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谏逐客书赏析教学要求: 一、了解李斯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秦代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二、知晓本文的写作背景是:在秦国贵族的怂恿下,秦王政下逐客令,李斯亦被逐,而作此文以劝谏。三 、分析本文的说服力所在:(一)抓住了秦王政最大的愿望来说服,秦王的最大愿望是一统天下。(二)所举事实无可辩驳,而且事实贴近要说服者;全文大量运用正反对比,而增强了说服力。(三)文中使用了大量的铺陈、排比与对偶手法,使得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文章语汇丰富、文采华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并开汉代赋体之先河。一、李斯简介(一)生平李斯(?一前208年),战国时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2、。初为小郡吏,后跟儒学大师苟卿学“帝王之术”,与韩非同学。战国末入秦,为相国吕不韦舍人,后得秦王政的赏识,拜为客卿。秦统一六国后,官至丞相。秦始皇死,李斯为了谋身保位,曾被胁参预赵高矫诏谋杀太子的阴谋,后又为赵高诬陷,被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李斯,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今河南省上蔡县)。年轻时做过郡中管理文书的小官,后来拜苟卿为师,学习帝王之术。是法家代表人物,与韩非子同学。学成后经过自己的判断,西游秦国。通过自己的钻营,先为吕不韦的门客,后被推荐为秦王的侍从,献离间计有功而拜为秦国客卿。从此登上权利巅峰,从一个普普通通的贫穷百姓,一步步走向呼风唤雨,高官厚禄的顶峰,最后却从财富和权力的顶峰猝然
3、滑落,被腰斩于咸阳,父子相哭,被夷三族。李斯四叹:前半生英雄豪杰,后半生苟且偷生一叹: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史记 李斯列传)李斯年轻的时候,曾在郡里当小吏,看到办公处所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后来李斯又走进粮仓,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担心人或狗惊扰。于是李斯就慨然叹息道:“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李斯鼠论)这个小故事,形象地昭示了李斯的性格
4、特征,认为爬上高位的自然有出息,沦落下层的自然没本领,表现了李斯倾慕富贵荣华的心理。人应当为自己创造充分施展才能的环境,应该往上爬,晋升权贵之列,绝不能甘于贫穷,至于是否象老鼠那样损人肥己,那是无关紧要的。 二叹: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求学入秦离间计丞相之位求学:为了能做官仓里的老鼠,求得荣华富贵,李斯毅然扔掉了小吏工作,为了凑足学费,他看
5、管的粮仓里偷了几袋子粮食,到齐国拜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荀子为师,同荀子一起研究“帝王之术”(帝王治理天下的学问)。(和韩非子同学)李斯原本只是希望学成之后,荀子能将他推荐给楚相春申君,在未来的楚国官场上谋个一官半职即已足矣,达到了他所渴望羡慕的仓鼠生活。但是这八年窗外的变化太大了。秦国屡败韩赵楚等国,甚止连挂名的东周王朝也灭了。李斯审时度势,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而六国国势都已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希望,就想西行到秦国去。入秦:到秦国之后,正赶上秦庄襄王去世,秦王政即位(13岁),李斯就请求充当秦相国文信侯吕不韦的舍人(吕不韦极受太后倚重的丞相,吕不韦原是赵国阳翟(今河南禹县)地方的一个富
6、商,因为帮助庄襄王取得王位,当上了相国。吕不韦当相国以后,也学孟尝君的样子,收留了大批门客。战国时期有许多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历史上把这种情况称做“百家争鸣”。吕不韦自己不会写书,他组织他的门客一起编写一部书,叫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还派人把它挂在咸阳城门上,还发布告示,说谁能对这部书提出意见,不论添个字或者删掉个字,就赏金千两。)李斯吕不韦很赏识他,任命他为郎官(侍从)。在这里,李斯结识了一个至交,就是被秦王赞为“敏与事”宦官赵高。在赵高的力荐下,李斯终于得以见到了秦王,并向秦王一展自己的韬略。他潜心揣摸秦王心理,在分析当时形势的基础上,上书秦王,力谏秦王抓住机会,建立帝业,统一天下。离
