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考诗歌鉴赏题考查内容一古代诗歌鉴赏题的考查内容诗歌鉴赏,主要是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的把握。二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种模式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2、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答题示例:绝句二首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
3、的心境。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答:“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
4、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描写手法主要有:情景交融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爱憎。对比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联想想象想象犹如天马行空,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象征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使用叠词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托物言志感物抒怀,隐晦的表情达意,含蓄蕴藉.细节真实准确传神白描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化平淡为神奇,深奥为浅显,抽象为具体,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借代以简代繁,以实
5、代虚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夸张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对偶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反问加强语气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双关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要特别注意以下高考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衬托各种修辞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色彩的渲染观察角度的变化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书湖阴先生壁二首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注: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
6、作者怎样的情感?答: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
7、,秋云暗几重。注:绿绮:古代名琴。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答:主要用了侧面描写手法。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二、诗歌鉴赏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甲】满江红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乙】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8、不肯过江东。【注】靖康二年(1127年),腐败的宋王朝在金兵的沉重打击下瓦解,徽、钦二帝及赵氏亲属和大批臣民被掳北去。宋高宗赵构不顾有识之士极力反对,带领群僚仓皇南逃,建都临安,本诗即作与南渡之际。(1)【甲】词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下列关于【乙】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从内容看,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借项羽的宁死不屈辛辣地讽刺了赵构君臣的丧权辱国、怯懦畏惧、只顾逃命苟安的丑恶行径。B.李清照是婉约派著名词人之一,其词或轻柔婉丽,或缠绵悱恻,本诗诗意明白爽朗,与其婉约词风一脉相承。C.这首诗起调高亢,
9、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D.“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词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不肯”一词,将那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答案】 (1)“青衫湿”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2)B 【解析】【分析】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
10、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因她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样的浩叹。 “青衫湿”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寄寓颇深。 “秋瑾的“青衫之泪”,绝不是消极的自怨自艾,而是积极的探索和追寻。词中蕴含了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之后的革命起到了思想上的推动作用。 B项“ 本诗诗意明白爽朗,与其婉约词风一脉相承”有
11、误。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慷慨雄健、掷地有声,一反 她“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风格。 故答案为: “青衫湿”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B【点评】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
12、,再和诗词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点绛唇兰花姚述尧 潇洒寒林,玉丛遥映松篁底。凤簪斜倚。笑傲东风里。一种幽芳,自有先春意。香风细。国人争媚。不数桃和李。(1)词中为什么要写松篁和桃李? (2)赏析词中画线的句子。 【答案】 (1)词中写松篁和桃李,都是为了突出兰花的君子之品,为写兰花作铺垫和陪衬。(2)诗句用拟人手法描绘了兰花于松竹底下悄然开放,虽然在不显眼处,但依然故我灿烂绽放,虽无人在意,却笑迎春风。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兰花的高贵品质。 【解析】【分析】 松篁 ,竹与松,另比喻坚贞的节操。桃李花开代表春天的到来。这几种植物起到铺垫和衬托的作用,兰花和
13、它们都不一样,在幽暗处悄然开放,春意盎然,具有不显眼、不媚俗的高贵之美。 这两句描写突出兰花格调高雅,是世间不俗之物,“ 斜倚、笑傲 ”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兰花人的性格, 兰花于松竹底下悄然开放,虽然在不显眼处,但依然故我灿烂绽放,虽无人在意,却笑迎春风。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兰花的高贵品质。 故答案为: 词中写松篁和桃李,都是为了突出兰花的君子之品,为写兰花作铺垫和陪衬。 诗句用拟人手法描绘了兰花于松竹底下悄然开放,虽然在不显眼处,但依然故我灿烂绽放,虽无人在意,却笑迎春风。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兰花的高贵品质。【点评】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答题时应注意,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
14、言再现画面,分析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答题时应注意,古人作诗讲究炼句,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句子的妙处。答题时不能孤立起来谈,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解释句子的内容和含义。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1)诗句中“乃”的意思为_。 (2)诗句中加下划线字“乃”与下列句中“乃”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 A.蒙冲斗舰乃以千数B.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C.尔其勿忘乃父之志D.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答案】 (1)你,你的(2)C 【解析】【分析】(1)
15、此题考查理解词语的意思。“乃”在这里是“你的”。 (2)此题考查的是虚词的含义。A:就。B:于是,就。C:你的。D:是。故选C。 故答案为:你,你的; C。 【点评】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参考译文】 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悲哀没有见到国家统一。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
16、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注】赋得:分题赋诗。这里分得的题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雨”。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送别好友李胄时写的一首送别诗。楚江:指长江。建业:今江苏南京。暮钟时:敲暮钟的时候。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浦:近岸的水面。含滋:湿润,带着水汽。滋,润泽。散丝:雨丝。(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古诗常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本诗通过写“雨”“江”“帆”“鸟”“树”等景物,抒发了离别伤感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B
17、.从景物状态看,动与静相结合。例如颔联中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C.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背景空阔;海门深,浦树远,背景深远。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D.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E.从情感表达看,尾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把别泪和江面的雨丝交融在一起,委婉地表达出了内心的忧伤。(2)请赏析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中划线叠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 (1)B,C(2)“漠漠”、“冥冥”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水气迷茫和天色昏暗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使感情更
