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AGIL模型下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24782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4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AGIL模型下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AGIL模型下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AGIL模型下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摘要 志愿服务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对社会发展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以AGIL系统模型为框架,针对外部系统适应前提、目标达成基本保障、整合内部关键要素、维持支撑体系四大子系统层面进行分析,指出当前仍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摆脱困境的出路在于聚焦高校资源,夯实专业适应;明确服务需求,制定目标导向;党建引领赋能,协同要素整合;系统优化维模,巩固体系建设,以此促进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模型持续演进升级,实现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战略最优化。关 键 词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AGIL系统模型;乡村振兴基金项目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民办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研究课题“基于AG

2、IL模型民办高校党建与乡村振兴的融合研究”(2022MBGJ062);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党建引领下民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实践研究”(2021GXSZ130);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民办高校同心圆校地党建共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2022JKDJ107)。作者简介 韩露,广州南方学院商学院副教授。陈淑仪,广州南方学院商学院学生。李慧,广州南方学院商学院学生。、引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认识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点,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

3、作的总抓手,1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历史任务。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高校青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以志愿组织为主的社会力量是承接社会建设重任,对接社会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依托和着力点。现阶段,我国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的领域逐渐多元化,乡村振兴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渗透融合,要立足于新时期新的历史定位,将青年大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到乡村实践中,围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提供农业农村发展所需的理念、知识、技术和精神支持,做好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工作,打造强有力的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队,并健全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不断

4、探寻优化路径,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同向共行,对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论党的二十大精神视野下共青团历史经验的再认知AGIL模型下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究韩露陈淑仪李慧第 33 卷第 4 期2023 年 7 月Vol.33,No.4Jul.2023YOUTH DEVELOPMENT FORUM-81青年发展论坛2023.4二、AGIL系统模型下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的应用分析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于20世纪40年代创建了社会结构功能主义。该理论认为社会系统都存在实现四种功能的子系统,分别是:适应功能(Adap-tion)、目标达成功

5、能(Goal Attainment)、整合功能(Integration)以及潜在模式维持功能(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2四个主要的子系统构成了一个互补的整体,旨在维持整个操作系统的动态平衡,解决子系统之间的冲突,不断满足系统的内部和外部功能要求。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涉及资源获取、目标导向、要素整合、模式维持等方面,符合AGIL理论所建构的系统模式,四个子系统良好运作得以构成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这一复杂完整的总体系统,能够实现系统内各要素耦合联动从而高效运作,最终更好实现乡村振兴总方针。3图1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的AGIL模型(一)适应:

6、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前提”在AGIL模型中,适应是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先决条件。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项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部署,其贯彻落实涉及各地方高校、周边村镇、教师、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平台、政策制度与乡土文化等诸多外部因素,故而完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的外部系统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高校志愿服务团队只有在具备适应外在环境需要的能力时,才能获得相应的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下,我国有明确的政策与法律助力乡村振兴发展:2021年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4立足于政策背景,各

7、高校青年志愿乡村振兴服务组织可在与外部环境持续的良性互动中获取发展所需的各类资源5,通过聚焦周边村镇资源,以各区域内一所或若干所重点建设高等院校的青年志愿服务乡村建设特色品牌为核心,形成相关志愿服务在各个乡村振兴点的集群,通过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服务资源集中化。而且,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组织需构建政府、学校、企业、村镇等层面的共融体系,以相关扶持政策为依托,立足于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的发展布局,适应不同地区村镇的发展需求,从中汲取助力乡村振兴壮大的基本成长要素,以此匹配合理的乡村志愿组织结构。加之,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立足于周边村镇因地制宜的发展战略,助力地方经济消费升级,以专业优势助推产

8、业赋能,可达到组织团队专业化的良好效果。可见,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能从法律、政策、周边村镇等社会环境中获取各类资源,通过集聚各高校的志愿服务资源,分-82散式地覆盖周边村镇,因地制宜地适应不同村镇所需要的服务,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此构建合理的组织结构,匹配专业的组织团队,从而满足高校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所需要的适应要素与前提条件。(二)目标达成: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夯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保障”在AGIL模型中,目标实现即根据内外部环境的要求制定发展目标,关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改进系统资源的使用以促进目标的实现过程,从而指导外部系统的发展,保证系统的整体功能。换言之,外部系统必须以