7、间计:他对秦王说:“平庸的人往往失去时机,而成大功业的人就在于他能利用机会并能下狠心。从前秦穆公虽称霸天下,但最终没有东进吞并六国,原因在于诸侯的人数还多,周朝的德望也没有衰落,因此五霸交替兴起,相继推尊周朝。自从秦孝公以来,周朝卑弱衰微,以秦国的强大,大王的贤明,足以扫平诸侯,成就帝业,使天下统一,这是万世难逢的一个最好时机。秦始皇就任命李斯为长史,听从了他的计谋,暗中派遣谋士带着金玉珍宝去各国游说。对各国著名人物能收买的,就多送礼物加以收买;不能收买的,就用利剑把他们杀掉。这些都是离间诸侯国君臣关系的计策,接着,秦王就派良将随后攻打。李斯从此深得秦王的赏识和器重,秦王任命李斯为客卿。在随后
8、的时间里,李斯以他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扶佐秦王赢政制定了吞并六国,实现统一的策略和部署,并努力组织实施。结果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先后灭了六国,于公元前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丞相之位: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他继续辅佐秦始皇,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继续展现自己的才能和智慧。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置郡设县,遣官治理”的建议,把全国分为三十郡,郡下设县等建议。为中国封建社会建立成熟的统治形式,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其间,由于博士淳于越坚持实行殷商和周朝的分封制,激怒了秦始皇,秦始皇遂把他交给李斯处理,而李斯的审查结果却是淳于越泥古不化
9、、厚古薄今、以古非今等罪状皆缘于读书尤其是读古书所致,竟建议秦始皇下令焚书。秦始皇批准了他的建议,进行了“焚书坑儒”,这是中国历史上重大事件,在这一事件中,李斯可以说既是策划者,又是导演者,为中国历史舞台导演了一场血腥的闹剧。由此也可见,秦始皇对李斯的重用,甚至是言听计从。而李斯的荣华富贵、权力势力也是到了极点。李斯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儿子们娶的是秦国的公主,女儿们嫁的都是秦国的皇族子弟。三川郡守李由请假回咸阳时,李斯在家中设下酒宴,文武百官都前去给李斯敬酒祝贺。门前的车马数以千计。李斯慨然长叹道:“唉呀!我听荀卿说过事情不要搞得过了头。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闾第二声)街巷里的百姓,皇帝
10、不了解我才能低下,才把我(擢,浊音)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现如今做臣子的没有人比我职位更高,可以说是富贵荣华到了极点。然而事物发展的极点就要开始衰落,我还不知道归宿在何方啊!”三叹:高曰:“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必有乔松之寿,孔、墨之智。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秦始皇巡游回咸阳途中,病死沙丘,遗诏命公子扶苏回咸阳奔丧。而赵高扣留诏书,想立胡亥为皇帝,以便自己篡权。但这必须经过李斯的同意,阴谋才能得逞。因此,赵高施展全部本领,用威胁利诱、软硬兼施的手段劝说李斯。李斯开
11、始斥之为“亡国之言”,继之,责令曰:“君反其位!”( 你怎么能说出这种亡国的话呢!这不是做为人臣所应当议论的事!”)接着,劝说:“君其勿复言,将令斯得罪。”然后告诫道:“斯其犹人哉,安足为谋!”但李斯的情绪是由盛怒到平息,语气由严厉到温和,心理变化的轨迹清晰可见。赵高最后说:您听从我的计策,就会长保封侯,并永世相传,一定有仙人王子乔、赤松子那样的长寿,孔子、墨子那样的智慧。现在放弃这个机会而不听从我的意见,一定会祸及子孙,足以令人心寒。善于为人处世,相机而动的人是能够转祸为福的,您想怎么办呢?贵贱穷通,全在“自处”,李斯太在意他的地位了(所处),这也正是李斯自己的“鼠论”,赵高用它彻底击垮了李
