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途径——论高校历史学专业“全球史概论”课程设置.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28226 上传时间:2023-11-0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7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途径——论高校历史学专业“全球史概论”课程设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途径——论高校历史学专业“全球史概论”课程设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途径——论高校历史学专业“全球史概论”课程设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教改重点项目(J X J G )作者简介:张文伟(),男,浙江杭州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史和史学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途径 论高校历史学专业“全球史概论”课程设置张文伟 论高校历史学专业“全球史概论”课程设置张文伟(上饶师范学院 历史地理与旅游学院,江西 上饶 )摘要:“全球史概论”的课程设置是增强对全球化现实认知和史学自身拓展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宏观思维和全球视野的重要途径.该课程应当着重介绍全球史观和全球史的渊源、内容、发展现状及主要研究成果,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展开评析.该课程有助于人们坚信人类社会全球化的未来,客观看待当今全球化的困

2、境和危机,进一步认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核心的新型全球化构建.关键词:“全球史概论”;全球史观;全球史;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D O I:/j i s s n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历史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都以“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两大通史为核心课程,外加一些基于专题、断代或国别的选修课.另外,在中国近代史学形成之初,因学科内部分工之需,以考察和研究域外历史为己任的“世界史”与传统的国史相对隔离.由此,专门的史学专业在我国高校设置后,在专业的课程和教学体系中,“中国史”与“世界史”互不融通,缺乏融合中外史、专题史和断代史的宏观史学课程.这种状况不但极大

3、限制了我国史学自身的发展,而且造成我国高校史学专业培养的学生目光局促,缺乏宏观思维和广阔的视野,更难形成对人类社会整体历史的认识和未来走向的思考.所以,史学长期以来难以摆脱“危机”境遇,与高校历史学专业的这种课程体系是脱不了干系的.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现今,全人类面临着众多问题和危机,需要构成这个世界的所有共同体和个人共同面对,这种息息相关的命运需要我们具有全球胸怀.另外,中国的崛起并日益走向世界,也要求国人具备宽阔的视野和全球意识.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国政府一再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贯彻该理念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这对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以培养未来国家

4、建设接班人为最终目标的高校更应承担这个责任,而高校史学教育和教学应该成为达成该目标的重要途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需要一种超越民族、国家和文明的宏观历史思维,从而实现总体地和全局地看待人类社会历史的演变,确立人类社会整体观.近代以来的全球化历程和当代充分得以显现的全球化现实为史学家提供了一个考察历史发展的新视角,全球史观就是史学家重新认识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一种宏观历史思维.所以,无论是史学自身的发展还是现实,都对史学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变革要求,将全球史观和全球史纳入高校历史专业教育教学已经成为必须.有学者早就建议,全球史应该成为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大学通识教育的必修课程.基于全球史观第 卷

5、第期 年 月 上 饶 师 范 学 院 学 报J OUR NA LO FS HAN G R AONO RMA LUN I V E R S I T YV o l ,N o A p r 以及全球史半个多世纪的成果,尝试开设“全球史概论”课程,就是力图通过全球史观和全球史的介绍和分析,弥补高校史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缺陷,让学生在家国情怀基础上养成人类情怀,培养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一、“全球史概论”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在高校史学专业中开设“全球史概论”课程,具体来说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专业课程设置必须紧密结合史学发展需要,应该反映史学前沿成果和趋向,更应为史学社会功能的达成服务.社会需要一直

6、是史学存续的根据,史学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提升个人修养.史学可以满足一个社会人的精神需要,即通过学习和掌握历史提高人的基本素养,以及参与社会活动和历史创造的自觉性.二是满足社会需要,这个方面可以简单概括为“借鉴”和“教化”.“借鉴”是针对社会治理经验传播和教训汲取而言的,也包括通过总结和概括历史规律及演变趋势对社会未来发展演变的预测;“教化”是文明社会治理和构建稳定社会秩序的必不可少的一环,这也是古今中外社会治理者最重视的,即通过历史的教育和普及传播特定社会所需要的意识形态或文化.例如,中国古代重视历史记载就是为了保存先人功绩以垂训后人,或保持精神文化的传承.所以,通过记史、读史为社

