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四新”语境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思维转向.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25924 上传时间:2023-11-0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7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新”语境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思维转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四新”语境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思维转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四新”语境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思维转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内蒙古艺术(蒙古文、汉文)学科建设2023年第2 期“四新”语境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思维转向刘世平摘要:近年来,“四新”概念的提出使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进入质量提升的关键阶段,也带来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思维的转向,即向产业思维、协同思维、跨界思维的转变。三种思维模式相互关联促进,对解决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面临的产业化能力不高、学生设计能力与行业需求脱轨等问题具有方法论意义。新时代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应通过产业思维、协同思维、跨界思维的综合运用,以构建面向地方产业发展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为目标,依托“校一政一企”“校一校”多方协同和“艺一工”融合的教学模式,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的培养。

2、关键词:“四新”概念;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思维一、“新”思维:“四新”概念的提出2020年9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指出,“各高校要聚焦区域发展急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加快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淘汰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1 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以下简称“四新”)概念的提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亦是当下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布局。“四新”教育理念的重点在于突出“新”思维,即通过新时代教育理念的转化,强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创新意识,使

3、当下中国高等教育围绕时代需要,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四新”概念的提出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思维的转变指明了方向。在国家大力开展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语境下,想要提升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首先应实现人才培养思维的转变。通过创新思维的运用,改变传统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建构出符合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实现“校、政、企”多方协同的育人模式。概括起来,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思维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产业思维,二是协同思维,三是跨界思维。产业思维是从地方产业角度切入,通过整合地方产业资源,加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与地方发展联系。协同思维旨在改变高校传【作者简介刘世平,滁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安徽滁州2 3

4、 9 0 0 1【基金项目本文为2 0 2 2 年度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协同融合重构:面向地方产业的产品设计新文科建设实践(项目编号:2 0 2 2 Sx104)、2 0 2 2 年度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设计应用能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 2 0 9 0 0 6 7 1 1 3 3 7 5 3)、滁州学院校企共建示范课程专题设计II(项目编号:2 0 2 2 xqgj001)的阶段性成果。26内蒙古艺术(蒙古文、汉文)学科建设2023年第2 期统教学的单一模式,通过政府、高校、企业协同,构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创新型平台,实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同轨”发展。

5、跨界思维则是改变艺术人才的传统知识结构,通过艺术与技术的跨界融合,实现多元市场对艺术设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二、产业思维:构建面向地方产业发展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策略(一)确定面向地方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当下艺术设计的对象以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大众消费品为主,该类产品的生产逻辑建立在产业化基础上。对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亦应以此为基础,以产业思维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产业思维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能促使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紧紧围绕“创新性”和“在地性”的目标。“创新性”目标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艺术创新一直被作为固有的艺术人才培养理念,但在新时代背景下,艺术创新又展现出新内涵,即在坚守传统培养方式的基

6、础上实现“守正创新”。也就是说,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创新性强调的是“质量为王”,以内涵提升为关键,旨在通过创新驱动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应用型高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可将设计创新性的内涵解构为三种能力:一是信息应用能力,即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二是实践应用能力,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定义问题的能力,并以此形成解决复杂专业问题的能力;三是逻辑思维能力,即能够对艺术设计领域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提出个人观点或者见解,具有一定的批判意识和思辨能力。由此,通过能力建构实现“创新性”目标的达成。“在地性”目标是对地方产业资源的整合与运用,使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与当地特色文化、支柱产业相结合。

7、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为地方产业发展服务,各个区域的地方产业优势明显不同,确定“在地性”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实现差异化育人、凸显高校办学特色的关键。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过程来看,首先,高校应对本地产业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如滁州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先对皖东地区智能家电、新兴能源、先进装备、健康食品等优势产业的现状进行考察调研。其次,高校结合社会宏观背景和行业发展趋势,选取与产品设计结合紧密、应用前景广阔的产业作为人才培养方向,并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形式推动“在地性”育人目标的实现。(二)制定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以地方产业为基础,以学生培养为中心,以成果输出为导向,制定

8、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开设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课程群。围绕地方产业特色设置课程模块,明确专业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的教学目标,以推动课程教学与地方产业的融合衔接。以滁州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为例,其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工业设计史、数字化辅助产品设计、产品设计表现技法、材料与模型工艺、人机工程学、设计心理学、产品设计I、产品设计I、智能家电产品设计、产品研发设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生活产品设计等。工业设计史、人机工程学、设计心理学等基础理论课旨在为特色课程提供理论支撑;数字化辅助产品设计、产品设计表现技法、材料与模型工艺、产品设计I为专业基础课程,教授学生产品工艺和设计表