12、斯,李斯仰天长叹,垂泪太息道。 “唉呀!偏偏遭逢乱世,既然已经不能以死尽忠了,将向何处寄托我的命运呢!”至此为止,李斯已完全屈服了。以他的政治智慧,他当然知道这样做的性质及危害。而李斯如不听赵高之言而立得民心有才干的公子扶苏,以他当时的地位、权力,是完全可以办到的。但他竭尽全力追逐富贵权势的邪欲又死死的扼住其良知和理智。利欲熏心的他也种下亡国害民之祸根,铸成千古大错!这一叹,也开始了李斯人生的一个转折,再次展现了李斯为富贵而死的人生哲学。四叹: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李斯
13、在残暴无知的秦二世上台之后,为了保住自己的富贵家产,极尽阿谀谄媚,曲意奉承,不惜为虎作伥,祸国殃民的献计献策。后来,赵高为排除李斯这个异己,设计陷害李斯,当李斯落入圈套,发现被人陷害时,已回天无力,等待他的只有被罢官、论罪的份了。胡亥令李斯受五刑,诛三族。这时的李斯哭着对次子说:“我想和你再牵着皇犬,出上蔡东门,赶捕狡兔,已不可能了!”(二)功绩1、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李斯使得法家思想真正开始走上统治地位。法家,在春秋时期是比较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他们主张法治,喜欢社会在维护私有制的观念中向前发展。他们以为,社会是需要秩序的,只有拥有良好的秩序,社会才能在稳定的环境中向前发展,因此,法家
14、总是推崇法律的至高无上,认为社会就必须要有严厉的法律,违法必纠,做到法律的绝对权威,即今天的人们常言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因为法家的思想观念是维护私有制,目的是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维护统治阶级的既得利益,这样,就必然已经迎合了统治阶级的心理需要,当然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喜欢,法家因此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占具了统治地位。统治阶级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喜欢讲儒家思想的“仁政”,以达到麻醉人民的作用,但在竭力维护他们的统治和利益的同时,更喜欢法治,因此,实际上阶级社会的统治阶级总是以法律来维护他们的利益。李斯是法家思想上最为重要的一环,正是李斯的出现,使得法家思想真正开始走上统治地位;在他的影响下,秦始皇更
15、加推崇法家思想,并制订了一系列的法律体系,最后,秦始皇终于完全了秦国吞灭六国的壮举。 法家思想在社会的进步中有一些积极影响,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法家思想消极负面的一面,法家思想虽然提倡社会的有序性,但是,更注重的是阶级统治,是彻底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法律更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李斯建议的那种以“愚民”为前提、以“役民”为追求的“法家”之治,是极端反人性的东西,与人类文明根本向背。法律在当代社会也是必要的,但是,一个国家真正要搞好,还不在于法律,恰恰在于人们的思想,只有用先进思想的引导人们,使人民真正有正确的是非曲直观念,才会有良好的社会风气,使得法律真正能够执行起来。说到底,法律只是强制手段,
16、而思想的先进,才是一个社会的最终根本。2、秦代唯一一个有文字流传至今的作家“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李斯是秦代唯一的文学家。散文谏逐客书是其代表作,另有泰山、瑯玡台等歌颂秦朝功德的碑文,对后代的碑志铭文有影响。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长期分裂的中国,但不到15年(206年)就覆灭,由于秦帝国焚书坑儒的方针和严酷的思想统治。秦代几乎没有什么文学可言。只有一些民歌和李斯所著的刻石文,流传后世的也很少。有统一前的吕氏春秋、李斯的谏逐客书稍可称道。严格说它们都是战国的文学。而且流传下来的谏逐客书是选自史记当中的一段,题目是后人加的。但给汉代的赋体文章开了先河。泰山、瑯玡台等歌
