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年度江苏省社科(人才发展)课题江苏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对农村实用人才的需求分析及培养路径研究目 录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 研究背景1.2 研究意义2 江苏农业现代化及农村实用人才的内涵特征界定 2.1 江苏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特征 2.2 农村实用人才的内涵特征3 江苏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及问题 3.1 江苏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3.2 江苏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4 江苏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现状、特点及问题 4.1江苏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4.2 江苏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主要特点 4.3 江苏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5 江苏农业现代化推进与农村实用人才发展的互动机制 5.1 现代
2、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比较分析 5.2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实用人才发展的互动机理分析6 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对农村实用人才的需求分析与预测 6.1 农村生产实践型人才需求分析与预测 6.2 农村经营型型人才需求分析与预测 6.3 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需求分析与预测 6.4 农村技能带动型人才需求分析与预测 6.5 农村社会服务型人才需求分析与预测7 江苏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路径、培养原则及政策建议7.1江苏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原则7.2 江苏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路径 7.3 江苏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对策建议(从政府层面)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 研究背景农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各国工业化、城
3、市化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础。我国目前农业生产既面临着国内区域市场竞争的压力,又面临着国外发达国家市场竞争的压力。在这双重压力下,我国农业必须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农业现代化是指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的物质装备、高效的组织方式、完善的服务体系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拥有较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的现代农业发展形态,也是从根本上改造传统农业,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过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江苏省地处长江下游,素有“鱼米之乡
4、”之称,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好,是传统的农业大区,其经济水平也相对较为发达。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江苏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江苏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2011年6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工作会议,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江苏工作的新要求,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 “十二五”期间能否探索出一条江苏农业现代化之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摆在省委省政府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随着农业现代化、市
5、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迎接新挑战,最根本的措施是依靠科技、依靠人才。世界农业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并优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以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科技实力为后盾,以培养农业实用人才为手段,争夺农业发展竞争的至高点。农村实用人才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全面开发农村实用人力资源,大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是建设现代农业并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的重要举措,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
6、力的重要保证。我省各地自然条件、产业结构各不相同,经济基础、社会发展各不平衡,各地所需的农村实用人才也各具特色,并且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用人才队伍构成在不断丰富。如何立足江苏实际,加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课题。1.2 研究意义鱼米之乡今犹在,“三农”发展有作为。江苏既是工业大省,也是农业大省,自然条件优越,科技基础雄厚,农业集约水平高,工业反哺实力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机成熟、条件具备。我们要按照省委全会的部署,全力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更加注重发展现代农业,力争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就是要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以
7、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五化”水平,加快构建以现代装备为基础、现代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为特征,劳动生产率高、土地产出率高、综合效益高的现代农业体系。随着农业现代化、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迎接新挑战,最根本的措施是依靠科技、依靠人才。世界农业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并优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以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科技实力为后盾,以培养农业实用人才为手段,争夺农业发展竞争的至高点。农村实用人才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全面开发农村实用人力资源,大力加强农村实
8、用人才队伍建设,是建设现代农业并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的重要举措,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保证。我省各地自然条件、产业结构各不相同,经济基础、社会发展各不平衡,各地所需的农村实用人才也各具特色,并且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用人才队伍构成在不断丰富。如何立足江苏实际,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实用人才队伍成为我省能否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农村实用人才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力量,是推动农业向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的生力军。
9、江苏省的依然是一个农业大省,但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分析存在的问题,正视面临的困难,特别是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知识、留得住、用得上、素质高、技能强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既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现代农业、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根本要求。基于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导向的江苏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将具有以下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1)从理论上阐释了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机理,为“三农”问题的研究添加了新的研究方向;(2)将农业现代化的研究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开拓了农业现代化研究的新领域、新视角,必将促进进一步的理论探讨;(3
