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5194614 上传时间:2024-10-2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大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大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大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大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大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古诗词赏析。 落花唐严恽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花下醉唐李商隐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_时节的花朵,同时也都直接或间接写到了诗人_的行为。 (2)简析这两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暮春;喝酒赏花(2)第一首,通过诗人面对落花饮酒,一边与花对话,又仿佛自言自语似醉非醉的行为,委婉抒发了春光易逝的感慨伤怀落寞抑郁之情;第二首,通过诗人“醉流霞”“倚树沉眠”“客散酒醒”“赏残花”等行为和神态,写出他的孤独寂寞,同时也流露出对花痴迷喜爱之

2、情。 【解析】【分析】(1)严恽的七言绝句落花,是一首惜花惜春的诗。花下醉也是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的小诗。所以两首诗都描写了暮春时节的花,“更向花前把一杯”和“客散酒醒深夜后”写出了诗人饮酒赏花的行为。 (2)严恽的七言绝句落花,是一首惜花惜春的诗。严恽是一个屡试不第的秀才,唐代科举正月考试、二月放榜,春光虽好,奈何自己依旧落第,是以问出花为谁零落为谁开一句,零落所代表的失意与花开所代表的得意恰成鲜明对比,诗人的苦涩溢于言表。同时,感叹时间流逝,春去花落,韶华易逝,有谁知道落花的忧伤,落花的无人怜惜呢。花下醉这是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的小诗。诗歌先以寻花开篇。接着沉醉花中,最后写酒醒赏花。通

3、篇都围绕着花来展开。表现出诗人对花的强烈喜爱。可谓爱花之至。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暮春;喝酒赏花; 第一首,通过诗人面对落花饮酒,一边与花对话,又仿佛自言自语似醉非醉的行为,委婉抒发了春光易逝的感慨伤怀落寞抑郁之情;第二首,通过诗人“醉流霞”“倚树沉眠”“客散酒醒”“赏残花”等行为和神态,写出他的孤独寂寞,同时也流露出对花痴迷喜爱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

4、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各题。 樵夫词(清)朱景素白云堆里拾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1)前两句体现环境清静的景物有_、_。 (2)请自选角度,赏析“竟挑蝴蝶下山来”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 (1)白云堆;深林(2)【示例1】用词精炼,一个“竟”字写出樵夫无意挑蝶蝶自随的情景,表现出惊喜之情,隐现诗人的雅趣。 【示例2】衬托,诗人用蝴蝶跟随樵夫的自由自在,衬托樵夫自得其乐的心情,使樵夫艰辛的劳动富有诗情画意,表达了对自由悠闲生活的向往。【解析】【分析】(1)本题是对环境描写理解能力

5、的考查。诗人在诗的开头描写了一个人捡柴的宁静环境,用“捡青槐”来烘托“白云堆”的清幽,又用“鸟不猜”来反衬“深林”的幽静,“白云堆”“深林”集中体现了环境的清静。 (2)本题是对诗句鉴赏能力的考查。诗的最后两句是写樵夫挑柴下山的情景,“竟挑蝴蝶下山来”一句,不说是樵夫挑柴,而说挑的是蝴蝶,语句含蓄,意蕴颇丰,一种生活的悠闲自在其中,一个“竟”字表现了喜出望外,与前句的“无意”遥相呼应。 故答案为:白云堆;深林; 【示例1】用词精炼,一个“竟”字写出樵夫无意挑蝶蝶自随的情景,表现出惊喜之情,隐现诗人的雅趣; 【示例2】衬托,诗人用蝴蝶跟随樵夫的自由自在,衬托樵夫自得其乐的心情,使樵夫艰辛的劳动富

6、有诗情画意,表达了对自由悠闲生活的向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

7、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 (1)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2)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愿望。 【解析】【分析】(1)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意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

8、定,不容质疑。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2)从“断人行”、“皆分散”、“无家”、“长不达”这几个词语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与自身孤苦无依之感。从最后一句中的“未休兵”一词可以感觉到诗人对战乱早息的强烈渴望之意。 故答案为: 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愿望。【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解答此题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和表达的主题思想。对诗句要注意理解写作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要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等进行分析

