方对作品版权的“买断”,作品所创造的利润中,作者能拿到的只有稿酬的一部分,这是作者所受到的第一次剥削;而另一方面,作者写作的行为是没有时间边界的,在这种“计件工作”的现实之下,作者为了保证更新,经常会

16、付出八小时以外的劳动,但这些劳动都是不可见的,这又是平台对于作者的第二次剥削.在这种剥削的情况下,作者的平均工资并不高,在网络上分享“高收入写作经验”的作者之所以如此之多,是因为网络平台写手的基数本身就比较大,只要有一小部分作者能获得高薪,就可以造成“该行业是高薪行业”的假象.在内容生产平台上这种情况也较为普遍,“为高薪所吸引”和“在低薪中挣扎”,正是大部分平台经济中个体经营者的写照.然而对于平台而言,大基数的内容创作者往往带给平台一种拥有无穷无尽廉价劳动力的错觉,加之网文的生产机制,新的头部作者缔造的“创作神话”似乎也可以一再地被复制.但平台本身并没有意识到,之所以可以在这样的肖映萱:数据库

17、时代的网络写作:如何重新定义“抄袭”?,文艺理论与批评 年第期,第 页.肖映萱:数据库时代的网络写作:如何重新定义“抄袭”?,文艺理论与批评 年第期,第 页.管理方式之下依旧保持内容创作的“繁荣”,是因为目前的管理方式暂时还未透支作者的产出能力.但平台必须意识到,作者即使现在并没有被彻底透支,但写作不同于机器生产,是一个边际成本递增的过程,对于一个作者而言,从日更三千字到日更六千字的困难程度,要小于从日更六千字到日更九千字的困难程度,而高强度的创作对于作者的折损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由于之前的头部作者还并未大量退出内容生产市场,而新的作者受到市场发展的吸引正在涌入,目前平台仍旧处于收益向最高点

18、攀升的时期.这种攀升掩盖了管理存在的问题,也给平台带来了乐观的收益预期,内容生产者的增加也意味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在买方市场中,更快的更新速度以及更低廉的价格、更多地让渡版权等要求,也变成了写手必须面对的一个事实,这个事实所导向的未来,则是写手创作灵感在“竭泽而渔”之后的危机;不仅如此,话题的枯竭也是平台在未来不得不面对的另一大挑战,写作本身是一个输入与产出相辅相成的过程,但在网络文学平台上,“输入”与“输出”其实形成了一个闭环,新的网络文学创作者通常就是旧的网络文学的读者,但是对于过去的创作者而言,他们的灵感又是“拟像化”的,也就是说,他们是从读者本身的需求中凝聚灵感,以此作为创作的基础.由于

19、我国的网络文学发展时间并不算很长,从初代作者到新生代作者之间也没有超过一代人的跨度,因此这个闭环还没有完全形成,但依照网络文学的创作逻辑来看,如果不对这一机制进行干预,那么闭环的形成将会成为一种必然.二、粉丝经济与作为“爱豆”的创作者:隐身于娱乐化中的平台(一)“饭圈”“茧房”与被掩盖的深层矛盾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频繁,作者可以通过与读者建立密切关系来巩固读者对自己作品的肖叶飞:电子书客户端:数字阅读终端的红海竞争,出版发行研究 年第期,第 页.日 东浩纪著,禇炫初译:动物化的后现代:御宅族如何影响日本社会,大鸿艺术股份有限公司 年.“被困在算

20、法里”的写手、读者与网络文学平台 喜好,保证自己每一部作品的基本销量.现如今,这种模式已经被网络文学平台吸纳,成了其运营模式的一部分,而这一过程也使得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作者走到读者面前,在某种意义上也被异化成了商品的一部分.读者不仅仅在为作品买单,也是在为自己喜欢的作者消费.当读者既成为作品乃至作者的粉丝,又成为作品的消费者时,他们就处于一个既是“甲方”又是“乙方”的状态,为作者及作品进行产出,并维护其各项数据的表现成了他们的“义务”;而与此同时,读者的消费与数字生产都使得其参与到为作品赋予价值的过程中,读者对人物的情感投射以及作者对读者的依赖,都使得读者与作者之间建构了一种“虚拟亲密关系”,读