9、目标为导向,并调动系统的内部能量,集中力量以实现系统目标。在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团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中,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点带动周边村镇实现全方面振兴是长期的远景目标,依托周边村镇的特色产业、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实现优化升级是近期的具体目标。首先,青年志愿服务团队应以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为旨归,将周边村镇进行目标分解与科学分化,形成一致合力,以此实现服务目标精细化。其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涌现出一批具有新时代影响力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庄,这些成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一定的经验。青年志愿服务组织需坚持“理论+实践”双管齐下,要求志愿者加强自身管理,保持志愿形象,时刻牢记志愿者身

10、份,注重提升高校青年志愿者综合素质,让高校青年志愿者在投身乡村振兴、疫情防控、高质量发展等中心工作上勇担责任、苦干实干,真正沉入基层一线中,实现服务质量规范化,同时完善志愿者管理工作方案,为周边村镇发展输送应用型人才。再者,面对不同周边村镇的发展情况,应依据不同的服务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精准对点,形成周边村镇服务点与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示范线形成共联、层递推进的战略部署,从而构建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的青年志愿服务乡村振兴体系。因此,目标达成是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乡村振兴体系的基础保障,通过将远景目标与具体可实施的目标进行科学分化,参考示范村庄的先进模式与管理策略,以村镇需求引导青年志愿者参与,

11、以此提供差异化服务,发挥组织优势,提升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团队的综合素质,以实现服务目标、质量与需求的协同化。(三)整合: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强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要素”在AGIL模型中,整合是系统内部发挥不同功能的各子系统通过资源相互协调来解决其冲突矛盾,同时也是实现整个系统内部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要素,更是实现行动系统目标的核心。当下,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需与企业紧密联系,以产教融合为契合点,推进乡村振兴共同体的发展。首先,基于云技术和大数据,以资源整合、资源盘活、资源重组为切入点,发挥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优势资源,以此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与冲突,从而呈现出互利共

12、赢、共谋发展的状态。其次,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组织搭建集供需对接、互动共享、孵化成长于一体的志愿信息共享平台,能够促进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数据库互通互联,实现志愿者、项目、资金等志愿服务要素信息对称化与资源平台一体化。再者,各高校志愿服务团队通过改善其内部和外部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秩序,夯实党建引领,创建各方引导,进一步探索组织与村庄之间有效的对等合作关系,提高志愿者合作的管理能力和效果,从而达到组织环境协调化的良好效果。由此可见,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团队能够依托校企村的资源整合,盘活青年志愿服务团队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发展要素,通过构建对称化的服务信息与一体化的资源平台,实现青年志愿服务资源的相互协调

13、与互通互联,为乡村振兴体系提供有效的对策。(四)维模: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构建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体系”AGIL理论认为,维模功能是指在原有的制度基础上,保证系统的秩序和稳定,确保其正常AGIL模型下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究-83青年发展论坛2023.4运行。这意味着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组织需要了解乡村价值体系,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农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高质量发展基础上,构建多维度、全方位、立体化的青年志愿服务体系。故而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团队首先应立足于乡土文化,将青年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和实践活动有机融合,努力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高校实践育人模式之中,构建“三全”实践育人新模式,

14、围绕地方和基层重点工作领域,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实践育人系统化。其次,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团队应聚焦周边村镇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着力推动新时代乡村建设接地气、有活力、可持续发展,拓宽乡村建设新思路,以此推进志愿服务精神立体化。再者,在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过程中,应立足区域资源优势,构建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链”,用特色铸就发展底色,跑出乡村振兴的“加速度”,以此实现青年志愿服务方式多元化。由此可见,维模是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体系”,从实践育人系统化、精神立体化与服务方式多元化三个方向夯实青年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系统的稳步推进,确保青年志愿服务与乡村建设同向聚合,实

15、现同频共振。三、青年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存在的不足(一)适应功能发挥不足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团队不仅需要满足周边村镇的多样化志愿服务需求,还需要契合当地乡村产业优化转型升级的需要,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团队对周边村镇的志愿服务次数相对递减,对周边村镇的发展状况不能做到同步实时跟进。其次,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尚停留在理论认知阶段,对于周边村镇的实践了解程度尚浅,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再者,在青年志愿团队服务乡村振兴的活动中,前期往往是由学校统一组织参与的,在自建团队开展服务项目后的具体项目运作中,大多由大学生自主进行团队协调,可能存在组织结构较为

