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连云港市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解答(1)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项羽的历史故事中,最具“正能量”、最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是( )A鸿门宴B破釜沉舟C霸王别姬D四面楚歌2庐江县某校张明同学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他探究的主题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3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南方经济基础比北方好B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C南方统治者更重视发展经济D南方的生产技术、工具比北方先进4晋书记载:“(匈奴左贤王刘宜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形式动荡),兴邦复业,此其
2、时矣。”这里的“司马氏骨肉相残”是指( )A陈胜、吴广起义B七国之乱C八王之乱D黄巾起义5王老师在讲授某一历史事件时,展示了图4的幻灯片,王老师讲述的是A赤壁之战B官渡之战C长平之战D淝水之战6中医是人类文化大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在防治疾病方面,我们可以参考古代“医圣”的医学著作是()A伤寒杂病论 B唐本草C千金方 D本草纲目7古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罗马上流社会以身着中国锦绣服饰为风尚,汉朝丝织品是通过哪条途径到达欧洲的( )A丝绸之路B海盗掠夺C天竺通道D海上通道8后汉书记载,和帝即位时年仅10岁,太后掌握大权,太后兄长趁机把持朝政,这反 映东汉后期存在的历史现象是( )A外戚专权B豪强地
3、主兼并土地C大量裁减官员D诸侯王势力大9历史学家罗香林记述:“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徙。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他记述的这一历史现象( )A激化了南北方的矛盾B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C有利于东晋统一全国D将战乱转移到了南方10西汉初年,在文帝和景帝的治理下,汉朝出现了一个社会稳定、国家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文景之治”。这一局面的形成得益于( )A楚汉之争结束B控制豪强地主势力C实行休养生息政策D彻底废除严刑苛法11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 )A北京周口店B云南元谋C浙江余姚D陕西西安12“长城位于
4、游牧地区与农耕定居地区连接处,在客观上起到经济、文化的汇聚作用,而且其防御效应促进了汉族与北方各族在封建文明基础上凝聚融合。”上述材料表明长城A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B避免了北方各族对中原的侵扰C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D是各民族交往的纽带13儒、墨、道、法等学派在“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他们的相同点是( )A都要求建立起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B都强调治理国家要顺应自然和民心C都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D都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14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等都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哪一特点?A奴隶制开始瓦解B封建制度确立C生产力飞速发展D诸侯兼并争霸
5、15他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曾被吴王夫差击败,屈服求和,入臣于吴。回国后发奋图强,灭掉吴国,成为霸主。下列与他有关的成语是A朝秦暮楚B退避三舍C卧薪尝胆D纸上谈兵16我们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一脉相承,有着很深的渊源。观察下图,有关于汉字的演进规律正确的是( )A逐步发展,越来越简单B越来越繁琐,无法辨认C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没有关系D甲骨文是从金文发展而来的17下列考古遗址、遗迹见证了我国长江流域以河姆渡人为代表的原始农业发展状况。据此,可得出原始农耕文明具有的特征是()开始过定居生活 出现农作物的种植男子在社会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 家畜饲养业的出现ABCD18有人说:“他是一个终结者,他也是一个开拓
6、者。在他这里,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这段文字描述“他”指 A炎帝B黄帝C蚩尤D大禹19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最能体现该地区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 )A种植粟B种植水稻C制作彩陶D住半地穴式房子20“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为此,汉武帝( )A分封诸侯B设郡县C实施“推恩令”D设立太尉二、材料分析题21农业是提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传说中,他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号称神农氏,被认为是中华原始农业的创始人。材料二 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
7、,雨水充沛。考古发现,这一时期浙江余姚的古人类活动最具代表性。这群古人类居住着干栏式房屋,农业工具以骨耜(见如图)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材料三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作了条件。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材料四 奖励农业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新法推行了十年,家家富裕充足。请回答:(1)材料一中,中华原始农业的创始人、号称神农氏的人是谁?和他一起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另一位传说人物是谁?(2)史学界将材料二中的古人类被称为什么人?他们种植的
8、主要农作物是什么?(3)材料三认为,农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4)材料四中“新法推行”是指中国古代的哪次改革?材料中哪句话属于改革的内容?哪句话属于改革的影响?(5)综合以上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在古代社会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22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先进的思想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已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为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中国历史材料二 (秦始皇)“书籍被
9、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郭沫若材料三 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中国历史众生相材料四 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各学派互相争论最终形成了什么样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2)材料二中“蓬
10、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受到打击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三中“要人民只读一种书”指的是汉武帝的哪项具体措施?该措施的建议者是谁?(3)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简析秦始皇与汉武帝对待儒家学说的态度有何不同?(4)根据材料四,请说出现代化治国的方略是什么?(5)综合以上材料,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我们应该持何种态度?23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1)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快速发展的表现。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候。汉书食货志(2)据材料二,概括“商君”在
