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历史总结(原创)精品文档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统一六国 1统一条件经济基础: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群众基础:频繁战争给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无穷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人才条件:秦王嬴政为实现统一,广泛吸引各国贤士,拥有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和气度。策略得当:采用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方针 2统一过程 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二、建立统一集权国家 1建立集权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集大权于一身。 官职职责三者关系丞相百官之长,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三者之间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太尉武官之长,管军事御史大
2、夫执掌群臣奏章,负责监督百官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全国设36郡,郡下设县,避免国家重新分裂。 2巩固统一奠定疆域: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 统一文字: 原因:文字写法多样不利于政令畅通与各地间的交流,不利于国家巩固统一。 内容:以小篆为统一的文字意义:有利于各地交流;经济发展;国家巩固统一;共同文化、习俗、心理形成 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 水陆交通: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的君主 功绩:1.灭六国,统一全国 2.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巩固统一措施 :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
3、促进经济发展 文化:统一文字,促进文化交流 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奠定疆域 过失:暴政:严刑酷法、大兴土木,徭役、兵役繁重 焚书坑儒,摧残文化 三、秦始皇的暴政 1表现严刑酷法焚书坑儒:对思想文化严加控制 横征暴敛:强征40万民夫修筑长城 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 沉重徭役;修骊山墓;伐南越,戍边疆 2结果:激化阶级矛盾,加速了秦的灭亡3对秦始皇的评价功: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过:实行暴政导致秦很快灭亡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玄武门之变 1建功立业劝说李渊在太原起兵,推翻隋朝 为李渊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2夺取皇位
4、设立“文学馆”,收罗四方名士 收买太子府的心腹人员,得知太子谋害自己的计划 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太子位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 1原因吸取隋亡教训 知人善任 选官不拘一格:任用魏征为谏议大夫,宰相; 用人扬长避短:提拔房玄龄和杜如晦为左右仆射,掌握尚书省实权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不夺农时,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唐律,体现了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2表现: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1背景唐朝初年,突厥等
5、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唐高祖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随着唐朝全国统治的稳定与发展,唐太宗开始着手经营中国边疆 2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 措施 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武力讨伐,随后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629年以后,派李勣和李靖等大将,分别讨伐经常骚扰唐朝边境的东突厥等少数民族。设置机构 在东突厥设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这些官职可以世袭 在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 册封后嗣 630年,唐太宗被西北各民族首领尊为“天河汗”,唐政府负责册封这些首领的后嗣和亲通婚 接受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求婚请求,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促进了民族融合。3结果:唐太宗的民族团结政
6、策使少数民族首领对唐朝忠心耿耿,愿意“世为唐臣”四、开放的对外政策 1表现鼓励对外交往 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 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 对堕婆登、拂菻遣使来唐使者,唐太宗都复信答礼,回赠物品 宽容的宗教政策 唐太宗提出“示存异方之教”的政策 亲自召见去天竺取佛经的高僧玄奘 时常召见朝鲜、日本僧人 重视传播唐朝文化:朝鲜、日本僧人来唐游学,朝鲜、日本深受汉文化影响。 2作用 开放的对外政策,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促进了亚洲各国文明的进步,尤其是朝鲜
7、半岛的新罗,大量吸收汉文化。 五、晚年的反省 1对治国策略的反省 晚年唐太宗仍要求大臣进谏,并撰写帝范,反省自己的过失2自我评价唐太宗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一、少年皇帝 1少年继位:1661年,玄烨继位,年号康熙 2严峻形势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 侵入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 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加强管理 由于满洲贵族强制实行圈占土地、剃发易服等政策造成的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 辅政大臣鳌拜骄横跋扈,欺君擅权 3总揽大权:康熙帝14岁亲政,智擒鳌拜,稳定了秩序,总揽朝政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
