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比较艺术学视阈下中国唢呐艺术的流派发展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21280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8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艺术学视阈下中国唢呐艺术的流派发展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比较艺术学视阈下中国唢呐艺术的流派发展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比较艺术学视阈下中国唢呐艺术的流派发展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交响一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Jiao Xiang-Journal of Xi an Conservatory of Music高长春2023年3 月第4 2 卷第1期Mar.2023Vol.42No.1中图分类号:J632.14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 0 3-14 9 9-(2 0 2 3)0 1-0 12 8-0 5比较艺术学视阈下中国唢呐艺术的流派发展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 4 10 0 0)摘要中国唢呐艺术流派从形成到流变受到了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不同地区的唢呐艺术以地缘、乐班、艺术家为核心,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多个独具特色流派。立足于比较艺术学视阈观之,经过对不同唢呐艺

2、术流派的比较可以发现其边界在发展进程中逐渐突破了地缘等传统因素的影响,这也使得它们的文化场域与应用功能空间在发展进程中不断拓展、变、传衍着,并形成了公共记忆的交流融汇、艺术体系的和而不同、演奏特征求同存异等发展向度,凸显出了中国唢呐艺术“多元”个性与“一体”共性的发展特征。关键词比较艺术学;艺术流派;唢呐在比较艺术学与艺术史的研究之中,艺术流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所谓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有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艺术家群体。”(P268)艺术流派的命名和边界划分依据有很多种。有的是按照艺术风格、艺术倾向、艺术思想

3、主张命名的,比如西方艺术中的印象派、象征派等;有的按照流派创始人的名字划分的,如京剧里的梅派;有的按艺术流派产生的地区划分,如中国竹笛的南派与北派等。对于中国唢呐艺术而言,艺术流派的形成不仅包含了历时性发展特征,也受到地缘、亲缘、业缘等因素的影响,由此在发展过程出现了诸多新的向度与所涉维度。从比较艺术学的视阈窥之,中国唢呐艺术的流派在发展中形成了自有的艺术体系,也呈现出“百花齐放”、共生同衍、和而不同等发展特征。一、地缘跨越:中国唢呐艺术流派的边界变化作者简介:高长春(19 8 3),男,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基金项目:2 0 2 0 年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皖北民间唢呐艺

4、术特征研究”(编号:SK2020A0080)研究成果;2022年安微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皖北地区吹打乐艺术研究”(编号:AHSKQ2022D158)阶段性成果。收稿日期:2 0 2 2-10-2 4128中国唢呐艺术大多都是按照流派产生和主要互动地区的地缘因素来划分的,譬如在仲冬和、范国忠所编唢呐练习曲选 2 (P1-5)中将唢呐大致划分为山东派、河南派、东北派、河北派、山西派等不同地域流派,大部分的流派也拥有着具有特色的代表曲目与艺术家、表演技巧、艺术风格;在这样的划分基础上,有的唢呐乐派则会按照乐班来进行进一步细分或代称大范围的地域流派,比如安徽北部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是周家班,在许多研究

5、当中将其作为“安徽唢呐”流派的典型代表;在中国西部地区,有时也会按照民族或族群名称来划分,比如四川地区的苗族唢呐、彝族唢呐、藏族唢呐等,一般只是作为艺术风格或音乐形态的区别。因为地缘因素的相近,这些流派虽然保留着自身的艺术特色与发展特征,但彼此之间不一定会形成特别明显的边界,尤其是在许多地缘相邻的地区,多个唢呐艺术流派在传播、对话、交流之间逐渐消了它们的划分边界,形成了同生共衍与相互影响的发展特征。(一)地域文化空间:艺术流派的传统边界2023年3 月第4 2 卷第1期Mar.2023Vol.42No.1在中国传统以地缘划分的文化环境里,唢呐艺术的流派发展会受到本地民众的文化情感、审美心理结构

6、、民俗生活相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发展出独特的艺术特征,因为“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域环境和风俗习惯中,民俗艺术的种类和形式也是相对稳定的。特定地域的民众大多只喜欢和理解当地的民俗艺术审美体验中更容易得到满足。”3 1(P209)而在相对较为固定的文化场域之中,结合亲缘与族群等多重共性因素,更能够让一定范围内的唢呐演奏者自发地产生深切交流和艺术活动聚合,进而对艺术流派的形成发挥积极作用。不同地区的唢呐艺术尽管存在着诸多艺术特征共性,但其内容及形式仍体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地域、时代、族群文化差异,也体现出了地域文化空间的发展特征,这便是传统艺术流派之间的边界划分标准。比如唢呐的东北派风格比较粗扩响亮、浑厚饱