17、颂秦朝功德的碑文,对后代的碑志铭文有影响3、书法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 李斯主张以小篆为标准字体。其字体刚柔并济,圆浑挺健。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也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有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临摹范本。 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殷望着有标准的字体来取代以前流行的异体字,于是便打听到李斯擅长书法,(吕不韦赏识)就把这任务交给他。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秦篆(小篆)。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李斯的书法,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
18、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当时,人们对小篆的结构不太熟悉,很难写得称心如意。李斯就和赵高,胡毋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 二、创作背景“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秦王乃除逐客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 (汉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正当李斯献了离间计,收到秦王重用,拜为客卿、踌躇满志,准备干一番事业时。发生了一件事情:1、因为韩国经常受到秦国的攻击,濒于灭亡,为挽救这种局面,韩国派了一位叫郑国的水利专家赴秦国建议兴修水利,其
19、目的是想用浩大工程来消耗秦国的财力、人力、物力,使之不能对外用兵,向东攻韩。韩国的图谋暴露。“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馀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馀顷,收皆亩一钟。於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史记 河伯渠)2、当时由于秦国势力强大,外来客卿增多,影响秦国公室贵族的权势。秦国的贵族、宗室大臣借韩国人郑国为秦修筑渠道、消耗财力,使秦无暇东征的事例展开了一场反对客卿的运动:认为“诸侯人来事
20、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别的诸侯国的人来秦国做官的,多半是为他们本国君主来游说,来做奸细的,因此要把别的诸侯国来的人一律赶走。)秦王于是下逐客令。3、李斯原是楚国人,也在被逐之列。情急之下,李斯给秦王写了历史上著名的谏逐客书,他针对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愿,以高远的立意,论述了逐客与统一天下的矛盾,并以此之厉害关系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从而一语中地,打动了秦王,最后使秦王收回成命。秦王不但撤消了“逐客令”,派人追回李斯,还封李斯为廷慰。经过这次的接触,李斯更受秦王的信任和推崇。三、谏逐客书赏析(一)解题 “书”,指奏章、上书,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古代最优秀的一
21、篇公文。“客”,客卿,是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作官看的称呼。本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是李斯的一个奏章,题目是后人所加。“谏逐客书”的“书”,指的就是奏章、上书,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古代最优秀的一篇公文,是上行文,也是一篇议论文。上书游说人主,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很高的智慧和技巧。韩非说难,理论论述,指出要达到进说可能会遭到的危害,要达到进说的成功,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迎合君主的心理和要求,获得君主的信任。(二)文本分析第一部分: 表明观点开门见山 (直陈逐客之非)文章开篇亮出观点,但语气委婉,巧于铺垫,虚实相生,起笔不凡。“起句至矣,尽矣,不可以回矣。”(
