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厦门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期末生物期末试卷及答案-全册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人类进化发展的叙述中,属于观点的是
A.亚洲的直立人是从非洲迁徙来的
B.现代类人猿不能制造工具
C.其他地区没有发现距今30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
D.古人类化石露西是在非洲发现的
2.如图为男、女主要生殖器官发育趋势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为卵巢,它能产生卵细胞 B.b为卵巢,它能分泌雄性激素
C.a为睾丸,它能产生精子 D.b为睾丸,它能分泌雄性激素
3.为比较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某同学根据维生素C可使加碘的淀粉溶液褪色的原理,设计了如下实验:在四只同样的洁净试管中分别加入2毫升相同浓度的加碘淀粉溶液,然后用滴管分别向其中滴加黄瓜、青椒、芹菜、白菜的汁液,直至褪色为止。观察结果如表。据表可知这四种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最少的是( )
滴加的蔬菜汁及数量
黄瓜汁
青椒汁
芹菜汁
白菜汁
高锰酸钾溶液(2毫升)
10滴
6滴
18滴
11滴
A.青椒 B.芹菜 C.白菜 D.黄瓜
4.小刚为了探究食品中是否含有维生素C,往下列食品中滴加加碘的淀粉溶液,能出现褪色反应的是( )
A.豆浆 B.鱼汤 C.鲜橙汁 D.牛奶
5.如图示人体消化系统部分结构,对该图及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①]是胆囊,能分泌胆汁 B.胆囊内的胆汁不含消化酶
C.[②]是胰腺,能分泌胰液 D.[③]是小肠,肠腺能分泌肠液
6.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既有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也有酶的消化,某同学做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时,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表。请分析并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试管4
馒头碎屑或块
适量碎屑
适量碎屑
适量馒头块
适量碎屑
唾液有无
唾液
清水
唾液
A
是否搅拌
搅拌
搅拌
不搅拌
搅拌
温度
37℃
0℃
加入碘液
2滴
A.要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应选用1号和3号试管进行实验
B.如果1号和2号试管进行对照,可以探究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实验的变量是唾液
C.根据唾液淀粉酶的作用推测,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的是1号试管
D.如果4号试管中A处补全唾液后,能和2号试管形成一组对照实验
7.下列有关人体消化系统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所有的消化液都含有消化酶 B.所有的消化腺都能分泌消化液
C.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D.小肠绒毛扩大了小肠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8.如图是人体在平静呼吸时肺内气体容量变化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a→b表示人正在呼气,膈肌、肋间肌收缩
B.当人在水中站立时,感觉呼吸不畅,是因为b→c过程受到了影响
C.图c→d时,气体出肺,肺收缩,胸廓扩大
D.图中,a、c两点的气压高于大气压,b、d低于大气压
9.如图是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⑤进入⑥后反复分支,在末端形成了许多肺泡
B.痰生成的部位是③
C.呼吸系统由①②③④⑤⑥⑦组成
D.⑦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10.小丽同学因感冒导致鼻炎,晚上睡觉时她张开嘴进行呼吸,第二天早上她感觉嗓子非常干燥,说明鼻腔的主要作用是( )
A.清洁灰尘 B.加热空气 C.湿润空气 D.清除二氧化碳
11.下列不属于人体排泄途径的是( )
A.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呼吸系统排出
B.尿液通过泌尿系统排出
C.汗液通过皮肤排出
D.食物残渣通过消化系统排出
12.如图是肾单位结构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是入球小动脉,②流出的是静脉血
B.图中④⑤⑥合称为肾单位
C.图中④内是原尿,③流出的是尿液
D.图中①②③合称为肾小管
13.如图为肾脏微观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结构有两处毛细血管网 B.图中①是动脉,②是静脉
C.③内不含有大分子蛋白质 D.④处重吸收全部葡萄糖
14.如图所示为人体的泌尿系统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是肾脏,是人体内唯一有排泄功能的器官
B.甲是肾脏,它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C.乙是输尿管,具有重吸收功能
D.丙是膀胱,暂时贮存的液体为原尿
15.如图是人体内三种血管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般情况下,甲血管内有瓣膜,乙血管内无瓣膜
B.乙血管中的血液一定为动脉血,血流速度最快
C.吸气时,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进入血管丙,由血液中的红细胞携带
D.丙代表毛细血管,红细胞呈单行通过
16.甲、乙、丙三人同行,丙受伤急需输大量血,已知丙的血型为B型,甲的血型为AB型,乙为B型,可以给丙输血的是
A.甲
B.乙
C.甲、乙都可以
D.甲、乙都不可以
17.如图是心脏解剖示意图,图中[一]~[四]表示心脏的四个腔,[1]~[5]表示与心脏相连的血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是主动脉 B.与[三]相连的血管是[2]肺动脉
