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接触性阅读”:后理论语境下阅读范式探微——以卡宁汉《理论之后的阅读》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25221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8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接触性阅读”:后理论语境下阅读范式探微——以卡宁汉《理论之后的阅读》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接触性阅读”:后理论语境下阅读范式探微——以卡宁汉《理论之后的阅读》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接触性阅读”:后理论语境下阅读范式探微——以卡宁汉《理论之后的阅读》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2美学2023/0720 世纪大量理论席卷而来,对作者、文本、读者和阅读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理论首先打破了阅读关系的平衡,对于作者及其文本的差异性表示怀疑和不尊重,如从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转向的理论家罗兰巴特便提出“作者已死”,提倡一种去除作者情感的中性写作态度。此外,理论家卡宁汉提出了“无论如何,令人难以置信的结果是文本的消逝”170,其意为理论对文本所造成的最严重的问题是文本的程式化和符号化。在关于民间故事形态的研究中,普罗普对人物角色和功能的划分使得文本的功能意义降低。同时,由于解构主义者对文本的解构,文本语言偏向于去中心化和非确指性,语言的破碎造成了文本本身的断裂感和缺陷性,文本被简化

2、为各种理论“标签”。最后,在阅读方面,读者阅读的是作者所创造的文本,由于前述所说作者的“死去”和文本的缺陷,读者对理论“前见”产生了困惑和质疑,在此之下,阅读的中正性和读者的道德情感因素将不复存在。面对后理论语境下作者、文本、读者、阅读四个要素组成的循环系统的危机,卡宁汉提出一种重返传统的文本细读方式,召唤人性化阅读的回归。本文试从阅读方面出发,探讨卡宁汉所提出的“接触性阅读”这一概念,分析接触性阅读所应该遵循的得体原则,通过身心对阅读的接触、感知,达到两者间的情感道德互动,寻求读者对文本的尊重和理解。一、“接触性阅读”的内涵及产生背景“最好的阅读被设想成一件整个人参与到文本中去的复杂事情。正

3、如预期的那样,它开始于身体接触,开始于身体感觉上的细读。”1147卡宁汉将“接触性阅读”视为最理想的阅读方式,在这种阅读中人作为阅读主体从指尖接触纸张开始,然后全身心地投入到与文本情感的交互之中。“接触性阅读”的阅读方式在后理论的环境下重新诠释了阅读活动的人性化,强调阅读活动本身就应当是以人为核心的阅读。而各种理论不仅使文本丧失了人性,并且还否定了文本与作者乃至读者和阅读活动之间存在的人性化关联。但是,人类主体不会完全受理论的排斥、贬低。即使处于理论的打压下,人类主体也不会退出关键阶段,他仍会在暗中稳步回归到中心位置。在接触性阅读这一阅读模式当中,“以真实读者形态存在的人类主体,以及或多或少以

4、自我为中心的人物角色形态存在的人类主体,都将继续在小说和小说阅读中出现”1143。“布鲁姆在如何阅读一书中称狄金森阅读圣经非常像在阅读莎士比亚和狄更斯,寻找着她能沉浸在她自己“接触性阅读”:后理论语境下阅读范式探微以卡宁汉理论之后的阅读为例文/潘俞含摘 要:20 世纪理论的迅速发展,使文学中的人类主体性遭受质疑。卡宁汉在其著作理论之后的阅读中深刻揭露理论弊端,反思理论对文学场域造成的破坏,召唤人类主体的回归,并由此提出了“接触性阅读”这一阅读范式。在后理论的环境下,“接触性阅读”尊重文本的表达方式,肯定文本内容存在的合理性。作为私人阅读体验,它会使真诚探索的读者从阅读中获得一定的教育启示。“接

5、触性阅读”重新展现了一种人性化的阅读活动,是一种理想化的文本细读方式。关键词:卡宁汉;接触性阅读;理论;得体;情感道德效应43美学史研究戏剧中的角色。”1149卡宁汉认为此观点以及他所提出的“接触性阅读”的想法和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观点是大致类似的。伽达默尔认为“历史视域的筹划活动只是理解过程的一个阶段”2,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总是对文本的展开进程充满期待,这种期待大致类似于某种猜测,是由于理论前见在人的头脑中的灌输而存在的。随着阅读过程的延续,当读者前见和文本视野恰好融合在一起时,读者需要认真且亲密地参与到文本话语当中,让自己成为文本中的某个人物,不断进行自我塑造从而更好地参与到文本故事的发生和发