7、会治理提供借鉴,教化民众,给个人以思维训练和人生启迪,是史学的传统责任,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史学社会功能的发挥是其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持续和扩大的基础,史学研究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还是历史教育.历史教育包括普及性的历史教育(主要指中学历史教育和社会科普教育)和提升性的史学教育,后者主要指的是高校历史学专业的专门教育,其直接目标是为专业的持续发展需要培养专业从业人员,长远目标则是为社会发展尤其是社会治理的需要服务.高校史学专业的教育教学必须反映史学本身研究前沿,让学生在接受史学专业训练的同时,掌握学科发展现状,接受并转变观念.但随着近代人类知识专门化和学科化的发展,史学逐渐被固化为专门对人类社会

8、过往历程进行考证、研究和评判的一门学科,从而导致本位功能脱离的倾向.世纪中叶,以兰克史学兴起为标志,史学走上了独立化、学科化道路,在方法上主张实证考据,但也逐渐淡化了史学的人文性;在观念上,强调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各民族、时代、文化的独特性和存在价值,反对用抽象的理性原则来概括历史,形成了“中心论”的导向;主张“如实直书”和历史研究的具体性,摒弃哲学式的著述.兰克开辟的近代史学道路推动了史学研究的深化,但也脱离了通俗、易读的传统,论证繁琐,表达晦涩,逐渐远离了受众,史学特有的功能和社会责任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加剧了其边缘化倾向,从而陷入了长期的“危机”之中.史学包括历史教育教学要摆脱此境遇,最关

9、键的是要复原史学传统的功能.提升个人修养的功能发挥,还有待史学在坚持学术性的同时,通过与各种喜闻乐见载体结合重新赢得受众.史学社会功能实现最重要的途径,是通过宏观史学的考察和研究,为人们思考现今世界各种现象或未来社会发展趋向提供观念.在这个方面,现代史学已经做出了各种努力,包括全球史在内的各项成果应在高校历史学专业教学中得到体现.全球史作为近半个多世纪来兴起、壮大的史学分支,主要是在“二战”后诞生的全球史观指导下,从整体上综合考察和探讨人类社会历史,或对人类社会全球化历程进行梳理和考察.全球史观是近代以来全球化这一重要历史现象在史学领域的映射,全球化发展的现实和人类面临的共同危机驱使人们向历史

10、求解,所以史学更加重视以宏观思维考察和研究历史.全球史正迎合了这种需要,并在世界史学界引起了越来越大的反响.所以,全球史是 世纪后期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历史现实和史学自身发展的必然产物,在改变近代传统史学的观念、范畴和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作为史学研究和发展的重要领域和成果,全球史必须在高校历史学专业教育和课程体系中得到体现.第二,专业课程设置应符合史学专业教学课程思政的需要,全球史观和全球史的教育可有效培育学生全球意识,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构建的基础.在当今中国,史学教化的社会功能集中体现为第期张文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途径使受教育者接受正确的历史观,树立为历史发展做贡献

11、的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他还认为,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因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的每个人既是国家和民族的构成部分,更是人类社会的一分子,因而需要一种世界公民意识.世界公民意识的本质是世界主义情怀和全球责任意识.人们应该具备超越过往任何时代的开阔眼光和宏观思维,这就要求当代教育要使受教育者拥有国际视野,树立为全人类服务的责任感,确立尊重并接受不同文化观念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价值观.这种意识与当今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高度吻合的.