9、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感悟,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进行分析。4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沁园春雪(节选)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惜”字统领下文,请说说“惜”包含哪些意味。 (2)体会“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中“略”和“稍”的准确性。 【答案】 (1)“惜”中含褒,肯定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批评他们不擅文治,文学才华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2)“略”

10、和“稍”都是程度副词,是“略微”“稍微”的意思。在句中分别修饰“输”和“逊”,表示程度较浅,并非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具有很强的分寸感。 【解析】【分析】(1)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又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惜”字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 (2)“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中“略”和“稍”都是程度副

11、词,这两个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作者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表现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采的形象,含蓄地批评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才能不足,表明了自己对他们的评价,委婉地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前面的这些是为最后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做铺垫,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故答案为: “惜”中含褒,肯定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批评他们不擅文治,文学才华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

12、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略”和“稍”都是程度副词,是“略微”“稍微”的意思。在句中分别修饰“输”和“逊”,表示程度较浅,并非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具有很强的分寸感。【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诗歌,读懂诗歌,注意诗歌内容的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炼字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要在内容和情感上进行分析理解。5阅读名著艾青诗选,完成下面的题目。 (1)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_和_。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_与_”的歌手

13、 (2)文段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岸这首礁石运用了_、_和对偶的修辞手法,用“礁石”象征了_,热情歌颂了面对厄运,仍然坚强不屈的乐观精神与豁达的胸襟。【答案】 (1)土地;光明;太阳;火把(2)拟人;比喻;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解析】【分析】(1)艾青,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等。他在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而又大

14、气的风格,而且善于通过印象、感觉的捕捉来表达浓烈的的情思,形式上倾向朴素、自然,不拘泥外形的束缚,把新诗推向一个新阶段。这一时期,艾青的诗歌中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其代表作品是长诗向太阳火把,借助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太阳”和“火把”的歌手。 (2)礁石是艾青于1954年7月创作的一首新诗。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这种坚韧顽强的生命存在的由衷赞美,亦对正处在种种困扰和挤压中的祖国人民以深切的鼓舞。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生活的信念和信心。诗

15、歌采用了比拟的手法,如第一、二句:“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用“扑过来”描写浪花,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而接下来的是写礁石“打碎”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仿佛是人与人的斗争。据此,结合诗句分析概括填写作答。 故答案为:土地;光明;太阳;火把; 拟人;比喻;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现代诗歌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诗歌的语言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能用

16、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二)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诗歌形象。(三)根据诗歌内容,正确理解诗歌的主旨。6古诗阅读 终南别业【唐】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1)下列选项中与“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独”字蕴意相似的一项( )。 A.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王维秋夜独坐)B.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诗的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7、突出“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诗中其他地方也处处流露出这样的“偶然”。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样的“偶然”所表现的情感。 【答案】 (1)B(2)“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兴来”可以看出,诗人出游本来就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表明诗人出游并无特定的目的地,这自然又是偶然。可见“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流水般自由,毫无拘束。写出了诗人的天性淡然,超然物外的风采。 【解析】【分析】(1)“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诗人的闲情逸致。“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

18、A写更深人寂,诗人独坐在空堂上,他看到自己两鬓花白,慨叹一个人就是这样地在岁月无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B写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欣赏美丽的月色。C表达游子的思乡之情。故选B。 (2)“偶然”就是无意之中。首先要在阅读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感知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就像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意境,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兴来”可以看出,诗人出游本来就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表明诗人出游并无特定的目的地,这自然又是偶然。可见“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

19、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流水般自由,毫无拘束。写出了诗人的天性淡然,超然物外的风采。 故答案为: B; “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兴来”可以看出,诗人出游本来就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表明诗人出游并无特定的目的地,这自然又是偶然。可见“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流水般自由,毫无拘束。写出了诗人的天性淡然,超然物外的风采。【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关键词语意蕴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理解词语的意蕴。 本题考

20、查从思想感情的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7古诗阅读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襄邑道中(宋)陈与义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船夜援琴(唐)自居易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身外都元事。舟中只有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问无古今。依据这组诗的某个共同点,分别阐述你对这三首诗

