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教高一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5158704 上传时间:2024-10-28 格式:DOC 页数:62 大小:21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高一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人教高一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人教高一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人教高一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人教高一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教高一语文诗歌鉴赏 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 【黄钟】人月圆雪中游虎丘(元)张可久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杆。雪晴天气,松腰玉瘦,泉眼冰寒。兴亡遗恨,一丘黄土,千古青山。老僧同醉,残碑休打 , 宝剑羞看。【注】虎丘:江南名胜之一,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秦始皇东巡时曾来虎丘寻找阖闾殉葬的干将、莫邪、湛卢等宝剑。张可久,元代著名散曲作家,多次担任下级官吏,时官时隐。真真:唐代美女。打:拓。(1)“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杆”运用了_和_两种修辞手法,描绘了雪中盛开的梅花美丽动人的姿态,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2)层次分明是这首元曲的

2、特点。试从景和情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解析: (1)比喻;拟人(2)全曲可分三层。开头五句为第一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见(触景)。描绘出一幅清寒素洁的虎丘冰雪图。六七八三句为第二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感(怀古)。无情的历史长河,把与虎丘有关的风云人物都变成一丘黄土,只有青山长在,千古不朽,抒发了人世沧桑、兴亡遗恨之感。结尾三句是第三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叹(伤己)。因为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借酒浇愁,与“老僧同醉”,抒发了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羞愧与悲愤之情。 【解析】【分析】(1)“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杆”,雪后的梅花红润娇艳仿佛仙女真真姣好的脸面,吸引我凭依着栏杆久久流连。表现对雪中梅花的无限赞美

3、和喜欢之情。把梅花比喻成美女,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既写出了梅花娴雅高沽的芳姿,又写出其悠闲淡泊不慕荣华的神韵。(2)小令可分三层,开头五句写虎丘雪后的美丽景色。“梅花浑是真真面,留我倚阑干”,表现对雪中梅花的无限赞美和喜欢之情。把梅花比喻成美女,既写出了梅花娴雅高沽的芳姿,又写出其悠闲淡泊不慕荣华的神韵。“雪晴天气”三句写眼前实景,“玉”、“冰”紧扣雪字来写。“松腰”与“泉眼”可谓巧对。泉眼为俗用的现成的词语,而松腰则显然是作者精心选择和锤炼的语言,虽有斧斫痕迹,但并不生硬晦涩。后半部分由实转虚,抒发历史盛衰兴亡变化无常的深慨。“一丘黄土,千古青山”则用吴王阖间的丰功伟绩早已成了过眼烟云,而虎

4、丘的青山却亘古永存这一现实来委婉地说明人生短暂,宇宙无穷这一直困扰着古人的深沉的人生哲理。这是第二层。最后三句是第三层,表现自己已完全被这里的美景所陶醉,又陷入到对宇宙与人生之奥秘的思索之中,敞对一切部不感兴趣了。不要说残碑无心去拍打,就连著名的剑池也无心再去观看了。全篇景起景收,情景交融,很有韵味。全篇由写景、怀古、伤今三部分组成,分别写出游虎丘时的所见、所感、所叹,意脉清晰,结构谨严。遣词造句都很精到,值得仔细回味和借鉴。故答案为:比喻;拟人;全曲可分三层。开头五句为第一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见(触景)。描绘出一幅清寒素洁的虎丘冰雪图。六七八三句为第二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感(怀古)。无情的历

5、史长河,把与虎丘有关的风云人物都变成一丘黄土,只有青山长在,千古不朽,抒发了人世沧桑、兴亡遗恨之感。结尾三句是第三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叹(伤己)。因为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借酒浇愁,与“老僧同醉”,抒发了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羞愧与悲愤之情。 【点评】此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抒情手法的鉴赏能力。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

6、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梦(唐)杜牧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秋夜高空凄清的声音和捣衣砧上清冷的月色,营造了清冷却又高远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B.颔联写思妇因对远戍边塞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而无法成眠,唯有在清冷的秋夜中体味深沉的孤独与痛苦。C.颈联“孤鸿”出塞、秋叶辞林,季节的更替,牵动着边塞和家乡两地的人,为尾联思妇给丈夫寄征衣的行为做铺垫。D.这首诗虽写了思妇的孤枕之苦,但并没有流露出悲戚哀怨的情感,诗句中暗暗流露着作