12、全球意识对于处在崛起中的中国来说是每个国人必须具备的,应该成为今后很长时期我国教育必须着力培育的观念,也是史学研究和历史教育改革的新动力.无论是推进全球化发展还是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都需要年轻一代有超越传统的关于国家、民族和文明的全球意识,并认同人类共同的利益所在,全球史观和全球史的学习掌握极有助于全球意识的培育.基于此,当今的史学应该更多地关注全球化历史和未来,应该从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角度重新考察和研究人类的历史,以获得启迪.所以,在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形下,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具备世界意识、全球观念,全球史观和全球史的教育和教学是重要途径,尤其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作为观察历史

13、和人类社会未来的观念基础,构建对人类共同价值观的认同.第三,专业课程设置应适应普及性历史教育,尤其是中学历史学科教育教学观念转变的需要.目前来看,高校历史学专业学生将来从事中学历史学科教育教学工作的占比很大.中学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目标是让受教育者掌握基本历史常识,养成历史思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从而培养能经受社会检验,为国家、民族和人类社会未来发展做贡献的新一代.不同时代背景下所要求的观念侧重点是有所差别的.年新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学科能够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年秋,据此统编的高中历史教材 中外历史纲要(下)(人教版)贯穿了宏观视野和全球史观培养的

14、理念.中外历史纲要(下)除了展现世界史上的重大现象、事件、人物,人类历史上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外,宏观上还符合课标提出的凸显“人类社会从古代到现代、从分散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这一要求,其鲜明特色是要求学生以宽广的视野关注世界,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人.第一单元“古代历史”,在展示了早期人类文明多元特征的同时,突出了交流交往对这些文明发展的作用;第三单元直接命名为“走向整体的世界”,描述了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逐渐连为一个整体的过程;第九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讲述了当代世界全球化的历程和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明确要求学生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推动世界的和平

15、与发展.教材在相关章目中还分析了资本主义扩张是如何推动世界一体化的,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传播是如何促进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此外还有人口迁徙、物种交换和疾病传播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等内容.以上标准观念的变化和内容的重组,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必须了解和熟悉全球史观和全球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便能更快地适应中学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目前高校历史学专业课程体系总体上比较传统和陈旧,明显与基础教育教学需要的变化脱节.二、“全球史概论”课程的内容体系目前国内高校历史学专业还极少开设“全球史概论”课程,更没有成熟教材出版,所以该课程的内容体系可供借鉴的范例不多.笔者认为该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关于全球史观

16、和全球史来源、内容、发展现状及研究成果的介绍,并展开相应的评析.第一,全球史观和全球史的概念、理论及其溯源分析.史观源自历史但高于历史,是研究历史的观念和理论引导,有什么样的史观就有什么样的史学.全球史观是“二战”后产生的全新史观,主张超越传统的民族、国家、文明等范畴,从总体上考察人类社上 饶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 卷)会的整体演变过程或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交往及其影响,甚至主张将人与自然的联系和互动也纳入其中.全球史观是史观不断演进的结果,最早形态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世界史观.近代史学专门化、科学化后,史学眼光逐渐变得局促并忽略了对人类历史整体的考察.世纪和 世纪之交,一些主张超越近代民族

17、史学研究和撰述范畴的新史观先后产生,在方法上也向简单实证考据发出挑战.最早的如文化形态史观,将史学研究范围扩大到了文化(或文明),比照生命生长兴衰突破了直线发展观,主张借用其他学科尤其是自然科学的观念用于史学研究,试图终结西方中心主义.接着是新史学,尤其是年鉴学派史观,主张总体史,扩大了史料来源范围,以“问题史学”替代“叙事史学”.“二战”后,诞生了全球史观,主张史学必须关注跨国家、地域和文明的历史现象;反对中心论,尤其是欧洲(西方)中心论;倡导总体史观念,注重运用多学科方法对历史进行综合研究.通过这些内容的评析,可以让学生对全球史观和全球史理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理解它们都是史学长期发展和积

