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惠州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截至2019年7月6日,中国世界遗产已达55项,与意大利并列为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其中北京人遗址是第一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其入选的理由是A已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B学会人工取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C最早学会种植水稻,建造房屋,进入农耕社会D掌握了磨光钻孔技术,步入了新石器时代2原始农耕时代形成农作物种植“南稻北粟”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工具B生活习惯C劳动技术D自然条件3传说是指文字尚未发明时,人们通过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因此传说不一定可靠。下列属于传说的是( )炎帝神农氏曾在山西高平地区尝百
2、草、种五谷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黄帝造宫室、制船只、发明弓箭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会种植水稻ABCD4我国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这里有宫殿建筑群.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这个遗址反应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文明进程。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5下图所示文物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高超的青铜工艺B古老的汉字艺术C灿烂的商朝文明D动荡的社会生活6下列选项是七年级某班四位同学设计的春秋战国时期四个故事的题目,其中错误的是( )A尊王攘夷的齐桓公B问鼎中原的楚庄王C退避三舍的秦穆公D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71月5日小寒,天气变冷,元芳就顺应自然多穿衣服。
3、她的这个想法体现出庄子倡导的顺应自然,其中庄子属于(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8“春秋时期,每次战争双方投入兵力之和不足十万人:进入战国时期,战争双方一场战争投入兵力数十万,乃至百万。”这段材料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A人口迅猛增长B民风更加彪悍C战争规模很大D著名战役很多9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诏”,印章称“玺”,其他人都不许用,对皇帝的名字也要避讳,这些规定开始于A夏朝B西周C秦朝D汉朝10下图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纪念银币。有关这次起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起义发生在公元前3世纪后期B起义的领导者是陈胜、吴广C起义军在大泽乡建立了“张楚”政权D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11
4、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其主要原因是A外戚宦官专权B皇帝昏庸腐败C王莽施政的危害D地方军阀割据12为参观“微笑彩俑汉景帝的地下王国”展览,应参考的图书图书资料当是甲:诗经、乙:战国策、丙:史记、丁:汉书A甲、丙B乙、丁C丙、丁D甲、丁132020年11月初,位于河南省孟津县的班超纪念馆全面完成提升改造,恢复对外开放。关于班超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生活在汉武帝时期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派甘英出使大秦,并取得成功经营西域30多年,儿子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ABCD14现行的国家和各地方监察委员会,是对所有公职人员进
5、行监察,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机构。历史上,汉朝也设置了类似监察机构,主要监察地方官员和诸侯。行使这一职能的官职是( )A御史大夫B太尉C刺史D诸侯王15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史称“文景之治”。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提倡节俭,以身作则B轻徭薄赋,三十税一C注重生产,关心农桑D严刑峻法,社会安定16“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这一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战乱相对较少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D南方生产技术先进17西晋时期发生的“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下列事件与“
6、八王之乱”有因果关系的是( )A外戚宦官专政B北方少数民族内迁C西晋初年大封同姓诸侯王D淝水之战爆发18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9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ABCD19下列人物中,对促进民族融合做出重要贡献的有( )王昭君 苻坚 袁绍 孝文帝ABCD20从下表所示有关齐民要术一书的信息中,可得到的信息是 A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B其记载的内容广泛而且丰富C展示了三国时期的农业成就D强调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二、材料分析题21制度文明是人类发展水平和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礼运材料二
7、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材料三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春秋左氏传材料四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史记秦始皇本纪(1)材料一中反映的是史前时期哪种民主更替首领位置的制度?写出三个继黄帝之后根据这种制度推举出来的首领。(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制度?什么事情标志着其取代了材料一中的制度?(3)材料三描述的是西周的什么制度?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 、卿大夫、士(4)材料四反映了秦统一六国后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22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请分别写出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最西和最北的诸侯国名称(2).战国时期,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请列举三个著名的战役。(3).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时,
8、最后灭掉的是是哪个国家国家?(4).秦国能够“扫六合”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5)秦统一全国有何历史意义?23三国两晋南北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大发展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中国历史纪年示意图(局部)(1)根据示意图,写出B、C两处的政权名称。从示意图中看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材料二 如图为甘肃嘉峪关魏晋幕砖面:(2)材料二中的“胡”是魏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两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名称。两幅图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的什么现象?材料三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某些徭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据陈书宣帝
9、纪记载,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南迁人民为什么促进了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哪个城市成为当时商业最活跃的大都市?【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解析: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遗址第一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由于北京人遗址是已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选项A符合题意;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不会人工取火,排除B;最早学会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排除C;最早掌握了磨光钻孔技术的是山顶洞人,排除D。故选A。2D【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原始农耕时代,由于不同的地理自然条件,南北方农耕生活有很大的不同。