21、者此时会以文本作为两者连接的媒介,透过它寄予自己对作者的想象.在这样的关系中,作者本身的形象就变得十分重要.在传统的文学创作里,作者的形象并不影响对作品的评价,但在当下的环境中,一个可以被消费的作者就需要时刻保持作为“产品”的完美形态.读者通过作者留下的痕迹拼凑有关作者的想象,这种想象不仅关乎作者的私德,也关乎其他读者对作者的情感投射.当读者为想象中的作者付费时,“造梦”就成了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梦想与现实的碰撞中,作者的“塌房”时有发生,但这种“塌房”又被撇清为作者的个人行为,平台并不会为其提供任何的保障或补偿.作者“偶像化”对应的是读者的“饭圈化”,“饭圈”使得读者被割裂成粉丝群体,这些粉丝

22、通过趣缘社群聚集,又在社群内部的活动中彼此认同.在社群的舆论场内,这些认同会形成一个“沉默的螺旋”,继而凝聚成一个群体的共同意志.由于群体大多在内部交流,群体间的交流并不多,即使有人身在多个群体之中,也只是个人行为,所以,这些群体也形成了一个个信息茧房,使其内部逐渐极化.此时,不仅有时两个不同的粉丝群体会由于作者之间的矛盾开始陈维超:情感消费视域下网络文学I P热现象研究,中国编辑 年第期,第 页.许苗苗:情感回馈与消费赋权:网络文学阅读中的权力让渡,中州学刊 年第期,第 页.吴炜华:身体迷思、族群狂欢与虚拟亲密关系:“女友粉”的媒介社会学考察,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期,第 页.参

23、见三联 生活周刊,专访亨利 詹金斯 粉丝的权利与 边 界 在 哪?,h t t p s:/w e i b o c o m/t t a r t i c l e/p/s h o w?i d _.陈维超:情感消费视域下网络文学I P热现象研究,中国编辑 年第期,第 页.互相攻击,甚至同一部作品都会产生“书粉”“剧粉”“动漫粉”等类别.有时一些作者也会利用这一特点,引导粉丝对与自己产生龃龉的同行进行攻击乃至“人肉”,而为了使这些行为体现出正当性和必要性,在实施暴力之前,施暴者还会对受害者先进行审视,寻找其在作品上或者私人空间内的“黑点”,抓住这一点进行放大.实际上,在粉丝群体的互相攻讦中,最大的既得利

24、益者和受害者往往都是作者,在类似事件爆发后,其他作者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则会对自己的作品以及自己在网络空间中的形象进行更加严格的自我审查.尽管作者和读者是平台生存、发展的基础,但他们并未形成一个有力的同盟,也并没有通过联合重塑平台的秩序.矛盾使得一个个被割裂的“茧房”之间缺乏交流,也将平台与作者、读者之间的结构性不平等掩盖在“原著党与电视剧党”等边缘议题的争论之下.(二)“举报者”“同态复仇”与模糊的同人创作边界以往,写作本身是一个“后台”的过程,作品在拿到“前台”之前实际上处于一个“黑箱”的状态当中.而现在,作品的创作过程至少是半透明的,读者也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同人创作等,从消费者变身为生产

25、者.当作者进入与读者协同创作的领域时,作品将不再完全属于作者,作者也必须考虑读者的意志进行创作.虽然读者看似获得了更大的话语权,但同人创作的边界是灰色的,由于同人本身可以给作品带来商业利益,在平台的经营过程中,其对读者自发的同人创作默认开放授权,通常并不会对其进行追究,而同人中的优秀作品甚至也可以得到平台的授权,被正式纳入作品的I P之下.不过,这种含糊的同意背后并没有具体的法律条款作为支撑,同人的繁荣建立在脆弱的权益保障机制之上,想对这种脆弱性做出改变所需要付出的精力太多,因此平台并不愿意为这一类成本买单,对于这一问题,他们往往“搁置争议”.不过,平台黎杨全:虚拟体验与文学想象 中国网络文学

26、新论,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期,第 、页.王鑫:主体的透明化与现实的游戏化 以系统医疗文 大医凌然 为例,文艺理论与批评 年第期,第 页.陈维超:情感消费视域下网络文学I P热现象研究,中国编辑 年第期,第 页.参见三联 生活周刊,专访亨利 詹金斯 粉丝的权利与 边 界 在 哪?,h t t p s:/w e i b o c o m/t t a r t i c l e/p/s h o w?i d _.“被困在算法里”的写手、读者与网络文学平台 回避的态度也造成了一个问题,即对同人作品进行举报相对容易,这就导致了一些对作品内容或者同人作者产生不满的粉丝可以通过举报这种方式对其进行报复.发生于 年的“