22、宋代 李深)1、这是“上书”,也是议论文,与普通议论文(驳论)写法一样,要提出论点,具体论证。但其功用目的比普通议论文要明确具体,不像普通议论文那样虽然有预期的读者群但对象并不确定。虽然有将某种观点和主张昭示于众的预期,但并不期望马上就收到什么直接的效果。奏疏类文章目的,作者希望自己的主张能够被采纳。有时候,如果作者的主张不能被采纳,反而还会招致难以预料的不良后果,因此,作者必须从情理上打动和说服受谏的对象。故本文先采取是开门见山的提出论点的方法。2、俗话说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李斯深谙这个作文、做事之道,所以谏逐客书的开头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文章开篇亮出观点,但语气委婉,
23、巧于铺垫,虚实相生,起笔不凡。“臣闻”:已经颁布了命令,但“臣闻”一词避实就虚,把“逐客”之“实”化为听说之“虚”,以谦恭的方式进行试探。“吏议逐客”:避重就轻。因为人人都知道“逐客”的决定当然在“王”而不在“吏”,而李斯有前面的“臣闻”作铺垫,荡开一笔,把“逐客”之事说成是“吏”之所为,且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为秦王收回成命留了台阶。避开了锋芒,给自己和秦王都留下了进退自如的充分余地。“窃以为过矣”:不仅观点鲜明,不枝不艾,简洁明快,而且暗藏着一个“巧”字。“窃”字垫底,态度谦卑,语气缓和,有了谈话的基础。“窃以为过”即“私下里认为错误”,只代表个人观点,无强加于对方之嫌,这样,语气委婉,容易
24、接受,还能引起阅读者对下文“过”在何处的关注兴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斯不仅是一位作文高手谈判行家,而且还是一位心理学家。他深谙“攻心”为上的道理,首先让对方“静心”,能够心平气和,营造一个说理的良好氛围,为后文的“审心”、“归心”创造了条件。短短十一个字的开头,竟然隐蔽着这么多的玄机,不能不谓之匠心独运,不能不谓之技法高明!第二部分:史实论证 (客有功于秦)1、正面列举事实,说明纳客之利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2、反面进行推论,说明却客之非1、正面列举事实,说明纳客之利秦国历史代表人物选取穆公:秦国重要的国君,使
25、秦强大,就因为善于用人。由余:晋国人,以亡命入西戎地区,奉戎王命出使秦国,后被秦穆公设计收买,继而为秦定计伐戎成功。百里奚:虞国人,虞被晋灭后,以战俘身份作为晋献公女儿陪嫁奴仆入秦,后出走宛地,因有才能,为秦穆公用五张羊皮赎出,拜为相。(五羖(读古)大夫)蹇叔:百里奚推荐,秦穆公以厚币接他入秦任上大夫。丕豹、公孙支:晋国人,入秦国后,分别任大将和大夫。求、取、得、迎、来:五个动词,广纳人才。其效果是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秦国历史上著名国君商鞅变法:秦孝公时听从商鞅的建议实行变法,使秦国力大盛。商鞅:公孙鞅,卫国人。在土地所有制方面,基本废除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封建领主所有制,确立以私有制为基础
26、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在政治方面,基本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郡县制。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惠王:略。张议之计:用连横(劝说他国与秦联合)去瓦解东方六国“合纵”(联合抗秦)的谋略。惠王用张仪,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四面扩张,最终遂散六国之从,以横破纵。昭王:秦昭襄王范雎:魏国人,拜为相穰侯:秦昭王之母宣太后的异父弟弟,受封穰地。华阳:宣太后同母弟弟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最终强化集权统治。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得客卿之利而成帝业,即秦穆公广纳贤才,称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而强盛。惠王用张仪瓦解了六国的“合纵”;昭王用范睢打击豪门贵族,奠定帝业基础。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客卿