16、随意且缺乏综合体系的问题,加之学校指导教师多数时候不会同步跟进,对于自我意识较强,尚未有充分社会实践经验的在校大学生来说,做到有效的团队协作,明确各自的分工协调关系,构建和谐高效的项目团队是比较困难的6。此外,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活动开展数量上存在频次少、覆盖面窄的问题。尽管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团队在周边村镇开展过活动,但策划、组织、宣传、引导、扶持工作不到位,面向乡村的产教对接深度不够,合作机制欠佳7,且村民自身参与度和热情度均不高,活动反响与效果较差,无法形成志愿帮扶良性循环,没有从根本上提升服务质量。(二)目标达成功能缺位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服务必须适应乡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

17、。青年志愿者不能盲目地服务,否则会使服务流于形式,效果不佳,导致资源浪费。8当前,因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周边村镇居民主体是耆老与幼童,受乡村教育水平的硬性条件限制,许多留守儿童得不到现代教育体系的支持,造成知识匮乏和信息闭塞,这大大影响了教育知识的传播和接受,以至于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需求。9首先,隔代教育所造成的信息断层一定程度上使得青年志愿服务团队对需要帮扶的乡村人口刚性需求认识不足,导致服务效果欠佳。其次,农村经济发展缺乏资金、技术和信息,很多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团队对村镇原有的区位、经济、资源等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对周边村镇的发展需求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导致在乡村振兴规划设计中存在服务

18、偏差、难以落地的情况。再者,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制定的乡村振兴项目目标-84模糊,没有针对性,难以结合实际挖掘本地乡村产业的个性特点和差异特色,精准把握周边村镇的实际需求,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帮扶过程仅走过场。(三)整合功能发展失衡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整合功能发展不均衡。首先,由于缺乏服务项目的信息渠道,青年志愿服务中存在着供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志愿者找不到服务项目,服务项目也找不到志愿者,反映出乡村振兴中服务对象与服务地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其次,青年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缺乏有效的信息整合,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团队之间存在信息断层,信息流的延迟使得志愿组织多

19、次帮扶同一个地区的现象增加,而需要帮扶的村镇志愿服务频次相对减少,顾此失彼,难以形成长远的发展策略。再者,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团队与需要定点帮扶的乡村地区存在联动不足的缺陷,志愿帮扶团队与村民之间的沟通存在一定的观念障碍。加之大多数群众对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产业发展只有模糊的概念,视野狭窄,百姓只关心眼前的利益,普遍缺少依靠发展乡村产业脱贫致富的思想意识。尽管各高校周边村镇发展初具规模,但村与村之间的发展壁垒尚未完全打破,各村镇在发展规划上缺乏协同合作,通过党建联盟统一规划发展蓝图,取长补短的“跨村抱团”思想尚未形成,缺乏“头雁”带动引领。(四)模式维持功能缺乏志愿服务是一种出于需求感的参与,它产

20、生于主体不断增强的自我意识和有意识的参与锻炼。10志愿服务是个人的自愿决定,对志愿服务的研究重点自然是在志愿者的动机上,它不是志愿者个体劳动的集合,而是众多志愿者为了实现同一目标而共同开展的一项集体行动。11志愿服务绩效标准是志愿服务的一个基准,也是提供志愿服务的准则。然而,当今一个普遍的现象是评价标准的功利性,即用评价结果来评估志愿者,而不考虑其过程和历程。志愿服务本质上是“利他”的,但如果伴随着激励措施,就会变成“自我服务”,而过度“奖励”志愿者的政策会导致他们失去意义。首先,在当前大学生振兴乡村志愿服务活动中,“扛旗帜、喊口号、走过场”的活动形式屡见不鲜,青年志愿服务呈现出功利化、强目的

21、化等问题,而这种过分看重利益得失,摆不正心态的利益驱动的志愿服务让最初热衷于志愿服务的学生“心灰意冷”,志愿服务精神得不到体现和正向发扬。其次,志愿服务帮扶线条单一,在设计、宣讲、项目、服务、传播、机制六个方面呈现单一化,创新性不足导致志愿服务缺乏新的魅力和吸引力,从而最终影响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的效果与质量。再次,当前高校志愿服务乡村振兴体系缺乏代代相传维稳,部分志愿者本身对志愿服务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入,甚至还存在不少误区,各高校乡村志愿服务队伍发展尚未成熟,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存在屏障。四、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四维度路径探究AGIL功能模型所具有的四个功能不仅仅是能够保证社会的行动系统的

