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天下”的近代歧说--对近代以来几种相关解读的辨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25092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9.8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下”的近代歧说--对近代以来几种相关解读的辨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天下”的近代歧说--对近代以来几种相关解读的辨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天下”的近代歧说--对近代以来几种相关解读的辨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思想战线2023年第5期第49卷沁.5,2023Vol.49“天下的近代歧说对近代以来几种相关解读的辨析王锐摘要:中国传统天下观体现了古人对于内外秩序与理想道德形态的设想,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今天有不少重新审视传统天下观的论著,但要想深化讨论,至少需要明晰传统天下观在近代的命运。晚清以降,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理论传入中国,传统天下观受到了各种各样新的诠释。既有中国知识分子基于近代民族国家形态来反思传统天下观,又有近代日本东洋学家从为日本侵略辩护的角度,刻意扭曲中国传统天下观的内容。而随着一战的结束,一些人士又强调传统天下观有超越近代民族国家的一面,因而值得提倡。但这番看法,似乎并未得到西方汉学家的

2、认可,他们或是认为传统天下观体现了中国文化中“自大”的一面,或是强调中国古代对周边秩序的思考并无传统天下观声称的那般有道义性。辨析近代天下观的种种歧说,可为建立天下观的“正说”提供基础。关键词:天下;儒学普遍主义;梁启超;内藤湖南;矢野仁一;费正清中图分类号:K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78X(2023)05-0117-12 前言晚清以降,各类域外新知随列强的坚船利炮而来,冲击着国人对千历史与时势的认知与判断。时人相信,许多古典的政治概念必须用域外新知进行重新解读,一来彰显其时代“局限性”,二来希图获得政治与文化支配力晕的“承认,免千被判定只能成为必须被时代淘汰的过时之物。而

3、这些近代以来出现过的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概念与政治学说的解读与诠释,在今天亟需进行学理上的辨析,避免将一些在特定历史背景或政治冲突中出现的解读,视为这些概念与学说的本来面,进而遮蔽了人们从更为全面的角度与更为完整的视野来认识它们的可能性。在其中,“天下”这个概念尤其受到关注。这个概念代表着中国古代处理与周边地区关系的长期政治实践积累与理论总结,是古人理解内与外、亲与疏、远与近的重要观念根基。心总体而言,其基本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统治者受命于天,秉承天命君临四方。这既是王朝合法性所在,也是一种审视、批评基金项目: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人文语义学交叉学科培育计划”重大项目“中国传统政冶

4、概念的近代转型研究”阶段性成果(23R WYYX05)作者简介:王锐,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上海,200241)。CD关千对中国古代天下观的研究,比较著名的有s玉柯从“天下”到民族国家:历史中国的认知与实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s渡边信一郎中国古代的王权与天下秩序从H中比较史的视角出发,徐冲译,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最近几年,基千中国与世界局势的变化,一些学者开始从新的角度阐释传统天下观,希望使之成为审视内外新格局的理论。参见赵汀阳天下的正当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年。许纪霖,刘擎主编新天下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不过,这些论

5、述似乎未能过多关注传统天下观在近代的命运,尤其是近代不同的政治与文化势力如何对其进行符合自己诉求的阐释。窃以为只有明晰这些晚近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才能更为完整地思考天下观是否能对今日人们审视内外新格局提供理论参考。否则很容易重复近代以来一些曾经出现过的、或许不那么自洽的论述。本文正是对传统天下观的近代命运进行一番理论的梳理。117 思想战线2023年第5期第49卷心.5,2023Vol.49 某个时期政治状况的标准。天命不是永恒不变的,若统治者失德,则天命会转移,此即“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唐代杜佑说的“夫天生煞人,树君司牧。是以一人治天下,非以天下奉一人,就扼要的说明了天命的复杂内涵。而儒家

6、传统中的“革命论”,即“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也和这一点息息相关。就此而言,传统天下观具有极强的道义性。其次,天下观念包含着一套界定内外秩序及其性质的标准,比如“四海之内,“五服制”与“九州”。这不一定是对地理地貌、疆域版图与地缘政治环境的精确描述,而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界定中国与周边地区关系,明确对待不同地区应采取怎样政策的理论。在具体实践上,它有着很强的灵活性。特别是元清两朝,通过一套颇为复杂的政治与文化制度,以及频繁的贸易往来,将农耕与游牧地区整合到一起,扩大与丰富了中国的内涵,也使内外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复次,中国与四夷总体上并非根据种族或血统来区分,而是以“文化政治”进行界定。所谓“