11、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材料三:丝绸之路路线图(3)结合所学知识,将图中A、E两处填写完整。并概括丝绸之路的作用。材料四: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译文:天下没有战事,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百姓安居乐业,粮食纺织品都足足有余,每家每户都能自给自足,做到这样就心满意足了。)(4)据材料四,概括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24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卓越统治者的政策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题目。材料一 (1)图一这种农具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同时期还出现了哪种先进
12、的耕作方式?(2)图二中的货币是哪一朝代的?到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统一铸造的货币称作什么?材料二 东晋南朝对北方流民最初给予减免租役的优待;农民垦荒,给予若干年的赋税优待。南朝皇帝在春耕前下诏禁止杀牛。南方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水资源丰富,地方官多能注意兴修水利工程灌溉农田,水利工程星罗棋布。摘编自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中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是什么?江南地区的开发有什么作用?(4)结合以上材料说说你得到什么启示?【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B解析: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破釜沉舟典故出自秦末的巨鹿之战。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
13、上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支军队逐渐壮大起来。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2D解析:D【详解】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北魏孝文帝统一了北方,进行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由此可知,图片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符合题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
14、立和巩固属于秦汉时期,A不符合题意;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指的是夏商周时期,B不符合题意;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指的是原始社会时期,C不符合题意;故选D。3B解析:B【详解】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以及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故B项符合题意;A、C和D项表述错误,排除。故选B项。4C解析: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马氏骨肉相残:指的是八王之乱,西晋中后期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故C符合题意;陈胜、吴广起义属于秦朝的农民起义,故A不符合题意;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
15、,故B不符合题意;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5B解析:B【详解】根据“曹操、袁绍、以少胜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官渡之战,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展开大战,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B符合题意;赤壁之战发生在208年,A排除;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C排除;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D排除。故选择B。6A解析: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在书中,收录了300对个药方,到现在仍被人们所借鉴,他医术高
16、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所以A项符合题意;唐本草是唐高宗时期修订编写的,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B项不符合题意;千金方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被称为药王,C项不符合题意;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所著的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被翻译为多国文字,D项不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7A解析: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39年,张骞首次从长安出使西域,到达楼兰、龟兹、于阗等地,其副手更远至安息国,身毒国等,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仅是中国联系东西方的“国道”,也是整个古代中外经济及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也得以使中国的丝织品转运到欧洲,故A符合题意;海盗掠夺发生在海上而非陆地上,
17、故B不符合题意;天竺通道没有连接西汉与欧洲,故C不符合题意;海上通道在汉朝已有雏形,鼎盛于唐宋。晚于陆上丝绸之路,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8A解析:A【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太后掌握大权,太后兄长属于外戚;由于皇帝年幼,大权就由太后把持,太后重用她的哥哥,就导致了外戚专权,A项正确;豪强地主兼并土地不符合题干内容,题干没有兼并土地的情况,排除B项;大量裁减官员题干没有涉及,排除C项;诸侯王势力大题干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9B解析:B【详解】“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徙。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反映了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我国人口的两次
18、南迁。人口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使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直接带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B正确;A与材料无关。A错误;东晋没有实现国家统一,C错误;D史实错误,D错误。综上故选B。 10C解析: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文景之治”是指西汉的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盛世。主要得益于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故C符合题意;楚汉之争结束,是西汉建立的原因之一,故A不符合题意;控制豪强地主势力和彻底废除严刑苛法与史实不符,故BD不符合题意;故选C。11A解析:A【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周口店北京人