7、满;山东派则显得较为细腻柔美、轻巧活泼、灵巧多变、华丽多彩;河南派相比之下大多具有着典雅、质朴柔和、委婉细腻、优美抒情;河北派则会显得圆润扎实、浑厚丰满;山西派刚柔兼备、粗奔放、气氛热烈。2】(P1-5)2 0 18 年我们课题组在对河南东部地区唢呐艺术流派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本地区所使用的方言特征是与演奏曲目风格形成较好契合,包括本地的民歌、豫剧以及其他器乐作品之间,都存在着许多听觉与审美上的共性特征,这很有可能是“由于音乐与方言存在着特殊的适应和依存关系,便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各地“音乐方言”。而音乐方言也为各地器乐风格的演变提供了重要依据”4(P2 8-2 9)。深入研究河南东部、山东西

8、南部、安徽北部交界地区的“音乐方言”可以发现,由于这几处地缘的接近、文化的交流,所以它们的方言、音乐等特征在比较中凸显出了较多的共性形态,可见其艺术流派超越了按照行政区域的划分边界,在文化场域获得共融的发展特征,且在发展中便逐渐消了其传统的地域边界。(二)表演团体:艺术流派的边界细化在进行艺术流派共性比较的时候,通常可以发现相似的表演活动团体及管理组织极有可能会促成中国唢呐艺术流派的发展。比如中国唢呐艺术流派最为常见的聚合体一乐班,这是其流派形成的重要核心与表演活动产生的组织机构,小的规模几人、大的规模可见数百人,这些民间艺术家的聚合大多都是因为在同样的文化场域比较艺术学视阈下中国唢呐艺术的流

9、派发展研究中才形成的,这也促生了更为细化的流派边界划分。比如安徽地区的民间乐班周家班和隋家班,他们不仅是在本地区赫赫有名的乐班,同时也多次出访国外,形成了跨越国界的国际影响力,其演奏方法与表演体系使之成为当前非常重要的一个以唢呐为主的民间吹打乐艺术流派。在这些乐班里通常会有严格的传承体系、传授方法、表演特色,有的乐班甚至会对学习者的身份等方面有着严苛的要求(如“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基本都是统一管理与集体演出的形式,这些都有利于形成统一的传承机制、艺术主张、创作方法、审美倾向与功能诉求,对其艺术流派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一这便是在各个唢呐艺术流派在地域文化空间中形成的细化边界。除此之外,我

10、们也会看到一些从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逐渐影响到一个艺术流派的形成。在唢呐艺术流派里,核心艺术家成为在地域边界中继续细化的划分边界,并通过乐班等表演团体聚合,使之发展出更为细致的艺术流派。这样的发展特征凸显出了民间艺术中艺术家与艺术家群体(乐队、乐班)的重要性,也说明了艺术流派是由经过多项个人艺术风格的聚合、多项艺术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才能形成的。在各地区的唢呐艺术流派里,会有一定数量的乐班和艺术家作为其中的核心代表,比如河北地区的赵春亭、山东地区的任同祥、东北地区的胡海泉、安徽地区的刘凤鸣、河南地区的郝玉岐、山西地区的王高林等,通过对这些演奏家及相应乐班、艺术流派的共性比较我们发现,这些来自民间的

11、唢呐艺术家不仅都有在民间乐班里有过多年的演奏经验,也均在演出实践之中形成了具有较为统一的演奏技艺系统、独特的表演方法以及典型的艺术风格,其艺术成就、职业素养、道德水准都获得了同行与民众的充分认可,这使得他们不仅在业内与地方上有一定的影响力,也影响和聚合了大量唢呐演奏人才,相应的艺术流派也在他们乐班体系及师承关系的培养下获得了较大发展。(三)当代艺术流派的边界消当代中国唢呐艺术流派的发展仍然拥有各自的艺术流派和划分边界,多个地区的民间唢呐艺术学校、乐班等还保留着各自艺术流派传衍与发展,但仍有一些部分流派已经出现了边界消的趋向,以地域等因素作为边界划分标准的方式已逐渐消失,这是因为文化空间以及12