22、自身稳定,进而促进社会的行动系统凭借其良性存在,而不断完成其自身的演化。在对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AGIL模型中四个不同维度的分析路径,针对外部系统中的适应功能,采取青年志愿服务资源与专业适应能力相匹配的对策;在明确服务需求的基础上,确定目标次序,制定精准的目标导向,充分调动高校志愿服务的潜能;同时充分发挥内部系统中的整合功能,以党建引领为切入点,协同各发展要素的互动共享,赋能乡村振兴;通过系统优化维模,以此夯实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的体系建设。AGIL模型下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究-85青年发展论坛2023.4图2AGIL

23、系统模型下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四维度路径(一)聚焦高校资源,夯实专业适应首先,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服务乡村的大学生志愿者作为第三方力量参与农村公共服务,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缺陷。后疫情时代下,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团队应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将周边村镇接种疫苗人次进行数据可视化统计分析,同步便捷化小程序,实时跟进并解决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青年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中所遇到的困难。其次,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组织能够利用高校实践育人优势,坚持“理论+实践”相结合,立足于专业知识,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广大青年志愿者积极服务乡村振兴,发挥“资源+引导”的功能,促进资金融通、技术范畴、人才支撑流向乡村发

24、展各个领域12,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基于乡村在资源环境、品种特色等方面的优势,培育壮大乡村产业,增强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13。通过“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促进农产品的拓展与延伸,提升附加值,提高产品质量,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市场影响力和增加产品竞争力。14再者,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应统一战线,集聚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分队,加强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工作的统筹规划,明确分工协调关系,助力青年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提质增效。(二)明确服务需求,制定目标导向以人为本是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和人类福祉的前提,也是加强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首先,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团队应回归乡村振兴主体,即耆老与幼童,在

25、辐射带动上,聚焦各高校周边村镇人口的刚性需求,依据不同的服务需求,围绕空巢老人、残疾人、弱势儿童等重点群体,发挥应用型高校优势,建立1+1全国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数据库,将志愿服务、对接项目、预期目标进行有效衔接15,挖掘乡村振兴的内在发展动力。其次,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团队应以服务地区为发展需求,根据各个地区村镇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和发展特征,制定相应的措施,以此实现预期的战略规划目标。16通过对周边村镇原有的区位、经济、资源等要素进行深入调研,以市场开发为链接,释放农村产业潜力17,根据当地特色美食、习俗习惯来打造特色产品,以当地的风俗人情为核心,在旅游景点上增添文化特色,以此策划销售模式,借助互

26、联网“农产品招牌”大赛宣传当地新产品,推进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开发,提高乡村知名度。同时,助力古村落活态保护,建立涵盖“整体空间形态街巷院落建筑”的多维度、多要素保护体系,形成全国范围内的村落活化利用“一张图”,使传统村落真正成为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助力和资源。再者,例如广东省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组织遵循实事求是谋发展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乡村振兴目标,加强青年志愿服务团队以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通过“互联网+”驱动乡村产业振兴,为数字乡村建设注入新动能,以此提升青年志愿服务质量与“三农”服务效能,助力乡村振兴-86高质量发展。(三)党建引

27、领赋能,协同要素整合乡村振兴战略意味着为乡村提供一种发展模式,作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应探索以党建结合乡村的特色以及目前所具备的各种资源,开辟一条乡村特有的战略规划道路。首先,各高校的志愿服务组织应结合志愿服务工作,建立全国性的志愿者信息交流平台,兼顾供需与共享,并为各高校建立志愿服务数据库,需要促进互联互通,实现志愿者、项目、资源等志愿服务要素的信息对称化;其次,青年志愿服务团队应优化志愿服务管理方式,提升服务水平的有效渠道,强化志愿信息整合力度,避免因数据的缺失以及数据无法共享所造成的帮扶过度集中的现象。在农村发展的各个环节中,村两委成员和村党组织是主导力量18,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团队应