8、帝 巩固统一国家军事上平定三藩,扫除割据势力,维护了清朝的统治与国家的统一 收复台湾:设台湾府,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平定准噶尔叛乱,统一回部:三次亲征,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胜利 抗击沙俄,组织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领土主权 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文化上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加快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政治上加强与蒙、藏团结,尊重喇嘛教 维护国家主权 抗击沙俄的入侵 抗击沙俄的入侵 1背景:明末清初,沙俄侵占尼布楚、雅克萨等据点,抢掠当地的少数民族。2措施 军事上 两次雅克萨之战收复东北失地 外交上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 尼布楚条约 内容: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
9、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性质:经过平等协商而签订的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 特点:作为签约一方,清朝第一次使用“中国”国号,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3意义: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评价康熙帝(1)历史贡献:康熙在位期间,平定了三藩之乱,镇压了少数民族贵族的叛乱;抗击沙俄的侵略,为维护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与反抗外来侵略紧密结合在一起,基本上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康熙一生苦研儒学,推崇程朱理学,组织编撰康熙字典等,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康熙帝统治时的中国,政局稳定,领土广阔,经济发展并趋于繁荣,最终促
10、成了中国历史上长达150余年的“康乾盛世”。(2)不足之处: 康熙帝统治时期,世界历史正逐步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正是这一时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高度强化的地步,闭关政策开始实行,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面落后于西方的局面,这就为中国在19世纪遭受西方的侵略埋下了伏笔。 第4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1自学礼乐:少年时立志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三十岁时精通“六经”,兴办私学。 2从政失败:五十多岁时先后任中都宰和司寇,试图加强君权、削弱大夫权、抑制陪臣,结果失败。3周游列国:率徒周游列国,宣传政治主张,未被采纳。 4整理典籍:68岁回到鲁国后
11、整理典籍,删修春秋,献身文化教育事业。 二、开创儒家思想 1背景(1)社会转型: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2)礼崩乐坏:违背周礼的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2目的: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3内容(孔子思想 )礼的思想 恢复周礼:恢复周礼的权威,使社会能够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人际关系:以“礼”来规范人际关系,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 恪守礼制:要求人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社会秩序: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仁的思想 内涵:仁就是爱人,包含着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 地位: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
12、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仁礼关系:互相依存,互为表里。 中庸思想 目的:协调礼和仁的关系 含义:过犹不及,恰到好处。 原则:“和而不同” 4地位:礼、仁、中庸思想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 三、古代大教育家 1开创私学背景:春秋以前,文化一向被贵族垄断 概况:“有教无类”,扩大受教育的范围。 2教学目标 “成人”: 通过教育,使学生们举止合乎礼数,言行合乎“忠”“信”。 “君子”:把学生培养成“君子”,将礼与仁、言与行完美地统一起来,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言传身教。 4整编古籍 孔子整编“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弟子把其思想整理成论语,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四、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学说
13、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与古希腊文化并称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1、对中国 政治:“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文化:“五经”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 2、对世界亚洲: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 西方:明清以后,儒学传到西方,对西方的启蒙思想有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办学形式等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孔子学说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与古希腊文化并称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明清以后,儒学传到西
14、方,对西方的启蒙思想有重要影响。第5课 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 一、柏拉图的政治活动 1政治活动关心城邦:青年时代便对政治产生兴趣,关注希腊城邦局势的发展。政治构想:希望雅典实行类似斯巴达那样的政体。2思想形成 学习:师从苏格拉底,深受其思想影响。 游历:游历地中海诸国,接触各地学者,成为知名哲学家。著述:以对话录为主,其中绝大多数以苏格拉底为主要对话者。 二、柏拉图的思想成就 柏拉图的思想 政治 反对民主政治,主张寡头政治 背景: 雅典民主政治弊端的暴露 丰富的阅历 内容: 理想国家的构成 国家统治者“哲学王”担任 国家的目的 财产和家庭共有哲学 唯心论 理念论:理念先于物质存在。理念是世