C.体循环的终点是[一]左心房 D.含有动脉血的是[二]和[四]
18.下列细胞中能能吞噬病菌的是( )
A.红细胞 B.脂肪细胞 C.白细胞 D.精细胞
19.如图为人体内某结构的血流情况示意图,乙代表某结构,甲、丙代表与其相连的血管,箭头代表血流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乙表示组织处毛细血管网,则丙表示动脉血管
B.若乙表示小肠,则丙内含氧量增加
C.若乙表示肺泡,则丙表示静脉血管
D.若乙是心脏,则丙是静脉血管
20.下列有关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B.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C.脑干不属于脑的组成部分 D.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
21.对下面的概念图解读不正确的是
A.①是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B.③具有感觉、运动、心跳等多种神经中枢
C.④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D.⑤是神经细胞与其他细胞最明显的区别
22.如图是人体反射弧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如果⑤是手部皮肤内的感受器,则③和①分别代表( )
A.效应器、神经中枢 B.传入神经、效应器
C.神经中枢、效应器 D.传出神经、神经中枢
23.如图是人体反射弧的示意图,若1代表的是感受器,则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 )
A.12345 B.54321 C.21354 D.32451
24.关于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③是神经纤维
B.图中①是神经元的细胞体
C.图中②是神经元的突起
D.该图表示一个神经细胞
25.下列四幅图,分别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 )
A.②① B.③① C.②④ D.③④
26.下列有关眼、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
B.近视眼患者看远处物体时,物像落到视网膜前方
C.内耳的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
D.由远眺转为看书,晶状体的曲度由小变大
27.驾驶员在夜晚会车时应将远光灯转换为近光灯,因为强光照射会影响对面驾驶员观察路况。在眼球结构中,感受光线刺激的是
A.角膜 B.瞳孔 C.晶状体 D.视网膜
28.图示中,图甲是某种物质(Y)依次经过I、Ⅱ、Ⅲ三种结构时含量的变化曲线;图乙和图丙是血管示意图(箭头表示血液流向)。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图甲中,若Y表示血液中二氧化碳,则Ⅲ一定不是右心房
B.图甲中,若Y表示血液中生长激素,则Ⅱ为垂体外的毛细血管
C.图乙血管内的血流速度快,能将血液运送到全身毛细血管
D.图丙中b表示肾小球,则c血管里流的是动脉血
29.如图是某激素作用下,小郭饭后血糖浓度的变化曲线。该激素及其作用是 ( )
A.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 B.胰岛素,升高血糖浓度
C.生长激素,降低血糖浓度 D.生长激素,升高血糖浓度
30.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己吹响,美丽中国将由我们来建设。这就要求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转变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下列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B.大力提倡并推广新能源汽车等交通工具
C.避免长明灯和长流水 D.“使用公筷,模筷有爱”,因此大力提倡使用一次性筷子
二、实验探究综合题
31.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在②号试管的“?”处应加入__。
(2)三支试管都要放在__℃的温水中5~10 min,以保证唾液淀粉酶的最大活性。
(3)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有作用,应选用__两支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4)实验结果是__号试管中的物质遇到碘液不变为蓝色,原因是馒头碎屑中的__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麦芽糖了。
32.如图表示模拟肺部呼吸运动的实验,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A模拟的是人体的______,图中的B模拟的是人体的______。
(2)用手向下拉D,C内的容积会______(填“扩大”或“缩小”),B就会变______(填“大”或“小”),这个过程模拟的是______(填写“吸”或“呼”)气过程。
(3)在人体内,此过程进行时,橡皮膜代表的结构D会______(填“收缩”或“舒张”),其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______(填“扩大”或“缩小”),使得胸腔容积______(填“变大”或“变小”),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降低,于是气体就被______(填“吸入”或“排出”)。
(4)人体通过吸气和呼气实现了肺与______的气体交换。
33.图甲为人体心脏结构示意图,图乙为血液流经人体某处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A、B、C、D表示心脏的四个腔,①②③④⑤表示血管,A是____________。与心房相连的血管中,[ ]________________内血液中含氧量较少,该血管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
(2)如果图乙中⑦代表组织细胞,由⑦扩散到⑥的气体主要是____________,血管N 内流________血。
(3)如果⑦代表肺泡,则图乙中的M与图甲中的[ ]________(血管)直接相连,内流________血。
(4)从小肠处吸收的葡萄糖,在到达大脑的过程中,经过心脏四腔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34.下图为肾脏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其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