27、不负于秦国,没有客卿秦国就不能强大,那么为什么要驱逐客卿呢?驱逐客卿是毫无道理的,是完全错误的,自然扣紧了中心论点。攻心一:李斯所举的古代的四个秦王纳客所获得的好处是与秦统一天下一脉相承的,既然秦王一心想统一天下,那么,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看到:李斯的这番话正说到秦王的心坎上去了,已收到了动摇秦王,逐客之决心的效用。反面进行推论,说明却客之非而紧接着,李斯说了句:“向使四君却客不内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这是反面陈述不纳客的坏处,因此有加强语气,反衬秦纳客的好处的作用,因此进一步动摇了秦王拒客的决心。 第三部分:类比论证 (逐客不利统一大业)爱异国物逐外国人非统一天下、制服诸侯之术 “中间论物不出于
28、秦而秦用之,独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痛快,深得作文之法。” 宋 李涂文章精义第一层以珠宝等物为喻设问作结:这些东西一样也不是秦国出产的,但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这里只提出问题,不立即作答,但不答自明,显得耐人寻味。第二层以玩好美女为喻,进行推论,如果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能用,那么夜间放光的壁玉、犀牛角和象牙做成的器具,郑国和卫国的美女,这样珍贵的骏马,江南的金锡、西蜀的绘画原料,秦国都不应当占有和使用了。用来装饰后宫,充当嫔妃娱乐心意,取悦耳目的,一定要出于秦国的才可以,那么,镶着珍珠的赞子,缀有珠玉的耳环,齐国东阶所产的丝娟做成的衣服,华丽丝绣所作的装饰就不能进于前,而
29、按着流行或样打扮得很漂亮的赵国女子就不能占在旁边了。这一层同前一层不同,是从反面说并分两个小层次重叠错杂出之,把“必秦国之所生而后可”的严重危害说得很透辟,更显出非秦国所出的宝物不可或缺。攻心二:“一箭双雕”之效:既从秦王贪婪又从其要统一秦国的心理弱点上直攻秦王心扉!这样一来,秦王的逐客决心不动摇得七七八八才怪呢!第三层以音乐为喻,进行对比:敲瓦器、弹奏筝,拍打大腿,呜呜呀 呀地唱歌,这是秦国的音乐;郑国、卫国的民间地方音乐,虞舜时的韶、虞、周武王时的武、象都是别国的音乐。现在你抛弃秦国的音乐,而用别国的音乐,这是为什么呢?不就是为了痛快于当是,看了舒服罢了。这回答近承上文,远承第一层的设问,
30、可说是对前三层的小结,归纳了秦国对物取舍的标准,为下文转入正题作了很好的铺垫。第四层以人和物作比较,指出待非秦之人不如待非秦之物,这样看来,你所看重的只是声色珍宝所轻视的是人才。这绝不是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候的方法。(又一次攻心)他以秦王成就统一大业作为出发点,说明重物轻人,驱逐外来人才的错误,推论符合逻辑、立意超卓不凡,具有一种高层建瓴的气势和撼动人心的力量。而且这段设喻丰富多样,写法灵活多变,运笔酣畅淋淳,为全文最精彩部分,前人对此极为称誉。从此处也可见李斯的文采。开了汉代赋体的先河。(比较现在的公文)宋代李涂说:“中间论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独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痛快,深得作文
31、之法。”4、归纳论证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逐客将危害秦国)先从正面说理,指出土地广大粮食就丰富,国家辽阔人口就众多,武器锋利军人就勇敢,比喻强调只有胸襟博大开阔,才能招徕贤士,广罗人才。下面仍继续以比喻陈述这个意见:秦山不拒绝任何土壤的堆积,所以能够成就其大;河海不挑剔任何细小流水的汇入,所以能够成就其深;统一天下的君王不排斥前来归附的民众,所以能够显示他的德。秦山、河海两个比喻是陪衬,“王者不却众庶”才是本意。由于连类设喻运用排比,显得很有力量。接着又深一层阐明此意:地不分东南西北,人才不论来自哪一个诸候国,这就是五帝三王所以能够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此处以古证今,强调应该不分地域,广揽人才。下
32、文就落脚到说明逐客的危害。这里不但运用古今对比,还有敌我对比,提出两种作法,两种后果。以此说明逐客对敌人有利,对秦国的统一大业不利,论证鞭辟入理,雄辩有力。论述驱逐客卿有利敌国,而不利于秦国。最后一段收束全文,进一步说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用两句主就总结了前面三段的意思:谈物的一段照应第二段,以见出“必秦国这所生然后可”这种态度的不对。谈人的一半照应第一段,以见出“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作法不当。最后一句照应第三段,阐明逐客对秦国危害之所在,因此利害关系上立论,抓住了秦王的思想要害,所以极有说服力。这两句还和文章开头提出的总论点“窃以为过矣”相呼应,具有首尾相连,前后贯通之妙。攻心三:不纳客