7、者的爱国思想。(2)有人建议把诗歌尾联修改为“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使诗意简明显豁。你觉得这样修改好不好?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B解析: (1)B(2)不好。“晨”字虽然清晰交代了时间,但其意蕴不如“又”字丰富。“又”字说明不是寄一次,而是寄多次,表达了对戍边丈夫的牵挂,对其守卫边塞的支持。“织女心”仅突出思妇的思念,“天外心”则既写出相距之遥远,又使“心”的包蕴更丰富:不仅是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也是支持丈夫戍守边塞的美好思想,还可包含对国家的担忧和热爱之心。诗贵含蓄蕴藉,作者将自己的爱国思想灌注到少妇思边的诗句中,摆脱了一般闺怨诗的俗套,具有撞人心扉的艺术力量。 【解析】【分

8、析】(1)B项,“而无法成眠”错误。“残梦”说明是梦醒后留有余思,“夜断魂”也说明梦醒时分的现实与梦境的对照产生。而选项说成“无法成眠”,即没有入睡,与梦醒相矛盾,是曲解文意。不是彻夜难眠,是梦醒时分。故选B。 (2)本题考生要先明确表态,即“好”或“不好”,一般依从诗人的观点,即“不好”,然后分析诗歌尾联“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和题干中所给的改句“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之间的区别,主要针对改动的字分析,即原作中“又”“天外心”和改句中“晨”“织女心”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从诗歌的前面几联来看,诗中塑造了一位思妇的形象,她在秋夜醒来,想起远在边地的夫君,想起梦中赴边,探望自己远戍边关的丈夫的

9、情形,于是“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诗中的“又”字表示动作或事情的重复或继续,说明“寄征衣”的行为发生不止一次,流露出对守卫边地的夫君的牵挂之深,也暗含对守卫边塞的支持;如果换用“晨”,则只能交代“寄征衣”的时间,却无法表露女子“寄征衣”的频繁,在情感的表达上逊色很多。再看“天外心”和“织女心”,“天外”言明距离的遥远,这“天外心”中包含的情感比“织女心”中包含的情感更多,如果说“织女心”中表达的是对丈夫的思念的话,这“天外心”中还有对夫君守边的支持以及对国家安危的担忧,而诗人则借助这种方式表达出自己的爱国思想,这就跳出了普通闺怨诗的天地,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故答案为:B; 不好。“晨”字

10、虽然清晰交代了时间,但其意蕴不如“又”字丰富。“又”字说明不是寄一次,而是寄多次,表达了对戍边丈夫的牵挂,对其守卫边塞的支持。“织女心”仅突出思妇的思念,“天外心”则既写出相距之遥远,又使“心”的包蕴更丰富:不仅是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也是支持丈夫戍守边塞的美好思想,还可包含对国家的担忧和热爱之心。诗贵含蓄蕴藉,作者将自己的爱国思想灌注到少妇思边的诗句中,摆脱了一般闺怨诗的俗套,具有撞人心扉的艺术力量。【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

11、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含义的个性化解读的能力。理解诗句含义的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个性化的解读,虽然有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但也要扎根文本。本题先要明确修改的内容,再回答这样修改好不好,然后结合诗句作出简要分析。如:修改了这两处,把“又”改为“晨”;把“天外心”改为“织女心”。改后不好,因为“晨”字虽然清晰交代了时间,但其意蕴不如“又”字丰富。“又”字说明不是寄一次,而是寄多次,表达了对戍边丈夫的牵挂,对其守卫边塞的支持。“织女心”仅突出思妇的思念,“天外心”则既写出

12、相距之遥远,又使“心”的包蕴更丰富:不仅是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也是支持丈夫戍守边塞的美好思想,还可包含对国家的担忧和热爱之心。诗贵含蓄蕴藉,作者将自己的爱国思想灌注到少妇思边的诗句中,摆脱了一般闺怨诗的俗套,具有撞人心扉的艺术力量。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从军行张祜少年全紫就光辉,直指边城虎翼飞。一卷旌收千骑虏,万全身出百重围。黄云断塞寻鹰去,白草连天射雁归。白首汉廷刀笔吏,丈夫功业本相依。【注】金紫:金印紫绶,唐宋的官服和佩饰,亦用以指代贵官。虎翼:古战阵名。(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金紫”暗示了少年的身份,“直指”“虎翼”既写出了少年的用兵,也衬托了少