10、)从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与开发来研究江苏如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从国家战略大局出发,贯彻“十八大” 精神,践行胡总书记讲话和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率先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工作要求的需要,是江苏率先推荐现代化亟待解决的课题;(4)以江苏率先实现现代化为战略导向,深入研究江苏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与开发的路径选择问题,为全国各省未来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借鉴。2 江苏农业现代化及农村实用人才的内涵特征界定2.1 江苏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农业现代化过程是一个非均衡状态的开放系统,该系统的高效运行,要求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各要素与系统环境之间、政府和农民之间的协同关系,它是由传统农业向现
11、代农业转化的历史过程及实现现代农业后的一种状态。研究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关注资本投入对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以资本投入作切入点研究农业现代化进程时,包括物质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投入和技术资本投入。物质资本投入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基本保证。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必须依据物质资本投入为载体。以某种生产工具所代表的某种技术水平足以判断采用该技术的时代是处于何种历史发展阶段,所以,以物质资本投入推进生产工具的技术改进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基本保证。技术资本投入是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核心推动力。为使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打破传统农业均衡的基础,注入现代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生产力。农业现代化的内
12、容之一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科学技术不仅可以改变农业生产结构、劳动力结构和资源结构,还可以改变农业的管理体制、劳动方式及生产者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推广应用,推动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扩散过程其实质就是农业现代化的过程,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应用得越广泛,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但技术扩散的速度却因地而异,正是由于技术扩散速度的差异性,导致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和水平在不同地区的差异。适应自身农业发展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速度越快、规模越大,农业现代化水平就越高。缩短现实农业科技与现代农业科技水平之间
13、的差距,加速农业技术扩散,结果就是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人力资本投入是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源泉。科技进步的快慢,对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直接影响较小,影响较大的是技术的应用程度,即技术的扩散速度,而扩散速度又受农业生产环境的影响,如:资金来源、生产者的能力、技术对自然条件的要求等,其中以生产者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尤为重要,其他各项因素都要通过人才能起作用。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1964年所著改造传统农业一书就人力资本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做了系统阐述。美国在发展农业过程中实施以知识替代资源的战略,也体现了这一思想。农业现代化强烈要求农民素质的提高,过去农民可以勤劳致富,现在却必须“科技致富”、“知识致富”,这
14、正体现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对人力资本投入的要求。没有人力资本的有效投入,技术的应用及扩散将受到阻碍,人力资本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生产能力,在使用过程中呈现边际收益递增的趋势。有人力资本这一能动性的价值作保障,才能使各项物质资本、技术资本发挥作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结合多数学者研究的成果,笔者将现阶段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界定为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具体而言,就是通过科学技术向农业领域的不断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和现代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服务体系的建立,用现代工业设备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也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
15、农业生产体系与可持续发展农业的过程。通过回顾我国农业现代化历史进程,分析建国后衡量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改革开放后的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结合“十二五”规划,并充分考虑江苏当前农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提出当前江苏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江苏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包括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农业科学技术、农业设施建设、农业经济结构、劳动者素质六个一级指标。2011年6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了江苏省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共包含以下六个方面。其中,农业设施装备包括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高标准农田比重、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3个指标;农业产出效益包括粮食亩产、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和高效设施
16、农业(渔业)面积比重4个指标;农业产业经营包括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比重、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4个指标;农业科技进步包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持专业证书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乡镇或区域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4个指标;农业支持保障包括农业贷款增幅与贷款总额增幅之比、财政支农增幅与一般预算支出增幅之比、高效农业保险覆盖面3个指标;农业生态环境包括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认定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占耕地及水面的比重、林木覆盖率3个指标。如表1。表1 江苏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试行)及发展目标指标名
17、称单位权重2020年目标值2008年一、农业产出效应 241、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亿元63247(年递增3.7%,可比价)21002、粮食亩产公斤5450(年递增1%)4023、高效设施农业(渔业)面积比重%620(26)6.3(4.85)4、农民人均纯收入元7180007357二、农业科技进步 17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570566、持证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4301.57、乡镇或区域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59718.88、新型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39750三、农业产业化经营 219、农户参加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比重%58028.410、农业(畜牧)适度规模经营比重%580(95)32.