10、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于黄河流域,气候干燥,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长江流域,气候湿润。所以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解析:D【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原始农耕时代,由于不同的地理自然条件,南北方农耕生活有很大的不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于黄河流域,气候干燥,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长江流域,气候湿润。所以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所以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故选D。3C【详解】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炎帝神农氏曾在山西高平地区尝百草、种五谷、黄帝造宫室、制船只、发明弓箭,两者都属于传说;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属于考古发
11、现,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会种植水稻属于历史史实,C选项符合题意;故选C。4A【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区境内,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其年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朝时期,A项正确;商朝、 西周、东周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5C【详解】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如商代后期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有“镇国之宝”的美誉;商朝时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
12、、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因此所示文物反映的共同主题是灿烂的商朝文明,C项符合题意;AB项表述不全面,排除;D项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故选C。6C【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城濮普之战时,晋楚两军相遇在中原战场上。决战前,晋军以报答楚王为名,“退避三舍”,驻军城濮,巧妙地避开了楚军锋芒,诱敌深入大败楚军。“退避三舍”与秦穆公无关,C符合题意;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进行改革,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A排除;楚庄王和王孙满交谈的时候,楚庄王问起周王宫里藏着的九鼎大小轻重怎么样。
13、九鼎是象征周王室权威的礼器。楚庄王问起九鼎,就是表示他有夺取周天子权力的野心。就有了楚庄王问鼎中原的典故,B排除;春秋末年,吴越争霸中,越王勾践战败后,立志雪耻,发愤图强,卧薪尝胆。经过长期准备,终于灭掉吴国。D排除;故选C。 7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庄子主张顺应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属于道家思想,故B正确;儒家主张“仁政、德治”,而非顺应自然,故A错误;法家主张“严刑峻法、依法治国”,而非顺应自然,故C错误;墨解析: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庄子主张顺应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属于道家思想,故B正确;儒家主张“仁政、德治”,而非顺应自然,故A错误;法家主张“严刑峻法、依法治国”,而
14、非顺应自然,故C错误;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而非顺应自然,故D错误;故选B。8C【详解】根据“春秋时期,每次战争双方投入兵力之和不足十万人;进入战国时期,战争双方一场战争投入兵力数十万,乃至百万”可以看出,春秋时期战争投入的兵力少,战国时期投入的兵力多,这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战争规模很大。选项C符合题意;A项在材料内容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排除;D项材料内容没体现,排除。故选C。9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现统一后,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秦始皇规定:皇帝自称“朕”
15、解析: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现统一后,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秦始皇规定: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旨”或“诏”,印章称“玺,故C正确;ABD与题意不符,排除。综上答案C。10C【详解】根据题干“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泽乡起义是第一次农民起义,公元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为解析:C【详解】根据题干“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泽乡起义是第一次农民起义,公元前
16、209年秋,秦朝廷征发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兵变,被称为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连克大泽乡和蕲县,并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各地纷纷响应。C项说法不正确,ABD符合大泽乡的内容和特点,所以答案选择C。11A【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故A符合题意;皇帝昏庸腐败与史实不符,故B错误;王莽施政是在西汉末年,东汉政权后期逐步走解析:A【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
17、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故A符合题意;皇帝昏庸腐败与史实不符,故B错误;王莽施政是在西汉末年,东汉政权后期逐步走向衰亡的原因不包括王莽施政的危害,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错误;地方军阀割据都发生在东汉末期,与题干中的“东汉中后期”时间不符,故D错误;故选A。12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解析: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
18、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故丙、丁符合题意;故C符合题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故甲不符合题意;故AD不符合题意;战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故乙不符合题意;故B不符合题意;故选C。13B【详解】班超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曾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经营西域30多年,儿子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因此正确,选择B项,出生于东汉时期,因此错误,派甘英出解析:B【详
19、解】班超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曾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经营西域30多年,儿子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因此正确,选择B项,出生于东汉时期,因此错误,派甘英出使大秦,穷临秦海乃还,并未成功,因此排除,综上排除ACD三项,选择B。14C【详解】根据“汉朝也设置了类似监察机构,主要监察地方官员和诸侯”可得出这是汉代设立的刺史,负责监察地方,故C项正确;A项是秦朝的中央监察官,负责监察百官,排除A项;B项负责军事,排除B;诸侯王解析:C【详解】根据“汉朝也设置了类似监察机构,主要监察地方官员和诸侯”可得出这是汉代设立的刺史,负责监察地方,故C项正确;A项是秦朝的中央监察官,负
20、责监察百官,排除A项;B项负责军事,排除B;诸侯王没有监察权,排除D项。故先C。15D【详解】根据所学,汉文帝、汉景帝继续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主要包括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减轻刑罚: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提倡节俭:提解析:D【详解】根据所学,汉文帝、汉景帝继续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主要包括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减轻刑罚: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提倡节俭: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这些措施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即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