7、文化政治,凸显的是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政治与文化共同体。这里面的“政治主要指的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幅员辽阔、广土众民的大一统国家的政治制度、政治实践与政治学说。而“文化”,则指的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套伦理规范、价值准则、学术思想。在中国的历史变迁中,“政治”与“文化“密不可分、相互影响,使得“文化”具有极强的政治属性,“政治”显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最后,天下秩序是否能建立与延续,关键在千作为中心的中原王朝的统治质量。它必须做到儒家政治思想中对“治世”的要求:如敬天法祖、经世济民、轻摇薄赋、选贤与能、厚德慎刑、讲信修睦、固守四方等。做到了这些,才能给周边地区树立表率,才能在天下秩序里处千核心位置。

8、在这个意义上,天下的开放性(不以血缘与杀伐为主要内容)与天下的中心性是并存的。天下的中心郡县制王朝,以及作为经济基础的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是天下秩序能否建立起来的关键。只谈开放性而忽略中心性,把天下秩序扭曲成不须建立内部政治秩序、不须加强国防与军事建设,其实是很有问题的。一、天下观与国际法王国维尝言:“自三代至千近世,道出千一而巳。泰西通商以后,西学西政之书输入中国,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乃出千二。光绪中叶,新说渐胜,逮辛亥之变,而中国之政治学术几全为新学所统一矣。”心正如他的敏锐观察,在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及其背后的国际法秩序冲击下,中国传统天下观的内在逻辑与外在实践显得越来越支离破碎、

9、左支右细、难以自洽。因此,就出现了各种对千这个概念的新解读。儒家的天下观背后是一种普遍主义。诚如汪晖教授所论:“为了适应社会变迁对儒学义理和命题的挑战,各代儒者发展了丰富的经学诠释学(从而能够将新的社会关系组织到经学的视野之中),用以在变化的历史情境中维持儒学的万事法地位。可以说,恰恰是维持俏学的普遍适用性的努力本身导致了儒学形态的不断变化。,心因此,面对19世纪靠列强的坚船利炮进入中国的近代西方国际法知识,不少中国士人开始尝试用儒家天下观所缢含的普遍主义思维来理解并消化。1864年,美国传教士丁睦良翻译了其同胞惠顿所著的国际法原理,以万国公法为名出版。书中声称:“万国尚有公法,以统其事,而断

10、其讼焉。或问此公法,既非巾君定,则何自来耶?曰:将诸国交接之事,揆之千情,度之千理,深察公义之大道,便可得其渊源矣。他把国际法视为一种本乎天道人情的至“公”之物。为了使近代国际法秩序更为广泛的在中国心主国维:论政学疏稿,载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4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12页。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上卷第2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737页。关于丁眭良翻译万国公法的详细悄形,参见赖骏楠国际法与晚清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94-124页。美惠顿著:万国公法,美丁睦良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页。118“天下”

11、的近代歧说王锐精英阶层中普及,丁胜良声称中国古代也有类似千近代国际法的规则。他把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交往方式与结盟活动视为中国本土的“国际法”,强调只是由千后世统一之局的出现,所以这一中国式”国际法”遂隐而不彰。因此,他相信借巾挖掘春秋时期的相关史事,可以让中国士人在尊奉近代国际法的问题上更为主动、更为自觉:“今中国执政者,亦谓欧洲大小各国,境壤相接,强弱相维,有似千春秋列国,而考之载籍,觉其事其文其义,亦复与今之公法相印合。故中国亦乐从泰西公法,以与国际交际。”心从历史上看,春秋时期,正是天下观念在各诸侯国贵族之间广为传播、成为共识的时代。彼时,中原与“夷狄“互动频繁,通过各种交往方式,后者

12、也逐渐认同天下观念,以及由其衍生的德治思想,视自己为“华夏”的一份子。通过这一过程,儒家的普遍主义意涵得以凸显出来。而在春秋国际公法的话语里,既然春秋时期的天下观念能够支撑一种具有道德感与规则感的秩序,那么近代西方国际法在丁迎良这样“学贯中西”之人的阐释下,也是具有道德感与规则感的,所以,秉持基千天下观念的儒家普遍主义的士人,也就没有理由不接受近代西方的国际法秩序。事实也正是如此。在戊戌变法前后,确实有不少中国士人十分天真地相信近代国际法的基本原理与春秋公羊学的秩序观颇为相似。他们认为既然春秋所体现的“公理”是具有普世性的,那么近代国际法秩序也同样是普世性的,近代国际法秩序的普及,也就是在为春

