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课程思政”背景下语文课如何讲好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27369 上传时间:2023-11-0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思政”背景下语文课如何讲好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课程思政”背景下语文课如何讲好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课程思政”背景下语文课如何讲好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30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年第08期总第249期No.08.2023Sum 249J O U R N A L O F J I A M U S I V O C A T I O N A L I N S T I T U T E130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年第08期总第249期No.08.2023Sum 249J O U R N A L O F J I A M U S I V O C A T I O N A L I N S T I T U T E“课程思政”背景下语文课如何讲好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马艺滔(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教育部,内蒙古鄂尔多斯017000)近年来,中国生态文明

2、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有助于让世界“容颜”更加美丽。生态文明故事作为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课程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学科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要想切实提升语文学科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就需要“讲述”同时更要“讲好”在历史长河中传承下来的生态理念、生态智慧及保护和利用生态环境的生动故事,让“生态故事”成为生态意识唤醒及生态文明观传播的重要推手。这是教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本文拟结合语文的课程实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浅略的分析。一、贯穿“课程思政”,凸显育人目标讲好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可为语文学科

3、践行“课程思政”提供一个隐性载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目前,不管是高中语文统编教材,还是大学语文教材,生态题材作品均占有一定比例。这为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经典素材,但也要遵循一定原则实施教学。第一,坚持语文教学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契、相融的原则。讲好生态故事旨在学生听得懂、记得住经典文本的基础上,具备自觉传播与践行生态理念的意识。生态故事的讲读过程,亦是生态文明价值观的传播过程。因此,要注重选取典型的、真实的,且蕴含主流生态价值观的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瓦尔登湖描写湖水的颜色、深邃与清澈,并从湖水与动物界的关系着笔,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整体观、敬畏生命及崇尚简单”等

4、生态思想。教学中,可引入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思想与实践故事,在东西方生态文化对比感悟中增强学生对本民族生态文化的认同,进而培育文化自信。对民族院校而言,可以讲述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生态故事。例如,蒙古族祭敖包这种文化习俗其实就是蒙古族敬畏自然的体现,蕴含“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这样的生态整体观。在讲此类生态故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认识到“人与自然万物同处于一个共生共荣的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万物具有本然意义上的生命关联,他们互动共生,具有本源意义上的生命亲和关系。”1第二,坚持故事讲读与语文教学同向、同行的原则。在嵌入形式上,或以故事导入新课,或以故事阐释学科知识,或以故事延伸教学内容,都要与语

5、文教学相吻合,做到二者有效衔接。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关键在于让生态文明教育从“有意义”变得“有意思”。牢牢坚守语文学科教学主阵地,坚持学用结合的教学原则,方能凸显教学目标。这是语文学科育人课所面临的新挑战。需要课程设计者、组织者和具体承担者,切实以人类自然和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生态伦理观作为价值导向,让生态理念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植入生态情感,帮助学生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同生存、共命运的思想2。二、立足文本,综合利用教材资源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是指在中华文明进程中展现中国人民生态智慧、情感与生态实践的典型事例。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出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的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第一,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思想

6、与生态实践故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生态思想及智慧,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摘 要: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不仅是拓宽“讲好中国故事”、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路径,还是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力抓手。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贯穿“课程思政”这条主线,立足文本,综合利用教材资源,以创新教学方式、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抓手,铸牢中华文化共同体,最终实现生态文明思想“入脑”“入心”的语文学科育人目标。关键词:“课程思政”;生态文明;中国故事;语文课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052(2023)08-0130-03收稿日期:20

7、23-07-10修改日期:2023-07-15基金项目:2022 年度内蒙古自治区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专项课题“课程思政背景下高中语文学科育人实效性研究”研究成果(国家统编教材 专项课题成果)(NGHZX2022039);2022 年度鄂尔多斯市教育教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协同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研究”(2022JGH452)作者简介:马艺滔(1986.1),女,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人,讲师,本科,主要从事语文教学、生态文明教育研究。1312023年第08期总第249期No.08.2023Sum 2491312023年第08期总第249期No.08.2023Sum 249语言文学

8、艺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源泉与实践参考。“要讲好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首先要厘清中国传统文化生态思想的本质与内涵。”3教材中所收录的生态题材选文,则是探究传统生态思想本质与内涵的源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这一古老的命题中。春江花月夜一诗蕴含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生态思想。作者由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生发出对宇宙自然与人生关系的思索更是别具匠心。对“明月”的发问,也就是对“宇宙”的发问,而当诗人把过去、现在和未来放在同一位体进行思考时,其普遍性和恒久性的意义便得以体现。这里,诗人运用的思维方式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整体思维,突出了万物和