18、1(60)11、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倍52112、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3806013、农产品出口额亿美元360(年递增10%)19.8四、农业物质装备 1014、高标准农田比重%5603515、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58562五、农业生态环境 1416、认定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占耕地比重%59056.117、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5956018、林木覆盖率%42318.1六、农业支持保障 1419、财政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之比倍61120、农业贷款增长幅度与贷款总额增长幅度之比倍410.6821、高效农业保费占农业保险保费总额比重%4600.9农业基
19、本现代化综合分数分100 资料来源:江苏省人民政府文件.2.2 农村实用人才的内涵特征 2.2.1 农村实用人才的概念基于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实际情况,结合中央的有关文件中的相关表述及有关人才含义的论述,农村实用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为农村经济和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服务、做出贡献,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者。农村实用人才是广大农民的优秀代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7)。农村实用人才,指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为农村经济和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服务、做出贡献,起到示范或带动
20、作用的农村劳动者。农村实用人才是农村劳动力,年满16周岁,具有本乡镇农业户口,或具有非农户口且最近一年中在本乡镇工作半年以上的农村实用人才。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离退休人员、在校学生均不纳入统计范围(人保部、农业部、统计局2010年农村实用人才统计调查使用概念)。本课题研究采用这一概念(如表2)。2.2.2 农村实用人才的分类及划分标准农村实用人才分5大类,即生产型人才、经营型人才、技能带动型人才、科技服务型人才、社会服务型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同时符合多个标准,要根据其专业特长和辐射带动能力划入一个最合适的类型。(以下参照标准中“本地”均指所在地的县级行政区域)(1)生产型人才主要是指在农村种
21、植、养殖、捕捞、加工等领域达到较大规模,收益明显高于本地其他农户,并有一定示范带动效应、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业主或技术骨干人员。包括种植能手、养殖能手、捕捞能手和加工能手。种植能手:主要是指在农村以种植某一种或多种植物(作物)作为主要收入来源,规模(种植面积或总产量)较大,或在同等土地条件和物质投入条件下,单产(亩产)明显超过本地平均水平,或单位面积的土地收益明显高于其他农户,并有一定示范带动效应的农村劳动者。同时满足以下标准:第一,种植规模或总产量是本地劳动力平均种植规模的6倍以上;或在同等土地条件和物质投入条件下,单产(亩产)明显超过本地平均水平30%;或单位面积的收益明显高于本地平均水平3
22、倍以上;第二,本人年纯收入是本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倍以上(因灾害或其他不可抵御因素影响除外)。养殖能手:主要是指在农村以养殖一种或多种畜禽、水产动物作为主要收入来源,规模(数量)较大,或在同等市场条件下养殖收益明显高于其他养殖户,并有一定示范带动效应的农村劳动者。同时满足以下标准:第一,养殖规模是本地劳动力平均养殖规模的6倍以上;或在同等市场条件下,同物种单位养殖收入高于本地平均水平30%以上;或从事非当地传统物种养殖达到一定规模。第二,本人年纯收入是本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倍以上(因灾害或其他不可抵御因素影响除外)。捕捞能手:主要是指以渔业捕捞生产为主要收入来源,自有或承包船只,带领一
23、定数量的劳动力从事渔业捕捞作业,其船只单位动力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其他船只,并有一定示范带动效应的渔民。同时满足以下标准:第一,主要投资者或经营业主,非一般参与者;第二,带领一定数量的劳动力;第三,其船只单位动力经济效益明显高于本地其他船只。加工能手:主要是指以专门从事农产品加工为主要收入来源,达到一定规模,对本地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一定示范带动效应的业主。同时满足以下标准:第一,专门从事农产品(含林业产品)加工业;第二,其加工能力可以辐射到周边村组;第三,本人年纯收入是本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倍以上。(2)经营型人才指从事非农业经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经纪等生产活动,有一定规模并有一定经济
24、收入、有较大示范带动效应或能吸纳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就业的农村劳动者。包括经营人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和农村经纪人。乡镇企业经营人才:指以自有或合伙拥有生产资料或资金,从事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以及其他服务业等非农产业经营,有一定规模并有一定经济收入、有一定示范带动效应或能吸纳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就业的农村劳动者。包括个体或合伙企业所有者及主要经营者,也包括有雇工的个体工商业者。同时满足以下标准:第一,是主要投资者或经营业主,非一般参与者;第二,吸纳了一定数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第三,已开业3年以上,或从事经营5年以上;第四,本人年纯收入是本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倍以上。农民专业合作
25、组织负责人:主要指农民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的主要创办人或领办人,由全体成员民主推选,担任该组织理事以上职务。同时满足以下标准:第一,担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2年以上;第二,在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和专业协会中担任主要负责人或从事技术交流、技术指导等工作的技术权威;第三,该组织的成员在8人以上。农村经纪人:指以收取佣金为主要收入来源,为促成他人交易而从事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引进实用技术、传播科技信息等对本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益的各种中介服务活动的农村劳动者。同时满足以下标准:第一,是该活动的负责人或经营业主,非一般参与者;第二,本人年纯收入是本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5倍以