13、秋之“公理”的普及创造条件。他们甚至认为西方列强在近代外交活动中常常是以实力作为主要决策依据,这并不能被视为近代国际法秩序本身的缺失,而应理解为近代西方列强也没有完全践行近代国际法的准则。因此,为了体现与近代国际法秩序颇为相似的春秋之“公理”,中国更应主动尊奉近代国际法的准则,为“公理“流行千世间创造条件。从后见之明来看,这样的论述固然继承了儒家的普遍主义,但似乎未能充分意识到,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导致了儒家普遍主义之所以能够成立的基本前提不断崩解。且不说近代列强主导的鸦片贸易对中国民众身心造成的巨大损害,在不平等条约的作用下,洋货倾销至内地而造成农村经济破产、农村秩序解体,大扯农民要么沦为流

14、民,要么进入城市成为早期尤产阶级,这样的场景和儒家思想当中倡导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链之畜,尤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梁惠王上),岂非背道而驰?更有甚者,近代国际法秩序是建立在“文明等级论“基础上的,符合近代西方“文明标准的国家才能适用国际法,像中国这样的非基督教国家,要么属千“半文明“国家,要么属千“野蛮“国家,没有资格享受国际法所蕴含的权利。CD美丁睦良著:中国古世公法论略,汪风藻译,载玉健编西法东渐:外国人与中国法的近代变革,南京:译林出版社,2020年,第93页。日王柯:从“天下”到民族国家:历史中国的认知与实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55

15、59页。从内容上看,晚清以降出现的公理世界观和中国传统的天理世界观之间固然有些许相似的地方,但其差异性同样很明显。公理世界观背后依托的是近代科学所体现出来的实证主义,进而认为自然是人类可以认知并加以控制的对象,并将这种认知与控制视为一种历史的必然进程,由此衍生出现实政治活动当中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关千这一点,参见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上卷第1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70 71页。这样的观点,千戊戌变法前后在湖南十分活跃的唐才常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参见唐才常的各国政教公理总论、公法通义、使学要言等论著。晚清土人之所以认为近代国际法与春秋之“公理颇为相似,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就

16、是他们常将“三代”这一儒家思想中对理想政治秩序的描述,投射到近代西方国家之中,认为后者的政治与社会状况更像是“三代”的景象。而从知识结构上看,以“天下”为代表的儒家普遍主义和“三代”的概念息息相关。因此,“三代”所寄托的地方,很自然的就成为儒家普遍主义能够实践的地方。(这一点承蒙友人高思达君相告,特表谢忱!)当然,从信息获取的角度来看,晚清士人对西方政治与社会状况的认识,在知识来源上其实比较有限。比如说他们觉得美国总统选举类似千尧舜禹禅让,但却似乎不知道美国建国之初,统治者多为奴隶主,并且早期美国政治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保证大富大贵之人能够牢牢掌握政权,不让平民阶层有染指的机会。这些内容,如

17、果按照儒家政治思想来评判的话,大概极有悖于“天地之大德曰生”与“正其谊不谋其利”之旨。关于此,参见美比尔德著美国宪法的经济观,何希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119 思想战线2023年第5期第49卷心.5,2023Vol.49 二、近代民族国家视域下的天下观或许是意识到了近代国际政治的真实内容,戊戌年间的一些士人认为此刻的国际局势并非类似千春秋时期,而是战国时代大国间争霸、杀伐不断的重演。例如晚清大儒俞棍在为孙治让的墨子朋沽作序时就感慨:嗟呼!今天下一大战国也。”心这样的时代意识,到了1900年以后在中国知识分子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此时有不少中国人陆续赴日本留学或从事政治活动,有机

18、会大扯阅读明治时代H本学者译介的近代政治学、法学与历史学著作,对帝国主义、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列强殖民史等知识有了更为深刻且系统的了解,能借此来分析中国所面临的内外困境。基千对近代民族国家形式的认同,他们开始反思,正是由千受到天下观念的影响,才导致中国人的国家意识不是很强烈,难以形成浓厚的救亡图存氛围,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走向衰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典型的例子莫过千梁启超。在撰千清末的新民说里,梁启超批评中国人“知有天下而不知有国家”。其后果,致使”中国之视其国如天下”,认为自己的文化较之四邻有不证自明的优越性。此外,在倘家天下观的作用下,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导致“国家主义遂绝”,使”后人

19、狙一统而忘爱国”。对此,在新民说里,梁启超认为中国政治传统中的大一统实为阻碍中国”进化”之祸首:竞争为进化之母,此义殆既成铁案矣。泰西当希腊列国之时,政学皆称极盛。泊罗马分裂,散为诸国,复成近世之治,以迄于今,皆竞争之明效也。夫列国并立,不竞争则无以自存。其所竞者,非徒在国家也,而兼在个人,非徒在强力也,而尤在德智。分途并趋,人自为战,而进化遂沛然莫之能御此实进步之原动力所由生也。中国惟春秋战国数百年间,分立之运最久,而群治之进,实以彼时为极点。自秦之后,一统局成,而为退化之状者,于余年于今矣,岂有他哉,竞争力销乏使然也。基千这样的认识,梁启超主张为了挽救中国危亡,应大力提倡国家主义。他向国人