(2)在尿液的形成过程中肾小球起到重要作用,它在图中的序号是__________,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其中的水、无机盐等物质经肾小球的__________作用进入②__________腔中,形成____________。
(3)尿的形成是连续的,而尿的排出是间歇的,这是因为________有贮存尿液的作用,但是贮存时间过长对人体是有害的,因此生活中要做到_______________等,利于泌尿系统的健康。
35.我国每年进行的CBA篮球联赛,对运动员的智慧和体能都是很大的考验,请结合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及神经元结构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A是________,它与人体别的细胞不同在于有________。
(2)右图所示赛场上,运动员从看到篮筐到准确完成投篮的过程中,对投球角度、力度做出准确判断的结构是[ ]________,与维持身体平衡,协调运动有关的结构主要是[ ]____。
(3)休息时,教练会和队员一起总结优点和不足,沟通需要改进的攻防策略,这个过程离不开1的表层中与________有关的神经中枢。
(4)比赛中,某运动员因争抢篮板球只是扭伤了腰部,结果造成下肢运动障碍,大小便失禁的症状,你分析他应该是扭伤了腰部的[ ]________,并且该结构中的排尿、排便中枢失去了[___ ]的控制。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分析】
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物体、现象和事情等。观点是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事物或问题的看法。
【详解】
A.亚洲的直立人是从非洲迁徙过来的,还只是科学家推测的一种观点,无确凿证据可以证明,A符合题意。
B.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林束缚,开拓新家园的标志,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所以现代类人猿不能制造工具是事实,故B不符合题意。
C.1974年,科学家在非洲发现了30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露西”,其后又在这一地域发掘出大量200万~30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而其他地区一直没有发现这么古老的古人类化石,这是事实,故C不符合题意。
D.露西”属于南方古猿阿法种,被看作是人类起源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发现。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古人类化石之一,古人类化石“露西”是在非洲发现的,属于事实,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C
【分析】
女孩约在9-11岁进入青春期,男孩约在11-13岁进入青春期,在发育上男孩一般比女孩晚两年,因此,图a表示睾丸的发育,b表示卵巢的发育。
【详解】
由分析可知,a表示睾丸的发育,睾丸能
解析:C
【分析】
女孩约在9-11岁进入青春期,男孩约在11-13岁进入青春期,在发育上男孩一般比女孩晚两年,因此,图a表示睾丸的发育,b表示卵巢的发育。
【详解】
由分析可知,a表示睾丸的发育,睾丸能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而b表示卵巢的发育,卵巢能产生卵子和分泌雌性激素,因此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睛】
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青春期发育的特点,结合分析图形灵活解答。
3.B
【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生素C溶液能使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这一特性,利用这一特性我们就可以测定出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了。
【详解】
高锰酸钾溶液的颜色是紫色,维生素C可以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高锰酸钾溶液容积相等的情况下,滴加汁液滴数少的,说明该液体含维生素C较多;滴加汁液滴数多的,说明该液体含维生素C较少。据此判断:青椒汁用了6滴就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为最少的,所以青椒汁维生素C的含量最多;芹菜汁用了18滴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芹菜汁维生素C的含量最少。
故选B。
【点睛】
维生素C能够使紫色的锰酸钾溶液褪色这一重要特性是解答此题的关键点。
4.C
【分析】
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在空气中久置时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维生素C能够把碘还原为碘离子,碘能淀粉溶液变蓝,而碘离子不能使淀粉变色。
【详解】
淀粉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在食物上滴一滴碘液,变成蓝色,证明食物中有淀粉。维生素C能使蓝色加碘的淀粉溶液褪成无色。鲜橙汁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所以往鲜橙汁中滴加加碘的淀粉溶液,能出现褪色反应。
【点睛】
维生素C能使蓝色加碘的淀粉溶液褪成无色这一重要特性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5.A
【分析】
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腺主要有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等,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图中①是胆囊,②是胰腺,③是小肠,解答即可。
【详解】
