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专题06诗歌鉴赏-备战2019年高考2011-2018年高考语文精编版分项汇编(江苏专版)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5179731 上传时间:2024-10-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6诗歌鉴赏-备战2019年高考2011-2018年高考语文精编版分项汇编(江苏专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专题06诗歌鉴赏-备战2019年高考2011-2018年高考语文精编版分项汇编(江苏专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专题06诗歌鉴赏-备战2019年高考2011-2018年高考语文精编版分项汇编(江苏专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专题06诗歌鉴赏-备战2019年高考2011-2018年高考语文精编版分项汇编(江苏专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专题06诗歌鉴赏-备战2019年高考2011-2018年高考语文精编版分项汇编(江苏专版)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年-2018年高考试题精编版分项汇编之江苏专版专题6:诗歌鉴赏一、【2018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寄和州刘使君张籍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注】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10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5分)11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答案】10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11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

2、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试题点评】分析近三年的江苏高考试题中诗歌鉴赏的第一题,可以发现,其实这几年在第一题的设置上一直很稳定,2015年“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2016年“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2017年“根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愁的原因”,2018年“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都是针对人物形象考查学生的概括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先圈出题干中的引文,如今年的“闲”,理解其意思,即“闲适”或“没事干”,然后圈出诗句中所写的人物的

3、活动,概括表现并分析具体的原因。11【试题分析】题干问“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作答时要结合全诗理解,关注诗词中抒情议论的句子,或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并结合诗词的写作背景考虑等,尾联“到此诗情应更远”,这是直接表达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醉中高咏有谁听”,“有谁听”是对刘禹锡目前怀才不遇境况的同情,并暗示自己对对方的理解。【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试题点评】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

4、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二、【201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秋 兴陆 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注】迮:狭窄。10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6分)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答案】10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

5、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11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解析】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

6、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必须先关注诗人陆游所处的朝代和他的遭遇以及一贯的思想情感,然后再分析颔联和颈联所写的内容,圈出导致“愁”的内容,可以是国家朝代的状况,可以是个人的遭遇,可以是所见之景,也可能是所思之事,从本题中来看,主要是南宋的国运衰微、战事连连,是个人的壮志未酬、身体多病。1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这是针对诗歌的尾联和尾句设题,是江苏卷的常考题型。首先分析“尾联”所使用的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效果。“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尾联主要是写景,“明朝”说明这是想象之景,诗人想象自己明朝在烟雨之中于桐江岸边把小船系在“枫树”

7、上去垂钓,画面很悠闲,反映了作者的愿望隐逸,但结合颔联和颈联可以知道,这一愿望是建立在国土沦丧、战事连年、自己壮志未酬又中年多病的基础之上,故这一愿望中就饱含无奈和苦闷之情,诗人寓情于景,借景抒怀,把一个中年多病、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的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解答本题之前,应先审题,明确考查的方向,“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赏析”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尾联”又暗示了思考的方向。作为诗歌的尾联和尾句,一般有如下特点:直抒胸臆和以景结情,运用典故和想象(虚写)。明确方向之后再来看这个题目,目标非常明确。

8、“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明朝”二字暗示考生,此句所写都为虚景,是诗人的想象;“烟雨桐江岸”是景,“占丹枫系钓舟”是人物的活动,在这样的情境之下看似非常悠闲自得,但结合颔联和颈联以及诗人“陆游”的平生经历来看,可见这想象的情景只是壮志难酬之下的无奈之举,问题迎刃而解。三、【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八声甘州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

9、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注: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10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11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0第一问:霸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11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

10、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11【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解答此题,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诗句意思归纳概括。本词的上阕聊聊数语,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答题时要注意的是,诗中语句只是简单概括,而答案则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简要叙述;特别要注意的是比如是诗句中“故将军”的“故”所饱含的情感等字眼。12【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诗句意思归纳概括。 “桑麻杜曲”指的是杜甫曲江三章第三首的“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诗句。作者在诗题后的小序中说“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

11、这就是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盛赞晁、杨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与开头所写霸陵呵夜事形成鲜明的对照。其中“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一语,上应“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句,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恨的坚强自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句,借汉言宋,感慨极深沉,讽刺极强烈。【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词的下片专写作者自己的感慨。要搞清楚诗句所用的典故和作者借以表达的感情。比如“桑麻杜曲”指的是杜甫曲江三章中的第三首,再联系诗前小序中的“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一语,结合注释的解释进行分析。四、【2015高

