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宜业宜居”目标下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协同建设研究——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25780 上传时间:2023-11-0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宜业宜居”目标下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协同建设研究——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宜业宜居”目标下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协同建设研究——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宜业宜居”目标下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协同建设研究——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引言作为川南主要工业基地与资源能源富集地,宜宾市近年来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均实现了较快发展,然而自然资源开发、化工与材料加工等轻重工业的发展地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小压力,其中以空气质量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如何通过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升级转型,从而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这是宜宾市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而亟待思考与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专注于以宜宾市为代表的川南工业基地与资源能源富集地,开展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协同建设研究,总览与分析“十三五”期间宜宾市区域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对两者在协同发展过程中已取得的成绩和仍存在的不足开展科学分析。另外,通过学习借鉴相关生态经济前沿理念与成功经验,为实现经

2、济与生态协同发展的“宜业宜居”目标提供全新模式,为各级党委政府制定科学决策提供支撑。二、相关研究在经济发展方面,当前学术研究侧重于产业升级新动能(徐雪莲,2019)1、产业绿色转型效率与产业升级问题(李鑫等,2019;赵洋,2019)2-3、代谢效率(邵晖等,2020)4、产业结构调整(郑紫颜等,2019)5、发展阶段与空间结构演化(赵洋,2020;杨显明等,2015)6-7、城市职能转换(刘可文和曹有挥,2020)8、高质量发展(钟太刚,2019)9、转型模式研“宜业宜居”目标下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协同建设研究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李彦甫(成都工业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0)【

3、摘要】在“宜业宜居”目标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发挥环保对经济发展的优化作用,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川南主要工业基地与资源能源富集地-四川省宜宾市为研究区域,开展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研究发现宜宾市稳步开展经济与生态建设工作,积极推进能源与产业结构优化进程。然而,生态环境治理仍然面临不小压力,环境资源消耗偏高、生态创建水平不均衡、群众环保意识待加强等问题仍存在。基于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视角,提出深化改革与调整结构、创新工艺、制度化与规范化生态环保、推动区域间协调发展、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等对策。【关 键 词】生态文明;区域经济;协同建设

4、【中图分类号】F127.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768(2023)08-0043-07【收稿日期】2022-12-22【基金项目】四川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水运经济研究中心项目(SYJJ2022B03);四川石油天然气发展研究中心 2023 年度课题(川油气科 SKZ23-06);四川矿产资源研究中心项目(SCKCZY2022-ZC002);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系统科学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规划项目(Xq22C11)【作者简介】李彦甫(1985-),男,四川阆中人,博士,成都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生态经济。生产力研究 No.8.2023区域经

5、济生产力研究 No.8.2023輨輱究(窦睿音等,2019)10等方面。在生态环境方面,学术研究专注于绿色经济效率(李赫然,201)11、生态环境影响(崔秀萍等,2015)12、空间重构(叶文丽,2019)13、生态承载力(吕萍和陈欢欢,2017)14等方面。在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同方面,Vera(2022)15指出环境与经济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依存关系,经济发展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的影响,而生态环境特别是环境承载力在某种程度上能决定经济发展的高度,因此优化生态环境,是推动宏观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An 等(2022)16提出了相同观点,并进一步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6、重要推手,认为环保具有显著的倒逼作用,它能有效优化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经济实现绿色转型。三、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一)研究区域概况宜宾市是四川省地级市,国家历史名城、四川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四川南向开放枢纽门户。全市辖区面积 13 283 平方千米,管辖 3 区 7 县。宜宾市为万里长江第一城,金沙江、沱江与岷江为境内三大水系;另外地处川滇黔交界处,以山地和丘陵等地形为主。全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常年日照偏少、降水量偏多、气温温和、四季分明。(二)数据来源本文专注于“十三五”期间,即研究期间为20162020 年,所需研究数据可分为宏观经济与生态环境两大类。首先,经济类数据主要通过 四川统计年