12、9.交响一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Jiao Xiang-Journal of Xi an Conservatory of Music应用场域的变化使得各个唢呐艺术流派不再受制于传统地缘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传承机制的改变、乐班数量减少、高校“院校派”教学增多、艺术活动传播与交流频繁等超越地缘的影响因素是其艺术流派边界消的重要原因。这些形式使得传艺者在教育、表演、功能等观念发生了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艺术流派对于从艺者个人的限制影响,尤其是当地缘、乐班、师承等因素不再作为边界划分标准的时候,各个唢呐艺术流派的边界也会由此逐渐融汇、模糊、消。中国唢呐艺术从亲缘、地缘、族群式的传承机制中逐渐形成

13、了新的发展趋向,按照地域的划分标准在当前已然不再完全适用。这样的共性形态将会在发展中逐渐消各艺术流派间的地域文化及其个性特征,甚至出现一些新的流派划分方式。这样的边界消更为强调中国唢呐艺术的融合式发展向度,不仅进一步弱化了传统艺术流派之间的地缘边界、团体边界,也使得地缘因素更多是作为艺术风格而非艺术流派的发展影响因素。二、场域拓展:中国唢呐艺术流派的功能传衍艺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赋予了中国唢呐艺术更为广阔的功能空间,使其能够在多个不同场域中实现应用价值。受到其现实功能诉求、艺术表演的发展、民众审美心理结构的相似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不同的唢呐艺术流派在同生共衍的文化空间中产生了更多的艺术功能上的形态

14、共性。从比较艺术学的视野来看,艺术功能的变迁行为一般有两种情况:按照原本文化脉络的发展逻辑而出现演变的“正变”,以及受到“他者”社会因素影响而发生迁移甚至负面变化的“异变”。5 (P6s)(一)中国唢呐艺术流派的传统功能对于唢呐艺术自身的发展来说,艺术流派的形成对其自身发挥着重要的功能。除了在多个文化应用场域中拓展了其艺术表现功能之外,同时通过地域、团体的艺术流派形式聚集多位唢呐演奏者,实现唢呐艺术的传承体系和组织活动的延续发展。尤其是那些因为地缘和亲缘联系而形成的艺术流派,它们不仅在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活动组织作用,也能够让这一艺术流派避免了单向发展甚至消亡的危机。在对多地区唢呐流派进行

15、调查时发现,大部分的独130.2023年3 月第4 2 卷第1期Mar.2023Vol.42No.1奏形式主要是用于演奏者自娱或集体娱人的,而合奏形式则可以由此拓展至更多的文化应用场域,并发挥组织民俗功能。中国几乎所有的唢呐艺术流派都可以充当起社会活动组织中的民俗角色(比如成为仪式的主持者或具体环节的执行者、参与者),推动着相关组织与功能中的观念民俗形成(比如引导演奏者和民众形成相对稳定的认同、情感、态度),进而形成组织的活动民俗(如红白喜事)。可以说,社会组织民俗的形成能够使各个唢呐艺术流派拥有更多现实功能上的传承体系与发展保证,如乐班可以加人更多种类的民族乐器和演奏者从而形成大的演出规模,

16、其实力也能够保证相关功能的实现、获得更多民众的认可,也能因为更为规整、统一、高效率的管理进而实现更好的预期功能诉求。以四川省丹棱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丹棱唢呐”为例,它在许多重要民俗礼仪中都有应用,但相较于演出的个人(哪怕是政府认定的代表性传承人)来说,民众更愿意接受乐班形式的演出,因为“乐班里人多,气氛耍得热闹。他们在活动里也更有流程、章法和规矩,大家也更相信和认可他们”,相较于个人来说,艺术流派更能沿袭群体内互动关系以及推动群体活动的开展,也更加能够实现民俗仪式的预期功能诉求。(二)中国唢呐艺术流派的当代功能变化文化空间、应用场域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传统唢呐的传统宗教及民俗功能有所淡

17、化,但其承载的当代社会功能愈加增多。中国唢呐艺术的功能在当代出现了一些变化,有的是对传统的发展和衍生,有的则受到现实因素影响却不得不面对“异变”、形成了发展制约。在当代,很多地区仍然保留了唢呐的传统艺术功能,课题组在河南东部、安徽北部、山东西南部、四川中南部等多个地区进行田野考察的时候,发现唢呐及相关乐班还活跃在广大农村地区,不仅在一些岁时节庆和民俗仪式中还有大量使用,同时也承载起了唢呐作为审美娱乐的音乐演奏功能,受到当地民众的热切欢迎,虽然其中可能出现了一些音乐形态的变化(比如融入了部分电声乐器、加人了一些现代演奏技法),但整体上还是保持着原有功能、遵循着原有文化发展逻辑,这便属于前文所述的