18、累的结果.第二,中外全球史研究实践主要论著的介绍和评析.全球史产生半个多世纪以来,已经成为一股新兴史学浪潮,一大批史学家和其他领域学者、专家投身于全球史的研究和著述,同时,全球史理论的日渐完善也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史的研究实践.全球史成果主要基于全球化背景,大致可以分为普世史、人类发展史、区域史(或断代史)、新民族史、专题史、微观个案研究等几个类型.世纪末,更有学者开始将自然历史融入史学,从而诞生了所谓的“大历史”.全球史观和全球史在中国的传播始于 世纪 年代,经过几代世界史研究和教学从业者的不断探索,已经成为在国内影响最大的外来史学学派之一.在如何将中国历史纳入全球史范畴,或将全球史的观念和方法

19、用于中国史领域的研究方面,一些全球史学者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通过该部分内容的介绍和评析,可以让初学者了解迄今为止的全球史研究成果的概貌.第三,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全球化历程的梳理和分析.我们从历史现象发生、演变的普遍性角度考察,肯定全球化是与近现代人类社会演变相伴的.资本逻辑即资本牟利和扩张的本性是全球化的源动力.新航路开辟后的数百年间,全球化经历了不断拓展和深化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大阶段.第一个大阶段可称为“地理空间全球化”,从新航路开辟一直到 世纪中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世纪后期西欧工商业发展与封建政治的结合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资本主导的工商业对资本积累的渴求及对市场和原

20、材料的需求推动了西欧以殖民为主要方式的扩张,标志着全球化的启动.新航路开辟作为这个历史进程的起点,打破了世界各区域尤其是新、旧大陆之间的空间隔绝,使欧洲人拥有了世界地理视野;新兴的西欧商业资产阶级开始开拓全球贸易和全球市场,并与殖民掠夺相结合,一个世界性的市场体系逐步形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打下了最初的基础.第二个大阶段为“经济全球化”阶段,该阶段包括“经济全球化形成和全球化体系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完成与政治全球化的发展”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大约是从 世纪中叶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到 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工业革命的直接后果是逐步建立起机器工业生产体系,工业扩大再生产对市场扩大的需要刺激着西方

21、列强更加积极地向海外殖民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从而使广大非欧洲国家和地区卷入世界市场,客观上密切了全球的经济联系.伴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近代早期所形成的欧洲国际关系体系借助欧洲逐渐建立起来的政治经济优势,逐步扩展到全球.后一个时期则是从 世纪 年代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工业大生产和资本垄断,促使西方列强更加疯狂地对外扩张,跨国、跨区域的贸易和投资成为必需,并推动了世界各国、各区域间经济联系的密切化.与此同时,非西方国家和地区也开始走上工业化的道路,并主动融入西方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真正成了不可逆的历史现象.此时,西方也彻底、全面地超越了东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22、也最终得到确立.殖民帝国形成是全球化深入发展,尤其是政治全球化外溢的标志.从全球化发展角度来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真正的国际关系体系,国际联盟的建立也宣告紧密化国际社会的初步形成.第三个大阶段是“全方位全球化”阶段.当代世界经济全第期张文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途径球化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并外溢到了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全球化获得全方位发展.“二战”之后,全球经济交流交往的密切程度已经大大加深,全球经济体系朝规范化、自由化发展,并正在逐步构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围绕着全球化的发展,一系列全球政治、经济和社会治理的机制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世纪 年代初,随着冷战结束,全球化发