7、鉴 宜宾统计年鉴 以及 宜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等获取;其次,生态类数据则通过 四川省水资源公报 宜宾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宜宾市生态环境统计公报 以及 宜宾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 等获取;最后,本文主要通过 宜宾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与 宜宾市“十三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 等获取相关规划、政策及法规信息。四、研究结果(一)宜宾市经济与生态发展情况概括分析1.经济与生态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区域经济持续增长。宜宾市作为四川省经济第二强,近年来经济增长明显。其中,2020 年地区生产总值为 28 021 249 万元,实现“十三五”期间年平均增长率 13.96%(见图 1)。同

8、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稳步攀升,2020 年为 61 182 元/人,实现年平均增长率 13.19%(见图2)。另外,按照国民经济分类,三大产业均实现了增长,其中第三产业发展最为显著,年平均增长率高达 17.68%,为拉动区域经济总体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而第二产业作为宜宾长期以来的支柱产业,同样也实现了较快发展,年平均增长率为 13.05%;第一产业发展相对较缓,但仍实现率了 9.52%的年平均增长率(见图 3)。图 1宜宾市地区生产总值图 2宜宾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图 3宜宾市三大产业地区生产总值森林规模持续扩大。按照长江经济带国家总体战略布局,“十三五”期间宜宾市开展了农村森林绿化与城市森林添

9、彩等一系列绿化行动,森林覆盖率逐年稳步提高。其中,2020 年全市的森林覆盖率达49.92%,较上年增加 0.5%;森林面积为 66.24 万公顷,较上年增加 0.66 万公顷;人工造林面积为 050000001000000015000000200000002500000030000000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万16095610 18621905 23493097 26331113 28021249 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元)36097 41456 51941 5

10、7820 61182 0200000040000006000000800000010000000120000001400000016000000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7722963 8563964 11809849 13245231 13493009 6043816 7538018 9135748 10309336 11082734 2328831 2519923 2547500 2776546 3445506(万元)輨輲 424344454647484950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44.6945.8347.044

11、9.4249.92 54.00 56.00 58.00 60.00 62.00 64.00 66.00 68.00 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59.3160.8262.4265.5866.24(万公顷)38 972 公顷,较上年增加 18 471 公顷(见图 4 图 6)。2.能源与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图 4宜宾市森林覆盖率图 5宜宾市森林面积图 6宜宾市造林面积作为川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与能源资源富集地,长期以来宜宾市将第二产业作为全市主要产业,然而由此带来的弊端,尤其是对生态环境的冲击愈发明显。因此,“十三五”期间宜宾市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工作,努力寻

12、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第二产业虽在经济结构中仍占据重要位置,但其比重逐年降低,从 2018 年的 50.3%下降到2020年的 48.2%。同时,第一、三产业的比重连续上升,尤其是第三产业在“十三五”期间实现了快速成长,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由 2016 年的 37.5%上升至2020 年的 39.6%(见图 7)。另外,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数量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也实现了大幅增长(见图8 图 9)。由此可见,宜宾市正致力于调整以工业与能源等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力正逐步增强。图 7宜宾市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图 8宜宾市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数量图 9

13、宜宾市第一、二、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环境治理投资总额持续增加。作为工业型城市,污染的防治对于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十三五”期间宜宾市加强了生态环境方面的投入,尤其是针对工业污染大幅增加了治理投资额,2020 年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高达 128 288.98 万元,较上一年增长 245.53%(见图 10)。其中,工业废气治理方面的投入最高(24 413.78 万元),以应对长期困扰宜宾的大气污染问题,工业污水治理次之(3 457.9 万元)。节能减排与能源结构调整工作积极开展中。首 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450002016年20

14、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公顷)1852734939329872050138972 0102030405060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484650.350.348.237.540.538.939.239.614.513.510.810.512.2 0 20 40 60 80 100 120 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1361741116671111647610964791076485(万人)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2016年

15、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亿元)9951054990116112964005334154304507098565889輨輳 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重工业轻工业52.4850.1452.7454.1255.7647.5249.8647.2645.8844.24先,“十三五”期间,宜宾市持续开展节能减排与落后产能淘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绿色制造体系构建加快,重点发展了高端成长型产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加大了火电等高污染行业淘汰力度,处取缔餐饮趸