26、上。(3)技能带动型人才(能工巧匠)指具有制造业、加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方面的特长或技能,能带动其他农民掌握该技术或进入该行业,以从事该行业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本人年纯收入超过本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倍以上的农村劳动者。如铁匠、木匠、泥匠、石匠、篾匠、漆匠等手工业者。(4)科技服务型人才主要指村级农业技术服务人员,即农民中专门或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服务,并具有较高技术和服务水平,服务对象为整个村的农村劳动者。具体包括动物防疫员、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员、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员、肥料配方师、农机驾驶和维修能手、农村能源工作人员等。(5)社会服务型人才主要指在农村文化、体育、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提供服务的
27、各类人才。包括乡村文体艺术人才和乡村社会工作人员。乡村文体艺术人才:主要指乡村中从事文学艺术创作、表演的人员,以及具有鲜明的本地特色并能代表当地最高水准的民间曲艺和戏曲创作表演人才、手工艺人,以及从事民间体育活动的农村劳动者。对于乡村文体艺术人才,在统计时还要考虑技艺传授的难易程度。有些技艺,可能很难学习,带动性可能不大,但对于传承文化,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有很大作用,也要统计。乡村社会工作人员:指在农村从事职业介绍、维护社会秩序、调解民事纠纷、开展公益事业等活动,并在当地群众中获得较高声望的农村劳动者。表2 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分类与认定标准参考因素类别主要对象根据以下因素划分初、中、高各等级认定
28、标准生产型种植能手、养殖能手、捕捞能手、农产品初加工能手生产规模;新技术示范和推广;带动周边农户数等经营型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者、农村经纪人等经营规模及水平;经营年限;常年聘用人员数量;年创造经济效益;带动农民增收等技能服务型农民植保员、村级防疫员、农村信息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员、农机驾驶员和农机修理工、沼气工和沼气物管员、畜禽繁殖员、蔬菜园艺工、花卉园艺工、农作物种子繁育员等职业技能水平或持职业资格证书、农民职称、绿色证书等情况;服务户数或面积;年创造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等技能带动型在制造业、建筑业、餐饮业等领域的农村能人带动能力,带动规模人
29、数根据不同行业领域而定;年收入高于所在乡镇农民年平均纯收入多少;传承当地民俗文化发挥作用情况;持有相应资格证书或技能水平证书等情况社会服务型从事乡村文化、体育、社会工作的人员,以及民间艺人等服务能力和水平;群众的认可度或在群众中的声望;在传承当地民俗文化方面发挥的作用;对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力等3 江苏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及问题3.1 江苏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研究江苏省农业现代化现状,必须对目前江苏的农业现代化实现度进行测评。测评方法较多,目前运用比较普遍的主要是多指标综合测定法。由于该法过程规范,并将定性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运用农业技术经济学原理,揭示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技术与农业经济问题之间
30、的客观规律。因此我们采用这种方法对江苏省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进行构建。遵照综合性、全面性原则以及单指标的客观性、独立性、可比性、可行性原则,参考江苏省人民政府2011年制订的江苏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曾于2001年制订的沿海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江苏统计年鉴中农业现代化情况的统计指标、权数及标准值和江苏省实际情况,构建了评价江苏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结构与水平、劳动生产率、生产条件、农业市场化与商品化程度、农业生产科学化水平、农民生活水平等6类21个指标,采用一定的计算方法对江苏省2008-2012年的农业现代化实现度进行了测评,得知其实现度分别为73
31、.9%,74.7%,76.2%、78.8%、80.3%。由测评结果可知,江苏省近年来的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在逐年上升,但上升速度不快,前四年处于初级阶段,到2012年刚刚进入中级阶段(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达到90分以上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80-90分为中级阶段,70-80分为初级阶段,60-70分为起步阶段,60分以下为准备阶段)。实现程度的跨跃除其他因素外,与农村人口转移加快(这是由江苏高等教育大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人力资本投入加大有直接关系。江苏省近年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较快与近年来江苏大力发展农村人才队伍有必然的关系,农村实用人才的开发带来了农业产值的倍增。从全省范围看,2012年现代化标准
32、值的实现度较高的类指标依次有: 农业物质装备(得分8.5%,总占比10%)、农业科技进步(13.9%,总占比为17%)、农业支持保障 (11.5%,总占比为14%);实现度不高的类指标依次有: 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分15.6%,总占比21%)、农业产出效益(得分18.4%,总占比为24%)、农业生态环境(得分11.4,总占比14%)。子指标中得分较低的主要有: 高效设施农业(渔业)面积比重、乡镇或区域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高标准农田比重、农业(畜牧)适度规模经营比重、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等,相对于第一产业比重来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得分也不是很理想。从测评过程及其结果,分析其内在的一些关系,