18、加缠绵浓重;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 【解析】【分析】(1)A错在“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从题目及尾联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BC正确;D错在“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 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营造的是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E从“ 沾襟比散丝 ”可以看出,尾联是直接抒发内心的忧伤。 (2)结合颔联内容分析,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这两个叠词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的景象,从而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同时叠词的运用也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 故答案为: B C; “漠
19、漠”、“冥冥”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水气迷茫和天色昏暗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要从诗歌语言运用、情感表达、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从而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此题考查鉴赏古诗经典词句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鉴赏,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20、恨别鸟惊心。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_”三个字,写出了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作者_的思想感情。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名句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案】 (1)连三月;对家乡,和亲人强烈思念(2)国都沦陷而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荒草满目,这种反差强烈的景物描写手法。痛彻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
21、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
22、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故答案为: 连三月 ; 对家乡,和亲人强烈思念 。 国都沦陷而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荒草满目,这种反差强烈的景物描写手法。痛彻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点评】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体会。 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答题时应注意,根据句
23、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精彩巧妙之处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好事近梦中作秦观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注】该作写于词人被贬处州(今浙江丽水)时。夭矫:形容姿态伸展屈曲而有气势。(1)请你想象“花动一山春色”所展现的情景,并将它描写出来。 (2)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词人在山路、小溪深处的真实见闻。B.词的下片写词人梦中仰观所见云空的变幻和歇息于古藤阴下的心理活动。C.结尾
24、两句中的“醉”,不仅写卧态,而且也包括词人在梦境中的情态。D.“了不知南北”表现出与“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般自然平淡超脱的情绪。【答案】 (1)接连绽放的春花,在雨中闪动,装点成一山春色,令人心动。(2)A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关键是要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在头脑中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结合诗歌所描绘的景物分析,这句话是承接首句春路雨添花来写的,刚刚下过一场春雨,很多花在春雨的滋润下都竞相开放,然后一阵微风吹拂,可以想象出满山春花在风中摇曳,装点着一山的春色,那种景色简直是太美了。意对即可。 (2)A由题目“梦中作”可知,这首词并不是写作者的真实见闻,而是作者梦中之境。BCD理解正确。
25、 故答案为: 接连绽放的春花,在雨中闪动,装点成一山春色,令人心动。 A【点评】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结合词语对诗
26、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8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宿王昌龄隐居(唐)常建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1)月夜忆舍弟和宿王昌龄隐居通过描写景物分别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2)月夜忆舍弟和宿王昌龄隐居都借助“月”表达情感,但抒发的情感却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月夜忆舍弟通过描写
27、景物营造出悲凉(凄切)的意境,宿王昌龄隐居通过描写景物营造出清幽的意境。(2)月夜忆舍弟借月表达了对因战争离散的家人的思念和担忧;宿王昌龄隐居中“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描写“微月”的“清光”照耀友人的隐居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1)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28、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等景物营造出悲凉的意境。宿王昌龄隐居夜宿茅屋是孤独的,而抬眼看见窗外屋边有花影映来,也别具情意。到院里散步,看见王昌龄莳养的药草长得很好。因为久无人来,路面长出青苔,所以茂盛的药草却滋养了青苔。营造出清幽的意境。 (2)月夜忆舍弟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
29、遍遭遇。宿王昌龄隐居“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举头望见松树梢头,明月升起,清光照来,格外有情,而无心可猜。想来明月不知今夜主人不在,换了客人,依然多情来伴,故云“犹为君”,“君”指王昌龄。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故答案为:月夜忆舍弟通过描写景物营造出悲凉(凄切)的意境,宿王昌龄隐居通过描写景物营造出清幽的意境; 月夜忆舍弟借月表达了对因战争离散的家人的思念和担忧;宿王昌龄隐居中“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描写“微月”的“清光”照耀友人的隐居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点评】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通读全文,把握句意,体会运用的写作方法或修辞手法,把握写出的内容,体会抒发的感情;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
30、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9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杨柳枝词(唐)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咏柳(唐)曾 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注释】此诗约做于会昌三年至五年之间,世人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1)杨柳枝词中描绘的柳枝具有_、_的特点;咏柳中的“狂”则突出了柳枝_的特点。 (2)两首诗中,世人借“柳”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情感,请作
31、具体分析。 【答案】 (1)茂密(繁密茂盛);柔嫩(柔软鲜嫩);随风狂舞(风中舞动)(2)白居易借荒园中无人欣赏的柳树,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之情;曾巩借风中狂舞的柳树,讽刺了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解析】【分析】(1)杨柳枝词中首句写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春风千万枝”,是说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一树而千万枝,可见柳之繁茂。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咏柳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展现柳枝风中舞动的特点。 (2)杨柳枝词中“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意思是:永丰坊西角的荒园里,整
32、日都没有人,这柳枝属于谁。抒发了诗人对永丰柳美姿无人赏识的痛惜,作者借此表现出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被埋没的感慨之情。咏柳中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而是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故答案为:茂密(繁密茂盛);柔嫩(柔软鲜嫩);随风狂舞(风中舞动); 白居易借荒园中无人欣赏的柳树,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之情;曾巩借风中狂舞的柳树,讽刺了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主要有: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描绘诗歌画面、概括情感等。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