16、船 43 艘,关闭土法造纸作坊 1 944 户。其次,长期以来,煤炭等传统能源在宜宾市的能源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常年占能源总消费量的 31%以上。近年来宜宾积极开发生物质发电、光伏发电、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减小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并积极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图 10宜宾市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生态文明体制与机制趋于完善。回顾“十三五”期间,生态文明体制与机制逐步健全:一、建立健全了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目标考核、联防联控、督察整改等机制。加快形成党政企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二、生态环保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制定了 宜宾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宜宾市长江绿廊建设实施方案 大规模绿化宜宾行动实施方案

17、 绿色宜宾发展规划 宜宾市建设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市规划纲要 与 宜宾市环境污染防治改革方案 等一系列法规。3.自然资源消耗过快,生态环境治理面临挑战重工业在宜宾市市经济结构中仍占据重要地位。长期以来,宜宾市以工业为主要产业,工业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此带来的弊端也愈发凸显。近年来,全市积极开展产业结构优化工作,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但煤炭、石化与金属采选等重工业企业的比重却逐年上升,“十三五”期末已高达 55.76%(见图 11)。重工业历来以高资源消耗与高污染排放为主要特征,这对当地生态环境治理势必造成不小压力,宜宾市的经济与产业结构还需调整优化。人均可

18、利用水资源不足。作为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位于岷江、金沙江与长江交汇处,境内河流众多,水量丰富。宜宾水资源总量在全省范围内排名靠前,2020 年位居全省第 9 位,为 106.03 亿立方米(见图 12)。然而,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常住人口数量大幅提升,水资源显得愈发不足,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 681.31 立方米(2020 年),低于四川省人均拥有量均值。同时,全市还伴随着区域性与季节性等缺水问题。图 11宜宾市轻重工业数量比重图 12宜宾市水资源总量与用水总量水环境治理压力仍偏大。据 2020 年数据显示,宜宾市污水排放量 20 217.35 万吨,比上年增加 2

19、1.86%,年均增长率为 2.28%(见图 13)。根据来源分类,城镇生活源和工业污染源为水体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其中,城镇生活源污水排放量 15 086.74 万吨,工业源污水排放量 5 077.74 万吨,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源污水排放量 52.87 万吨。图 13宜宾市污水排放与处理空气污染治理仍有待加强。多年来,宜宾市的 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万元)36349257683558937127128288 020406080100120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

20、年水资源总量用水总量(亿立方米)105.5473.6690.7880.9106.0312.2413.1212.7412.7910.98 8085909510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污水排放量(万吨)污水处理率(%)輨輴大气污染问题一直备受各方关注,“十三五”期间全市全力推进蓝天保卫战工作,大气污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2020 年宜宾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306天,与 2019 年相比增加 16 天。其中,优 107 天、良199 天、轻度污染 46 天、中度污染 12 天、重度污染2 天。从大气污染物的构成来看,20

21、162020 年期间二氧化硫下降明显,达 63.16%,同时臭氧浓度增幅最大,高达 93.59%。固体废物产生量激增(见图 14)。(1)全市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加快了固体废物的产生,其中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大且占比最高,2020 年产生量为 4 713 902.09 吨,占比为 85.97%,主要为粉煤灰、脱硫石膏、炉渣和煤矸石。(2)城市生活与餐厨垃圾为第二大固体废物,2020 年产生量为 596 640吨,占比 10.88%,以城市生活垃圾为主。(3)工业危险废物为第三大固体废物,2020 年产生量为 169 639.68吨,占比 3.09%,以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焚烧处置残渣、

22、废酸、精(蒸)馏残渣与爆炸性废物为主。四、医疗废物产生量最低,2020 年达 3 206.09 吨(见图 15)。图 14宜宾市固体废物产生总量图 15宜宾市固体废物产生源产生量(2020 年)噪声污染防治技术与水平偏低。近年来,受社会与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宜宾市噪声污染总体形势仍较严峻,全市在噪声控制技术应用方面,由于资金和技术限制还十分有限。其中,增长最为明显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年均增长率为 0.62%;道路交通干线噪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年均减少率为0.50%;功能区环境噪声(昼夜)达标率逐年增长(见表 1)。表 1宜宾市噪声污染分类统计情况4.生态建设水平不均衡市内经济发展存在一定差距。