33、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农民收入增长滞后。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202.00元,比2011年人均10805.00元仅增长12.9%,增速不快。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2008-2011年分别为12.1%、11.3%、13.9%、18.5%(统计显示,在1978年到2007年间,年均增长率达13.8%)。应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促进农民收入有较快增长。二是,江苏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发展不快。2012年,全省农业劳均粮食产量2878.49千克,现代化标准值实现度19.86%,劳均农机动力3.19千瓦/人,实现度56.4%,劳均耕地面积0.476公顷/人,实现度49.7%,这几项指标值的
34、实现度都远远低于该年农业现代化总体实现度80.3%。当然,这与江苏人多地少的现实条件有关。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人多地少的严峻现实已成为江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瓶颈,只有突破这一瓶颈,才能在农业现代化进程道路上攀登新台阶。三是,农业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全省农业规模经营比重低,劳均耕作面积实现度49.7%,水平较低。原因不仅有土地稀缺性,另一重要原因是土地要素的合法流动、重组以及劳动生产力、投资等要素的市场化程较低。虽然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制适合我国国情,但江苏经济相对发达,不少农民不再以土地为生。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土地要素的合法流动,带动劳动力等要素的市场化,发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的作用,提高生产
35、要素效率。四是,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较高。2012年,江苏省农林牧渔业商品率达到83.68%,农业现代化标准值实现度高达99.6%。可见,江苏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远远高于其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五是,农业生产科学化水平滞后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12年全省农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比重4.2,现代化标准值实现度仅70.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5.0%,实现度87.62%;而农民生活水平中的恩格尔系数(2012年为0.42)、农村住户住房人均面积两项指标的实现度相对较高,这反映了江苏省农业的技术资本投入还相对较低,农民对积累与消费关系的处理有待进一步引导。今后应尽力加大技术资本、人力资本投入,形成
36、科学化管理,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六是,全省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经超过土地生产率的提高程度。2012年劳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3042.82元,现代化标准值实现度88.36%,虽然这个数字本身所代表的劳动生产率并不太高,但与土地生产率(以粮食单产表示)的实现度80.62%相比,已显示了较高的水平,这其中农业资源转化率不高造成土地生产率较低是内在深层根由,我们应注重加大技术资本及人力资本投入以提高土地生产率及劳动生产率。3.2 江苏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尚处于中级阶段,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因素包括:(1)资本投入不足根据农业现代化进程理论的分析,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关键因素是
37、资本投入。首先,在物质资本投入方面。目前江苏省农业现代化的资本投入,无论从政府投入方面,还是农村集体投入或农户投入方面,还仍然不足。从2008年到2012年5年的省财政支出情况可知,农业总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只在8%左右,这与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相适应。由此造成江苏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深层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尤其是苏北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快。以前,江苏农业投入主要来源于农村集体,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集体的经济职能迅速弱化,农村集体积累水平下降,投资的非农化倾向严重。政府投入比重较低,农村集体职能弱化,农
38、户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一直波动较大,而且投资比重在波动中基本呈下降之势。江苏农村在资金投入的构成比例上农户投入占绝大部分,已由国家集体投资为主转变为国家宏观指导、集体投资为补充、个人投资为主体的新格局。但由于农业比较利益相对低下,农民收入较低,农户投资于农业的数额有限,对农业投入不足是难免的,造成江苏农机化比较落后。其次,在科技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方面还应该加大力度。政府对农业科研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长速度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为负增长。资金短缺及政策性原因,使县级农业推广机构经费大减、乡级推广站基本“断奶”,导致农业科技队伍不稳。近年来毕业到农村的大学生流失比重加大,科技队伍的不稳加剧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39、的困难。而且江苏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城市的全方位开放,给农村较高素质劳动力投入到非农产业提供了机会,农业比较利益的低下及第二、三产业录用人员的能者优先原则,使文化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大多转入第二、三产业。(2)土地资源紧缺。江苏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省份之一,土地资源稀缺,人地矛盾突出。按2012年农村人口4853万人计算,人均耕地面积约0.093h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11hm2/人。在这样狭窄的空间中,农耕难于集约化,将制约推进现代化。2004年,江苏以占全国3.9%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6.03%的粮食,7.95%的棉花和7.78%的油料。这说明江苏农业发展是具备一定基础的,但由于土地资源紧缺性