21、的理解。【答案】 三首诗都写了船上之景,借助诗人所做之事表达闲适、欣喜之情。 舟过安仁作者见小渔船上孩童收篙停桨的异常行为,经过更认真地观察、思考,恍然大悟:原来是撑伞聚风,使船前行,饱含疑窦顿解的愉悦,为小童子的聪明,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感到欣喜;襄邑道中诗人乘船东行,河两岸上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等景物的描述,从路长与时短的对比中突出一路顺风,通过仰卧看云表现诗人一路闲适、喜悦心情;船夜援琴诗人身处晴朗之夜,身心澄净,除了舟中的琴,没有任何事情的骚扰,独坐抚琴,当那恬淡自然的声音溶入心海,整个世界永恒而美丽,尽享悠闲自在。【解析】【分析】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舟过安仁 中“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

22、停棹坐船中。”这是诗人看到的情景。两个小孩之所以引起了诗人的注意,是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是奇怪的事。由此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襄邑道中全诗写坐船行进于襄邑水路的情景。首句写两岸飞花,一望通红,把作者所坐的船都照红了。次句也写了颜色:“榆堤”,是长满榆树的堤岸;“飞花两岸”,表明是春末夏初季节,两岸榆树,自然是一派新绿。三、四两句,通过仰卧看云表现闲适心情,妙在通过看云的感受在第二句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既遇顺风、风速又大,而作者的闲适之情,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船夜援琴描写了一副极为宁

23、静的氛围,不动的鸟和鱼,明月倒映如江中,现在除了被拨动的琴弦,没有任何事的打扰,将心沉下,欣赏着这份淡然宜人的景色。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三首诗都写了船上之景,借助诗人所做之事表达闲适、欣喜之情。 舟过安仁作者见小渔船上孩童收篙停桨的异常行为,经过更认真地观察、思考,恍然大悟:原来是撑伞聚风,使船前行,饱含疑窦顿解的愉悦,为小童子的聪明,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感到欣喜;襄邑道中诗人乘船东行,河两岸上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等景物的描述,从路长与时短的对比中突出一路顺风,通过仰卧看云表现诗人一路闲适、喜悦心情; 船夜援琴诗人身处晴朗之夜,身心澄净,除了舟中的琴,没有任何事情的骚扰,独坐抚

24、琴,当那恬淡自然的声音溶入心海,整个世界永恒而美丽,尽享悠闲自在。【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湖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2)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

25、绝千古”。请从炼字的角度说说它妙在哪里。 【答案】 (1)我认为图1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图中的江面十分开阔,能表现“潮平两岸阔”的景象;图中的船帆高高悬挂,能表现“风正一帆悬”的景象。(2)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时序交替、新旧更迭的自然理趣。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诗中画面的理解掌握。本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句写景,表现了江水上涨,几与岸平,风势正好,船帆鼓起的画面。再仔细观察这两幅图,显然第一幅图与诗中画面相吻合。 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

26、情感的基础上作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

27、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故答案为:我认为图1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图中的江面十分开阔,能表现“潮平两岸阔”的景象;图中的船帆高高悬挂,能表现“风正一帆悬”的景象。 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时序交替、新旧更迭的自然理趣。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

28、的情感。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方法:揭示手法;结合诗歌分析诗中是如何体现此手法的;表达效果:结合语句意思、主旨、情感分析这种手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宿牛群头胡助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蘑菇。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供晚厨。(选自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注)牛群头:地名。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1)诗中“拙”“满”二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茁”是旺盛的意思,“满”是装满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雨过之后,蘑菇长得十分旺盛,数量很多,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2)表达了作者旅途中的安

29、逸闲适。 【解析】【分析】(1)本题作答时,先解释词语的意思,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最后再指明作者的情感。这里首先要注意“拙”应该是通假字,同“茁”,“茁壮”的意思,用来修饰“蘑菇”,写出蘑菇长得旺盛;“满”则写出蘑菇的多。由此可以看出,描写的对象主要是“蘑菇”,写出它的旺盛与多,从而表现出大自然的生机,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作答时注意诗歌中的景的特点以及诗人的言行。从诗歌的一二两句可以看出,诗人这里描写的是大自然的美丽之景,而三四两句则是写诗人从牧童那里买来蘑菇做晚饭,表现出诗人的安逸闲适之情。 故答案为: “茁”是旺盛的意思,“满”是装满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雨过之后,蘑菇长得十分旺盛

