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增强体质”与“享受乐趣”的内在关联与协同策略.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24859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增强体质”与“享受乐趣”的内在关联与协同策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增强体质”与“享受乐趣”的内在关联与协同策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体育教学/2023年第7期P8体育教学专题特约学习二十大精神 促进学校体育改革PROJECT AND SPECIAL ARRANGEMENT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四位一体”的学校体育目标既指向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也具有严谨的内在逻辑性,这其中“享受乐趣”与“增强体质”就存在彼此依存的关系,但在具体实践中二者又经常出现一定的矛盾,因此必须深入分析,准确把握,才能更合理、更高效地推进学校体育改革。一、“增强体质”与“享受乐趣”的内在关联增强青少年体

2、质既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综合素质的具体要求,一直以来都是学校体育工作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质的增长必须以一定的运动负荷为前提,因此通常将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平均心率作为评价一堂课的重要指标,大多数教师也会在每节体育课上安排一些体能练习内容,其目的正是追求运动负荷的累积效应,实现超量恢复,促进体质增长。但无论如何,单纯依赖课堂教学恐难以达到运动负荷要求,毕竟每节课4045分钟,除去必要的课堂组织、准备活动、示范纠错等教学活动所占时间,如果再考虑大班容量与体育场地器材资源紧张等因素,每名学生的练习时间和负荷强度都是非常有限的,若要有效增强体质,学生必须利用课外时间,

3、长期、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增加“主动运动”时间2。实现“主动运动”的根本途径是促使青少年养成体育锻炼习惯,而体育锻炼习惯又不同于动作习惯,并非一旦养成就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自动化行为模式,无论在形成还是保持过程中,都需要恒心和毅力不断克服自身的惰性和环境的阻碍,即锻炼者应具有坚定的运动信念3。已有研究指出,运动信念的建立是从个体需要动机出发,通过特定行为实践,获得深刻的认知体验,最终形成对于某种观点的确信与坚持。传统观念认为,支撑体育锻炼习惯的运动信念,正是锻炼者从运动健身的动机出发,在体育实践中逐步深化体育运动具有增强体质、促进健康重要价值的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基于这一观点,在学校体育教学工

4、作中,总是试图激发学生的体育健身动机,建立牢固的运动健身信念,进而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但是传统观念忽视了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因素并非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多样的、动态的,不同年龄段、不同对象的锻炼动机是有差异的,青少年儿童锻炼动机的首要因素并非是运动健身,而是享受运动乐趣,这也就决定了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必须立足于享受运动乐趣的动机,进而增加主动运动时间,进而促进学生体质增长4。二、“增强体质”与“享受乐趣”的实践困惑青少年儿童感受运动乐趣的方式存在年龄差异。少年儿童早期主要是通过身体活动满足好奇心,体验由运动引起的兴奋和愉快感;初中生和高中生则关注于提高技能,进行自己擅长的运动带来积极性情感体

5、验。因此,从建立学生运动愉悦信念并促进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角度出发,在儿童时期即小学阶段,体育课程应安排多样化的身体活动,充分满足学生好奇多动的需要;在初中阶段,应专注于运动项目选择与规范运动技能的学习;在高中阶段,应着力提升运动技能水平并参与自己擅长的体育比赛。传统体育教学将青少年体育学习的直接动机理解为追求体质健康,忽视享受运动乐趣的需要,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身体素质练习课、体能训练课较多,甚至是为体质健康达标测试而教,为体育中考而学,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学生感受不到运动参与的乐趣,被动学习,只要是测试通过,很少再主动参与运动,更无法养成体育锻炼习惯,而这种体质锻炼的“增强体质”与“享受乐趣

6、”的内在关联与协同策略文/陈秋寰 彭小伟摘 要:“增强体质”是长期以来众所周知的学校体育目标,而“享受乐趣”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位一体”学校体育的首位目标,两者之间既有内在关联,又有一定区别,本文针对“增强体质”与“享受乐趣”之间的内在联系、实践困惑与协同策略这一重要话题进行探讨。关键词:增强体质;享受乐趣;内在关联;协同策略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3)07-0008-02体育教学/2023年第7期P9PROJECT AND SPECIAL ARRANGEMENT体育教学专题特约学习二十大精神 促进学校体育改革短期效应自然也无法延续。