23、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全市各地经济发展程度与速度不一,以 2020 年为例,翠屏区地区生产总值最高,达 10 173 724 万元,屏山县最低,为 866 745 万元。同时屏山县也是经济增速最快的区域,同比增速为 14.5%,叙州区增速最低,同比 4.11%。生态建设水平不均衡。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尤其全市各地在经济、社会、地理位置、气候等诸多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全市在生态建设方面存在水平不一等情况。从区域角度,兴文县与珙县生态环境质量为优,翠屏区与叙州区等一般。从城乡角度,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污染防治水平偏低等问题,具体体现为生活污染较重与垃圾处置率偏低,规模化养殖场污染处理技术不高,资金、技术、人力

24、等投入不足导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5.群众环保意识仍需提高群众环保意识仍需提高。近年来,宜宾市总体生态环境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仍存在不少环境问题待解决,尤其是人民群众对各类环保知识的学习了解程度不高,在生产生活中对绿色理念的践行仍有待加强,例如在秋冬等大气污染高发季节,自驾仍为不少群众的主要出行方式,公共交通利用意识不强;农村地区燃烧秸秆情况仍不时出现;农村牲畜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等。因此,提高群众生态保护意识,践行绿色、环保与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依然任重道远。(二)宜宾市经济与生态融合发展对策1.构建碳达峰行动体系,深化改革,调整结构2020 年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5、为推进实现“双碳”目标,宜宾市应积极助推生态优2016 年53.769.182.20%65.3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分贝)道路交通干线噪声(分贝)功能区环境噪声(达标率)昼间夜间2017 年54.168.985.30%67.90%2018 年54.867.587.50%70.30%2019 年53.566.793.80%75.00%2020 年5567.793.80%75.00%0100000020000003000000400000050000006000000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固体废物产生总量4336012491146853585945483388(吨)0500000

26、100000015000002000000250000030000003500000400000045000005000000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危险废物城市生活与餐厨垃圾医疗废物85.97%3.09%10.88%0.06%47139021696395966403206(吨)輨輵先、绿色发展的大西南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建设,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并结合本地实情来科学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制度设计与策略选择。具体地,可通过开展“碳达峰”研究、加快发展低碳产业、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和消费、提高生产生活与城镇低碳建设水平等措施来构建碳达峰行动体系。开展供给侧改革是全市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

27、,需致力于增加有效供给的同时减少无效供给。例如,积极推进落后产能的替代工作,淘汰落后工艺与设备,抑制煤炭、电力、化工、建材、造纸、白酒等行业的过度无序扩张,加快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工作。能源与产业结构调整同样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第一,经济发达区域应制定严格的生产生活排放标准,生活污染源应全部纳入集中治理体系,而经济欠发达区域应有效区分优先发展与限制建设区域,制定优先发展区域和限制建设区域,从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第二,调整能源结构,减少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消耗,大力推进减煤、控油、稳气、增电、发展新能源,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进程。第三,重点监管高能耗高污染源,加快

28、其节能减排改造进程,同时制定严格的管控政策以限制其粗放发展。第四,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宜宾市经济总量、产业转型、科教支撑、交通枢纽、开放平台与环境等优势,发展特色低碳优势产业。2.推进技术改进,推动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强化源头治理,加强环保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严重问题可强行关闭,加大整治力度以及增加生产者的违法成本。另外,要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就要淘汰落后工艺与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且降低减少排放量。第一,从监管方面,环保部门应提升生态数据的收集、监控与处理能力。第二,从生产方面,可开展工业园区“一园一策”绿色改造,实现产业发展绿色化与产业链循环化。第三,从生活方面,加快绿色生活配套

29、设施建设,提升对污染物的处理利用能力。总之,充分发挥环保对生产生活绿色转型的倒逼作用。为引导企业重视绿色发展、积极参与污染治理,发展绿色金融是有效的经济激励手段,也是环保创新的主要要求。通过政府和银行共同参与,创新开发适合省情与市情的金融绿色产品。具体地,协助环保类企业上市与发行绿色债券;银行为环保和节能项目提供低息贷款,允许低碳企业将知识产权、出口退税与碳排放权等用于抵押质押;大力开发与推广排污许可证交易、环境类股票、基金与保险等绿色衍生金融产品。3.推进生态规范化与制度化第一,用严格的制度来加大环保力度,制定符合当地实情的法规,从而对经济发展进行科学管理;加强清洁生产监管,实施企业的守法奖