①是胆囊,储存胆汁,肝脏分泌胆汁,A错误;胆囊内的胆汁不含消化酶,B正确;②是胰腺,能分泌胰液,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C正确;③是小肠,肠腺能分泌肠液,D正确。
【点睛】
此题关键是理解各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功能。
6.D
【分析】
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保证了实验结果的不同只是由实验变量的不同引起的。该实验设置了三组对照实验:1与2、1与3、1与4,变量分别是唾液、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温度。
【详解】
A.要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就要以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实验中,把馒头切成碎屑是模拟牙齿的咀嚼,搅拌是模拟舌的搅拌;因此,以1、3号试管形成对照实验,除对馒头块不做处理外,加入唾液后还不能进行搅拌,3号试管内的淀粉没有完全分解,因此观察到3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是变蓝,1号试管不变蓝色,A正确。
B.1与2若组成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为是否有唾液;1试管中有2ml唾液,2试管中要加入2ml清水。实验结果是1号试管中溶液颜色不变蓝色,2号试管中溶液颜色变蓝色,则可以证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B正确。
C.1号试管中的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麦芽糖,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C正确。
D.如果4号试管中A处补全2mL唾液后,不能和2号试管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因为有两个变量唾液和温度,D错误。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的实验。
7.A
【分析】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脏、胰腺、胃腺和肠腺。
【详解】
A.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里面不含消化酶,只对脂肪起乳化作用,将大的脂肪颗粒乳化成比较小的脂肪微粒,对脂肪进行物理性消化,A错误。
B.消化腺分为大消化腺和小腺体,大消化腺包括肝脏、胰腺和唾液腺,肝脏分泌胆汁,胰腺分泌胰液,唾液腺分泌唾液;小腺体有肠腺和胃腺,肠腺能分泌肠液,胃腺能分泌胃液。B正确。
C.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C正确。
D.在消化道内,小肠在消化道内最长,长约6米,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小肠的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小肠的吸收,小肠内含有肠液、胰液、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可以对多种物质进行消化,所以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D正确。
故选A。
【点睛】
对于消化系统的组成以及消化器官的特点,可结合着消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掌握。
8.B
【分析】
(1)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呼吸运动主要与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有关,由于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导致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之间形成压力差而形成的。
(2)图示中表示的是平静呼吸时肺内气体容量变化曲线,曲线ab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由大变小,表示呼气;当肋间肌舒张时,肋骨因重力回落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变小;同时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使胸廓的上下径变小。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变小,肺也随之回缩,导致外界气压<气管气压<肺内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曲线bc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由小变大,表示吸气。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导致外界气压>气管气压>肺内气压,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
【详解】
A.曲线图中,曲线a-b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由大变小,表示呼气,呼气时,膈肌、肋间肌舒张,A错误。
B.曲线图中,曲线bc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由小变大,表示吸气,当人在水中站立时,感觉呼吸不畅,是因为b→c表示的吸气过程受到了影响,B正确。
C.图c→d时和图曲线a-b段表示的相似,都是呼气状态。呼气时,膈肌、肋间肌舒张,胸廓缩小,C错误。
D.图中,a、c两点的气压低高于大气压,b、d高于大气压,D错误。
故选:B。
【点睛】
对本部分内容的考查常以曲线图的形式出现,涉及到的考查角度有:(1)吸气、呼气时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状态;(2)呼吸运动中胸廓、肺内气压的相应变化。
9.A
【分析】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其中,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有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空气的作用。肺是主要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图中①为鼻腔,②为咽,③为喉,④为气管,⑤为支气管,⑥为肺,⑦膈。