20、介绍德国法学家伯伦知理的学说,就是出千这一目的。这背后的逻辑是应将中国改造为与近代西方列强一致的民族国家,如此方能在万国竞争之世里生存。在山自己主导的清末新史学实践里,梁启超秉持经由日本学者译介而来的近代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思想,倡导以“中国殖民史”为主题的历史叙事。因为在他眼里,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是近代世界的历史趋势,符合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原理,中国要想在这样的世界里生存,必须效仿西方列强在19世纪之所为。既然历史学是近代国民教育的重要环节,那么就应在内容上形成与这些政治主张配套的内容。比如梁启超本人就写了一篇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他将明代以降移民东南亚的华侨视为中国的殖民者”,主张应表彰他们的事

21、迹。梁启超向往着“自今巳往吾国犹有能扩张其帝国主义以对外之一日”,认为列强殖民,莫不以政府之力直接间接奖励之”,这一点值得中国借鉴少此外,他将汉代的张赛与班超也描述成类似千近代西方殖民者的形象,感慨:“今日五大洲无复可以容我民族膨胀之余地,其然耶?岂其然耶?勿征诸远,即张、班二杰所留纪念之一大地,犹足以当欧洲一强国而有余也。”之所以这样看待古人,是因为在梁启超眼里,“夫以文明国而统治野蛮国之土地,此天演上应享有之权利也,以文明国而开通野蛮国之人民,又伦理上应尽之责任也。中国以文明鼻祖闻千天下,而数千年来怀抱此思想者,仅有一二人,是中国之辱也”。CD孙治让:墨子佣沽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

22、年,俞序第1页。梁启超:新民说,台北:文景书局,2011年,第27页、第28页。梁启超:新民说,台北:文景书局,2011年,第7374页。梁启超: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载吴松等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第4集,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058页。梁启超:张博望、班定远合传,载吴松等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第4集,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031页、第2021页。120“天下”的近代歧说王锐相似的,蒋智由也认为殖民扩张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中国亦不能自外于此。他说:夫使我人种而果能于殖民之处发达文化而建新国,则直于中国外,可得无数之新中国,而全地球将为我人种之所占尽。此固非虚言也。不然万

23、物竞争,劣弱者退,他人种之适于殖民者出,而我人种将遂为其所挤,至欲保其今日所有之地、残留其根祗而不可得,其危险为何如焉。夫进则全地球尽为我中国人所有,而退则全地球至无我中国人,两者间之祸福相去悬殊,而将不得不择而处其一也。叩很明显,虽然在对世界形势的分析上,梁启超与蒋智由比洋务运动时期的官绅要深刻、细致得多,并且也抓住了19世纪西方列强进行海外殖民扩张的行动逻辑,但由千知识结构上的原因,他们其实比较缺乏一种反思、批判19世纪由列强主导的世界体系的视野,更不会通过分析全球政治力扯的变化来寻找替代这一体系的可能性,而将这样的体系视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强调中国要想摆脱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的困境,需要走一

24、遍近代西方列强走过的路。所以他们或是感慨中国古代为何没有类似千西方近代史上的殖民活动,或是担忧未来世界各地都被西方列强(包括日本)瓜分完毕了,留给中国的外溢空间所剩无儿。在他们此刻的视野里,传统天下观有碍千国人形成近代国家主义思想,所以需要被批判,但他们在轻而易举地抛弃了传统天下观之后,换来的却是那些让中国饱受其害的思想学说。尤有近者,如果说传统天下观搭配的是储家强调”均”与“平”的民本思想,那么为了提倡国家主义,梁启超认为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还比较弱小的情形下,不宜多谈社会主义,认为中国社会没有类似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内部那样的剥削与压迫,中国国内的阶级矛盾并不尖锐,所以应大力扶持中国的民族

25、资本主义,让他们能够全力以赴对抗外国资本对中国经济的侵蚀。三、“世界主义“视域下的天下观梁启超自言他的思想经常会发生变化,这其实要分两方面来看。一方面,由千长期参与政治活动,随着具体政治形势与权力分野的变化,为了让自己所属的政治团体实现利益最大化,他的政治主张自然会经常变化,这在民初政坛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另一方面,梁启超的主张之所以会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所参照或借用的域外思想及其实践发生了变化。一战之后,目睹欧洲各国因战争而造成的满目疮痪,在中国即将派代表团参加巴黎和会前夕,梁启超一改往H立场,开始宣扬中国传统天下观如何有价值。他认为:“我国人向来不认国家为人类最高团体,而谓必须有更高级