23、展过程中的东西方全球对抗成为历史,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格局重塑时期,全球化发展也进入了全新时期.这个时期的全球化从经济领域拓展到政治、文化等领域,出现了全球化浪潮,也形成了鲜明的全方位特征.第四,主要阐析基于全球史观的具体研究成果和内容,考察和研究超越民族、国家、区域、文明等界限的宏观历史现象.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一方面是各个国家、区域和文明经历或存在过的普遍现象和规律;另一方面是对跨国家、区域、文明甚至对人类社会整体的历史发展和演变都有重大影响的现象的研究,如帝国扩张、民族迁徙、气候变迁、物种传播、传染病蔓延、大规模移民、技术传播、跨区域贸易、思想观念的传播以及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24、的扩展等,重点聚焦人类社会内部各子群体的交流、交往、互动状态,甚至关注人类社会与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自然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些内容能帮助大家充分了解和认识全球史的特征,以及它在史学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四个方面内容的介绍和评析,学习者可以对全球史观和全球史建立比较清晰和全面的了解,并能够进一步独立开展更深入的学习和探索.三、“全球史概论”设置的意义在“全球史概论”课程的内容选择和教学过程中,有两点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一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对源自西方的全球史观和全球史进行评判;二是要坚信人类社会全球化的未来,客观看待当今全球化面临的困境和危机,认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核心的新型全球化构建.全

25、球史观和全球史的学习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全球史观和全球史源自西方,是西方史学不断对近代史学流派的思想观念进行批判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当代人类社会的现实需要以及人类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思考,有着其合理的成分.但是,我们仍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其进行评判,并与我国史学发展的目标和需要相结合.“全球史概论”的开设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播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其主要作用是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的世界意识、全球观念的形成.全球史观和全球史实际上也符合马克思主义世界史理论.马克思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是新唯物主义的落脚点.马克思从 世纪欧洲资

26、本主义生产力进步和扩张的现实出发,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做出了预测,他认为,随着各文明和各个民族之间交往程度的不断加深,人类社会未来必然会建立一种真正的共同体.这种预测与他所倡导建立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是一致的,因为他所倡导的共产主义社会超越国家和民族,具有典型的世界性特征.当然,马克思认为,这种理想状态的实现有一个过程,就如世界历史也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其中“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是推动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此后一百多年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其向其他领域的外溢,证实了马克思关于世界共同体理论的正确性.全球史从相对客观、公正的角度重新对世界历史的形成

27、和发展做出合理的解释,并根据人类社会从原始分散向一体化乃至全球化发展的规律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合理的预测.实际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提出的,马克思早就指明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是从民族和区域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人类社会历史就是不同国家、区域、文明之间不断交流、互鉴和融合的过程,随着近代社会的到来,这种交融变得越来越便利、越来越频繁,成为不可逆的现象.因而,无论如何看待人类社会的未来,人类只有不断推动和进一步强化这种交流融合,才能够共同促进社会的繁荣与发展.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在当代的体现和发展.对全球史观和全球史的学习和掌握有助

28、于学习者理解和接受“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近代以来,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上 饶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 卷)但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相伴的,体现的是资本逻辑对无限利润的追求,具有浓厚的西方中心色彩,这可以称为旧式全球化.数百年的全球化历程充满了不平等、不公正,所以反全球化思想与全球化发展一直是相伴相随的.进入 世纪后,新兴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崛起,对西方主导的旧式全球化造成了强力冲击,资本对全球的扩张和控制已经无法像过往那样为所欲为了,西方世界表现出了一种歇斯底里的抗拒,导致逆全球化思潮甚嚣尘上.目前,全球化面临各种危机,陷入了一定的困境,部分人对其前景深感担忧

29、.但从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普遍规律来说,我们要看到全球化所面临的各种危机只是暂时的,它只是西方资本主宰的旧式全球化的危机,它改变不了人类社会全球化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的未来.全球化目前面临的困境是旧式全球化天生的不足和缺陷造成的,本质上是资本逻辑全球化产生的矛盾,是由民族国家的主体性同全球性生产的公共性之间的矛盾决定的.资本的局限性使其在一系列全球性危机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周期性的全球经济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全球治理严重滞后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全球发展严重失衡束缚着世界的发展,环境和生态面临严重危机,凡此等等,都表明旧式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难以为继.旧式全球化实质上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

