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2023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参考答案)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颤抖(zhn) 奠基(din) 弥高(m) 零乱不堪(kn)B深邃(su) 函寄(hn) 磐石(pn) 义愤填膺(yng)C踌躇(ch) 下颔(hn) 含蓄(x) 目不窥园(gu)D荒谬(mi) 匀称(chng) 独裁(ci) 小心翼翼(y)2、字词积累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阴蔽 烂漫 泼泼洒洒B沉寂 心绪 各得其所C花辨 信服 暴怒无常D紧密 慈怜 不知所错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A黄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它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B他们二人配合默契,终于赢得了这场双打比赛的冠军。C看到浩浩荡荡的长江一泻千里,气势磅礴,我们的心胸变得更加开阔。D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看云可以识天气;但必须有丰富的经验,因为云的变化是扑朔迷离的。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B能否杜绝餐桌上的浪费,关键在于人们的正确认识和自觉行为。C“扶贫楷模”王新法同志的感人事迹被报道后,在全社会迅速引发了巨大反映。D由于连降大雨,近期到公园散步的人比以前减少了一倍。5、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
3、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B书籍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书籍是阶梯,能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书籍是良药,能医治愚昧之症。C那奔驰的列车正是我们祖国奋勇前进的象征。D那柿树的千枝万杈挑起了一盏盏红灯笼,在秋风里摇荡。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文街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海面上长列的巨浪猛烈地撞击着岸边的岩石。它那愤怒的咆哮声,有时像大炮轰发,海风狂卷,海涛怒立,冲激着灯塔下的石矾,_。有时又像远处人声嘈杂继而又像人长叹的声音,或者也像一种呜咽以至完全寂静再后来又是一阵猛厉的大声,惊心动魄有时像森林呼啸A B C D7、句子积累默写句子。 (1)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_。(2)行军九日思长
4、安故园:_,应傍战场开。(3)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用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荒凉、凄冷的环境的句子是:_,_。(4)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是:_,_?(5)论语中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6)在欢迎远方客人的宴会上可引用孔子的一句话:_,_?(7)七年级(2)班在年级篮球赛中输掉了第一场比赛,队员们垂头丧气,队长用论语十二章中的“_,_”鼓励队友,要大家坚定信心,迎接下一场挑战。二、文言文阅读。(15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
5、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二石兽并沉焉(_)(2)以为顺流下矣(_)(3)棹数小舟(_)(4)湮于沙上(_)2翻译下列句子。(1)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
6、反溯流逆上矣。译文:_(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译文:_3用文中的话说说老河兵是怎样具体分析“石必倒掷坎穴中”的。4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哪些因素得出的?从其“老河兵”的身份看,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5字以内)三、现代文阅读。(30分)1、自行车之歌苏童 我父亲的那辆自行车是六十年代出产的永久牌,黑色车身,造型憨厚坚固。从我记事到八十年代离家求学,我父亲一直骑着它早出晚归。星期天的早晨,我总是能看见父亲在院子里用纱线擦拭他的自行车。现在我是以感恩的心情想起了那辆自行车,因为它曾经维系着我的生命。 童年多病,许多早晨