9、达方法;产品设计II、智能家电产品设计、产品研发设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生活产品设计为专业特色实践课程,其课程内容与地方产业密切相关。众所周知,滁州智能家电产业链齐全,是拥有多张“国”字号名片的家电产业基地,拥有从装备制造到研发、设计、生产、检测一条龙的全产业链体系。此外,滁州文脉长,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丰厚,有醉翁亭、抗大八分校等旅游资源,以及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非遗代表性项目8 0 个。因此,滁州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的特色课程围绕地方产业资源进行设置,主27内蒙古艺术(蒙古文、汉文)学科建设2023年第2 期要聚焦皖东地区的智能家电、生活产品、文化产品创新等领域,形成了模块清晰的课程群

10、。二是围绕地方产业资源进行授课与实践。课程设置解决了学生能力体系如何构建的问题,人才培养效果的优劣关键体现在课程教学与实践如何开展上,这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滁州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实践环节和专业特色实践课程聚焦智能家电、生活产品、文化产品创新等领域。一方面,围绕创新理念和行业趋势进行课程教学实践。如产品设计I以低碳设计、通用设计、情感设计、模块设计、体验设计、仿生设计等产品设计理论教学为基础,开展家电产品的设计创新,重点考查学生对设计理论的理解及应用情况;智能家电产品设计则围绕互联网时代的智能化发展趋势,着重开展智能技术在家电产品领域的创新实践。另一方面,围绕企业需求开展课程教

11、学。在课程实践环节通过企业命题、设计师体验营等形式,创新课程教学方式。通过对接企业需求,使课程教学成果能够向企业应用转化。滁州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在产品研发设计课程教学环节围绕企业需求开发的“电视柜空调”,已被滁州扬子空调器有限公司转化生产,是课程教学对接企业需求、设计成果被企业转化的例证。三是实现课程模块衔接融合。课程模块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注重各教学模块衔接融合,以保证教学体系完整和教学质量提升。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模块衔接融合,既要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相对独立性,又要强调课程教学模块系统性。教学内容的相对独立性保证了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避免课程模块教学内容的穴余、重复。课程

12、教学模块的系统性是要求各个课程教学模块贴合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如滁州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以及集中实践环节等各个课程模块,总体皆是围绕智能家电、生活产品、文化产品创新进行课程教学。(三)打造符合地方产业需求的师资队伍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具有明显的交叉属性。作为服务大众生产与消费的技能型人才,其考虑的问题贯穿了现代生产和消费的整个生命周期,不仅需要考虑“为什么制造”“制造什么”“如何制造”的生产端问题,也要理解“从工厂到货架”“从产品到商品”的消费端流变【2 。由此看来,“四新”语境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需要由符合地方产业需求的交又型师资队伍共同完成。但是,目前地方应用

13、型高校教师的设计应用能力仍存在不足,生产转化经验薄弱。在此背景下,打造符合地方产业需求的师资队伍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升校内教师的设计应用能力,二是引进企业导师进行实践教学。前者通过内培的方式,培养教师的市场洞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设计表达能力、工艺把控能力等,进而提升应用转化能力。后者通过引进地方企业有丰富经验的设计师、工程师参与课程教学活动,加强教学互动,使校内师生积累产业生产经验。三、协同思维:探究“校一政一企”多方协同的艺术设计育人模式高校、政府、企业作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主体或协同单位,协作方式决定着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方式和质量。就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来看,“校一政一企”三方协同衍

14、生的“校地联合“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是未来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此外,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在近两年的快速发展,使高校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为“校一校”协同育人提供更多机会。(一)“校一政一企”协同育人模式“校一政一企”协同是高校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借助政府的平台作用和企业的产业资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三方协同为依托的新型育人模式。在作用发挥上,高校的主要作用在于协调教学资源,组织并安排教学活动,开展基础研究与理论教学,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持续改进教学方向和教学方式。政府的作用在于从官方层面对“校一企”协同28内蒙古艺术(蒙古文、汉文)学科建设2023年第2 期育人提供政策保障,也是“校

15、一企”协同育人相互信任的基础。此外,政府能够为高校、企业的合作提供经济支持与激励,如双方合作平台建设的经费支持、产学研转化的前期投入与效益激励等。企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拥有丰富的技术经验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设计研发流程与行为以市场应用为目的,与高校设计行为相比更具“实战性”。通过高校、企业互动和沟通,企业能够将研发项目和一线设计经验引入高校,以项目驱动教学,切实促进产、教的融合发展。“校一政一企”协同的方式可多样化。一是可以开展项目式课堂教学。高校、政府、企业通过制定特定主题,在传统课程教学中引入企业研发项目,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同时,完成企业项目的设计教学与实践。二是可以开设主题性工作坊。在课

16、程教学之外,以工作坊的形式进行项目实践。该形式具有周期灵活的特点,能够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三是可以开展校企合作班。以企业需求为依托,围绕生产,为企业量身打造专项艺术设计人才。四是可以以横向课题的形式进行合作。与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由高校灵活安排项目实践,以企业的评价标准进行验收。该方式整体以成果产出为导向,有利于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总的来说,通过高校、政府、企业的协同,能够有效推动高校设计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专业技能上更加专业化、多元化,亦能使高校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艺术设计人才。(二)“校一校”协同育人模式“校一校”协同是高校校际协同育人的新模式