13、年形象。B.打败了“千骑虏”,杀出了“百重围”,展现出少年的勇猛也流露了作者对少年的赞美。C.“黄云断塞”“白草连天”勾勒出夕阳下的云彩满布天空、枯草连绵一望无际的边塞景象。D.“寻鹰去”和“射雁归”,都从侧面表现了少年的箭术高超,使得少年的形象更加丰满。E.“从军行”本为乐府旧题,格律、不拘对仗,但本诗对仗工整,已深得近体诗的精髓。(2)在情感内容上,本诗末两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C解析: (1)C,D(2)相同的是:两者都表达出了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渴望。不同的是:前者是少年满怀着建功立业的豪

14、情壮志,后者则是英雄垂暮,壮志难酬悲叹。本诗尾联借少年之曰,说大丈夫与建功立业本就相依,宁可在边塞从军,也不愿在朝廷中担任文职,白首无为。辛词也说想要替君主完成才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但无奈“白发生”。 【解析】【分析】(1)C项中,“黄云”理解为“夕阳下的云彩”有误,正确的解释是“黄土烟尘”;D项中,从侧面表现少年剑术高超,表述错误。正确的表述是“寻鹰去”和“射雁归”,都从正面表现了少年的箭术高超,使得少年的形象更加丰满。故选CD。(2)本题中,在情感内容上,本诗末两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有何异同?请

15、作简要分析。两首诗的相同点:两者都表达出了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渴望不同的是:前者是少年满怀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后者则是英雄垂暮,壮志难酬悲叹。本诗尾联借少年之曰,说大丈夫与建功立业本就相依,宁可在边塞从军,也不愿在朝廷中担任文职,白首无为。辛词也说想要替君主完成才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但无奈“白发生”。故答案为:CD; 相同的是:两者都表达出了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渴望。不同的是:前者是少年满怀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后者则是英雄垂暮,壮志难酬悲叹。本诗尾联借少年之曰,说大丈夫与建功立业本就相依,宁可在边塞从军,也不愿在朝廷中担任文职,白首无为。辛词也说想要替君主

16、完成才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但无奈“白发生”。【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不同的诗人或者同一诗人在不同阶段,在诗歌中出现同一内容,往往寄托着不同的情感,抒发着不同的情志,这都是由个人所处时代及经历的不同而导致的。解答此题要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感情,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的鉴赏。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长安遇冯著韦应物客从东方来,

17、衣上灞陵雨。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注】冯著:韦应物友人,他约在大历四年应征赴幕到广州。十年过去,仍未获官职。灞陵:即霸上。在今西安市东。冥冥:悄然。飏飏:鸟儿轻快飞翔的样子。(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以问答方式渲染气氛。语言生动活泼,又真挚感人。B.首联真切地写出了冯著从长安东边赶来,一路风尘,身上还带着灞陵雨水的情景。C.颔联中,表面上写冯著来长安是为采铜铸钱以谋发财的,但只得到一片荆棘,还得买斧斫除。其实寓意冯著谋仕不遇,心中不快。D.尾联写作者感叹,相逢的时候正是春天,你鬓发又生出不少

18、,意在勉励冯著还处盛年,大有可为。(2)诗的颈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A解析: (1)A(2)繁花正悄然开放,燕子飞得那么欢快,因为它们刚哺育了雏燕。以“花正开”寓意生活美好,不要因暂时失意而不快,表达对朋友的劝慰之情(理解、同情、体贴)。以“燕新乳”寓意为关爱,表达对朋友的关爱之情(对朋友情深意长)。 【解析】【分析】(1)A项,“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 错误,这首诗有叙事与抒情,但没有议论这种表达方式。故选A。(2)此题抓住诗句中的关键意象“花正开”、“燕新乳”分析其蕴藏的含意。“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该联的字面意思是:繁花正悄然开放,燕子飞得那么欢快,因为它们刚哺育了