7、和黄昏我坐在父亲的自行车上来往于去医院的路上。曾经有一次我父亲用自行车带着我骑了二十里路,去乡村寻找一个握有家传秘方的赤脚医生。我难以忘记这二十里路,大约十里是苏州城内的那种石子路、青石板路,另外十里就是乡村地带如海浪般起伏的泥路了。我像一只小舢板一样在父亲身后颠簸,而我父亲就像一个熟悉水情的水手,也尽量让自行车的航行保持通畅。 多少中国人对父亲的自行车怀有异样的亲情!多少孩子在星期天骑上父亲的自行车偷偷地出了门!去干什么?不干什么,就是去骑车!我记得我第一次骑车在苏州城漫游的经历。我去了市中心的小广场,小广场四周有三家电影院,一家商场。等我从商场出来,突然感到十分恐慌:我发现广场空地上早巳成
8、一片自行车的海洋,每辆自行车看上去都像我们家的那一辆。我拿着钥匙在自行车堆里走过来走过去,头脑中一片晕眩,我觉得许多半新不旧的“永久”自行车的坐垫和书包架上,都散发出我父亲和我自己身上的气息。 1980年我中学毕业前夕,父亲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他说:你假如考不上大学,这车就给你上班用。但我考上了。我父母又说:车放在家里,等你大学毕业了,回家工作后再用。后来我大学毕业了,却没有回家乡工作。于是我父母脸上流露出一种失望的表情,说:那就只好把车托运到南京去了,反正还是给你用。 一个初秋的下午,我从南京西站的货仓里找到了从苏州托运来的那辆自行车。车子的三角杠都用布条细致地包缠着,是为了避免装卸工的野蛮
9、装卸弄坏了车子。我摸了一下轮胎,鼓鼓的,托运之前一定刚打了气,这么周到而细致的事情一定是我父母合作的结晶。 。因为我知道,从这一天起,生活将有所改变,我有了自行车,就像听到了奔向新生活的发令枪,我必须出发了。 那辆自行车我用了五年,是一辆黑色的凤凰牌自行车,与我父亲的那辆“永久”何其相似。自行车国度的父母,总是为他们的孩子挑选一辆结实耐用的自行车,他们以为它会陪伴孩子们的大半个人生。但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五年以后我的自行车被一个偷车人骑走了。我几乎是怀着一种卸却负担的轻松心情,跑到自行车商店里,挑选了一辆当时流行的十速跑车,是蓝色的,是我孩提时代无法想象的一辆漂亮的威风凛凛的自行车。 这
10、世界变化快包括我们的自行车,我们的人生。许多年以后我仍然喜欢骑着自行车出门,我仍然喜欢打量年轻人的如同时装般新颖美丽的自行车,有时我能从车流中发现一辆老“永久”或者老“风凰”,它们就像老人的写满沧桑的脸,让我想起一些行将失传的自行车的故事。 我曾经跟在这么一辆老“凤凰”后面骑了很长时间,车的主人是一个五十来岁的男人,他的身边是一个同样骑车的背书包的女孩,女孩骑的是一辆目前非常流行的橘红色山地车,很明显那是父女俩。两辆自行车在并驾齐驱的时候仿佛也在交谈 黑色的老“凤凰”说:你走慢一点,想想过去! 橘红色的山地车却说:你走快一点,想想未来! (有删改)1作者满怀深情回忆有关“自行车”的往事,原因是
11、什么?请联系全文,分点概括作答。2文章第段空缺处原有一段描写,下面给出的哪一个选项更适合填入?请结合文章内容,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A我骑上我的第一辆自行车离开了车站的货仓,初秋的阳光洒在南京的马路上,仍然热辣辣的,我的心也是热的。B我骑上我的第一辆自行车离开了车站的货仓,初秋的清风拂过我的脸颊,轻轻地踩着踏板,我的心也是轻松的。3如何理解第段画线句“但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4文末用三个段落写一对陌生父女,这样结尾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1(1)童年多病,自行车维系着我的生命。(2)笫一次骑车,自行车让我感受到异样的亲情。(3)长大后,自行车开启我的新生活。
12、(4)后来,自行车令我感伤又欣喜。2A这句话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我从车站提货,看到父母合作精心包裹的车,感受到父母对我的爱与期待;下启后文对生活的感受,我骑着父母的车,仿佛听到向前的“发令枪”响,奔向阳光下的新生活。所以我的内心情感应该是“热”而不是“轻松”的,与之相应的环境描写也就是相配的“阳光洒在南京的马路上”和“热辣辣”的。3这是一个转折句。表而看是五年后我的车被偷令人感伤,但我可以买一辆流行而威风漂亮的新车,又感到欣喜。深层是父母寄托在老式自行车上的爱让孩子感到“负担”,总会有一天卸去,所以感伤,而孩子也总会面向未来找到自己向往的新生活,所以欣喜。4深化主题,通过父女新旧自行车的对比,
13、暗示了文章时代发展与情感传承的主题,用陌生父女的事例作为结尾,体现一种社会普通性;2升华情感,通过父女自行车“仿佛也在交谈”,表达了作者对自行车的深厚情感;3引发读者对文章蕴含的情感和主旨的思考。2、檐前屋后的丝瓜花(1)初秋的乡下,最丽的风景,莫过于村前屋后的丝瓜花了。檐前,路旁,田间,池塘边,笆墙头,草垛上,只要有适合的地方,就有它们明媚的身影。(2)有的就在你脚边的草丛里尊着,笑嘻噜地看着你,藤,翠石援草,匐前行,再烧几个弯,聚成一地的叶绿果青花黄。厚实得有几分劲道的杂草,碰蓐落地在丝瓜叶间仲出尖细的叶。丝瓜蔓儿伸向空中,如关女的兰花指,调皮地逗引着秋风。如果凑近去,还会发现每一朵花舞里