15、界的本质,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反映。 教育 主张普及教育,创办柏拉图学园阿卡德米学园 雅典民主制的意义与局限(辩论:得?失?) 1、意义人民主权:全体公民都是统治者,集体掌握国家权力,充分调动了公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政权掌握在多数人手里,集体决策,集体智慧会使问题考虑得更加全面;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对群众负责,受社会监督,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开放和自由的思想政治环境成为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在这种条件下,雅典产生了众多卓越的哲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戏剧家。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这一伟大创举为后世民
16、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2、局限 实质:少数男性公民的民主这是雅典民主的最大局限;国家管理需要德才兼备、有民众威望者方能胜任抽签选举轮番而治不能保证德才兼备的人稳固执政; “陶片放逐法”、过度的自由容易为野心家所利用,极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使民主抛离正义原则柏拉图的理想国 1.背景: 雅典民主政治弊端的暴露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惨败苏格拉底之死使柏拉图改变了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态度,开始寻找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埃及和意大利等地游历、丰富的阅历为柏拉图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奠定了知识基础。2.内容: 理想的国家应由护国者(统治者)、卫国者(军人)和生产者(平民)三部分组成,他们各具其德、各守其位; 国
17、家统治者应该由真正懂哲学的人“哲学王”来担任 国家的目的是和谐与效率财产和家庭共有(认为私有财产是国家动荡不安的根源,主张消灭家庭,财产公有,以增进社会的团结和凝聚)3.实践: 三次到叙拉古, 企图把那里的统治者培养成哲学家,建立哲人统治的理想城邦,但都失败了。 4.评价 :柏拉图的理想国家,并非纯粹的空想,而是针对当时希腊各种政体的弊端提出的。 “哲学王”的理想国家最终成为乌托邦,但给人以启发。理念论内容:世界是由理念构成的理性世界和由个别事物构成的感觉世界组成,二者彼此对立。理性世界真实、完美而永恒;感觉世界虚假、残缺而变幻。实质: 柏拉图认为理念先于物质存在,知识是人先天固有的,这是典型
18、的唯心论。三、柏拉图的教育成就 1概况建立:柏拉图在阿卡德米建立了学园。 性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集知识传授、学术研究,政治咨询、培养学者和政治人才于一体。生源:学园的学生多来自希腊各城邦的上层社会 课程:学园开设的课程有算术、几何、天文学等 教法:采用对话的形式进行教学 2地位及影响 柏拉图时代的阿卡德米成为当时求学青年向往的地方学园的建立是柏拉图生命中的转折点,也是欧洲科学史上值得纪念的事件。孔子与柏拉图的比较 相同:时代:都处于奴隶制时代,其思想均处于文化源头的地位。 个人活动:从政;游历;从教。 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仁”和“仁政”,反对暴政; 柏拉图主张哲人统治的理想国,对
19、民主政体不满;都体现“人治”的特点,都偏于理想化。 教育:都创办学校,重视教育,均主张因材施教,进行启发式教学。 二者的著作都属于对话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影响:思想都影响东西方文化的走向,在东西方文化发展中起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同: 柏拉图的研究主要在哲学领域,侧重于理性,主张建立理想国,追求真理。 孔子主要侧重于伦理道德,偏重于感性,追求善。柏拉图相信灵魂不死; 孔子对殷周以来的鬼神观念持怀疑态度。 第6课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一、生平事迹 1、优越家境出生在希腊北方小城斯塔吉拉,常随父亲出入马其顿王宫,接触到广泛的文化知识。作为医学世家的后代,具有很好的古代生物学、生理学素养;
20、17岁时,投身雅典的阿卡德米学园学习。2、才智超群强烈的求知欲:在学园,亚里士多德博览群书,表现出惊人的求知欲,在各个学科,都显示出超凡的才华,被柏拉图称为“阿卡德米学园的头脑” 严谨的科学态度:亚里士多德十分敬重柏拉图,但并不盲从,二人经常就哲学问题展开争论。 高尚的人格:不能因暂时的利益而背弃自己的主张。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成就 1内容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现实的幸福。理念属于人的思维,客观上并无理念世界的存在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而且是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物质只有属于精神世界的形式,才赋予确定性和现实性。2特点 他的思想具有唯物主义的色彩
21、但又不彻底,常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三、亚里士多德的科学成就 哲学领域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 确定哲学研究对象,提出哲学必须研究和解决的十三个问题。 研究范围广泛,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生物学领域对五百多种不同动植物进行分类,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解剖研究 物理学领域在物理学一书中,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 逻辑学领域创立了工具科学逻辑学,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构成的简单演绎逻辑,即三段论,始终贯穿于其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 四、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成就 1宫廷教师: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聘亚里士多德为亚历山大的私人教师2创立学园:(在雅典城东郊创立
22、吕克昂”学园) 上午教高级班学生科学技术,下午对一般听从发表常识性演讲; 边散步边讲学,被称:为“散步的哲学家”或逍遥学派;从事写作,作品基本上都是在这里写的。从事伦理学教学,讲授人生哲学,讲述了著名的“中庸之道”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 任何事物都有过度、不及和中间三种状态。过度与不及产生错误,中间往往能够获得成功。中庸之道是一种明智的态度和方法,是一种人生境界五、亚里士多德对后世思想文化的影响: 建立了多个学科的学科体系:在逻辑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中都留下了许多开创性的著作,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以“三段论”为核心的逻辑学成为一切科学的工具; 伦理学中的“中庸”理论成