26、之团体焉,为一切国家所宗主,是即所谓天下也。换言之,则我中国人之思想,谓政治之为物,非以一国之安宁幸福为究竟目的,而实以人类全休之安宁幸福为究竟目的。(2)从欧洲考察回来之后,更坚定了梁启超弘扬中国传统的决心。他认为当前的文化建设重点是拿西洋的文明,来扩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来成一种新文明。其言下之意,中国传统可以补救西方文明出现的偏差。而在应梁启超等人邀请来华讲学的罗素眼里,中国有重视和平的传统。他说:“如果世界上哪个国家可以说是如此之骄傲,以至于不屑千打仗的话,这个国家就是中国。”“假如中国人愿意,他们就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民族。但是他们只想自由自在,而不愿

27、统治别人。”英国大哲学家的这番认可,无疑让梁启超更觉得中国传统天下观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在撰写千1922年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中,梁启超进一步宣称:“我国先哲言政治,皆以心蒋智由:我殖民地之不发生文化何欤,载王敏红等编注蒋智由全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618页。梁启超:国际同盟与中国,载夏晓红辑饮冰室合集集外文中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43页。梁启超:欧游心影录,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49页。法罗素:中西文化的比较,载戴玉庆译罗素自选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77页。121 思想战线2023年第5期第49卷心.5,2023Vol.49 天下

28、为对象,此百家所同也。天下云者,即人类全体之谓,当时所谓全体者未必即为全体,固无待言。但其骰的常向于其所知之人类全体以行,而不以一部分自画。此即世界主义之真精神也。CD他又说,在先秦政治思想中,“盖谓国家观念,仅为据乱时所宜有;据乱云者,谓根据其时之乱世为出发点而施之以治也。治之目的在平天下,故渐进则由乱而升至千平;更进则为太平,太犹大也。太平之世,非惟无复国家之存,抑无复种族之见存”。梁启超的本意,或许是借着回应西方资本主义文明遭遇困局的时机来彰显中国传统的某些“优越性”。但如果只单独说中国传统天下观类似“世界主义”,其实遮蔽了中国传统天下观背后实现儒学普遍主义的强烈诉求。因为实现这种普遍主

29、义,必须将懦家学说奉为政权主导意识形态,并根据这套学说在典章制度、人才选拔、社会经济、人伦H用等方面有所建树。中国传统天下观要想得以实践,前提是将被视为天下中心的中国按照儒家对于良政的标准建设好,然后才有可能将儒家思想辐射千四方,纳四方于儒家式的等差秩序之中。而在晚清以来,恰恰是在这一点上难以实现,所以才导致传统天下观日渐式微。进一步而言,“维师尚父,时维鹰扬,”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些古典诗歌中透露的尚武之风与保家卫国之志,同样是中国民族文化心理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是不顾及这些而片面主张中国传统有重视和平、避免纷争的“世界主义”,那么很容易就被曲解成中国没有重视国土安全与抵御

30、外敌的传统,只要能张扬符号化的中国传统,那么谁都可以占取中国,并且以避免大规模兵戈之争为理由来污名化中国民众的抵抗。这并非在深文周纳。正当梁启超在欧战之后阐扬中国传统之时,近代日本东洋学代表人物内藤湖南发表了一篇名为作为中国人观的中国将来观及其批评的文章。他根据自己的历史观与政治立场,认为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中国人政治能力不断下降的历史,与此同时,中国的“文化”却仍有值得保存的地方。因此,“中国国民向来所实行的政治经济方式,说到底巳经没有发展的前途,因此有可能,这些人应当要接受其他国民的管理,与其他国民相协作来营造其文化生活。更有甚者,内藤还替中国人想出了一套分工之道:“这条道路,是由其他国民来代

31、为管理中国人最不适合的政治经济工作,而中国国民本身则致力千完成高等的文化,也就是完成作为趣味性产物的艺术。很明显,如果只谈传统天下观类似“世界主义”,而不谈传统天下观得以成立的政治与经济前提,那么内藤湖南式的中国论述很可能就会不断出现。毕竟,内藤湖南这篇文章就是针对梁启超在华盛顿会议之后发表的一篇政论而写的。梁启超认为中国面对列强环伺的局面应该发奋图强,而内藤却颇为狡黏地指出梁启超“思想之中其实含有矛盾之处”。因为既然梁启超屡屡强询中华文明类乎“世界主义”,那么“梁氏一方面主张,中国国民事业不能不合乎中国国民性但另一方面却是“中国国民虽有世界主义之理想,近年却以国家主义进行改造,因此而归千失败