19、雏燕。不难理解,诗人选择“花正开”这样的形象,正是为了意味深长地劝导冯著不要为暂时失意而不快不平,勉励他相信大自然造化万物是公正不欺的,表达对朋友的劝慰之情。以“燕新乳”寓意为关爱,前辈关切爱护后代的感情是天然存在的,要相信自己正如春花般焕发才华,会有人来并切爱护的。故答案为:A; 繁花正悄然开放,燕子飞得那么欢快,因为它们刚哺育了雏燕。以“花正开”寓意生活美好,不要因暂时失意而不快,表达对朋友的劝慰之情(理解、同情、体贴)。以“燕新乳”寓意为关爱,表达对朋友的关爱之情(对朋友情深意长)。【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

20、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诗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诗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诗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中包含的情感。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完成各题。 书愤陆游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注】本诗作于庆元三年(1197)春,其时陆游73岁,退居山阴,南有鉴湖,北有大泽。张巡,唐朝将领,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数月之久,最终力尽城

21、破,被俘后嚼齿吞舌,尽忠而死。上林苑,秦时宫苑名,在陕西省,泛指皇家园林,当时在沦陷区。洛阳宫,汉时东都洛阳宫殿,当时也在沦陷区。(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写苏武白发苍苍被困鉴湖,只有天地还见证着他的一片忠心。B.诗歌颔联借“久”和“空”写苏武和张巡,既有诗人对他们一片忠贞的赞美,又有对英雄难展怀抱的怅惘之情。C.颈联描写了细雨中的上林苑和夜月下倾颓的洛阳宫,为最后一联直抒胸臆作铺垫。D.本诗笔调雄健,充满昂扬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分体现了陆游诗歌的特点。(2)梁启超在读陆放翁集中曾评价陆游“亘古男儿一放翁”;本诗是如何体现陆游“亘古男儿”本色的?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2、。 答案:A解析: (1)A(2)诗人陆游以一颗报国的壮志雄心尽显其英雄男儿本色。首联用“孤忠”统摄全诗,直接抒发诗人对国家的一片赤诚。中间两联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矢志不渝的情怀,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尾联直抒胸臆,进一步抒写自己年华虽老但壮心依旧,就算死去,也要成为鬼中之雄的豪情,语气慷慨激昂。 【解析】【分析】(1)A项,首联写陆游自己被困鉴湖,依然忠心不改。故选A。 (2)本诗抒发了自己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不被理解的愤懑。其时,诗人年迈力衰,远离朝廷。他想到,光阴既不待我,衷肠亦无处可诉,只好凭天地来鉴察自己的一片孤忠。紧接着,诗人抚今追昔,想起了古人。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

23、而忠心不泯。安史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牙,不屈而死。此联补足上联之意。“上林苑”和“洛阳宫”都是代指皇宫所在之地。首联写陆游自己被困鉴湖,依然忠心不改。用“孤忠”统摄全诗,直接抒发诗人对国家的一片赤诚。颔联借“久”和“空”写苏武和张巡,既有诗人对他们一片忠贞的赞美,又有对英雄难展怀抱的怅惘之情。首二联情绪激昂。颈联描写了细雨中的上林苑和夜月下倾颓的洛阳宫,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尾联一吐胸臆,直抒胸臆,进一步抒写自己年华虽老但壮心依旧,就算死去,也要成为鬼中之雄的豪情,语气激昂,情绪悲壮,表现了“亘古男儿一放翁”的英雄本色。 故答案为:A; 诗人陆游以一颗报国的壮志雄

24、心尽显其英雄男儿本色。首联用“孤忠”统摄全诗,直接抒发诗人对国家的一片赤诚。中间两联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矢志不渝的情怀,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尾联直抒胸臆,进一步抒写自己年华虽老但壮心依旧,就算死去,也要成为鬼中之雄的豪情,语气慷慨激昂。【点评】(1)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

25、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宋)陈师道林庐烟不起,城郭岁将穷。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人行囹画里,鸟度醉吟中。不尽山阴兴,天留忆戴公。【注】黄楼:元丰年间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建于徐州城东门,称为黄楼。负山居士:陈师道的友人张仲连的号。尾联运用了王徽之的典故,指王徽之居住在山阴时,一日忆及戴逵,就冒雪连夜前往,却在到了后不登门拜访,而是返舟回去,问及理由,他说:“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访戴?”(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二句描绘了一幅雪后黄昏空明