【详解】
A.⑤支气管,它进入肺后反复分支,在末端形成了许多肺泡,⑥肺由许多肺泡构成,A正确。
B.痰的形成场所是④气管和⑤支气管,B错误。
C.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其中,①鼻腔、②咽、③喉、④气管、⑤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⑦膈不属于呼吸系统,C错误。
D.⑥肺是主要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⑦膈不属于呼吸系统,D错误。
故选A。
【点睛】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0.C
【详解】
呼吸道与呼吸相适应的特点是:
一、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灰尘的进入,对空气有清洁作用;
二、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和粘住灰尘,对空气有清洁和湿润作用;
三、鼻粘膜内分布着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
四、呼吸道内表面的纤毛和黏液起清洁空气的作用。
如果用口呼吸则会使口腔在温暖湿润空气时失去水分,会使喉咙干燥同时会产生咳嗽,这是干燥的空气损伤气管的表现。因此,小丽同学因感冒导致鼻炎,晚上睡觉时她张开嘴进行呼吸,第二天早上她感觉嗓子非常干燥,说明鼻腔的主要作用是湿润空气。
11.D
【分析】
排泄是排除体内代谢废物,粪便不是代谢废物。
【详解】
排泄是细胞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如水、无机盐和尿素。排泄的途径有三条:一、二氧化碳和水以气体的形式由呼吸系统排出;二、水分、无
解析:D
【分析】
排泄是排除体内代谢废物,粪便不是代谢废物。
【详解】
排泄是细胞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如水、无机盐和尿素。排泄的途径有三条:一、二氧化碳和水以气体的形式由呼吸系统排出;二、水分、无机盐和尿素以汗液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三、多余的水、无机盐和尿素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其中多余的水、无机盐和尿素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是最主要的排泄途径。体内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遗。可见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熟记人体代谢废物排出的途径。
12.B
【分析】
如图是尿液形成示意图,图中:①是入球小动脉,②出球小动脉,③是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④是肾小囊,⑤肾小球,⑥是肾小管。
【详解】
A.肾小球只有滤过作用,没有发生物质交换,所以①入球小
解析:B
【分析】
如图是尿液形成示意图,图中:①是入球小动脉,②出球小动脉,③是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④是肾小囊,⑤肾小球,⑥是肾小管。
【详解】
A.肾小球只有滤过作用,没有发生物质交换,所以①入球小动脉和②出球小动脉都流动脉血,A错误。
B.构成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肾单位是由⑥肾小管和肾小体组成,肾小体由④肾小囊和⑤肾小球组成,B正确。
C.④内流的是原尿,而③是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故③内流出的血液是静脉血,C错误。
D.图中⑥是肾小管,①是入球小动脉,②出球小动脉,③是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D错误。
故选B。
13.B
【分析】
图示为肾单位的结构以及尿的形成过程模式图,其中①是入球小动脉,②是出球小动脉,③是肾小球,④肾小管。
【详解】
A.该结构有两处毛细血管网,包括肾小球处的毛细血管和肾小管处的毛细血管,
解析:B
【分析】
图示为肾单位的结构以及尿的形成过程模式图,其中①是入球小动脉,②是出球小动脉,③是肾小球,④肾小管。
【详解】
A.该结构有两处毛细血管网,包括肾小球处的毛细血管和肾小管处的毛细血管,A正确。
B.①出球小动脉、②入球小动脉里面流的都是动脉血,B错误。
C.③肾小囊中主要是它不含有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C正确。
D.当血液流经④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部分的无机盐被重吸收回血液,D正确。
故选B。
【点睛】
掌握肾单位的组成及尿的形成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14.B
【分析】
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肾脏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甲是肾脏、乙是输尿管、丙是膀胱。
【详解】
A.甲是肾脏,肾脏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排尿能排出体
解析:B
【分析】
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肾脏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甲是肾脏、乙是输尿管、丙是膀胱。
【详解】
A.甲是肾脏,肾脏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排尿能排出体内的废物;皮肤排汗也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肾脏不是人体内唯一有排泄功能的器宫,不符合题意。
B.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肾单位是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的,符合题意。
C.乙是输尿管,具有输送尿液的功能,不符合题意。
D.丙是膀胱,具有储存尿液的功能,肾脏是调节人体水盐平衡的重要器官,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以及各器官的功能是本题解题关键。
