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通用)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及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伤(zhōng) 澄澈(chéng) 掺和(he) 绵廷(yán)
B.缥缈(piāo) 陛下(bì) 显耀(yào) 愚蠢(yú)
C.忙碌(lǜ) 辍行(zhuì) 充沛(pèi) 梳理(shū)
D.放肄(sì) 苛刻(kē) 凸起(tū) 笨拙(zhuó)
2、选出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 )
A.朗润 凛洌 人迹罕至 拙拙逼人
B.分歧 默契 翻来复去 骇人听闻
C.惭愧 慰藉 美不胜收 喜出望外
D.颓唐 决别 随声附合 畏罪潜逃
3、下面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上美丽的楼兰古国,如今已变成人迹罕至的沙漠。
B.高铁动卧的出现,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天能够蜷缩在被窝里旅行,幸福感油然而生。
C.春天,植物园内的樱花绽放,那美景真是美不胜收。
D.网传山东师范大学74岁老教授因看错课表旷课,他煞有介事地向同学们道歉。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诫子书》这篇课文的学习,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B.自从兴化创建文明城市以来,兴化警方开展了整治非机动车违法行为的专项行动。
C.随着我校“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同学们的身体素质有了明显改善。
D.这篇报道列举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自然、滥杀动物。
5、指出下列句子中没有用比喻的一句( )
A.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B.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
C.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D.他的脸苍白得像一张纸。
6、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四月美在燕子坐实了新家,________;四月美在高飞蓝天的风筝,________;四月美在春耕的身影,________。最美人间四月天,请细细品味,让它与你一起美丽。
①田野有了动人的春色 ②开始温馨的生活 ③那是理想在翱翔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
7、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__________,__________。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默写《次北固山下》的前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权谓吕蒙曰(______)
(2)及鲁肃过寻阳(______)
(3)孰若孤 (______)
(4)肃遂拜蒙母 (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孙权是怎样劝吕蒙的?为什么只有孙权的劝说之言,而没有吕蒙的对话?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显示了吕蒙怎样的神态?
5.鲁肃与吕蒙是如何对话的?为什么要详细交代?结尾“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有什么深刻含义?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我长大了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太。
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
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
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1.第一段“小时候想长大”中“想长大”的具体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是 __________ 描写,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此时,已有很多人围拢来。我有些惭愧……”“我”为什么会“有些惭愧”?
4.文中“撞人”和“吃晚饭”是_________(详写,略写),而照顾老奶奶却是_____________(详写,略写)。请从括号号中选出答案填在横线上。
5.“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夏日池塘
羊白
炊烟是村庄的头发,池塘是村庄的眼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依水而居是先民传下来的智慧,但河流总是有限的,洪水也有它狂暴的一面。于是便有了池塘,像驯服的牛羊一样,俯卧在村庄一旁。
池塘是一面天然的镜子。上映鸟雀流云、天光月影,侧收庄稼房舍、牲畜人迹。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老先生虽然是在讲读书的道理,但依然有丰盈的画面感,一派田园美景,清新怡人。
池塘是口大水缸。每到夏天,池塘的水位便会涨高许多。池塘里不养鱼,但有野生的小鱼。池塘里不种莲藕,但有野生的菱角。孩子们不等它们成熟便采来玩,女孩子们还会把它们挂在脖子上当装饰。
由于水的滋养,池塘边的植被分外茂盛,除了各种水草,还有柳树、榆树、洋槐等,都是野生的,斜逸而出,就像是池塘的睫毛。
夏日里,我们一帮孩子跑得出汗了,就三秒钟脱光衣服,跳进池塘里游泳、捉迷藏、打水仗。在水里疯够了,我们会很享受地在岸边的树荫里乘凉,打扑克牌,或是兴致勃勃地讨论曾看过的电影里的人物,区分谁是好人还是坏人,谁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池塘里除了有鱼有虾,还有各种水虫、水鸟。我们最喜欢的是翠鸟,觉得它很神秘。为了能看到它捕鱼的全过程,我们通常采用守株待兔的笨办法,偷偷躲在树后或伏在草丛里,等待着它的到来,然后目不转睛地观察它的一举一动。为此,我们的身上总是少不了蚊虫叮咬的痕迹,可我们依然兴致勃勃,满不在乎。生活的艰苦,丝毫也不能夺取孩子们玩耍的天性。
有时池塘边的草丛里会出现蛇,这让我们觉得很刺激,便找来竹竿用各种方法去逗蛇。池塘里的蛇大多是草蛇,没有毒,因此我们并不害怕。当蛇被激怒竖起头的一刹那,我们会尖叫着后退,然后是有惊无险的稀里哗啦的笑。彼此对峙一会儿,蛇不是钻进了草丛就是游进了池塘,而我们则坐下来煞有介事地展开讨论,讨论蛇和蛇毒、高山、大海、远方、城市等一些缥缈的话题。
后来我长大了,外出求学,家乡的池塘便渐渐远离了我的视线。
如今,每到炎炎夏日,烦闷难耐的时刻,我便会站在城市的阳台上,手摇蒲扇,眺望远方。我的心里就有了一口晃动的大水缸,有了一面清凉光亮的镜子。
(选自《西安日报》)
1.文章围绕“夏日池塘”写了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试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当蛇被激怒竖起头的一刹那,我们会尖叫着后退,然后是有惊无险的稀里哗啦的笑。
4.文章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写作题(4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不闯红灯,是对规则的承诺;走进经典,是对阅读的承诺;追求卓越,是对人生的承诺;关爱他人,是对社会的承诺……承诺是一份责任,也是一种素养。在初中生活里,你有过哪些与承诺有关的经历和感触呢?
请以“这就是我的承诺”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自定立意,写出你的经历、感悟、认识。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
(4)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
B
C
D
B
B
C
(1)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2)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3)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二
1.略
2.(1)我难道是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2)有才德的人相别几天后,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3.孙权用自己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因为文章主要突出的是劝,所以只有孙权的劝说之词。不过,吕蒙也有答话,“蒙辞以军中多务”,可见吕蒙开始时是拒绝的。
4.颇为自得的神态,巧妙接应鲁肃的赞叹,表现当之无愧的坦然之态。
5.(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三
【答案】
1.希望早点进入中学早点成为大人。
2. 环境描写 作用:为下文写孩子撞倒老太太作铺垫。
3.因为我的车撞人了,自己还想一走了之。
4. 详写 略写
5.符合题意即可
1.①采野生的菱角玩;②跳进池塘里游泳、捉迷藏、打水仗;③躲在树后或伏在草丛里偷看翠鸟捕鱼;④找来竹竿逗蛇。
2.引用;作者引用朱熹的诗句,既形象地说明了池塘的清澈,又说明池塘四周有丰盈的画面感,一派田园美景,清新怡人,还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添了文采。
3.“稀里哗啦”一词本用来形容雨、东西倒塌等发出的声音,用在这句话中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爽朗、清脆的笑声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性格特征。
4.表达了作者对夏日池塘的留恋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四
8 / 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