30、数量很多,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表达了作者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赏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本题考查分析诗人情感的能力。作答时注意诗歌中的景的特点以及诗人的言行。10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按要求答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袭,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宁,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上阙一个“_”字,不仅表现了出猎场面的盛大壮观,而且写出了随猎者矫健的身影和如虹的气势。 (2

31、请对下阙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作简要赏析。 (3)词的结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案】 (1)卷(2)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像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以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3)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解析】【分析】(1)“千骑卷平冈”的“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

32、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所以可提取“卷”作为答案。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据汉书冯唐传记载:云中太守魏尚治军有方,“使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一旦入侵,必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时“虏差六级”多报了六颗首级,被文帝“下之吏,削其爵”。冯唐竭力为魏尚辩白,认为文帝“赏太轻,罚太重”,颇失人心。文帝幡然醒悟,当日便令冯唐持节赦免魏尚,官复原职,并拜冯唐为车骑都尉。节:兵符,古代使节用以取信的凭证。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云中: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境内,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苏轼当时在政治上处境不甚得意,在这里以守卫边疆的魏尚自许,希望得到朝廷的信任。这种表现方

33、法我们称之为用典,用典的好处是使表达含蓄而不浅露,表现出一种含蓄雅洁的风姿,内蕴比较丰富。还有就是言简意丰,以少胜多,能“寓万于一”,较好地传达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句中的“挽”“望”“射”是三个顺序联贯的动作,勾画了一个动感鲜明的特写镜头,诗人是以挽弓射箭的壮举,来表达内心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在这里感情达到了高潮,从而十分鲜明地表达了这首词的爱国主义主题。 故答案为:卷; 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像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

34、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以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本题考查理解典故的表达效果。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

35、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采用乐府古题“行路难

36、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B.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著”“拔剑四顾”,透露出内心的迷惘痛苦。C.“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D.诗人反复感叹“行路难”,唱出了无穷忧虑、焦灼不安的心声。(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C(2)这两句话充满对现实理想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执着追求的豪迈情怀。 【解析】【分析】(1)C项理解不正确,诗人巧用典故“吕尚垂钓”“伊尹乘舟日边”表明自己虽然有着决意和无奈,但并没有就此消沉,想到政治上也曾经坎坷的吕尚和伊尹,他们的经历又增强了诗人的信心和信念。 (

37、2)本题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本诗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执着追求的豪迈情怀。 故答案为: C; 这两句话充满对现实理想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执着追求的豪迈情怀。 【点评】此题考查了句意理解及作者的情感,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感情的能力。了解全诗内容,抓住关键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来分析诗人的情感即可;要能写出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即可。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

38、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曲写诗人在潼关路上的所见所感,虚实结合,表达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B.一“聚”一“怒”,一“表”一“里”,将潼关一带的山河特征形象呈现出来。C.“望西都,意踌蹰”写诗人遥望西都,来回踱步的样子,流露出对繁华逝去的感伤。D.整首曲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完美结合,具有强烈感染力。(2)从“宫阙万间”角度来分析“兴,百姓苦”中“兴”的含义。 【答案】 (1)C(2)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解析】【分析】(1)C“意踌蹰(踌躇)”的意思是感慨万千,非常痛心,“流露出对繁花逝去的感

39、伤”一句对诗歌情感理解有误。“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由盛到衰过程令人“伤心”。 (2)“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国家兴起,受苦受难的是黎民百姓。“兴”指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这是大声的倾诉,是大声的疾呼,更是对统治者的鞭挞。 故答案为:C; 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对照诗歌内容对照题干内容即可做出选择;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

40、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13阅读宋代陆游的诉衷情,完成简答。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1)一个“旧”字暗指作者的什么往事?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为建功立业而戍守边关的往事。(2)抒发自己壮志未酬、无力报国的悲愤之情。 【解析】【分析】(1)首先,在词中找出“旧”的位置-“尘暗旧貂裘”,位于该词上片的最后一句,这句词应该是对上片内容的总结,所以要想知道“旧”字暗指何事,我们只需找出上片所述之事,也就是“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将这句话用白话文表述出来即可。(2)词