12、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摇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摇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冶的原因。(4分)(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答案】(1)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2)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3)赞美恭维之

13、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江苏卷古诗鉴赏通常是从诗句的理解、艺术技巧的鉴赏和思想感情的分析这三个方面的来考查,三个小题也是切合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这样的逻辑思维及思维过程。诗歌内容的理解,江苏卷还是秉承以往的命题特点,立足于全诗,但考查点还是在具体的某一诗句上。本题的考查,延续了2014年的考查内容与模式,此题考查同2014年的第(2)小题,是个常规性题目,也没有什么难度。(2)试题分析:赏析写景艺术,就是要分析诗人怎么描写景的,也就是诗人选取了什么景,从什么角度(时空角度和感官角度),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表现

14、手法来写景的,作者运用这些艺术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这是赏析写景艺术的一般答题思路,答题时,应按照这一思路去分析和组织答案。本诗中,颔联和颈联,围绕景色优美和主人品质的高雅选取富有代表性水、山、松及红药这些景物,这其中数点山是远景,一渠水是近景,一墙外,一门外,这又是外景,颈联则是写内景。由此可见,在写景角度上是由近及远,由外及里;这两联都是写景的,因此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这是必须的;颈联由松及月,由红药而春,这是联想想像,又是虚实结合。赏析另外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表达效果的鉴赏。表达效果的分析,就是看诗歌(诗句)写的是什么形象(怎样的景、怎样的人和怎样的事)、所要表达的什么情感,围绕此来分析就不

15、会错。【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本题通过颔联和颈联来考查表达技巧的鉴赏,与往年没有什么变化,也是个常规性的题目,但虽是所选的诗歌没有什么阅读障碍,因本题的答题角度和层次较为复杂,考生考虑问题往往挂一漏万,因而还是有些难度的。本题选材好,命题点也抓得好,题虽好,但在答案设置和拟定上还是显得仓促,考虑不周的。一是所拟答案,只是几个方面的罗列,估计试卷批改时还需作较大调整;二是赏析离不开表达效果的分析,所给的答案除了“移步换景,富有层次”外对表达效果的分析是有所缺失的。表达效果可根据情况来分说或总说。最后,“铺陈”也值得商榷。(3)试题分析:把

16、握诗歌中诗句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都应该注意从诗歌的整体出发。本题考查诗尾联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更是应该根据整首诗的理解来分析把握。对此,要首先知道这两句诗的意思。另外就是结合全诗的内容来分析,从诗的标题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为友人的新居落成而写的,诗的首联为“起”,点题并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喜欢闲适,到朋友新居“开颜”;颔联和颈联通过写景,来表现新居的景色优美,主人品味的高雅,诗人心情的闲适;诗的尾联“合”,“新居”只是诗歌的形象,也就是思想情感的载体,它承载的是高雅,是闲适,无论文书再多都能找到“诗人在此间”,因此这两句诗也即尾联所表现的也就是:一对新居主人的赞美,二诗人羡慕,向往,三诗人与友

17、人志趣相投。【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诗歌鉴赏第一题立足于诗的首联,第二题考点在颔联和颈联,本题是在尾联;第一小题根据分析,第二小题赏析写景艺术,为艺术技巧赏析题,第三小是是思想情感分析题。命题者的指导思想还是在考生能读懂诗,能赏析诗,切合江苏卷的考试说明;第一题到第三题,其着眼点从首联,到颔联、颈联,再到尾联;其考查点从写什么,到怎么写,再到为什么写,层次清晰,总的来说,中规中矩,难度不大。从诗歌的特点来看,诗首联总领全文,奠定感情基调;从考题所给的答案来看,第三小题的答案只是对第一小题答案的再概括。由此来看,有重复考查之嫌。五、【20

18、14年高考江苏卷】古诗词鉴赏(11分)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答案】(1)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2)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3)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

19、、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理解以及捕捉相关信息的能力。诗四句,每一句都点明隐者的身份。作答时,要抓住关键词语,如“识者稀”“哀猿啼处”“樵渔路”“雨满衣”“城郭休过识者稀”,认识他的人少;“哀猿啼处”,是言他住在深山老林里;“柴扉”是言他家居简陋;“渔樵路”,是言他过着渔樵生活,是隐也。诗歌是形象化的语言,一些关键的词语还要靠考生的想象才能够把握的,如“哀猿啼处”。【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