27、”事件,其背景就是流量明星的粉丝不满AO 平台上所发表的同人文,于是发动粉丝群体集体举报AO 平台,导致该平台在国内被封.而其所发表的同人文中出现的角色,正是来自当时一头部网文的I P衍生影视剧.这一事件的发生其实充分证明了同人创作这一行为在我国的边缘性,同人作者本身生活在一个仅仅被“默许”的“里世界”中,而这个“里世界”一旦受到“表世界”的打击,其亚文化圈层内部形成的规则根本无法有效保护同人作者的权益.同样的情况甚至继续发生在其他的亚文化共同体中,通过举报为明星“反黑”的操作,最终使得同人创作者在申诉无门的情况下,选择了“同态复仇”作为自己表达愤怒以及震慑举报者的方式.“同态复仇”包含了抵制

28、代言、对举报者的相关利益链条进行审查和举报等,在该行为之中,“合法性”被反复提起,不过,在双方情绪激昂的对抗中,“合法”似乎成了一种反讽,因为其本质是处于权力边缘者借由其掌握的为数不多的权力武器,对私人的恩怨进行报复.法律的滞后对于举报中的“公报私仇”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也在实际上为一些暴力行为推波助澜,但是只有“合法”,才是所有行为的保护色.这里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目前国内平台在审查政策方面的收紧,也是举报变得更加容易的原因之一,对于当下的同人创作而言,这种不确定的环境,也使得“粉丝的权利边界”成了一个伪命题.(三)生态恶化与平台缺位的现实带来的发展危机作为内容生产者与消费者聚合的平台,营

29、造适宜创作的生态、规范创作环参见三联 生活周刊,专访亨利 詹金斯 粉丝的权利与 边 界 在 哪?,h t t p s:/w e i b o c o m/t t a r t i c l e/p/s h o w?i d _.申金霞、万旭婷:网络圈层化背景下群体极化的特征及形成机制 基于“事件”的微博评论分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年第期,第 页.美 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叫魂: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三联书店 年,第 页.申金霞、万旭婷:网络圈层化背景下群体极化的特征及形成机制 基于“事件”的微博评论分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年第期,第 页.境是其在经营中必须注

30、意的事项.不过,就目前平台的经营方式而言,其管理的缺位、生态的恶化都是显而易见的.关于抄袭如何界定,网络创作的查重、维权机制如何完善,在目前的网络平台上,并没有任何推进性的实践活动出现;在内容审查方面,为了避免作品违规被举报造成更大的损失,以晋江文学城为代表的一些网络平台出台了极为严苛的“一刀切”策略,作品可以发挥的空间在这一策略下也被进一步压缩;在同人创作方面,面对同人创作的合法性等问题,平台在享受同人红利的同时,既没有出于获得长远利益的目标对同人创作进行规范化,也并没有出于短期规避风险的考量利用当下既有的法律法规完善同人作品的授权机制;而在作者、粉丝群体等社群管理方面,对于平台内发生的网络

31、暴力等行为,平台也并没有及时地进行制止.在与作者签约获取利润的情况下,平台表现出了高度的积极性,试图通过细密严苛的规则从作者身上获取最大利益,此时的平台手握算法,使得作者不得不注意到它的存在.而当需要平台解决问题的时候,平台就隐于用户的背后,成为一个“没有好恶,只是呈现”的技术空间了.总而言之,在网络文学“饭圈化”的过程中,新的经济模式既创造了新的利益增长点,也不可避免地由于过去的制度和当下的实践之间存在的矛盾衍生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并不能因一己之力而改变,而是需要整个行业的推动.不过,作为网络文学平台,在享受利益的同时,其并不愿意付出过多成本从长期发展的角度去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而作者