18、“正变”。除此之外,在部分地区,由于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等影响较大,这会使得民间唢呐艺术2023年3 月第4 2 卷第1期Mar.2023Vol.42No.1流派所发展传衍的原生文化空间发生嬉变,压缩了文化应用场域及其功能空间。当那些传统功能难以在当代文化应用场域里难以适配以及发挥价值的时候,这很有可能会对传统功能形成一些负面影响甚至破坏。比如在许多城市地区基本已经很少见到唢呐在岁时节庆以及民俗仪式中的应用了;在一些农村地区,许多新仪式已经取代了唢呐在婚俗仪式和丧葬仪式中的应用;唢呐艺术已经不能很好地当代民众的审美需求,人们更加愿意去听一些符合“现代审美标准”的现代流行音乐和西方

19、音乐;甚至山东某地区还曾以“铺张浪费”和“丧葬改革”为由禁止唢呐乐班的演出,逼得当地乐手将乐器付之一炬一一这些便是功能上的“异变”,对于唢呐艺术流派的发展而言并非益事。无论是“正变”亦或是“异变”,唢呐艺术流派在当前文化空间里如何得以延续、传播、接受,其功能又该如何得到传承与衍伸,这成为了目前发展中不可忽略的议题。近年以来,国家及各地政府更加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中国唢呐艺术等传统民间音乐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这不仅是对其功能的发展,更是对其文化的合理应用与活态传衍。三、多元一体:中国唢呐艺术流派的发展融汇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唢呐艺术流派的对比,虽然我们可以发现它们虽然

20、各自拥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但其中仍存在着诸多共性的艺术形态,并在当代社会文化环境里逐渐形成了融汇发展的趋向与态势。(一)多元一体:中国唢呐艺术流派的源与流中国唢呐艺术的发展是由外来缘起、多地区分项流变的过程,而“源”与“流”也是中国唢呐流派多元一体文化特征的发展见证。可以说,中国唢呐是同“源”而发展出了不同的“流”,也在多个“流”中又聚合返归到了“源”。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文中提出,中华民族是由中国境内多个民族实体组成的,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这里明确了“多元一体”的概念与定义。6 从发展源流情况来看,中国唢呐艺术的流派发展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文化证明:

21、根据我们课题组的不完全统计和粗略划分,目前中国“唢呐族”的乐器就包括广东喉管、福建暖仔、四川比较艺术学视阈下中国唢呐艺术的流派发展研究大竹竹唢呐、新疆木唢呐、彝族莫合、藏族嘉令、壮族啵、土家族撒呐尔、瑶族八仙、黎族利拉罗等二十余种,涵盖了汉族与多个少数民族并在各地的民俗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艺术功能,也由此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演奏体系与审美特征,使得唢呐艺术成为多民族共有的音乐记忆与文化载体。中国唢呐艺术在发展中所凸显出来的多元一体特征是中华文明的海纳包容、艺术形态的百花齐放、文化内涵的百家争鸣之体现,也是多个艺术流派的个性形态中所出现的共性形态。音乐社会学家阿多诺曾提出:“音乐的各种不同形式和语言是

22、现存社会阶层和结构的直接产物。”2 1(P91)在同一社会文化空间的同一发展时期之中,一些相近文化母题(theme)之中所能够形成的艺术主题(m o t i v e)也是相近的,它们都会受到多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更多的共性形态。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以及当前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中,多个唢呐艺术流派尽管在其演奏风格与表演体系上仍保留着强烈的个性特征,但大多都体现出了各地民众相似的审美心理结构与审美需求,成为他们描绘美好生活、展现幸福憧憬以及追求和谐的文化载体,正因为“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任何区域里,文化都是共生性的,是互相吸收和借鉴的”7 ,所以中国唢呐艺术才真正实现了让“多元”聚合成为“一体”,也

23、让“一体”融汇了“多元”。(二)求同存异:中国唢呐艺术流派的未来发展对于中国唢呐艺术流派的未来发展而言,我们离不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文明的“大文化”视野来予以审视,也离不开对各个艺术流派自身“具体文化”视野的文化观照。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持续加大了对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各地区民族民间文化的自我发展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尤为关注凝聚民族意识、尊重民众意愿、唤醒文化情感、实现身份认同、实现文化自信等多个维度。在各级政府、学术界、教育界、商界、媒体界等多方因素影响下,中国唢呐艺术流派形成了更加充分的融汇发展及共性形态,不仅“在接触、碰撞与杂中形成了区域内的共同记忆”7 ,