6、展当中,激发自己的想象力,理解符号文本所构成的意义空间,摆脱现实物理空间的局限性,摆脱对现实认知的不足。当然,对文本的最终理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这是因为理论前见不可避免地存在于阅读之前。卡宁汉指出:“读者必须提前准备和防范,他总是先在知识和经验的承担者,即在某种程度上早已受过知识的充分浸染。”15这些理论前见对文本进行各式各样的怀疑,使人性化的古老阅读传统被各式各样的理论术语所取代,从而削弱、忽略文本情感和读者的个性化,造成接触不当的误读。因此,卡宁汉重申对视域融合的探索,指责理论前见对阅读的破坏,强调在理论指引下文本被过度阐释,泯灭了其中蕴含的人类主体性因素。他认为:

7、“只有当理论所宣称的和理论所达到的大部分内容被抛弃在后面时,阅读才能有效、妥帖、真正地进行下去。”1140由此观之,卡宁汉并非全盘否定理论的存在,而是强调理论应当被放置在合理的位置上,从文本“细读”和宏观“理论”中发现最高的普遍性,使读者与作者、文本之间实现普遍情感、欲望和理性的交流3。二、“接触性阅读”的基本原则:得体所谓得体,“是在理论的误解和误读中漏掉的元素,确切地说,是在触觉上的失败,是由于对文本和文本性的错误处理而造成的缺失”1155。得体的阅读是一种柔情、关怀且充满爱的接触,强调的是一种适当的阅读处理方式。它意味着一种非笨拙性的翻阅,对标的是理论家们非得体的阅读接触行为,理论家滥用

8、理论和规则,从而造成了广泛的误读。卡宁汉以科恩对远大前程中手的解读为例,指出科恩根据他被压抑的维多利亚主义理论的看法,将理论内涵自行置入到文本内容当中,试图赋予“手”一种规范化、道德化的含义,使文本中的“手”受制于理论标准。科恩想让读者感触到的是在理论指引下具有“性隐喻”倾向的手的触摸,忽视了文本内容的真实指向。这表明在高度理论化的阅读中缺乏必要的得体,意味着理论的强制阐释掩盖了得体的阅读方式,也标志着迫切需要得体原则来拯救阅读。面对理论的重大失误,卡宁汉提出“得体”的原则,对此,不同理论家有不同的说法。艾里斯默多克将其称之为爱,指尊重他人的差异性,尊重读者在他认为很有说服力的文本中的个性;而

9、班扬则称其为真诚,他所竭力寻求的是一种真诚且个人化的阅读态度。由是可之,首先应当是保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文本接触。正如卡宁汉所言:“真正的读者不会用爪子抓,也不会虐待文本。真正的读者是机智老练的。”1157在这种阅读方式中,读者会采用妥帖的接触方式感知文本,尊重文本的表达方式,肯定文本内容存在的合理性。“接触性阅读”完全颠覆了理论家们面对阅读时在得体和注意力方面表现出来的缺憾,而能够使读者与文本保持审慎的接触感。它一方面可以使读者理智规避掉理论家所设置的各种理论前见陷阱;另一方面,读者可以将自己带入到文本当中,以一种真诚的态度去探索文本得失。概而言之,“接触性阅读”所要求的是一种自我洞察的能

10、力,是从人性方面体会文本内容,感受文本中人的道德、情感、快乐、悲伤、痛苦等内容,从而促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人性因素,而这正是传统的阅读方式所一直遵循的文本细读法。在与文本保持适当得体的接触过程中,读者才能唤醒清醒意识,保持理性和感性因素的平衡,从而拯救理论大手掩盖下的文本,发掘文本中隐藏的人性情感、历史传统以及政治道德信息。卡宁汉认为:“作家所寻求的,以及或多或少被有意愿的读者所发现的,是双方通过接近、近距离接触和委婉得体的方式,所互相理解的东西。”1164也就是说要在真实读者和阅读文本之间保持恰当的距离感和分寸感,使读者和作家能够通过文本这一载体而达到双向互动,读者尊重和理解作者的想法,

11、作者通过传达自己的精神情感而获得一种正向的反馈,从而实现读者和文本、读者和文本作者之间的心灵沟通。其次身体与文本的接触应当是个人化的。这里的个人化并非指抛开同一性而寻找人与人之间阅读的差异性,它强调的是恰当尊重个体阅读间的感知和理解差异,使作者与读者仍保持着相对一致性。由于个体所具有的的审美差异和知识差异,因而读者群体所看到的文本表面有着千奇百怪的区别,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阐释,去领悟作者所要传达的精神内核。卡宁汉非常认同斯蒂芬金提出的心灵感应观点,即在一个具体的时间空间段内写作的作品能够被异地和异时的读者阅读,相当于作者与素昧平生的读者进行了一场远距离的交谈,是读者和作者之间