32、与读者们由于经营机制、算法分配等问题,又为平台所割裂,有时虽然会短暂地形成共同体,但大部分时候想形成意见的集合也并不容易.不过平台的优势也并不是绝对的,尽管现在网络文学平台市场主要的份额被起点、阅文等起步早或者有大体量互联网公司为依托的网站瓜分,其规模效益的确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保证用户的数量以及活跃程度,但当这些网站已然成为“红海”之时,其进入壁垒之高也会“劝退”越来越多的新作者.当行业内整体发展前景不再乐观之时,普遍性的压力会使原本彼此割裂的群体做出不约而同的选择,多头对寡头的买方市场王天红:从中国新诗到网络文学 贺麦晓教授访谈录,文艺争鸣 年第期,第 页.“被困在算法里”的写手、读者与网络文

33、学平台 在结构性问题不可弥合之时向多头对多头的均衡市场转换不失为一种更加经济的策略.随着网络写作市场的进一步下沉,原有的几大网络文学平台如果不能及时转型,未来将会面临着新一代作者“用脚投票”之后,内容生产的断代、品牌年轻化的困境等发展危机.三、反思、抵抗与破局:重建新秩序的可能与尝试(一)被技术放大的问题:平台算法背后的短视运营逻辑无论是对作者的规训、对用户群体的分割,还是对应负责任的规避,平台的上述行为实际上都遵循着一套“当下利润最大化”的经营逻辑,从现有的各个网络文学平台投放的广告以及推荐榜单也能看出,平台所偏好的是已经形成良好市场表现的“类型化”创作范式,这种创作范式所带来的,是对文学性

34、关注的减少.目前平台所采用的算法,也是基于这种逻辑进行建构的,而且这种建构反映的更多是一种浅表的、即时性的联系,而对于深层且长远的问题缺乏观照,例如对更新字数的偏好来自平台按字数付费的方式;在算法中所增加的已经多到影响正常表达的敏感词,也是为了削减人工“把关”的成本以及防止作品被举报带来的损失.不过平台并不愿意思考除了按字数付费,是否存在着更加合理的营利方案,也并未意识到,当下举报之所以成为作品创作的威胁,也并不是因为平台审核机制不够严格,而是由于在作者权利边界界定的过程当中,平台一直抱有消极和妥协的态度,通过将矛盾转嫁给作者来规避自己的管理成本,最终导致作者可表达的空间进一步被压缩.由于算法

35、是经营者取向的技术体现,其不仅更加彻底地贯彻着经营者的价值观,也会放大经营者存在的短板,在大数据、算法等技术被引入网络文学平台的管理之后,“人”对于运营逻辑的校正能力在机器的“学习”面前日渐式微,平台与用户间的矛战玉冰:网络小说的数据法与类型论 以 年的 部中国网络小说为考察对象,扬子江评论 年第期,第 页.禹建湘:构建网络文学网站社会效益评价体系 基于 家网站数据分析,中国文学批评 年第期,第 、页.许苗苗:网络文学:再次面向现实,中国文艺评论 年第期,第 页.盾,尤其是与老用户之间矛盾的激化,也在近几年愈发凸显.这种矛盾激化带来的结果之一就是网络文学平台用户的低龄化,尽管有人认为这种低龄化

36、来自移动互联网等的普及,但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曾经的写手和读者正在逐渐退出之前长期使用的平台.在短短十几年内,新产出的内容就已经无法维持用户黏性,对于本应具有超越时间的生命力的文学而言,这种状况不容乐观,这也是平台算法的短视对作品产出的影响.另外,平台将新技术当成表达旧框架的载体,本身也是有问题的.平台重视数字劳动的剥削价值,但对参与价值没有进行深入的发掘和维护,当写手把网络文学的创作称为“码字”的时候,网络文学的生产过程就已经从一般创作的苦与乐中抽离,变成了机械化的生产,然而恰恰是参与价值这一不能简单地用经济效益衡量的价值属性,才是数字劳动值得发掘的意义所在.算法作为人的延

37、伸,本身可以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并不仅限于成为考勤机器和分发电子传单的“派送员”.平台如果依旧陷在初级的管理与营销方式中,那么无论使用多么精巧的算法,也只能是南辕北辙.(二)看见“数据”背后的“身体”:自下而上的“算法再造”在长期的数字生产过程中,即使用户面临着被驯化和割裂的境地,也仍旧有一部分人意识到了当下平台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面对一些作者切身利益受到损害的前车之鉴时,原本分散的个体用户也开始通过一些实践,对平台的不合理剥削进行反抗,这些反抗手段也可以被视作网络文学平台用户以自己的具身实践,对当下平台算法的改造.例如在应对敏感词过滤机制时,用户会使用字母、符号、同音异形字等,利用算法规则的固