14、,蜜蜂妈蚁和许多米知名的虫子在此忙忙碾。依然有儿时见过的小都虫,在爬来展去间突然张开七彩翅膀。有的人家在田坡上描了一排竹革,竹竿上藤相缠,叶叶相叠,亲亲密得不留一丝缝隙,形成一块厚厚的绿墙。叶几与藤蔓间,一朵接一朵的丝瓜花,像一个个小太阳点最其间,有的藤蔓沿着篱笆墙,一路勃勃,开花,结果,再开花,再结果,没完没了,无穷无尽。齐白石有幅画丝瓜的画叫子孙绵延,画面上累墨街开,上有两根结好的丝瓜,还有一些未开好的花骨朵儿,寥寥数笔,用来形容丝瓜强的生命力,再也恰当不过。(3)乡人无时,农忙过后,土里的花生就热了。芝麻、红红薯、棉花、玉米都等着草施肥呢。秋旧像旧均人,蝉儿依旧长鳴,導着或弯着勞作久了,
15、就直起腰来口气,抬抬头擦汗之际,见那丝瓜花像善解人意的站娘,笑吟吟地对望着,一直望着,直望得人眼里有了柔意,脸上有了笑意,全身又有了使不完的。(4)农活千得差不多了,该回去做饭了。主人顺手拾一把丝瓜花,洗冲,切碎,可以抄鸡蛋吃。再摘几个细的丝瓜,切成薄片,和、红椒一起爆炒,红的、白的、绿的汇聚一起,未尝其味,已是醉人。丝瓜长势太好了,又有了两条老去的丝瓜,青皮已成祸色,那就挂在檐下风干吧,到了冬天,去福皮,敲丝瓜将,利下网状的丝瓜络,可以用来洗锅碗金。(5)丝瓜梱上,一朵朵丝瓜花儿就像调皮的孩子,伏着、仰着、蹲蹲着、顾盼看、相背着各具其态,天然成趣。乌在屋后的竹林里叽喳喳闹得很欢,时而有花蝶在
16、林中而来,绕着丝瓜花儿转几图,又而去。女主人公坐在丝瓜拥下,“呱一呱一一”地创着丝瓜皮,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清香。地的脚边,一只描儿得正香,-好一幅低意的农家闲适图!(6)平常人家的日子,大抵如此,素朴得像一朵丝瓜花安安静平和地守着不温不火的光阴,享受着世间朴实安的幸福。1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丝瓜花有什么特点?2文中提到齐自石有幅画丝的画有什么作用?: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这句话。 丝瓜棚上,一朵朵丝瓜花儿就像调皮的孩子,伏着、仰着、蹲着、着、相背着,各具其态,天然成趣。4发挥你的想象,参照划线句,为第(5)段横线处再补充两个场景,使之构成“一幅惬意的农家闲适图”。 她的脚边,一只猫儿睡得正香,5
17、作者喜欢丝瓜花儿,是因为它的素朴:周敦顾独爱莲花,是因为它的高洁。你喜欢什么花?请简述理由并写出与之相关的两句诗。四、写作题(40分)夏日傍晚,沉寂多时的蛙声突然在你耳边响起;售书现场,敬仰已久的作家终于在你面前出现;语文课堂,默默无闻的你因一次精彩的展示而获得掌声;潜心沉思,绞尽脑汁的你因一个偶然的契机而豁然开朗那一刻,相信你的心会像小鸟一样跳跃不止。这些景、人、事给我们快乐,催我们奋进,促我们成长。请以“我心雀跃”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选文体,不少于600字。(2)不得抄袭和套作。(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4)书写3分,请认真书写。参考答案:一 BDACD
18、影入平羌江水流 遥怜故园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二 1(1)一起(2)认为(3)船桨,这里指划船(4)埋没2(1)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2)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4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水、石、沙这些因素得出的。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他根据实际经验
19、,全面综合考虑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5示例:应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三 1丝瓜花的生长范围很广;花开得繁茂、美丽;各具其态,天然成趣。2提到齐白石的画,既有力地说明了丝瓜藤蔓和丝瓜花儿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又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3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丝瓜花儿”比喻成“调皮的孩子”,并赋予它人的动作“伏”、“仰”、“蹲”、“顾盼”、“相背”,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丝瓜花儿各具其态、天然成趣的特点。4示例:两只狗儿蹲在旁边嬉戏玩耍,鸡在篱笆墙边觅食。5我喜欢梅花,因为它凌寒傲放,生命力顽强。有诗句这样描述: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四 10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