20、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试题分析:赏析,主要是考查语句的丰富表现力。按照一般的答题思路,一般是从手法与表达效果这两个方面着手。本题的题干要求比较明确,单一指向表达效果。因此,可从两个方面来赏析,一是这两句所写的内容,这要具体答出,也就是写出了什么内容。另一方面就是围绕诗歌的主旨或情感来赏析。第一首诗的结句,与诗的第三句是果因关系,是写友人住处的环境,是“诗思清人骨”的原因,也就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品性的赞叹之情。【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六、【2013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醉 眠唐 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21、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分)答: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答: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答: 【答案】(l)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2)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3)“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解析】

22、【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理解诗句的内容和含义。先找出诗句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怎么样描写的,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再分析该诗句的作用,表现了什么。基本步骤是:解释词语的意思+概括诗句的意思+诗句的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首诗中的作用。(2)试题分析:这一联谈及两个对象“世味”与“时光”。对“世味”诗人是“门常掩”,对“时光”诗人称“簟已便”。一句一事一心境。结合诗后所给注释,可知“世味门常掩”,表达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盛夏时分,醉卧竹席,是多么惬意,由诗意可知诗人恬淡的心境。【考点定位】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23、,能力层次为D级。【名师点睛】本题读懂古典诗歌内容是理解诗歌的第一步。读懂古典诗歌的内容,要从微观与宏观两个角度入手,微观上,从具体诗句入手,将每句的意思分别叠加,方可构成画面;宏观上要结合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风格,做深入思考。读懂了诗歌内容,就可以进而把握古典诗歌的情感。诗歌情感往往附着在诗人所选定的的物象上,这样物象加上了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就成为了意象。因此把握意向就成为了分析概括诗人情感的关键和捷径。(3)试题分析:这类题的解题思路是,就是用诗句来解释诗评的话。就本题而言,诗歌中的哪些方面是平淡的,这平淡中蕴藏着诗人怎样的激烈情感。本题赋分4分,可从两个角度切入。比如,平淡人的平淡

24、、物的平淡等。【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和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可遵循以下步骤:(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本题命题者没有难为学生,将“芒焰在简淡之中”的意思告诉了学生,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即可。七、【2012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梦江南 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

25、要分析。(4分)(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答案】(1)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2)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3)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解析】【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人物形象鉴赏。分析人物形象,要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入手,如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本题所考查的这两句诗,意思是说山上的明月一点也不知道“我”的心事;水面上的轻风,竟

26、故意把“我”眼前的花吹落。旨在以山月、水风、落花的无情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衬, 意象“月”承前表达离思,“不知心里事”表现人物形象的孤独处境和凄凉心情。意象“水”和“花”,表现了自叹自怜的心境,突出思妇内心的悲戚和哀伤。可见主人公是一个孤独寂寞自哀自怜的形象。【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试题分析:结句写景,意为“天边的碧云,还是恣意地摇曳横斜”,思妇在百无聊赖之中,再凝望碧蓝的夜空,朗朗月光之下,白云缭绕。随着时光的流逝,它在一点点地、缓缓地斜移,似动非动似的。此句的表达技巧是借景抒情,或答成情景交融。两种景物分别表现不同的情怀。“摇曳

27、树”象征起伏不定的阵阵思念;“碧云斜”表现了低沉、伤感的心情。将对远人的思念和心绪的不宁表现得淋漓尽致。【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八、【2011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

28、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答案】(1)才思、诗风、诗品;卓异不凡。或“思不群”“比庾信”“比鲍熙”;“诗无敌”。(2)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白的浓浓思念之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3)作者先从李白的诗歌才华写起,交待思念的缘由;而后顺理成章地抒写自己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为此而表达再次相逢论诗的愿望。层层铺垫,又环环相扣,情感真挚。【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试题分析:。“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

29、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故而清代黄生说:“五句寓言己忆彼,六句悬度彼忆己。”(杜诗说)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唐诗别裁称它“写景而离情自见”,杜臆引王慎中语誉为“淡中之工”,都极为赞赏。【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试题分析: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明确“构思脉络”的意思,它是行文的思路,也就是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样的思路有什么好处,所以它往往对应着文章的层次以及题目所配给的分值。审好题,方能答好题。本诗可分三层,而且层次清晰,此题应该是好答的。【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