30、的障碍,但解决之道不是重回全球隔离的旧时代,而是寻求全球化未来发展的突破,推动全球化上台阶、上层次,突破的前提是用新的全球化理念取代旧有的全球化观念.新的全球化理念必须不断消除全球化本身的资本烙印,克服资本主宰的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将人类普遍的利益置于首要地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在此大变局的关键之际提出的,它为全球化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必将成为未来新全球化发展的观念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反映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最本质特征,即人类的共同繁荣和人的全面解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描绘了全球化的未来图景,指明了全球化向更高阶段迈进的方向,即破除资本魔咒,在

31、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有益成果的同时,突破资本主义对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推动人类生产力向更高水平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涉及人类未来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形成了对旧全球化观念的超越,它包括基于平等对话协商建立持久世界和平的政治观,共建、共享、普遍的安全观,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经济观,平等、交流、互鉴、兼容并蓄的文明观,清洁美丽、绿色低碳基础上的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观.这种新型的全球价值观彻底摆脱了旧全球化的资本逻辑观念,维护的是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体现出对全人类整体命运的关注,具有深

32、厚的人类情怀.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一种新的全球化理论和全球治理实践,我们完全有理由将其概括为 新全球化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质上是中国梦与人类梦的有机结合,是一种超越传统的国家和民族意识的一种新的价值观,也是未来更高水平的新型全球化的指导观念.该理念从全球史观和全球史中汲取营养,彻底否定西方中心论,树立民族复兴的自觉性和自豪感.大学生是未来民族复兴的建设者,应该具有强烈的人类意识,要能站在人类整体利益的高度,思考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的未来,明白自己对民族复兴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也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全球视野和世界意识,要求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包

33、括历史学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去积极培育.未来全球化道路开拓和发展的责任落在年青一代的肩上,对他们来说,“全球史概论”的学习是培养这种意识的重要途径.参考文献:王立新,岳秀坤全球史的书写与世界公民意识的培养J世界历史评论,():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习近平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第期张文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途径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张福贵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与“新全球化”

34、理念J学习与探索,():责任编辑许婴A nI m p o r t a n tW a y t oC u l t i v a t e t h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 C o mm u n i t yw i t haS h a r e dF u t u r e f o rM a n k i n d r e f l e c t i o n so nt h ec u r r i c u l u mo f I n t r o d u c t i o nt oG l o b a lH i s t o r y f o rh i s t o r ym a j o r i nc

35、 o l l e g e sa n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Z H A N G W e n w e i(S c h o o l o fH i s t o r y,G e o g r a p h ya n dT o u r i s m,S h a n g r a o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S h a n g r a oJ i a n g x i ,C h i n a)A b s t r a c t:I n t r o d u c t i o nt oG l o b a lH i s t o r y i sd e s i g n e d

36、t oe n h a n c e t h e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 t h e c u r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o f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a n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y,a n d i sa l s oa n i m p o r t a n tw a yt oc u l t i v a t es t u d e n t s m a c r o s c o p i c t h i n k i n ga n dg

37、l o b a l v i s i o n T h ec o u r s em a i n l y i n t r o d u c e sg l o b a l h i s t o r yv i e w sa n dt h eo r i g i n,c o n t e n t,d e v e l o p m e n ts t a t u sa n dm a i n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o f t h eg l o b a l h i s t o r y,a n de v a l u a t e s t h e mw i t h t h eM a r x i s

38、 t v i e wo f h i s t o r y T h i s c o u r s e c o n t r i b u t e s t os t r o n gc o n f i d e n c e i nt h ef u t u r eo fh u m a ns o c i e t y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o b j e c t i v ev i e w so f t h ep l i g h ta n dc r i s i so fm o d e r n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a n d f u r t h e r c o

39、n s e n s u so f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an e w t y p e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w h i c h i s c e n t e r e do nt h ec o n c e p to f c o mm u n i t yw i t has h a r e df u t u r e f o rm a n k i n d K e yw o r d s:I n t r o d u c t i o nt oG l o b a lH i s t o r y;g l o b a lh i s t o r yv