32、。因此,在内藤看来,梁启超思想的矛盾之处就在千“其议论时而似乎以国民性为主,信仰由国民本能而来的惯性的绝对强大;时而似乎又相信自己的努力足以改变这种惯性。所以说,梁启超本想在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笼罩下为中国传统争取一席之地,但其论述转手就成为侵略者强调其侵华正当性的佐证。内藤湖南的这套论述,是建立在所谓“文化主义”与“中国文化中心转移说”之上的。他CD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2022年,第245页。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2022年,第246页。日内藤湖南:作为中国人观的中国将来观及其批评,载林晓光译东洋文化史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57页。日

33、内藤湖南:作为中国人观的中国将来观及其批评,载林晓光译东洋文化史研究,上海:复且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57页。日内藤湖南:作为中国人观的中国将来观及其批评,载林晓光译东洋文化史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51页、第152页。122“天下”的近代歧说王锐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在国家组织上的显著特征,就在千其为文化主义。”心而近代以来,为了追求富强,中国走上“法治主义”一即建立起现代政治制度与军事制度的道路,这是有问题的。基于此,内藤湖南给中国开出这样的良方:没有工业,不富强,然后在政治上也几乎没有优点,在中华民族的这种一无所有中,却反而令今天的世界预感到了一种永久性。这不能

34、不说是漫长历史的结果。中国倘若果真要觉醒起来,回归到本来的中国,就必须抛弃数十年来泥足深陷的富强欲望,保全其文化,思考如何发展对于弊害的免疫性。毋庸多言,只要对近代日本的对华战略意图稍有了解,就不难看出,如果中国真变成了内藤湖南所设想的那样,面对H本持续不断的侵略企图,其结杲将会是怎样。事实上,内藤对此也不讳言。他认为,由千传统天下观的影响,中国文化不以具体的边界为界限,而是不断地发展、移动。与中国文化中心转移到长江流域相似,到了近代,中国文化的中心就移动到了日本。因此,他宣称:文化中心的移动是不问国民的区域如何而前进的。对于接受中国文化决不晚于广东等地的日本,现在正在成为东洋文化的中心,日本

35、文化对于中国文化将成为一大势力,乃当然的事理。日本现在是比中国更好的强国,中国人对于日本的兴盛却用一种猜疑的眼光来看。可是假使日本与中国因某种关系在政治上形成一个国家,文化中心移至日本,此时日本人将在中国的政治上或社会上展开其活动,中国人恐怕不会以为是特别奇怪的现象吧。内藤湖南的这些论述,体现了清末民初日本政学两界常用的一种话术:当从日本的国家利益出发思考对华政策时,日本经常秉持以近代民族国家为单位的国际法原理,并效仿19世纪西方列强之所为,思考如何通过侵略中国来实现日本国家利益最大化,使日本能成为东亚霸主,进而与欧美列强抗衡。在这一过程中,H本其实是将中国视为作为国际法意识形态基础的“文明等

36、级论”中的“半文明“国家,认为作为“文明“国家的日本侵略中国实属天经地义,中国应成为日本的原料获取地、廉价劳动力获取地与商品倾销地。由此衍生的,就是日本政学精英按照“孟德斯鸠黑格尔”式的东方论述来描述中国,认为中国历史是停滞的、落后的,作为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接轨的东亚“先进国B本有充分的理由来支配与占领中国。在这样的视野里,日本对标的对象主要是美国在中南美洲所采取的门罗主义”,称自己的行为是“亚洲门罗主义”,或者用一个更为“古典”的名字“大亚洲主义”。但在对待中国时,为了让中国精英阶层接受日本的支配地位,日本政学两界经常将中国传统天下观重新包装组合,把日本侵略中国“解释”为基千“同文同种之谊的

37、互帮互助。他们向中国精英阶层宣称,中国文化是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国界”的,日本之千中国,同样是为了“振兴”中国文化,中国精英阶层应坦然接受中国文化的中心转移至日本这一事实。而中国要想保存自己的文化传统,就应避免沾染上近代民族国家的元素,使“纯粹的中国文化能够长存世间。此外,虽然近代H本的国粹主义明显是受到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影响,并且承担着替H本对外扩张背书的任务,但在向中国精英阶层强调中国的“国粹”时,日本学者经常把一些静止的、本质主义的、与近代救亡图存运动相反的元素视为中国国粹,将保存中国国粹与实现救亡图存对立起来,暗示一旦中国开启救亡图存的进程,就是在背离中国的“国粹。尽管在日本人眼里,这些

38、所谓的中国国粹恰恰可以证明中国人是落后而愚昧的。总之,中国传统天下观被内藤湖南式的论述扭曲为近代中国不应实现救亡图存的“理由“。心日内藤湖南:回归中国,载林晓光译东洋文化史研究,上海:复且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68页。日内藤湖南:回归中国,载林晓光译东洋文化史研究,上海:复且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70页。日内藤湖南:论东洋文化中心的移动,载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资料编译组编译外国资产阶级是怎样看待中国历史的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4页。今日大众文化里常见的所谓“中华文化在日本”的论调,就是从这样的意识形态话语里衍生而来的。123 思想战线2023年第5期第49卷心.