30、励,加快“循环经济”模式形成。第二,增强环境监测能力,积极构建政企民共参共治的体系;鼓励社会监督,健全举报机制,加大环保宣传力度。第三,加快生态监测网络建设,实现监控实时化,健全“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机制”。第四,优化环保工作协调机制,构建高效运作的环保管理系统,实现环保工作协同推进。借鉴人民银行的信用体系建设,首先采集数据建立“企业环保信用档案”,然后通过自我监督和公众监督进行实时评级评分,“环保信用”污点者可能面临向全社会公开通报、上系统黑名单、经济处罚、行政处罚甚至一定时期内禁止生产经营、停业整顿等不同级别的处理,将企业信用与政府采购、财税补贴、评先创优、水电价等政策进行挂钩。4.优化产

31、业布局,实现区域联动协同发展宜宾市应致力于科学规划产业园区布局,遵循产业园与周边生态环境相适应这一基本原则。同时,打破原“小散乱”这一经济慢增长且污染难治理格局,探索实现产业发展由粗放向集约转变的新模式,并在全市各地有序推广,从而逐步实现产业结构与污染治理协同优化。宜宾市是生态大市,同时也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全市应加强上游意识,推进生态环境建设进程,加快生产生活的绿色低碳转型。例如,实施分区管控,针对生态功能区域划定“生态红线”,突出生态保护。建设环境保育区,制定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生态补偿制度。将经济与生态补偿紧密结合,完善不同区域的补偿制度,加快生态保育常态化进程。5.为生态文明建设

32、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首先,在全市范围内,将生态环境知识有机融入各阶段学历教育中。其中,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基础性环保知识的普及,在高等教育阶段开展专业輨輶性环保知识教育。其次,在城市及农村区域加强对群众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宣传,倡导绿色方式。再次,提升企业环保意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配备环保宣传专员,开展定期培训考核。最后,在全社会范围内积极推广宣传前沿生态环境理念,提高人民群众环保综合素质。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性的全民性事业,应最终实现社会多元共参共治。首先,推进政府和企业相关信息的公开化与透明化进程,及时准确披露各类环境信息。其次,环境决策实现民主化,重视和发挥民间组织及个人在环保工作中的作用,

33、建立环保听证制度。最后,鼓励民众参与到环保工作中,确保民众的知情、参与权、监督权,让环保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从而最终实现环保由政府主导向政企民“共治共享”的转化。政府应制定促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政策法规,其中应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和标准、对生态环境保护类项目及相关企业进行专项补贴、各类生产生活垃圾与排放物的处理、回收与再利用模式等。另外,积极宣传绿色低碳理念,让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社会主流。同时,树立公众的“督企”“督政”与“督己”意识,使其自觉遵循环保理念,践行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五、结论与对策本文专注于以宜宾市为代表的川南工业基地与资源能源富集地,开展经济转型与生态优化协同发

34、展研究,在对宜宾市“十三五”期间的经济与环境发展状况进行总览与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促进两者实现协同发展的对策。研究显示,在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进程中,宜宾市的主要成果与问题为:一是经济与生态建设工作稳步推进;二是能源与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生态环境优化加速;三是自然资源消耗过快,生态环境治理面临挑战;四是生态建设水平不均衡;五是群众环保意识仍需提高。基于本文研究结论,宜宾市可采取相应对策来推进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进程:第一,构建碳达峰行动体系,深化改革,调整结构;第二,加快技术改进,推动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第三,推进生态规范化与制度化;第四,优化产业布局,实现区域联动协同发展;第五,为生态文明建设

35、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参考文献】1 徐雪莲.高质量发展视角下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新动能培育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92 李鑫,王千红,郭岩.我国主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升级问题研究:基于要素价格改革视角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9(1):63-663 赵洋.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效率研究:基于地级资源型城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9(7):94-101.4 邵晖,梁爽,李芬,等.基于超效率 DEA 模型和能流图分析的资源型城市代谢效率研究J.建设科技,2020(2):94-99.5 郑紫颜,仇方道,王立韬.再生性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异质