23、为人类和谐社会的润滑剂;这些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科学探索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积极进取、探求新知。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主张的差异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局限哲学思想 理念论,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反映。思想源于具体事物,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物体由形式和物质组成。 柏拉图属唯心主义;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接近唯物主义但不彻底,常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 政治思想 理想国是哲人统治的国家,其次才是法治 。法治优于人治,由安分守己又听从理性的“中产阶级”执政最适合。 认为奴隶主统治奴隶是合乎自然、合法的。 哲学领域 亚里士多德继承又突破了柏拉图的思
24、想。 亚里士多德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对外在事物的感觉。这一点使他“接近了唯物主义”。 亚里士多德确定了哲学研究的对象 在形而上学一书中,提出哲学所必须研究和解决的13个问题。其中一些问题,一直是后来西方哲学争论的中心 生物学领域 他对五百多种不同的动物进行了分类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指出鲸是胎生的还考察了小鸡胚胎的发育过程 物理学领域 在物理学一书中他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 在逻辑学上,他提出的三段自始至终贯穿与其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 伦理学领域提出“中庸之道”即事物都有过度、不及和中间三种状态,并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
25、明智的态度和方法。 精神遗产: “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充分体现其科学探求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精神 第7课 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 克伦威尔是英国革命的领导者。(1)在反封建和发展资本主义方面贡献巨大 他领导议会军在内战中打败王军,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具有杰出军事才能。 统治期间,采取措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化、法律,巩固革命成果。(2)缺点与局限 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 军事独裁引起社会动荡。(3)总体:功大于过 英国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其缺点与局限本质上是由当时资产阶级发展的不成熟决定的。 一、克伦威尔的成长历程 1.走向政坛:克伦威尔出生于英格
26、兰中部一个中等贵族家庭,不到30岁就当选为议员。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背景 : 经济因素:17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阶级因素: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增强,贵族中分化出的新贵族阶层,在经济利益上与资产阶级一致。 导火线:苏格兰人起义 爆发 : 标志:1640年,查理世被迫重开议会 内战开始:1642年,查理一世同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经过反复较量,最终挑起内战。 二、克伦威尔的军事成就 建军治军: 组织一支骑兵军,士兵从信奉清教的自耕农中选出 根据忠勇提拔军官,使军队充满活力 为了严肃军纪,对军队约法三章 以铁骑军为核心,组建“新模范军” 战胜王军:转折:1644年,在马斯顿草原大败王军,
27、战局转折 全胜:1645年,纳西比战役中,全歼王军主力 结束:平定两次叛乱,内战结束 建立共和国: 1649年,处死国王查理一世,资产阶级共和国在英国建立 三、克伦威尔的统治 1对外征服: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将这两个地方并入英国 2独裁统治:驱散议会和“小议会”,被拥立为终身护国主3海上争霸: 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排斥荷兰的中转贸易;与荷兰进行战争,使其失去海上霸权 同当时的强国瑞典、丹麦、葡萄牙等国签订商约,巩固英国的海上权威与商业利益。 4主要政绩 :建立了有序的行政机构,改善了法律 扶持文化教育,提倡宗教信仰自由 发展工商业,英国工业生产超过革命前的水平。 第8课 美国国父华盛顿
28、一、华盛顿的成长历程 1童年:出生于弗吉尼亚的大种植园主家庭,从小培养起诚实、勇敢、理性又善于冒险等优秀品质。2少年:掌握了土地测量、牲畜饲养等技术,学会用自己的技能去挣钱。3青年:20岁左右继承了哥哥的维农山庄,到30岁时,经营着一个较大的种植园。参加七年战争,其作战经验和领导艺术得到积累。二、华盛顿的军事成就 (领导独立战争,赢得国家独立 )1背景 :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阻碍北美资本主义发展。 导火线: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2进程 :战争开始:1775年4月,来克星顿枪声,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任总司令:第二届大陆会议上被推选为大陆军总司令。整顿军队:制定严明军纪,训练正规军,增强战
29、斗力。首次大捷:1776年初,华盛顿率领大陆军围攻波士顿,推进了北美独立进程。发表宣言:1776年7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宣告美利坚合众国成立。 传奇胜利:指挥大陆军袭击特伦顿和普林斯顿的英军,取得传奇性胜利。战争转折:萨拉托加大捷,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战争结束:1781年,取得约克镇大捷。 签订和约:1783年,美英签约,美国最终独立。三、开国立制 (政治)(坚持民主)1.拒绝接受王位: 背景:战后华盛顿威望极高,民众视为救星表现:反对君主政治,反对专制制度,故卸任回家务农影响:表现民主精神和不崇权势的崇高品质2、主持制宪:1背景: 华盛顿坚决反对封建专制制度,辞职回乡务农 1781年
30、邦联条例确定美利坚合众国为邦联国家,实际上是由13个州构成的松散联盟 (邦联国家,由13州构成;松散联盟,各自独立,政府无权干涉各州内政; 邦联未设总统;邦联没有真正有效的行政权威,各州各自为政,全国一片混乱;)谢司起义后,统治集团认识到强化中央权力的必要性与迫切性2过程:1787年 费城 制宪会议 华盛顿当选会议主席 3结果:制定新宪法联邦宪法 4主要内容:联邦制原则:联邦权力大于各州,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联邦宪法未列明权利都属于各州) 实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三权分立,分权制衡原则:行政总统;立法国会;司法联邦法院,“三权”相对独立,互相牵制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5.影响:联邦制实行,避免邦联制的松散,加强了中央权力,形成了真正统一团结国家。同时地方有一定自治权,可以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共和制、分权制,防止专制独裁,保障民主自由,确立美国资阶民主政治制度;宪法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对内有利于全国市场形成; 对外有利于保卫国家安全 ) 但有局限性:歧视黑人奴隶与妇女等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