39、5,2023Vol.49 四、被近代殖民主义扭曲的天下观如果说内藤湖南的论述还披着“替中国着想”的外衣的话,那么在长期致力千满蒙研究的矢野仁一那里,由千日本侵略中国的企图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因此需要更为直接地将内藤湖南论述里所蕴含的底色给说出来。在出版于1927年的近代支那论里,他将中国传统天下观解读为“中国无国境,:中国人认为:全世界各个地区,尽管文化发展程度有所不同,却都是以中国为中心并归服于中国的。又如“天下呀,“四海呀等等,也都意味着中国人认为凡天之所覆、地之所栽,都是由“天”所支配的,也就是由“受命于天而主四海”的中国天子所支配的从理论上讲,中国是一个“中国即世界、世界即中国”的世界帝

40、国,全世界都是中国的天衣无缝的领土。既是这样,自然就不会有什么国境了今天的中国仍然是理论上没有国境的国家。也就是说,从前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帝国,它的天衣无缝的领土未曾遭受到有国境的势力压迫,它在那个时代的盛名令誉,到今天仍然像幻影一样存在着。在这里,矢野仁一俨然是在逆练”中国的传统天下观。正如前面提到的,传统天下观是中国古人思考内外秩序及其性质的理论,它固然和近代民族国家之间的交往方式有所差别,但绝非像矢野所描述的那般虚无镖渺、纯属空想。在传统天下观那里,属千郡县制模式的统治核心区(也是农耕文明区)、属千羁糜制度的边疆地区、属千藩属国的地区,是有较为明确界定标准的。对中原王朝而言,对待统治核心区

41、与边疆地区往往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理模式。对待藩属国则秉持“以不治治之”的原则,只要能保证这些区域的和平与稳定,以及与中原王朝之间的朝贡关系,中原王朝不会过多干预后者内政。这体现一套具有差序格局的内外秩序。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建设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尤其是清代继承并发扬传统天下观而形成的版图范围里展开的。而在矢野的论述里,这套复杂的内外秩序被简化为“没有国境”,其目的就是想表明”中国”的范围不应如此广大,中国传统天下观所蕴含的秩序原理不能成为当下中国版图范围的依据。如此一来,便可替日本侵略中国边疆地区进行意识形态辩护。所以矢野亳不隐瞒地说:“中国的命运,是必然要逐渐被压迫到自力所能维持的真正的国境

42、线上,此点已很明显。而且只有逐渐被压迫到真正的国境线上,中国才有希望完成自己的国家组织。,(2)不难看到,矢野认为中国的版图需要局限千“真正的国境线”,而什么叫“真正的国境线,则需由他这样为日本对外侵略作辩护的学者来定义。文中的压迫”一词,更是直言不讳的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意图。因为就当时的东亚局势而言,最不忘压迫”中国版图的,不正是日本么。华盛顿会议之后,有感千英美对日本的挤压,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者开始鼓吹要摆脱由美国主导的华盛顿会议规定的各国势力范围,反复强调满蒙地区对日本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既视其为保证日本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又视其为控制全中国的前哨。以矢野仁一为代表的近代日本满蒙研究,很

43、大程度上就是在为日本占领满蒙地区寻找历史依据。除了曲解中国传统天下观,矢野还声称日俄战争中日军仗义兴兵”,在东北击败了沙皇俄国,因此有理由替早已无法控制东北地区的清政府管理该地。让人感到拧巴的是,不仅近代日本东洋学如此这般论述中国,抗战期间一些投靠日本人的中国政治精英也在随声附和。华北著名汉奸缪斌的“新民主义”就宣称:“我们的治国之道,不是根据权力主义的,而是根据道德主义的。”“从新民主义的立场上来讲,认为天下的人CD日矢野仁一:中国无国境论,载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资料编译组编译外国资产阶级是怎样看待中国历史的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162页、第164页。日矢野仁一:中国无国

44、境论,载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资料编译组编译外国资产阶级是怎样看待中国历史的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164页。日江口圭一著:日本十五年侵略战争史,杨栋梁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5 20页。日矢野仁一:论满洲非中国领土,载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资料编译组编译外国资产阶级是怎样看待中国历史的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169页。124 民都是圆顶方踵的人类,普天之下都是弟兄。CD他煞有介事地说道:“天下”的近代歧说王锐我们新民主义主张用文化使天下之民化为一民,同时使天下之土化为一土。因为土地是天下之公物,也不是某某国家可得而私有的。可是人不能离开土地而