12、由于心灵感应而获得的相对一致性,这种一致性44美学2023/07是人类所普遍存在的共同性,是在特殊中隐藏的一般。三、“接触性阅读”的情感道德效应卡宁汉意识到“理论”一味地追寻真理,而忽视了文本本身应当是关于人类行为的。正如纳斯鲍姆指出文学是一种道德哲学和阅读理论,也就是把文学也视为理论来进行解读,这样就可以简单理解成由于文学在道德和情感上具备合理性所以重视文学。但是如果仅以理论来看待文学,一些实际的人际接触、人际互动不发生,这样的阅读行为将会是严重受损的,理论的晦涩也会影响文学本身发挥积极的情感道德效应。因此,卡宁汉提出恢复被理论驱逐的人性化阅读,以具备“情感道德效应”的古典阅读范畴来重新规整

13、文本细读范式。必须承认,“阅读实践很难实现理论的自我否定,但当道德-情感的影响效果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设法回归,便会使理论在这些方面的节制感到羞耻”1150,这种回归方式在每一种阅读场景中都是合理的。它将具有教育性、启发性的阅读反馈公之于众,显示出关于道德成熟的归纳。为了更好地彰显文本本身蕴含的情感道德效应,读者应该近距离、恰当得体地接触文本,在得体的阅读原则的规范下,促使身体和文本产生直接的个人化接触,避免理论前见可能造成的误读。“阅读从与身体的亲密关联开始,然后这关联转化为精神和情感与文本的密切接触。”1147这一过程实际类似于知觉现象学家梅洛-庞蒂强调的,身体在世界中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蕴含

14、结构,意识、身体和世界这三者构成了一个相互蕴含不可分割的循环辩证系统。也就是说,整个的阅读行为应当是从视觉感知、触觉体验开始,然后完成内心精神情感与外在文本的交流共鸣。精神和情感是心灵作用的产物,而心灵的生理结构是内嵌于身体之中的,身体接触浸染着人的内心情感涌动或者精神共鸣的基础性作用,这样,当读者进行接触性阅读时,外部的文本与内部的知觉、感性心理才能在“身体接触文本”这一行为中相互交织完成一个互动。从具体展开身体和文本的互动过程来看,先是读者接触文本,然后需要长期亲身投入到引人注目的文本场景中去。在这种阅读模式中,你认真且亲密参与的文本话语浸染你,使你由衷地感受到实际发展场景的文本意义,从而

15、产生个人影响。卡宁汉以詹姆斯的小说使节为例进行说明,小说讲述了中年美国男人斯特莱瑟受查德母亲之托,作为使节去巴黎劝返查德回美国继承家业的故事。詹姆斯为了更好地发挥文本的道德教化效果,他还在文本中设置了非常激烈的欺诈场景,这就要求斯特莱瑟深入挖掘文本的真相。斯特莱瑟在法国乡村偶遇了查德和维奥内夫人,面对这一文本场景,他是对维奥内夫人抱有敌意的。因为此场景展现的是维奥内夫人使查德沉迷于情爱,阻挡了他完成使节任务的步伐。斯特莱瑟作为参与者,也作为观察者、阅读者、理论家,置身其中,感受这对年轻男女的微妙关系。“在任何时候对詹姆斯来说都是一种理解,一个发现、调查和清晰地观看的过程;也是一种发明、虚构、一

16、种对于故事的讲述和诠释过程。他所获取的是充盈的文本内容和充实的道德感。”1151斯特莱瑟需要慢慢沉浸其中,不断反思场景含义的丰富性,反思情感的合理性。他最终肃清了一开始对维奥内夫人的偏见,并且鼓励查德留在巴黎享受生活。卡宁汉认为斯特莱瑟正是在不断的细想、沉思和专注中,受到了文本场景所蕴含的道德和情感冲击,而获得了启发性的感性教育。卡宁汉认为,“走向领悟、意义、真相,是一个缓慢的运动,是一个有变革能力的道德结果。这样看来,与其说读书是仓促的,不如说是犹豫不定的;它需要经过一个努力挖掘的过程;直到最后,没有最终的困惑。这就是指阅读、诠释学、认识论,超越了困惑本身”1153。在文字所上演的场景中,读