33、不但得不到天下而且会危天下,这岂不是秦王的致命伤?李斯的这段话正是给了秦王思想上致命一击,令秦王的逐客思想防线彻底崩溃,不得不改变逐客的初衷。至此,李斯的攻心术令他获得了彻底的胜利。最终:秦王乃除逐客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三)艺术分析1、立论高远,切中根本立场2、史实为据,利害对举方法3、修辞得当,逐层推进策略1、立论高远,切中根本立场“李斯既亦在逐中,若开口便直斥逐客之非,宁不适以触人主之怒,而滋之令转甚耶!妙在绝不为客谋,而通体专为秦谋”(清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五)本文的说服力之一是来自于抓住了秦王最大的欲望,秦王最大的欲望是什么?关于李斯,其实不排除他想做一番事业的私心。但是也
34、不得不承认,他有着较高远的眼光。作者从秦国的危亡着眼,为秦王的统一大业着想。正好说到了秦王的心坎上去了。处在被逐的地位,如果一味央求,是换不来同情可怜的,李斯的本事就在于:明明是恳求秦王不要驱逐自己,却只宇不提个人的去留,通篇都是为秦国考虑,申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就抓住了秦王的心。正象哪一个穷光蛋丢失了仅有的一千块钱,你安慰他说:“这有什么好伤心?不就是区区一千元么?”结果可想而知:你会把他“安慰”得更伤心。因为二者都是没抓住对方的心理特点,没把话说到对方心坎上去,那注定是说了等于没说甚至适得其反。因此,我不得不由衷佩服李斯攻心术之理智、明智!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的这篇散文同样是“攻心”成功之
35、作:他抓住齐王于“王”不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先从提高齐王对“王”的兴趣入手,然后用排比、提问题、类推的方法令其情绪高涨,然后抓准时机向齐王摊牌:摆出自己一整套“王”的思想主张,结果令齐王欣然接纳。但毕竟,把对方从不感兴趣引到感兴趣比推翻对方的主张要容易得多。也就是说,谏逐客书比齐桓晋文之事章的攻心难度要大许多。因此,应该说谏逐客书较齐桓晋文之事章的攻心术更胜一筹。2、史实为据,利害对举方法本文的说服力之一是来自于无可辩驳的事实,本文所列举的大量事实都具有哪方面的特点? 本文的说服力之一是来自于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文中作者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的? 第一部分,所举的史实。是秦王所仰慕的,也是钩起了秦王
36、的雄心的。纳客之利及逐客之害相互对比。(以及其他的对比)3、修辞得当,逐层推进策略本文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手法在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多用排比和对偶句造成文章雄浑奔放的气势。语言形式整齐错落,音节上抑扬顿挫,使全文增强了溜溜不绝,雄放不羁的气势。谏逐客书开散文辞赋化的风气之先对后代汉的散文和辞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四、拓展阅读太史公曰: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適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
37、与周、召列矣。史记 李斯列传如何评价李斯的功过?如李斯谏阻逐客,总结了秦国重用客卿、变法图强的历史经验,实际上提出了不论国别、用人唯贤的总方针,秦始皇采用这一方针,“二十余年,竟并天下”。而秦王朝的灭亡与大野心家赵高的阴谋作乱有直接关系,赵高的阴谋之所以能得逞,又和李斯贪图禄位、助纣为虐紧密相连。例如谏逐客书,表现了李斯的才华、智慧和真知灼见,而上书对二世,则表现了他贪图禄位而阿顺苟合的性格特点。“焚书坑儒”“弑长立幼”“严刑酷法”谋杀韩非子太史公说:李斯以一个里巷平民的身份,游历诸侯,入关奉事秦国,抓住机会,辅佐秦始皇,终于完成统一大业。李斯位居三公之职,可以称得上是很受重用了。李斯知道儒家六经的要旨,却不致力于政治清明,用以弥补皇帝的过失,而是凭仗他显贵的地位,阿谀奉承,随意附合,推行酷刑峻法,听信赵高的邪说,废掉嫡子扶苏而立庶子胡亥。等到各地已经群起反叛,李斯这才想直言劝谏,这不是太愚蠢了吗!人们都认为李斯忠心耿耿,反受五刑而死,但我仔细考察事情的真相,就和世俗的看法有所不同。否则的话,李斯的功绩真的要和周公,召公相提并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