41、的首句运用“觅封侯”这一典故,以班超自喻,抒发出自己渴望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但是“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作者年老体衰,没有能力再去上阵杀敌,悲愤之情溢于言表;“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州”指闲居之地,“此生谁料”即“谁料此生”,作者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生会在身与心的矛盾中煎熬,“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这一句完美地表现出诗人渴望报效祖国,但又无力报国的悲愤之情。故答案为:为建功立业而戍守边关的往事。 抒发自己壮志未酬、无力报国的悲愤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诗词结构的组织,上下内容的关系,仔细阅读理解,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本题考查诗歌诗人的情感

42、考生结合对诗人的了解,及对诗词内容的分析,从诗词中的词语的感悟不难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知诗歌鉴赏的每个要点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14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小题。 重登云台山(清)陶澍又踏金牛顶上行,海风飞舄上蓬瀛。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为访仙人寻旧榻,喜偕词客证初盟。长松迓路三年别,却笑公髯雪已盈。【注】陶澍,清朝道光年间官至两江总督,兼管盐政。数次亲临海州督办海运,整理淮北盐务。金牛顶在云台山前顶(清风顶)之后,俗称后顶。顶有金牛洞,又名二仙洞,相传有金、牛二师修道于此。飞舄(x):会飞的仙鞋。仙人:指三元宫山僧。迓(y):迎接。(1)这首七言律诗的颔联描

43、写了怎样的画面?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描写云台山景色的优美。白日,晴天飞瀑,水花外溅,如同蛟龙飞挂;夜晚,云中传声,鸡鸣犬吠,打破夜的寂静。(2)对云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诗人再登云台山,所见之景,景色优美,宛如仙境;初盟得以践行(友人重逢)的欣喜之情:诗人来到三元宫寻访山僧,以践前约;时光易逝催人老的感慨:别后三年,云台山上长松依旧,自己却已胡须一片雪白。 【解析】【分析】(1) 抓住颌联“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中的“瀑”“鸡犬”和“晴”“夜”等意象,来描绘云台山优美的景色作答即可。 (2)从“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描绘的云台山优

44、美的景色看,表达了诗人对云台山美好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从“为访仙人寻旧榻,喜偕词客证初盟”叙写了朋友重逢的欣喜之情;从“长松迓路三年别,却笑公髯雪已盈”写别后三年,云台山上长松依旧,自己却已胡须一片雪白,表达了作者的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描写云台山景色的优美。白日,晴天飞瀑,水花外溅,如同蛟龙飞挂;夜晚,云中传声,鸡鸣犬吠,打破夜的寂静。 对云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诗人再登云台山,所见之景,景色优美,宛如仙境;初盟得以践行(友人重逢)的欣喜之情:诗人来到三元宫寻访山僧,以践前约;时光易逝催人老的感慨:别后三年,云台山上长松依旧,自己却已胡须一片雪白。【点评】本题考查理

45、解诗歌意境的能力。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因此理解诗歌意境首先要分析诗歌描绘的景,通过分析景来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 本题考查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15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鹊桥仙一竿风月陆游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注】钓台:位于浙江省的富春山麓,相传东

46、汉严光,曾隐居于此耕读垂钓。(1)这首词词牌名是_,与_的民间传说有关。 (2)词中“我”的身份是什么?生活状况怎样? (3)对渔父这个形象,你怎么看? 【答案】 (1)鹊桥仙;牛郎织女(2)“我”是一名渔父。披星戴月,栉风沐雨,潮涨便驾舟出发,潮停就撒网捕鱼,潮落即放歌回家。贫穷自在,远离红尘。(3)穷则独善其身。人生既然不得志,那就抛却红尘,独守淡泊,亲近自然,渔樵余生。 【解析】【分析】1空容易作答,词牌名: 鹊桥仙 。鹊桥是传说鸟神受牛郎织女的真挚情感而感动派来的喜鹊搭成的桥。相传牛郎和织女被银河隔开,只允许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相见。为了让牛郎和织女相会,各地的喜鹊就会飞过来用身体紧贴着搭成一座桥,此桥就叫做鹊桥。牛郎和织女便在这鹊桥上相会。 “我”的身份是一位无名的渔父。 清早出去,笼一蓑霏微烟雨,傍晚归来,钓一竿迷蒙风月,家就居在富春江滨的子陵钓台西边。卖鱼的时候惟恐走近城门跟前,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 > 报告文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