28、加强与周边定点帮扶村镇形成紧密联系,响应青年志愿服务,对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求,培育打造示范型党群服务站,发挥示范点辐射带动作用,有力推动乡村党建工作水平的提升。再次,各高校志愿服务团队需锻造“头雁方阵”,点燃乡村振兴发展引擎,以蓬勃向上、攻坚克难的精神状态,呼吁优秀学生党员、积极分子与共青团员积极参与下乡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抱团”发展,成为团结带领群众攻坚克难的“吸铁石”。(四)系统优化维模,巩固体系建设志愿者的精神本质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经历在道德认同和公共服务动机之间的关系中起着协调作用。19志愿服务应回归志愿本身,以利他和公益为基本目标,而非过度追求其附加值。为此,各高校

29、青年志愿服务组织首先应统筹校内外育人资源,将大学生就业成长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青年志愿服务为中心,统筹政府、高校、社会和大学生等各方资源力量,构建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引导高校志愿者通过乡村振兴志愿活动树立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以此实现青年志愿服务育人成效,进而反哺社会。其次,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应强调真抓实干,做到不喊口号、不打空拳、不走过场,扎实推进各高校周边村镇全方位振兴,确保乡村振兴工作取得实效。再次,强化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作用,成立全国性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联盟,提供常态化服务,进行长期有效、广泛覆盖的志愿服务,实现公益传递与爱心接力。最后,各高校青年志愿服

30、务组织应依托乡村自身的社区建立组织核心和服务枢纽,在设计、宣讲、项目、服务、传播、机制六个方面实现全面化覆盖,结合乡村发展实际提供多样化的志愿服务项目和内容,满足居民多层次多元化需求,化解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过程中志愿帮扶线条单一的难题,从而有力提升乡村振兴的效果与质量。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首先通过以外部系统中的适应功能为重要前提,构建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架构,适应乡村振兴环境所需要的能力,以获得相应的青年志愿服务资源。适应、目标达成、整合与维模这四个要素作为高校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的子系统,通过互通互联,层递推进的战略部署,将目标达成功能作为基本保障,确定目标导向与目标次序

31、,充分调动起志愿服务的潜在能量,集中实现系统目标。其次,把握内部系统中的关键要素,即整合功能,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乡村振兴为共同体,实现志愿资源相互协调,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的对策,以此为契合,在原有的制度基础上,保证系统的秩序和稳定,确保其正常运行,巩固内部系统支撑体系,从而实现维模功能。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之内的每一个功能子系统都会为其他三个功能子系统提供动力与条件,同时也会从其他三个功能子系统获得支持,四大功能子系统之间互相耦合,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协调一致,正反向双循环,共同建立与维护青年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的优良活性品质,以此促进青年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模型持续演进升级,实现

32、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战略最优化。AGIL模型下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究-87青年发展论坛2023.4参考文献:112 谢地,苏博.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山东社会科学,2021(4):122-123.2 蒋理.基于帕森斯“AGIL”模型的高校环境育人问题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4):71-72.3 汪艳霞,程良宏.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路径探究:AGIL模型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15):8-9.4 丁少群,张珏,李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完善研究J.理论探索,2021(5):97-98.5 刘尧,张万海.结构功能主义

33、视角下的大学内部监督体系构建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1):53-54.6 申峻松,赵晓恒,仲崇宇,等.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1(12):55-56.7 黄丽颖,王秉政,李潘坡.乡村振兴战略下职业教育“校村企”融合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6):51-52.8 Jhony Choon Yeong Ng,赵斯琪,谭清美.大学生志愿者志愿行为可持续性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9(6):33-39.9 许常华,邓福康.浅谈农村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面临问题及对策分析以宿州市为例J.西部皮革,2016(18):91-92.10 肖雅

34、月,张晓东.志愿服务的伦理之维J.江苏社会科学,2021(1):162-163.11 魏娜,刘子洋.论志愿服务的本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7(6):83-84.1314 刘明月,汪三贵.以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破解难点与实现路径J.贵州社会科学,2022(1):158,159.15 刘双双,段进军.协调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内在机理、驱动机制和实践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1(11):54-55.16 陆益龙.精准衔接:乡村振兴的有效实现机制J.江苏社会科学,2021(4):41-42.17 张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基于贫困治理绩效评估的视角J.贵州社会科学,2021(1):149-150.18 李博.乡村振兴中的人才振兴及其推进路径基于不同人才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逻辑J.云南社会科学,2020(4):143.19 赵琛徽,翟欣婷.大学生公共服务动机的提升路径研究基于道德认同和志愿服务经历的作用J.江西社会科学,2020(3):221-233.责任编辑:马超-8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