15.B
【解析】
一般情况下,甲静脉血管内有瓣膜,乙动脉血管内无瓣膜,A正确;乙动脉血管中的血液不一定为动脉血,如肺动脉流有静脉血,血流速度最快,B错误;吸气时,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进入丙毛细血管,与血液中的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C正确;丙内红细胞呈单行通过,代表毛细血管,管壁最薄,管腔最小,D正确。
点睛: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
16.B
【分析】
人类血型有多种血型系统,其中最基本的是ABO血型系统,包括A型、B型、AB型、O型四种血型;输血时必须注意血型的选择,应该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如果血型不合,红细胞会发生凝集成团的现象,阻碍血液循环,引发生命危险。
【详解】
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例如正常情况下A型血的人输A型血,B型血的人输B型血。但在紧急情况下,如果实在没有同型血,A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但输的时候要慢而少。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但O型血的人只能接受O型血。已知丙的血型是B型,乙的血型是B型,可以为丙输血。故选B。
【点睛】
在输血时,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17.C
【分析】
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只有心房与心室是相通的,心脏的左右是不相通的,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图中结构:一右心房,二左心房,三右心室,四左心室;1主动脉,2肺动脉,3肺静脉,4下腔静脉,5上腔静脉据,此回答。
【详解】
A.1是主动脉,与左心室相连,正确。
B.与三右心室相连的是2肺动脉,正确。
C.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的循环,即体循环的起点是左心室、终点是右心房,错误。
D.含有动脉血的腔是二左心房和四左心室,正确。
故选C。
【点睛】
此题考查了心脏的结构以及心脏各腔与血管的连接。
18.C
【详解】
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A不符合题意;脂肪细胞的功能是将能量以脂肪细胞的形式储存起来,B不符合题意;白细胞可以作变形运动,身体某处有病菌时,白细胞会穿过毛细血管壁,吞噬病菌,防御疾病,C符合题意;精细胞是睾丸所产生的一种生殖细胞,D不符合题意。
19.C
【解析】
【分析】
如图为人体内某结构的血流情况示意图,乙代表某结构,甲、丙代表与其相连的血管,箭头代表血流方向,根据题干乙内容分析判断甲、丙的名称和特点。
【详解】
如果乙为组织细胞的毛细血管,甲是动脉,流动脉血,丙是静脉,丙内流动的血液是静脉血,A错误;若乙表示小肠,经过小肠后的血液含氧少,养料多,B错误;若乙为肺泡,甲是肺动脉,流动静脉血,丙是肺静脉,丙内流动的血液是含氧高的动脉血,C正确; 若乙是心脏,则丙血管看可能是主动脉或肺动脉,D错误。
【点睛】
本题用一个简单、抽象的示意图,考察了与循环系统相关的多个知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知识面的考察,是值得注意的,需要灵活解答。
20.C
【分析】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
【详解】
A.大脑半球的
解析:C
【分析】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
【详解】
A.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称为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A正确。
B.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B正确。
C.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C错误。
D.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脊髓由灰质和白质组成,灰质是神经元胞体聚集部位,有反射功能;白质由神经纤维构 成,有传导功能,D正确。
故选C。
21.B
【分析】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
解析:B
【分析】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集中出现的部位称为灰质。图中①周围神经系统,②脑,③大脑,④神经元,⑤突起。
【详解】
A.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①周围神经系统,A正确。
B.脑干具有感觉、呼吸、心跳等多种神经中枢,大脑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B错误。
C.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④神经元,C正确。
D.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突起包括轴突和树突,D正确。
故选B。
22.C
【详解】
试题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如图反射弧包括:5感受器、4传入神经、3神经中枢、2传出神经和①效应器,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故选C。
【考
解析:C
【详解】
试题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如图反射弧包括:5感受器、4传入神经、3神经中枢、2传出神经和①效应器,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故选C。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以及反射弧的结构,难度中等,属于了解层次。
23.A
【分析】
反射活动是由反射弧完成的,如图所示反射弧包括1感受器、2传入神经、3神经中枢、4传出神经、5效应器。
【详解】
反射弧的组成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所以神经冲动