40、 i e w s;g l o b a lh i s t o r y;c o mm u n i t yw i t has h a r e df u t u r ef o rm a n k i n d(上接第 页)AT e x t u a lR e s e a r c ho nt h eV e r s i o nS o u r c eo fX i nQ i j i sC iC o l l e c t i o nWUS h u l i a n g(C o l l e g eo fC h i n e s ea n dL i t e r a t u r e,H e b e iN o r m a lU n

41、 i v e r s i t y,S h i j i a z h u a n gH e b e i ,C h i n a)A b s t r a c t:T h e r ea r e t w e l v ev o l u m e sa n df o u rv o l u m e so f e x i s t i n gv e r s i o n so fJ i a x u a nC i T h e t w e l v ev o l u m ee d i t i o n,t h ea n c e s t o ro fw h i c h i s t h eC o m p l e t eC o l

42、l e c t i o no fJ i a x u a nC ip r e f a c e db yL i uK e z h u a n g T h e t w e l v ev o l u m e e d i t i o no fX i n z h o u i sb a s e do nt h i s,b u tb o t hh a v eb e e nl o s t T h et w e l v ev o l u m ee d i t i o no fD a d eG u a n g x i nA c a d e m yo ft h eY u a nD y n a s t y i s f

43、r o mX i n z h o ue d i t i o n,t h ee d i t i o no fW a n gZ h a oi sf r o m D a d eG u a n g x i nA c a d e m yo f t h eY u a nD y n a s t y,a n dt h e e d i t i o no fM a o s J i g uP a v i l i o n i s f r o m W a n gZ h a oe d i t i o n B o t hT h eS iK uQ u a nS h ua n d t h e i n i t i a l e d

44、 i t i o no fX i nQ i t a i sJ i a x u a nC o l l e c t i o na r ed e r i v e d f r o m M a o s J i g u g eb a n k n o t e s X i nQ i t a i sJ i a x u a nC o l l e c t i o no fB a n k n o t e si sb a s e do nt h e f i r s t e d i t i o no fX i nQ i t a i sJ i a x u a nC o l l e c t i o n,a n d i ss

45、u p p l e m e n t e dw i t h X i nC i p o e m s c o m p i l e df r o mT h eY o n g l eC a n o n Z h uZ u m o uc a r v e d t h i r t y s i xp i e c e s o f t h e s u p p l e m e n t t o t h eb o o kJ i a x u a nC o l l e c t i o no fB a n k n o t e si n t o t h eQ i n g c u nC o n g s h u T h e f o u

46、 r v o l u m e e d i t i o n,w h o s e a n c e s t o r i s t h e f o u r v o l u m e e d i t i o nc a r v e db yJ i aX u a nb e f o r eh i sd e a t h,w a su s e da s t h eb a s ec o p yo f t h eC h a n g s h aS q u a r ee d i t i o n,a n dt h e s e t w oe d i t i o n sh a v eb e e n l o s t T h eWuN

47、 ee d i t i o n i s t h eC h a n g s h aS q u a r ee d i t i o n,a n dt h eM a o sb a n k n o t ee d i t i o ni sad i r e c tc o p yo f t h ef o u rv o l u m e so f t h eb a n k n o t e t h a tw e r ec a r v e db yJ i a x u a nd u r i n gh i s l i f e t i m e T h e f i r s t,s e c o n da n dt h i r

48、de p i s o d e so fT a oX i a n ga r ee n g r a v e df r o mt h e t h i r de p i s o d eo f t h e f i r s t,s e c o n da n dt h i r de p i s o d e so fM a o sJ i g uP a v i l i o n,a n dt h ef o u r t he p i s o d eo fZ h a oW a n l i sp r o o f r e a d i n g i s f r o mt h e f o u r t hv o l u m eo fW uN a b e n sJ i a x u a nC i K e yw o r d s:J i a x u a nC iv e r s i o n,v o l u m e s,v o l u m e s上 饶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 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