19、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所以A项符合题意;而BCD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故选A。12D解析:D【详解】根据“长城位于游牧地区与农耕定居地区连接处,在客观上起到经济、文化的汇聚作用,而且其防御效应促进了汉族与北方各族在封建文明基础上凝聚融合”可知,长城是各民族交往的纽带,促进了汉族与北方各族经济、文化交流,故选D;AC两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项“避免了”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13D解析:D【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
20、变革、大动荡的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涌现出了“诸子百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墨、道、法等学派都提出各自的治国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重构社会秩序,D正确;法家强调法治,主张建立起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A项并非相同点,不符合题意;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治理国家要顺应自然和民心,B项并非共同点,不符合题意;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C项不是相同点,不符合题意。故选D。14D解析: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更加激烈。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都发生在战国时期,D正确;奴隶制开始瓦
21、解、封建制度确立属于这一时期政治特点,与题干战役不符,排除A;生产力飞速发展属于经济方面,排除C。故选D。15C解析:C【详解】根据“曾被吴王夫差击败,屈服求和,入臣于吴。回国后发奋图强,灭掉吴国,成为霸主”可得出这与越王勾践,吴王夫差有关,属于“卧薪尝胆”的典故,C项正确;朝秦暮楚讲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国的故事,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退避三舍讲的是晋楚之间的故事,排除B项;纸上谈兵指的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只照搬兵书,不知变通。故D项错误。故选C。16A解析:A【详解】根据图中的汉字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发展,由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写法繁琐,不断向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简化字转变
22、,说明汉字演化的规律是逐步发展,越来越简单,故选A,排除B;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一脉相承,C错误;金文从甲骨文发展而来,D错误。17D解析: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图片信息提取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河姆渡人的房屋属于干栏式建筑,它是中国最早的木结构建筑,表明河姆渡人已经过上定居生活;图二中出土的水稻种子表明河姆渡人已经开始人工种植水稻,长江中下游成为亚洲水稻的起源地之一;图三为猪纹陶钵,表明河姆渡人已经开始饲养家畜。这三幅图片都说明河姆渡人已开始从事原始的农业生产,但无法得出男子在社会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正确,错误。故本题选D。18D解析:D【详解】根据材料“他是一个终结者,他也是一个开拓
23、者。在他这里,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及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禹也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奴隶社会开始了,D项正确;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排除A项;黄帝,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排除B项;蚩尤,是中国上古时代九黎部落联盟的酋长,也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首领,排除C项。故选D项。19B解析: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是粟,生活在黄河流域,制作彩陶和住半地穴
24、式房子都是半坡原始居民的特点。故答案选B。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的农耕的生活20C解析:C【详解】根据材料“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可知是指汉朝的王国问题,为此汉武帝实施“推恩令”。西汉初年,分封了许多封国,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上的豪强地主横征暴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为消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国家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中央对地方
25、的控制大大加强,使西汉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故选C;ABD都不是汉武帝实施的政策,排除。二、材料分析题21(1)炎帝;黄帝(或轩辕氏、公孙轩辕)(2)河姆渡人;水稻;(3)铁器(铁制农具)的使用牛耕的使用;(4)商鞅变法;内容:奖励农业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影响:家家富裕充足。(5解析:(1)炎帝;黄帝(或轩辕氏、公孙轩辕)(2)河姆渡人;水稻;(3)铁器(铁制农具)的使用牛耕的使用;(4)商鞅变法;内容:奖励农业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影响:家家富裕充足。(5)优越的自然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改革的推动、统治者的重视、稳定的社会环境等。【详解】(1)
26、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一中,中华原始农业的创始人、号称神农氏的人是是炎帝;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相传距今约四五千年,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打败了蚩尤。从此,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即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2)依据材料二“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考古发现,这一时期浙江余姚的古人类活动最具代表性。这群古人类居住着干栏式房屋,农业工具以骨耜(见如图)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分析可知,史学界将材料二中的古人类被称为河姆渡人;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距今约700
27、0年,主要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3)依据材料三“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作了条件。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分析可知,农业发展的原因是铁器(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4)依据材料四“奖励农业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新法推行了十年,家家富裕充足”分析可知,材料四中“新法推行”是指中国古代的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材料中属于改革内容的是奖励农业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材料中属于改革影响的内