7、吕昌民等学者曾对用初中阶段与高中阶段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六年间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呈现倒“V”形,顶点在初三临近体育中考阶段5。即使是运动技能教学设计,也没有充分考虑青少年儿童感受运动乐趣的基本规律,造成诸多问题。例如,在本应该安排游戏活动的小学低年级,却没有做好运动项目的游戏化设计,正规的运动技术要求、标准的体育场地器材超出了儿童的认知能力与身体条件,学生“敬而远之”,甚至出现了“爱体育不爱体育课”的奇怪现象6。在应该掌握提升运动技能的初中阶段,却因为教学内容编排支离破碎、教学形式“去情境化”,导致运动技能教学“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最终出现学生“十二年学不会一项运动技能”

8、,自然毫无掌握运动技能的成就感与乐趣可言7。在追求运动技能专项学习与竞赛的高中阶段,却因无“一技之长”,也缺少多层次的、人人参与的体育竞赛体系,不能充分展示自身技能、体悟项目魅力、感受队友支持,享受运动乐趣自然成了“空中楼阁”,凡此种种,都会制约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降低主动运动时间,也间接影响了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三、“增强体质”与“享受乐趣”的协同策略真正长久地、稳定地增强学生体质必须以学生享受运动乐趣为前提,这也决定了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必须尽可能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技能水平学生参与运动学习的内在需求,科学施策,则有望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一是坚决落实课程标准。关于课程内容的整体设计,义务教

9、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安排课程教学内容,体现保证基础、重视多样、关注融合、强调运用等理念8。比如水平一专门设置基本运动技能的课程内容,通过游戏化教学、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练,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水平二开始增设专项运动技能培养目标,主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六类专项运动技能中各选择至少1个运动项目进行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比赛当中,感受运动乐趣。水平三加强学生运动项目学练,了解比赛规则并能在比赛中进行运动技能的应用,逐步形成运动乐趣;水平四形成对所学运动项目的兴趣与爱好,重点发展专项运动技

10、能,了解运动项目相关原理、历史和文化,通过所学知识与技能可以分析部分体育问题。结构化的体育课程内容设计,更加符合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内在动机,更充分地感受运动乐趣,更有利于形成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也更有可能在运动技能学练中增强自身体质,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二是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传统的行政班教学组织形式在课堂活动的内容选择、练习时间、负荷强度等多个方面都已无法充分满足享受运动乐趣、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通过走班制、专项体育课、“一校一品”等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提升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水平、不同年龄段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选择性与自由度,增加了运动技能学习的获得感与成就感。走班制、专项体育课

11、、“一校一品”等形式是在学校体育改革实践探索中不断发展、成熟、推广开来,如北京市“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项目由最开始38所学校到现在遍地开花、百花齐放,受到了学生、教师、学校的充分认可。其次,专项体育课、“一校一品”等形式也是落实学校体育目标的突破口,因为运动技能学习本身具有“一项多能”特征,真正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的过程需要学生身体、技能、心理的全面参与,以运动技能学习的成就感提升自我效能感,强化锻炼动机,增强身体素质。三是建立体育竞赛制度。体育竞赛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形式和重要手段,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对促进体育运动普及与运动技能水平提高,推动学校体育发展具有关键作用9。第一,

12、体育竞赛体系可以考虑针对普通学生的班级、年级、学校、校际建设四级联赛制度。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分学段、跨区域的四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校内比赛、周末组织校际比赛。校内建设班级、年级、学校三级联赛制度、落实人人参与的常态化竞赛机制、提升学生运动的参与感、认同感、获得感。校际之间进行区域联动,协同发展。第二,举办人人参与的运动项目趣味化全员运动会。与中小学传统的田径运动会相比,项目种类增加,竞技项目难度降低,参与人数增加,趣味性增强。第三,增加校内体育俱乐部和体育社会组织之间的邀请赛等。建立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协同发展,使学校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和提升运动技能水平,开阔学生眼界;体育社会组织进校园弥补学校体育师资,也为学校提供各种优质体育服务,形成双赢局面。参考文献:1习近平.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EB/OL.2018-09-10.http:/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EB/OL.2022-03-25.http:/ 430079)(E-mail:)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