17、者从初次接触到最终获得情感道德意义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读者参与并沉浸到文本之中,将文本内化为读者自己的言语。这样在对文本的接收过程中,一些具体行为的意义、一些看不到的情感效果才能被读者吸收。正如亚里斯多德的卡塔西斯说所宣扬的阅读结果一样,通过参与悲剧的高潮和低谷而获得一种道德鼓舞,达到一种自我情感的净化,对读者的情感、道德、精神都有益处4。不过要明确的是,接触性阅读所能获得的情感道德效应并非对所有的读者都是一致的,卡宁汉曾说“它提供的是一种基于阅读道德法则的最私人的体验。”1154只有真诚的探索者,也即为道德遭遇做好了道德准备的读者通过真诚、得体的探索,才能获得文本表面所隐喻的有益因素。读者

18、通过阅读从文本中探求和自身相似性的体验和共鸣性的情感,就像简爱中的小女主人公,在阅读比威克描写的寒冷北风下孤独海鸟的文字时,会联想到自己身为孤儿的不幸,并且与她在姨妈家作为一个并不受欢迎的客人的状态产生共鸣。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她所获得的就是一种理解和体会她自身状态的教育,从而更好地获得一种自我认知。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读者总是不断挖掘自己所需要的特殊内容,从而在阅读的私人空间中形成个人化的观点,这其实是一种感性的启发教育。这些感性的道德情感观点就会转化为读者的知识以及对待生活和社会的价值观,这样在遇到相似的场景时,他们就会默默地和自己的阅读形成比较,从而为其提供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恰切方式。45

19、审美视点“IP 是一种具备黏着度的粉丝群体,可以发展出具有长期生命力的衍生产业链条的文化资源。这种文化资源具有特定主题,本身无法被直接消费,但其一旦通过二次加工获得了物质或非物质的载体,转变为可以被个体消费者直接购买或体验的文化产品,其就能为其所有者带来巨大的收益。”1仙侠 IP 作品的叙事主题是对传统仙、侠两种文化原型的融合与再创造,这符合现代人们对于传统仙、侠想象的期待视野,因此,其有着庞大的粉丝群体。而仙侠 IP 背后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了仙侠 IP 作品的不断创作和影视化改编,且使其出现“扎堆”现象。在网络化、消费化、娱乐化、全球化的时代社会背景下,仙侠 IP 剧一经播出便迅速走红,如花

20、千骨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三千鸦杀等。观看、阅读仙侠 IP 作品成为当代人新的审美实践,仙侠 IP 剧热播的文化现象也值得关注。一、仙侠 IP 作品“扎堆”的危险“仙侠热”文化现象的出现与现代文化工业、文化消费密切相关。仙侠 IP 背后可观的经济收益,快速简单的生产方式,使得近年来仙侠 IP 剧呈现出“扎堆”现象,而其良莠不齐的内容给当代人的价值观念带来了危险。第一重危险是作者、导演、编剧、演员和粉丝的合谋造成的仙、侠文化精神的解体。在泛娱乐化、消费化的社会背景下,文娱产业对文化资源的过度消费和娱乐使得文化中的崇高理性和严肃性不断被消解。尤其是近年来,在仙侠 IP:文化再生产的危险与价值文/陈肸

21、萌摘 要:仙剑奇侠传(一)自 2005 年开播以来,在网络文学、影视行业中掀起的“仙侠热”浪潮,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但在消费化、娱乐化的文化生产方式下,仙侠 IP 作品的创作呈现出同质化、庸俗化的现象。因此,仙侠 IP 作品的广泛传播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本文通过理论结合实例的方法,对“仙侠热”现象背后的“仙”“侠”的审美文化传统和民族情感进行分析,借以发现仙侠 IP 作品的文化艺术价值,引导仙侠 IP 作品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关键词:仙侠 IP;神仙思想;侠义文化;美学精神总地来说,卡宁汉提出反思理论弊端,重新召唤人类主体回归,是在 20 世纪后理论时代的突破性思考。理论仍在不断向前发展,但

22、是读者在经历了理论对世界、语言、文本的颠覆性的破坏之后,必将产生对理论的警惕和质疑,从而去寻求文本中人性化因素的存在,以取得心中的平衡谅解。所以无论接下来的理论如何发展,以及文本场景和小说内容是否会受新发展理论的影响,理论和文本都应当坚持人类的主体地位、中心地位。正如卡宁汉强调构建一种机智得体的阅读范式,就是为了规避理论对人类主体的驱逐,真诚探寻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道德效应,从而使人获得情感教育和道德鼓舞。参考文献:1Valentine,Cunningham.Reading after TheoryM.Oxford:Blackwell,2002.2 伽达默尔.诠释学:真理与方法 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396-397.3 邓智.“理论”反思与文本阅读范式的重建以卡宁汉理论之后的阅读为中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90-95.4 亚里士多德.诗学 M.陈中梅,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63.作者简介:潘俞含,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论。编辑:刘贵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