38、有弱点,逃避审查;在面对市场对字数的要求时,也有作者开始通过“联文”等方式,进行“众包模式”的写作,甚至用A I写作软件结合人工润色来减轻自己的工作量;作者之间也开始通过现有的媒介形成线上、线下的社群,交流经验,或者利用其本身的影响力,联合对抗平台的资本,其中,网文作者于 年月日在微博、知乎等吴优:网络空间中文学接受者的主体特征,艺术广角 年第期,第 页.孙萍:数字劳动的双重价值:参与和剥削,青年记者 第 期,第 页.孙萍:如何理解算法的物质属性 基于平台经济和数字劳动的物质性研究,科学与社会 年第期,第 页.“被困在算法里”的写手、读者与网络文学平台 平台发起的“五五断更节”就是在抗议阅文的

39、免费政策及“霸王条款”,而这一行为也使得阅文在月日举办作家恳谈会,并恢复了作者对作品是否收费的决定权;还有一些同样掌握技术的作者正在试图另辟蹊径,开发开源平台,成为算法规则的制定者;也有的网文作者会通过加入所在地的作协等方式,寻求权威机构的背书以求尽可能保护自己.这些再造也说明了技术在数字劳动中并非始终处于支配地位.在平台的算法中,将写作与阅读变得“可控”一直是其致力于实现的目标,然而这种目标源自一种“技术中心主义”的盲目自信,在真实情况下,“液化”的媒介及用户在虚实空间的身份切换等,尽管成为平台驯化用户的抓手,但也为打破这种“可控”提供了可能.如果从技术的可供性视角重新看待平台与用户之间的关

40、系,那么平 台 及 其 背 后 的 算 法,就 必 须 要 考 虑 到 物 质 性 的“排 置”这 一 变量.智能手机与更加完备的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使得用户不必囿于流量、设备的限制等,在碎片化的流动过程中只能选择文字阅读,基于地域的同城服务平台也使得剧本杀等娱乐走入更多人的视野.这些新的表达方式和娱乐方式,实际上也给写手们提供了网络文学平台这一单一出口以外的创作渠道,写手可以绕开网络文学平台在媒介和流量上的“霸权”,重新组织其行业的社会关系网络.如今,平台在看到了网文结合其他媒体创造的复合效益时,一直在积极思考如何收割更多的I P为自己的利益服务,但平台从自身出发的视角使其忘记了,尽管技术是不

41、可见的,但技术带来的结果是可见的,写手和读者们一旦意识到自己可能创造的价值之后,便不会再满足于网络文学平台为主导的利益分配方式,而会切换赛道,尝试组合出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游戏规则.(三)从“努力”到“选择”:平台算法之困的“破”与“立”用户对平台进行的抵抗和再造,实际上也是对平台通过其资本树立起来的“统治地位”的解构,这种解构对于用户乃至平台,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为参见“五五断更节”:网络文学产业将因此改变吗?,新京报官方微博账号,h t t p s:/b a i j i a h a o b a i d uc o m/s?i d&w f r s p i d e r&f o r p c.韩传喜、

42、郭晨:嵌入、联结、驯化:基于可供性视角的网络文学媒介化转向考察,学习与探索 年第期,第、页.孙萍:媒介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传播、物质性与数字劳动,国际新闻界 年第 期,第 页.解构的目的不仅在于“破”,更在于“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也随着与平台的“斗智斗勇”,写手,尤其是全职写手已经显现出从努力地在平台“刷积分”,进入平台的榜单,到拓展自己更多选择的可能性的转变;创作也不再是以文字和空白屏幕的组合对纸媒进行复刻,而是在新的载体下生成新的规律.现状之下的解构与重建,也正是算法困局中需要被看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平台算法在当下表现出的傲慢与专断,又何尝不是算法的设计和掌控者作为隐身于去中心化平台之后

43、的“中心”,对自己的故步自封、画地为牢.这时用户对技术应用在自身语境下的能动探索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了,比起算法的设计者希望拥有怎样的用户,用户需要怎样的算法设计者才是平台在下一步发展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总而言之,对于已经“内卷化”的网络文学,平台如果继续拒绝承认自己作为其始作俑者的责任,相信更大的基数和更下沉的市场就可以维持现有的运营模式,那么平台的发展就不能称为发展,而只是制造了一个更大的困局.从平台到用户这一算法建构视角转换所带来的启示,也是算法在未来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重要命题:如果说算法的本质在于通过机器学习,不断探索达成某一指令的最优路径,那么设置指令的决定权究竟应当掌握在谁的手中?