40、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江苏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客观上要求一定的劳均经营规模。(3)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掌握新技术的技能不高。江苏省地处沿海发达地区,以“苏南模式”为代表的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滞留于农业生产领域的劳动力素质明显较低,这样素质偏低的农业劳动者队伍,掌握新技术的技能相对较低,不便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4)农民收入水平低。2012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202元,这样的收入平均到每月,大约只有1000元,除去必要的生活支出之后,用于农资购买、农机养护等投入的能力已经所剩无几。在政府农业投入比例小,农村集体职
41、能弱化,农业资本投入主要靠农民的状况下,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是相当困难的。4 江苏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现状、特点及问题4.1江苏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现状4.1.1 江苏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总量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农业农村人才是强农的根本,是我省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撑。长期以来,各地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农村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积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着力营造人才发展环境,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目前(截止2012年底),全省农业农村人才资源总量220万人,农村实用人才14
42、0万人,农业科技人才6万人(其中农业科研人才3万人,农技推广人才3万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占农业科技人才总量的20。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为全省农业连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4.1.2 江苏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结构特征根据在淮安、扬州、宿迁和无锡等地区的抽样调查(访谈和问卷调研),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呈现出以下结构特征: (1)生产型人才多,其他型人才少从就业领域看,农村实用人才主要集中于生产领域,经营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比例较小。同时,在生产型人才中,种植和养殖方面的人才又占到84%左右,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人才只占到14% 。(2)中青年人才多,女性人才少从
43、人才结构看,40岁以下的农村实用人才占总数的42.8%。女性农村实用人才比例较小,仅占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5.7% 。(3)自学成才多,通过其它渠道成才少从成才途径来看,自学成才占全省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48.5%,通过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业职业学校等渠道培养的占17.7%,通过家庭传授和师承培养的占12.9%,通过其他渠道培养的占20.9 %。政府和社会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主渠道作用不明显。(4)苏南人才多,苏中、苏北人才少从地区分布来看,按每万名农村劳动力中农村实用人才的数量计算,农村实用人才呈现“横向梯度分布”特征。我省行政区划从南到北,农村实用人才在农村劳动力中的比重依次下
44、降,每万名农村劳动力中拥有农村实用人才数量苏南(苏、锡、常、镇、宁)是287人,苏中(南通、扬州、泰州)是197人,苏北(连、淮、徐、盐、宿)是126人。从农村实用人才地区分布状态看,说明人才密度与经济发展程度有较强的相关性。(5)高学历的少,低学历的多从素质状况看,我省农村实用人才学历普遍不高,但大大高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我省农村实用人才中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仅占18.8%,学历层次相对较高的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和乡镇企业经营者,也只占到人才总数的27.6%和15.9%。 4.2 江苏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主要特点(1)农村人才的数量偏少无论是在农村总人口中的比重,还是占农村劳动人口的比例都明显偏低,充
45、分反映了当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数量不足,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基本要求,而且日益成为制约江苏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大障碍。(2)种植、养殖型人才数量比重大从抽样调查的数据表明,种养业人才占实用人才总数的68.7%,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他们有本土发展的强烈意识,有资源优势,占天时、地利、人和,在优选、优种(养)、经营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广大农民。抽样调查中,一名种植、养殖人才就能带动了20余户农户通过种植、养殖业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他们的领头作用不可忽视。(3)经营能人数量比例小,但占农村经济收入比重大经营型人才主要集中在商品流通等环节,经营性收入相对而言较多,在农村发展中起到了农产品市场化的重要作用,是农村不可或缺的部分。一般情况下,一名的经营能人,可带动80至100个农户增加经济收入,这些人员年收入平均在18000元以上。在重点调查的118名实用人才中,这类行业的人才约占14.2%,而经济收入却占了46.3%。而且这些人才一般在农村中有一定的威望,熟悉周边市场,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其中有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