9、谐一致的理念。这一哲学思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思维模式,是一种道德观、宇宙观,同时更是一种生态观。尊重自然规律并合理利用自然,是“天人合一”的实践原则。长久以来,中华民族在认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有着共同的思维模式及共同的实践追求,进而形成共同的生态思想。“人类心灵始终没有摆脱自然万物相通,原始人对自然的敬畏保留在每一个现代人的心灵之中。”4因此,将这类故事嵌入教学,可有效帮助学生厘清中国传统文化生态思想的本质与内涵,传播与弘扬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同时,也让故事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抓手。第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故事。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既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目前,我

10、国涌现出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范例。在阅读鉴赏中进行适当延伸与拓展,可将这类故事嵌入教学,进而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实现“课程思政”背景下语文学科育人目标。云南冬天的树林一文,作者躺在自然的怀抱中,聆听自然的絮语,凝视自然的神韵。作者看待自然的态度和立场值得注意:在自然面前,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类要放弃自己的优越地位;当人纯粹地沉浸于自然的本真状态时,才能够领略到自然的魅力。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树木、森林是主体,是人类生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保障。教学中,可通过讲述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河北省塞罕坝林场打造绿色发展范例来拓展教学内容。范例中,塞罕坝人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了造林保护与生态利用相

11、结合,生态及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塞罕坝的这一生态成果是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动阐释,也是“美丽中国”的最有力说明。讲好这类故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美丽中国”是中国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伟大事业这一命题。同时,要不断培育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倡导生态行为及实践自觉,推动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第三,民族地区生态文化及生态建设故事。显然,民族院校不仅要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使命,而且还要讲好富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中国故事”。奥尔多利奥波德像山那样思考一文,通过人类消灭狼的具体故事,揭示了深刻的生态思想: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与多样性;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一个民族的生态文化,是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生态环境

12、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于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特殊性,造就了其生态文化多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教学中,教师也可融入民族优秀生态文化故事。如讲述蒙古族人民名字与生态文化的关系,如腾格尔(苍天)、嘎吉日(大地)、那日苏(松树)等;也可讲蒙古族文学中优秀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谚语格言或名言警句中折射的优秀生态思想故事。学生不仅能从故事中认识到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更能感悟“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5的深刻内涵。三、创新教学模式,实现生态理念“入脑”“入心”第一,充分凸显中国故事赋能课堂教学的育人功效。创新运用“故事嵌入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尝试“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选取故事讲述故事(教师

13、讲述与学生讲述结合)学生思考学生发言教师启发师生共读故事引申思考师生形成思考结论(巧用名言典故)印证教学内容”这样的故事教学模式。如阅读鉴赏像山那样思考一文,可以将狼图腾中关于“狼”的故事作为导入新课的重要环节。教师可借鉴史记的叙事方式,即“寓主观于客观”,注重故事的叙事价值,而非主观评判。故事讲述完毕后,教师不急于将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及文化内涵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对教材文本进行阅读赏析。谈到“像山那样思考到底是什么样的思考?”这一问题时,师生再度共读、“咀嚼”课前导入的故事。学生发言、师生交流、探究,最后巧用名言典故总结故事内涵且形成结论。这个过程,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与机会

14、,主体性得到有效发挥。教学中不乏生态文化的传播,既避免教师在故事讲述结束后就故事内容进行过多的讲解,自说自话,又避免教师先于学生作出价值判断。第二,充分发挥课后延伸和第二课堂的实践育人作用。语文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育人过程中,应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着力在真实的语文情境中实现语文学科“课程思政”隐性育人价值。嵌入课堂教学的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可以引导学生课后查找书籍、利用网络收集与梳理相关的知识。随后,以文字或凭借多媒体设备等方式记录下来。最后,带到课堂分享交流。这项作业看似简单易操作,实际上,既可锻炼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又可推动学生去思考、内化生态文明价值观。同时,“家校社

15、”共同参与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以实现“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的学习目的。可尝试将经典文本的阅读鉴赏与当代文化参132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年第08期总第249期No.08.2023Sum 249J O U R N A L O F J I A M U S I V O C A T I O N A L I N S T I T U T E132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年第08期总第249期No.08.2023Sum 249J O U R N A L O F J I A M U S I V O C A T I O N A L I N S T I T U T E与等语文学习任务群融合在一起,借助