21、国库钱粮充盈。历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的太平盛世景象称为文景之治,故D项不是原因,符合题意;ABC项都是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16B【详解】由材料信息“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可知,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故B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南方战乱相对较少、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故AC错误;南方生产解析:B【详解】由材料信息“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可知,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故B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南方战乱相对较少、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故AC错误;南方生产技术先进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17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西晋初年大封
22、同姓诸侯王导致了八王之乱。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解析: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西晋初年大封同姓诸侯王导致了八王之乱。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故西晋初年大封同姓诸侯王与八王之乱有因果关系。故C符合题意;外戚宦官专政是东汉晚期的腐败政治现象,与题干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东汉末年以来,北方战乱不断导致大量北人南
23、迁,与题干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与题干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8C【详解】根据所学,229年三国鼎立的形势是魏蜀吴三国鼎立,蜀在四川地区,吴在江南地区,C项正确;排除ABD项。解析:C【详解】根据所学,229年三国鼎立的形势是魏蜀吴三国鼎立,蜀在四川地区,吴在江南地区,C项正确;排除ABD项。19D【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汉元帝时期,匈奴的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宫女王昭君去匈奴和亲。昭君和亲促进了汉与匈奴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
24、的实力。符合解析:D【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汉元帝时期,匈奴的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宫女王昭君去匈奴和亲。昭君和亲促进了汉与匈奴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符合题意,D正确;苻坚发动淝水之战,不利于民族融合。错误,AC排除;袁绍与曹操进行官渡之战,以失败告终。错误,B排除;故选D。20B【详解】根据表中信息可知,齐民要术卷一、卷二记载了农作物栽培耕种;卷五、卷六记载了林木、畜牧、养鱼,卷七、八、九,记载了一些手工业技术,表明齐民要术记载了农林牧副渔的生产方法,记载的内解析:B【详解】根据表中信息可知,齐民要术卷一、卷二记载了农作物栽培耕种;卷五、
25、卷六记载了林木、畜牧、养鱼,卷七、八、九,记载了一些手工业技术,表明齐民要术记载了农林牧副渔的生产方法,记载的内容广泛而且丰富,故B项正确;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最完整、最系统的农书,但表格没有将齐民要术与其他书籍进行比较,因此从表格中无法得出,排除A项;齐民要术总结了东汉以来的生产经验,排除C项;从表中无法得出强调了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择B项。二、材料分析题21(1)禅让制 尧.舜.禹(2)世袭制 禹传子(家天下)(3)分封制 周天子.诸侯(4)郡县制【详解】(1)依据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为解析:(1)禅让制 尧.舜.
26、禹(2)世袭制 禹传子(家天下)(3)分封制 周天子.诸侯(4)郡县制【详解】(1)依据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为底狱共同的灾难,三个部落走向了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即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舜年老时让位于禹。(2)依据材料二“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结合课本所学,禹最初想传位于伯益,但是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禹传位给儿子,“公天下”变成了
27、“家天下”。(3)依据材料三“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意思是,将土地分封给亲戚功臣,让他们在各自的土地上建立国家;让这些国家作为藩篱拱卫周朝。可知这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分封制。结合课本所学,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分封制最高等级是周天子,下面依次为诸侯、卿大夫和士。(4)依据材料“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结合课本所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军,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22(1)秦国;燕国。(2)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3)齐国。(4)原因:商鞅变
28、法使秦国强大起来。(5)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解析:(1)秦国;燕国。(2)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3)齐国。(4)原因: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5)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详解】(1)依据地图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最西和最北的诸侯国分别是秦国和燕国。(2)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当时的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都发生在这
29、一时期。(3)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因此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时,最后灭掉的是齐国。(4)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因此秦国能够“扫六合”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5)依据所学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3(1)B西晋; C南朝;F陈;政权分立。(2)匈奴、鲜卑、羯、氐、羌;民族交融。(3)
30、江南地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他们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南方统治者解析:(1)B西晋; C南朝;F陈;政权分立。(2)匈奴、鲜卑、羯、氐、羌;民族交融。(3)江南地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他们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南方统治者的支持等;建康。【详解】(1)依据所学可知,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城,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故B是西晋;420-589年,中国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城都在建康,统称为“南朝”,故C是南朝;F是陈;第二问依据材料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2
31、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221年刘备建立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城,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420-589年,中国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城都在建康,统称为“南朝”,故三国两晋南北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内迁;第二问依据材料图片信息可知,“胡人汉服”体现了汉族服饰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汉人胡食”体现了少数民族饮食对汉族的影响,民族之间相互影响学习即民族交融。(3)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某些徭役的权利”,结合所学可知,因为北方长期战乱,而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他们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南方统治者的支持、江南自然环境好等,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建康成为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