36、性J.世界地理研究,2019,28(4):115-1236 赵洋.中国资源型城市发展阶段研究:基于绿色转型的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20(2):74-847 杨显明,焦华富,许吉黎.不同发展阶段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对比研究:以淮南、淮北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5,30(1):92-1058 刘可文,曹有挥.城市群视域下的资源型城市职能转型研究J.城市问题,2020(1):65-729 钟太刚.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与路径研究:以攀枝花市西区为例D.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910 窦睿音,张生玲,刘学敏.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实证研究:以鄂尔多斯为例J.干旱

37、区资源与环境,2019,33(8):18-2511 李赫然.基于非估计参数的资源型城市绿色经济效率分析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9(2):52-5812 崔秀萍,吕君,王珊.生态脆弱区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调控J.干旱区地理,2015,38(1):148-154.13 叶文丽.林业资源枯竭型城市伊春空间重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14 吕萍,陈欢欢.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评价J.区域经济评论,2017(3):127-13315 Vera,M.Global migration beyond limits:ecology,economics andpol

38、itical economyJ.Housing Studies,2022(7):1299-1301.16 An,S.,Zhang,S.L.,Hou,H.P.,et al.Coupling coordination analysisof the ecology and economy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under thebackground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J.Land,2022(8):1235-1235.(责任编辑:CR校对:LCQ)輨輷Green Economy Efficiency Assessment in Coun

39、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CUI Zhuo-nan,LI BingThe Belt and Road(B&R)construction serves as a crucial platform for countries along its route to integrate intothe global economic system,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渊FDI冤from various nations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facilitatingthe development of gre

40、en economies in host countries.This research employs panel data spanning the period 2009 to2020 from countries along the B&R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FDI on green economy development.By calculatinggreen economy efficiency considering resource inputs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utputs and comparing

41、it withtraditional economic efficiency,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determinants of green economy efficiency.The findingsreveal that green economy efficiency in countries along the B&R exhibits a regional clustering pattern;per capitaincome,inflation rate,overall tax burden,and urbanization negatively

42、 influence green economy efficiency,whereaselectrification rate and unemployment rate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green economy efficiency.AStudyontheImpactofEnterpriseDigitalTransformationonExportProductQualityNI Yin-tao,ZHONG Chang-biao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economy,leveraging thi

43、s opportunity to foster corporate growth hasbecome a crucial topic.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influence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n export product quality in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by matching data from customs and corporate sources.The findings reveal a significantenhancement in export product q

44、uality due to digital transformation.Further examination of moderating factorsindicates that executive risk preferences positively moderate the effect of digitalization on export product qualityimprovement.Moreover,heterogeneity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the promotion of export product quality is m

45、orepronounced among companies located in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regions,processing trade firms,and enterprisesinvolved in the production of medium-to-low quality products.Research Progress and Hotspot Analysis of Social Capital in ChinaZHENG Qiong,SU Ying-juan,LI HuiUtilizing CiteSpace software and

46、 employing CSSCI-indexed journal articles as the data source,this studyconducts a visual analysis to construct a knowledge map of social capital research in China.The analysis covers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research hotspots,and developmental trends in the field.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院(1

47、)Chinese academia began paying attention to social capital in 1998,with a dramatic increase in related researchpapers observed in 2008,reaching 1,047 articles in 2017.Despite significant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s,the issue ofsparse collaboration density also exists.渊2冤Research on social capital in

48、 China has been continuously refined anddeepened,with greater diversification observed in research themes,subjects,methodologies,levels,and perspectives.However,to embrace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need to evolve with thetimes.渊3冤Chinese social capital resea

49、rch is closely intertwined with social progress and demonstrates a certaindegree of foresight.Future research on social capital should further deepen and expand its focus in various aspectssuch as promoting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facilitating regional coordination,and addressing socialsec

50、urity and livelihood issues.A Study on the Synergistic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yunder the Goal ofSuitable for Industry and Living要要要Taking Yibin City in Sichu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LI Yan-fuUnder the goal of Suitable for Industry and Living,it is of great signifi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