45、生,所以为生存也不能不有私有的土地。可是这个私有的土地,要有德者才能享受土地的利益。假使没有德,虽然有了很大的土地,也不能保持住的所以新民主义的国土观念,是以“有德者有此土”为原则。天下之土,假使有德者居住,不过一土而分国治,就绝不会发生国际间的斗争的。这番话虽然看上去冠冕堂皇,但在缪斌笔下,所谓“有德者”指的就是日本,因为日本在搞“王道主义。基千此,他声称要建立B华满之联盟”,进而形成“大亚细亚联盟”,实现所谓“王道之天下。缪斌用这种披着古典外衣的意识形态话语,来对抗他眼里与中国传统并不相符的“民族主义”思潮。由此可见,在近代中国,包括天下观在内的中国传统学说,一旦不能与救亡图存运动相结合,

46、成为促进救亡图存与大众民主的因素,那么很可能并不会简单成为列文森所谓的“博物馆”里的珍藏品,而是会被本着近代帝国主义殖民扩张原理来侵略中国的外部力扯扭曲,用一种去历史的、高度抽象的、符号化的处理方式,将中国传统变成旨在文饰、美化其侵略活动的意识形态话语。不能否认,H本自从明末起,就一直有着称雄东亚的企图,不过近代以来H本对中国的侵略,尤论是动机还是手段,其实都是高度“现代”的,属千全球范围内帝国主义与法西斯主义势力的一部分(比如细菌战与大屠杀)。但与日本军国主义合作的学者,以及投靠日本人的中国精英,则将这种高度“现代”的侵略活动装扮得古色古香。在他们那里,传统天下观是无主体的、不具备生动内涵的

47、、丧失道义性的符号,可以安插进近代日本的殖民主义意识形态话语里。但对今人而言,究竟是从历史动态过程中把握天下观的丰富内涵,还是将符号等同千实质,把道义性矮化为慕强心理,是很值得人们深思的一个问题。五、早期海外中国学对中国传统天下观的解读除了近代日本东洋学,近代西方汉学话语里对千中国传统天下观的解释也值得予以注意。相比千近代H本东洋学热衷千从话语层面解构、扭曲、逆练”中国传统天下观,近代西方汉学似乎更着眼千强调中国传统天下观并非如中国典籍中记载的那样“好”。作为西方中国近代史研究基本范式的重要奠基者之一,曾在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任职多年的马士认为中国传统天下观主要是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的产物:中国的东

48、边是汪洋大海,中国的西边是高山戈壁,这让中国有了“天然屏障可以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免受外部文明的影响。因此,“这个远东文化的创造者,既被隔绝了同其他各大文明中心的畅通无阻的交流,而所有东方其他各地又都求取它的道义上和政治上的支持,这就无怪后来欧洲人也从海道而来谋求同中国进行交往时,中国要把他们看作是劣等人和野蛮人了。或许是在中国海关任职期间亲眼目睹了晚清中国因国势衰微而显现的各种窘态,中国传统天下观在马士眼里,不过是因地理隔绝而造成的中国人自大心理的表现罢了。马士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对后来成为美国汉学掌门人的费正清影响极大。在著名的美国与少缪斌:由新民主义批判三民主义,载高军等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

49、料选辑下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68页。缪斌:由新民主义批判三民主义,载高军等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选辑下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69 370页。缪斌:新民主义,载高军等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选辑下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60页。美马士,廊亨利著:远东国际关系史,姚曾庥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第11页。邵循正认为,从近代列强殖民东亚的历史进程来看,在采取殖民手段之初,彼辈往往先从舆论上展开宣传,强调基于天下秩序而形成的中国与周边地区政权的关系有名无实。他说:“朝鲜问题发生之始,日使森有礼即利用总署答词之语病,强指中国在鲜

50、之宗主权为空名。英于缅甸,法于越南,皆袭用此手段。盖必能出言如循环,然后能用兵如刺輩。”参见邵循正中法越南关系始末,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849页。125 思想战线2023年第5期第49卷心.5,2023Vol.49 中国一书里,费正清这样论述中国传统天下观,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朝贡体系:对于西方列强强加于中华帝国的不平等条约,如果要了解其单方面的和不平等的性质,我们就必须回顾一下中国首先强加于西方来客的古老朝贡制度。这个古老的中国制度,也同取代它的条约体系一样,是不平等的。朝贡制度是儒家主张用于对外事务的一种办法,根据他们的主张,中国君王行使政治权力是有伦理依据的。正如仁君之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