44、而在技术与人的博弈当中,又能否超越控制与被控制的对立状态,将算法视为一种环境,使得算法社会中的人能够学会适应环境并且利用、改造环境?当“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日渐成为承载和传播文学的重要载体时,文学却变成了一场“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残酷竞争,这种“媒介”又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讯息”,又如何能够通过对这一载体的改进,为文学注入新的生命力?诚然,技术发展的不可逆使得创作无法回到“田园牧歌”的时代,“中辍”与“逃避”也只是暂时的自我安慰,但可以相信的是,通过反思、抵抗、解构,平台、写手与读者终将得以在人与技术之间关系的再出发中,重构网络文学的未来.王鑫:算法批判与人机社会想象,探索与争鸣 年第期,第 页.

45、王鑫:算法批判与人机社会想象,探索与争鸣 年第期,第 页.“被困在算法里”的写手、读者与网络文学平台 结语在近些年的创作实践中,网络文学作为文学的“正当性”已然被证明了,不过同一个客体之上,常常会交叉着多种属性.网络文学既是文学,也是算法工业之下的“拟像化”产物.它的确创造出了一种“后现代”的文学形式,但它也是市场化的,本身存在着市场、算法平台等赋予它的种种问题.但问题并不能否定它存在的价值,对网络文学的这种表现形式之于文学本身而言,如果仅仅断言其只能带来文学的“堕落”,未免陷入了一种清高主义式的自怜.作为“被人类所依恋”的叙事,创作的生命力或许会受到生产形式的影响,但并不会被其决定.眼下网络

46、文学所面临的危机,归根结底并不是写手的危机,亦不是文学的危机,而是现有的头部网络文学平台所面临的经营危机.而这一危机,又是算法赋能的平台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候所暴露出的短视、“技术决定论”带来的结构性问题,更是人与技术之间存在的矛盾在平台用户这对关系上的集中凸显.作为网络平台,其必须要意识到平台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多个个体经营者、消费者等的聚合,因此平台需要做的,是提供适宜生产者、消费者“栖息”的环境,重新梳理算法与处在其中的人之间的共生关系,而不是由于滥用经济、技术资本,过度消费自己的品牌形象,导致自己在通过算法困住他人的同时,也被算法困住.(高源,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日 东浩

47、纪著,禇炫初译:动物化的后现代:御宅族如何影响日本社会,大鸿艺术股份有限公司 年.加 罗伯特弗尔福德著,李磊译:叙事的胜利,南京大学出版社 年.S t u c ki nA l g o r i t h m s W r i t e r s R e a d e r sa n dO n l i n eL i t e r a t u r eP l a t f o r m sR e f l e c t i o no f t h eS t r u c t u r a l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b e t w e e nN e t w o r kL i t e r a t u r e

48、P l a t f o r m sa n dI t sU s e r sG a oY u a nA b s t r a c t Wh i l e t h e l e g i t i m a c yo fC h i n aso n l i n e l i t e r a r yc r e a t i o nh a sb e e nr e c o g n i z e d t h en u m b e ro fu s e r sh a sb e e ni n c r e a s i n g a n dt h ei n f l u e n c eh a sb e e ne x p a n d i n

49、g i t i sa l s of a c i n gt h ed i l e mm ao ft h ei n v o l u t i o no fu p d a t i n gb e h a v i o r t y p i f y i n gt h es u b j e c tm a t t e ro fc r e a t i o n a n dt h e f a n d o m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a u t h o r sa n dr e a d e r s w h i c hh a sl e dt ot h ed e c l i n

50、ei nt h eq u a l i t yo f c o n t e n t t h ed i f f i c u l t yo f s a f e g u a r d i n gt h er i g h t so fp l a g i a r i s ma n dt h ea b u s eo f r e p o r t i n g 敭 B e h i n dt h e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i st h ep l a t f o r msc a p t u r eo fp r o f i ta n da v o i d a n c eo f r e s p o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