解析:A
【分析】
反射活动是由反射弧完成的,如图所示反射弧包括1感受器、2传入神经、3神经中枢、4传出神经、5效应器。
【详解】
反射弧的组成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所以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为:1→2→3→4→5,A正确。
故选A。
【点睛】
关键是理解熟记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
24.A
【分析】
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观图可知:①是细胞体、②是突起、③是神经末梢,解答即可。
【详解】
A、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
解析:A
【分析】
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观图可知:①是细胞体、②是突起、③是神经末梢,解答即可。
【详解】
A、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图中③是神经末梢,A错误。
B、图中①是神经元的细胞体,B正确。
C、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树突,图中②是神经元的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C正确。
D、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该图表示一个神经细胞,D正确。
故选:A
【点睛】
掌握神经元的结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25.B
【解析】
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
解:近视眼看远处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所以③是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
解析:B
【解析】
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
解:近视眼看远处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所以③是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需戴凹透镜矫正,所以①是近视眼的矫正做法.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视眼成因以及矫正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26.A
【详解】
看近处物体时,必须通过睫状肌的收缩作用,使晶状体的凸度增加,使近处的物体像能够落在视网膜上,才能看的清楚.长时间的近距离作业,如读书、写字、看电视、玩游戏机等,使眼睛长时间的调节紧张,
解析:A
【详解】
看近处物体时,必须通过睫状肌的收缩作用,使晶状体的凸度增加,使近处的物体像能够落在视网膜上,才能看的清楚.长时间的近距离作业,如读书、写字、看电视、玩游戏机等,使眼睛长时间的调节紧张,头部前倾,眼球内不断的充血,眼内压相应的增高,以及眼外肌的紧张和压迫眼球,或者因调节时牵引涡状静脉,妨碍了血液的流通,使巩膜的抵抗力减弱,导致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成原状;严重时使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需要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声波经外耳道传到鼓膜;中耳包括鼓膜和听小骨,鼓膜能将声波转变为机械振动,听小骨能将振动传到内耳;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半规管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情况,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感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人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晶状体的曲度大小可以调节,而瞳孔的大小是控制进入眼球内部光线的多少,故A错误;近视眼患者看不清远处物体,是因为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故B正确;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半规管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情况,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感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所以人的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故C正确;正视近物时,晶状体的曲度大;视远物时,晶状体的曲度小.由远眺转为看书,晶状体的曲度由小变大,故D正确。故选A。
【学科网考点定位】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近视的形成。
【名师点睛】这是关于眼和耳的综合性题目,要求学生对知识掌握熟练,灵活运用。
27.D
【详解】
角膜的作用是透过光线,A错误;
瞳孔是光线的通道,B错误;
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因而可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C错误;
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D正确。
解析:D
【详解】
角膜的作用是透过光线,A错误;
瞳孔是光线的通道,B错误;
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因而可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C错误;
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D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