16、当地教育资源,给予学生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如针对鄂尔多斯防治荒漠化、乡村生态振兴开展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参与、体验、探究中促进生态文明价值观的重塑与自觉践行生态文明行为,这也是讲好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的终极目标。第三,充分彰显“身边人”“身边事”的育人实效。在嵌入故事时,要注重现代技术手段的辅助运用。可以综合运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纪录片、微视频、图片及音乐等形式,讲好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如央视纪录片自然的力量等都可以成为生态文明中国故事的辅助教学资源。同时,多讲述生态文明的身边人、身边事,可以使教学富有真情实感,增强故事的感染力。用通俗、真诚及关切的话语讲述身边的真实生态故事就显得尤为

17、重要。如在鄂尔多斯地区,可结合当地气候特征,讲述“鄂尔多斯防沙治沙”的生动生态实践故事,或是讲述鄂尔多斯乌审旗治沙标兵殷玉珍及杭锦旗治沙英雄王文彪等人的感人故事。从鄂尔多斯治沙人所创造的“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来真切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何其重要,能够在平凡的治沙人身上感受到精神的伟大。类似故事既拉近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提高了学生对故事的关注度,也增加了故事的亲和力与感召力,学生能“听懂”“动心”,也能“悟理”,也就达到了故事“入脑”“入心”的育人目标。四、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文化共同体生态语言学强调“语言”领域与“生态”领域的融合,突出了语言思维与行动模式之间的密切关系。“用好”

18、普通话,“讲好”故事,可加快生态文明理念传播,提升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用好”规范汉字,“讲好”故事,可助力学时感悟生态文明内涵,厚植生态情感。因此,二者是互为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如何“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学“讲好”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也就成为教学的关键点。第一,加强有声朗读。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也是一种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教师可以使用标准普通话或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音视频资料)为学生朗读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也可范读与领读教材中的生态题材选文。学生聆听故事的过程,也是理解感悟故事内容的过程。同时,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开展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的诵读比赛。有声朗读,不是简单的见字读音

19、活动。将重要段落、关键词语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传递出的情感、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通过有声朗读,将文字形式的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转化为有声语言,声音传达情感,情感铸就文化。因此,有声朗读不仅可以让教学变得“有声有色”,也可以让学生在诵读品悟和审美创造中读懂故事、传播故事。第二,重视辨音正词。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另一方面,也要在“说”与“写”的过程中进行辨音正词。教学过程中,对于字词读音、词汇意义和语法关系等教师都需要仔细辨识和讲解,以便学生理解掌握。英国格罗斯特大学的生态语言学教授阿伦斯提认为,“最需要抵制的是那些与生态观的多个方面相悖的意识形态话语,即那些破坏

20、生态并广为流传的话语。”6这一理论也给教学带来启示,即要警惕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由于对语法、词汇的不当掌握所带来的对生态语义的破坏。如谈到人与自然关系时,使用到的“战胜”“征服”“抗击”等词汇,有可能导向“人与自然对立”的思维模式。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需要对具体词汇内涵进行剖析,并引导学生减少“破环性话语”的使用,而在聆听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中汲取“有益性话语”。第三,用好实践环节。讲好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既需要老师“讲”,更需要学生“讲”,教师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讲故事”的环节。“讲好”故事的标准之一是学生听得懂且喜欢听。基于学情,讲述故事中要特别强调语言表述上的通俗易懂,甚至是口语化的表达。

21、为了增强故事的亲和力,也可在讲述时使用“我期待”“我相信”“让我们”等既通俗又富有情感的语言。五、结语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是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反映中国国情与民意的故事。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及功能区,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化,一些学者将目光聚焦于民族院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但在如何从课程教学角度出发,讲好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这一点上,学界的有关探讨不够。笔者认为“讲好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课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不失为“讲好生态文明中国故事”的一个有效实施路径,也是具有时代意义和学科育人实践意义的。参考文献:1王立,沈传河,岳庆云生态美学视野中的中外文学作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徐晓芳浙江地域生态文化元素融入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J河北职业教育,2023,7(1):29-323黄国文讲好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1-10(4)4常如瑜荣格生态文艺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6Arran Stibbe生态语言学:语言、生态与我们信奉和践行的故事M陈旸,黄国文,吴学进,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9(责任编辑:徐敬伦、麻彩凤)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