24、同时也进一步超越了传统场域、乐班等流派边界,在中国整个大的文化空间中形成了跨区域与族群的文化形态,也在各自艺术特征之上形成了本地区集体化的公共131:交响一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Jiao Xiang-Journal of Xi an Conservatory of Music记忆(publicmemory)。这样的公共记忆是基于各个艺术流派不同的音乐风格、演奏方法、艺术形态而生发出来的,它超越了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层面,能使多个受众群体形成较为统一的审美倾向、情感共鸣与文化共性。譬如在著名唢呐演奏家牛建党、中阮演奏家冯满天与乐队合作的信天游随想曲,这首带有明显陕北唢呐艺术风格的作品却能够让其他

25、地区的听众能够感受到作品中的质朴、深情、狂热、直率,这样的文化情感便是超越艺术流派所形成的文化共性形态;再比如流行于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区的唢呐名曲百鸟朝凤,尽管它的演奏仍旧保留了各地艺术流派的特征,但其中那些惟妙惟肖、丰富多变、生机灵动的共有演奏形态为观众呈现出了一幅生机盎然、富有动态美,极具民间艺术活力的艺术画卷,在艺术意蕴层面也实现了对传统艺术流派的超越,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要尤为强调的是,根据当前中国唢呐艺术的流派发展现状,我们仍需保留“求同存异”的发展趋向,这不仅是对各地区民族民间文化的原生性传承与充分尊重,也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地域文化多样性以及各地区民众集体精神、民俗生活

26、相、多元审美特征的保护。当然,在中国唢呐艺术流派的未来发展之中我们仍旧要尊重各地传统文化的文化个性与艺术特征,保护其重要的原生性多元性、集体性、象征性、传承性、融汇性,不能因“同”弃“异”,而是以“和而不同”的共生同衍关系作为未来的发展准则。在田野考察中我们看到,当许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唢呐艺术失去了原有艺术流派边界、文化应用场域与原生文化空间之后,其独特的演奏方法、表演体系传承机制乃至乐器的制作工艺、乐谱等细节部分可能会逐渐散,甚至在其艺术流派的边界消之后,共性愈发凸显、个性愈发隐没,这对其“非遗”传承与保护可能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需要给予更多重视,由此避免多元文化冲击、审美观念嬉变、业

27、缘的过度介入等外在因素所产生的文化异化,此外,在针对不同唢呐艺术流派的对比之中我们不能以“高低”“优劣”“新旧”的发展特征作为起狭义判断标准,而是在比较中寻找到其中的“异”与“同”,寻找到中国唢呐艺术流派在发展融汇中的“多元一体”。四、结论1322023年3 月第4 2 卷第1期Mar.2023Vol.42No.1作为不同地区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载体,中国唢呐艺术流派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文化特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下,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需求,我们需要再次强调中华民族“大文化”概念以及文化共性,同时兼顾对其原生文化的尊重以

28、及强调其和而不同的文化个性,换而言之,我们既要保持各个唢呐艺术流派的“本质内核无法被异质文化异化的自身价值体系”,又要“具有海纳百川和兼容并蓄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态度”【5 1(P243),对其文化个性与文化内涵予以传衍,真正让中国唢呐艺术流派从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之中形成更为丰富且完整的艺术体系,为“中国乐派”的发展产生更多助力。注释:根据本课题组对丹棱唢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家文的采访稿整理。2 0 2 1年7 月2 2 日上午8 时,采访者在丹棱县大雅堂对唢呐艺人杨家文、马廷美、陈双花进行了采访,访谈录名称为丹棱唢呐演奏者口述史记述,时长6小时5 0 分。主要统计中国境内

29、单管双簧气鸣乐器科内与唢呐形制类似的乐器,不包括簧片较长、没有“喇叭口”碗形制的革第类乐器以及当代改良的新式乐器。参考文献:1王宏建.艺术概论 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 0 10.2仲冬和,范国忠编.唢呐练习曲选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 8 9.3陶思炎等.民俗艺术学 M.南京:南京出版社,2 0 13.4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 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13.5李倍雷,赫云.比较艺术学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6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U.北京大学学报,19 8 9 年第4 期.7麻国庆.公共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J.西北民族研究,2 0 2 2 年第1期.责任编辑李宝杰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