17、。高校相互交流是比较常见的行为,但往往只局限于线下。疫情发生以后,线上直播平台迅速发展,为高校交流提供诸多可能。“虚拟教研室”作为“校一校”协同育人模式的新形式,是对国家“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的贯彻落实。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先后公布两批虚拟教研室建设项目,主要围绕创新教研形态、加强教学研究、共建优质资源、开展教师培训等重点任务,做好高校协同育人工作。如湖南大学的“工业设计专业虚拟教研室”,北京服装学院的“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虚拟教研室”,山东大学的“设计理论与整合创新虚拟教研室”。“虚拟教研室”模式较互派师生参加对方学校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更加灵活,也为跨学科交流提供更多机会。“校一校”协同

18、育人模式的优势在于促进高校资源的共享。一方面,促进优势学科的艺术设计教学经验向下流动,带动其他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各高校地方性的艺术设计课程办学特色鲜明,为教师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范式。滁州学院产品设计专业教师加入山东大学的“设计理论与整合创新虚拟教研室”,时常参加该教研室的线上学术交流、教学成果分享、一流课程建设、专项教材建设等活动,深受湖南工业大学、山东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等高校的优秀教学成果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式的启迪。四、跨界思维:着力“艺一工”融合的艺术创新能力培养“艺一工”融合是指艺术学与工学的学科融合,本质上是艺术与工程技术的融合。在互联网

19、、大数据、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语境下,艺术发生新变化,催生诸多与技术相结合的新形式。艺术与技术作为艺术设计教学的两个维度,历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艺术形式的表达与实现需要技术的支撑,技术进步能进一步为艺术形式的发展提供驱动。然而,技术的表达亦需艺术的完善,二者相互合作,使技术以完美的方式呈现。在对待新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发展、技术革新可以带来新的艺术表达和煊染方式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3 。29内蒙古艺术(蒙古文、汉文)学科建设2023年第2 期“艺一工”融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艺

20、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学科交又的新视角。早在1 9 2 3年格罗皮乌斯在包豪斯办学中就提出“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教学理念,推动设计教育与工程技术的融合。时至今日,技术不断革新,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仍是新时代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趋势。就师资现状而言,艺术类院系的师资结构比较单一,多是艺术学相关学科,这也是大多数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人才跨学科培养难以实施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艺一工”融合,首先要实现艺术学科与工学学科师资结构的融合。艺术学科通过引进机械设计、电子信息、多媒体技术等专业背景的师资力量,制定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为艺术学、工学学科的跨学科合作提供条件,进一步实现学生知识结

21、构的拓展和艺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艺一工”融合的教学模式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南京艺术学院2 0 2 3 届毕业设计展展出了一系列“艺一工”融合的设计作品。如“融合之美:诗意造物的栖息地基于中国传统动态平衡原理的现代产品创新设计”,其综合运用了机械结构、智能算法的技术,以工程结构原理为依托,在灯具、交通工具、娱乐产品等设计中努力探寻本土化设计要素的人文特征,是对现代设计价值和思维方式的呈现。“艺一工”融合的跨学科教学应与“校一政一企”多方协同的育人模式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一方面,通过“校一政一企”平台、技术、经验协同,实现艺术创新教学与企业工程技术、生产经验的嫁接。另一方面,

22、借助“校一校”跨学科协同,实现艺术教学与机械原理、工程技术融合。“艺一工”融合的跨学科教学应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创新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艺一工”融合的产品设计实践体系中,产品从结构原理设计到材料加工工艺选择,再到生产管理与实现,以及交互性使用体验,都与工程技术密切相关。为了产品设计人才能力培养的完整性,不仅要培养艺术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还要加强学生对产品结构原理、生产工艺、加工过程的了解。综上所述,“四新”语境对新时代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提出新方向和新要求,也带来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在产业思维、协同思维、跨界思维上的转向。“四新”语境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思维的转向具有明显优势,同时,也为

23、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提出挑战。一方面,新时代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具有务实性,注重地方产业发展,强调教学主体的协同合作以及学科跨界融合,从而解决传统艺术设计人才与行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另一方面,新时代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具有系统性,需通过“校一政一企”的多方协同和“艺一工”融合的创新培养模式,构建出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策略。总体而言,新时代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思维转向是根据国家、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做出的适应性改变,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参考文献:1 吴岩.积势蓄势谋势,识变应变求变: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 G.山东: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论文集,2 0 2 0.2 】陈光曦,张明.从生成艺术的发展探析产品设计艺工融合的能力培养 J.美术大观,2 0 2 2(1 1):145-151.3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N.光明日报,2 0 2 1-1 2-1 5(2).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