28、容是家家富裕充足。(5)综合以上问题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古代社会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有优越的自然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改革的推动、统治者的重视、稳定的社会环境等。22(1)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等;百家争鸣(2)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3)秦始皇打击儒家学说,汉武帝推崇儒家学说 (4)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5)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解析:(1)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等;百家争鸣(2)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3)秦始皇打击儒家学说,汉武帝推崇儒家学说 (4)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5)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详解】(1)依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
29、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是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等;各学派互相争论最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秦始皇)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可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受到打击指的是焚书坑儒;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
30、其他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阳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中“要人民只读一种书”指的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面,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定为正统思想。(3)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可知,秦始皇与汉武帝对待儒家学说的态度不同点在于秦始皇打击儒家学说,汉武帝推崇儒家学说。(4)依据材料四“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可知,现代化治国的方略
31、是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5)综合以上材料可知,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我们应该持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的继承和发展。23(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2)措施: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作用:倾邻国而雄诸候。(3)A:长安;E:欧洲(或大秦)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或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解析:(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2)措施: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作用:倾邻国而雄诸候。(3)A:长安;E:欧洲(或大秦)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或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4)天下没有战事,风调雨顺。(或南方
32、社会比较安定。)【详解】(1)依据材料一“铁制农具”“穿有鼻环的牛尊”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快速发展的表现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2)依据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商君”指商鞅,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其中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有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据材料“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
33、而雄诸候”概括可知,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是倾邻国而雄诸候。(3)依据材料三“丝绸之路路线图”可知,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或大秦),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往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路线,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因此图中A处是长安;E处是欧洲(或大秦)。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或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4)依据材料四“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概括
34、可知,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天下没有战事,风调雨顺。(或南方社会比较安定。)24(1)春秋时期;牛耕(2)秦;五铢钱(3)原因:减免租税;北民南迁带,带来先进技术和劳动力皇室支持发展农业;禁止宰杀牛;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大力兴修水利工解析:(1)春秋时期;牛耕(2)秦;五铢钱(3)原因:减免租税;北民南迁带,带来先进技术和劳动力皇室支持发展农业;禁止宰杀牛;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写出两点即可);作用: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4)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卓越统治者的政策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详解】(1)依据材料的图一内
35、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农具是铁农具,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同时期还出现了牛耕,铁器和牛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依据材料的图二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二中的货币是秦朝的圆形方孔铜钱,到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统一铸造的货币称作五铢钱。(3)依据材料“最初给予减免租役的优待”的信息可知,材料中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是减免租税;依据材料“南方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水资源丰富”的信息可知,材料中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是自然条件优越;依据材料“地方官多能注意兴修水利工程灌溉农田,水利工程星罗棋布”的信息可知,材料中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是大力兴修水利工程;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4)结合以上材料的图片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得到的启示是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依据以上材料的“最初给予减免租役的优待”和“地方官多能注意兴修水利工程灌溉农田,水利工程星罗棋布”的信息,我得到的启示是卓越统治者的政策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