26、澄净的图画。向晚时分,林中屋舍已无炊烟缭绕,城垣上的积雪,预示一年将尽。这两句颇切合雪后登楼的情景。B.“鸟度醉吟中”,似乎鸟之飞来亦属有意入诗,平添了一种奇趣。颈联雪地里的行人,空中的飞鸟,城楼上的诗人,都被置于同一个画框之中,物我交融,互为映衬。C.尾联正用王徽之雪夜访戴的典故,指王徽之因访戴逵而起访问之兴,兴尽之后,忆戴逵的念头亦平息。而诗人宁可不去拜访张仲连,使自己兴不尽,这样就可长忆友人。D.全诗结构谨严,写景则精微细腻,写情则深远绵邈。前六句景中有情,后两句在感情的流露及景观的表现上神韵天然,清新淡泊。(2)诗林广记评“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二句时说“两句如善画,作诗之妙,至此神

27、矣”,还有人认为这两句的写景更表现出陈师道烹字炼句的功力。请赏析这两句的妙处。 答案:C解析: (1)C(2)这两句的意思是日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映照着松枝上的积雪,显得格外明亮;溪水纵横的山间吹进晚风,又带来了阵阵寒意。“日”是“云日”;“雪”是“松雪”;“山”为“溪山”;“风”是“晚风”,都力图用最简炼的字句传递出尽可能多的意象。这四组景物,两两相对,中间以动词“明”、“进”维系,整个画面便动了起来,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解析】【分析】(1)C项,“尾联正用王徽之雪夜访戴的故事”错。陈师道在这里更深一层发掘其意义。意指王徽之因访戴逵而起访问之兴,兴尽之后,忆戴逵的念头亦平息。而诗

28、人宁可不去拜访张仲连,使自己兴不尽,这样就可长忆友人。此二句,既可见诗人冲淡的情怀,又可见其友情的诚笃,把这个用滥了的典故翻出了新意。而且这里既契合雪后的环境,又切合寄友的诗题,可见陈师道用典的精密。应是“尾联反用王徽之雪夜访戴的故事”。故选C。 (2)“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这一联一字一意,绝无冗赘之语。“日”并非普通的日,而是“云日”,这就将雪后薄云遮日的景象表现了出来;“雪”是“松雪”,具有立体感,使人马上想到那枝头积满白雪的青松,描绘出一幅青白交映的松雪图;“山”,不是孤立的山,而有溪流陪伴,为“溪山”,可以想见此时溪水已经冰冻,洒满白雪,与山高低相间,起伏分明;“风”是“晚风”,

29、自然使人感到阵阵寒意。都力图用最简炼的字句传递出尽可能多的意象。这四组景物,两两相对,中间以诗眼“明”、“进”维系,整个画面便动了起来,好像都变活了,令人如见雪景,如闻风声。 故答案为:C; 这两句的意思是日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映照着松枝上的积雪,显得格外明亮;溪水纵横的山间吹进晚风,又带来了阵阵寒意。“日”是“云日”;“雪”是“松雪”;“山”为“溪山”;“风”是“晚风”,都力图用最简炼的字句传递出尽可能多的意象。这四组景物,两两相对,中间以动词“明”、“进”维系,整个画面便动了起来,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点评】(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

30、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宋)梅尧臣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

31、【注】桂:古时称科举及第为“折桂”。(1)依据诗意,欧阳秀才游江西的目的不会是( ) A.游学B.宦游C.交游D.游历(2)对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对方着笔B.比喻新颖贴切C.以落花写离情D.以西江梦点题(3)后六句不抒离情而写别意,结合内容作赏析。 答案:B解析: (1)B(2)C(3)先以“无梧桐”自谦,将门人赞喻为凤凰,希望他振翅高飞;又提醒他去江西后善自择居,不与乌哺类卑俗之人交往,并叮嘱他不忘游学 为科举的梦想,最后举杯祝福他异日折桂。句句用喻,含蓄又形象地表达了师长对门人的赞誉、叮咛和期望。 【解析】【分析】(1)“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春风一吹,草木都开始

32、萌芽,欧阳秀才心中也像草木发芽一样,产生了出游的愿望;“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由荫芽而开花,花又被风吹落,飞向天空,欧阳秀才的心,又随着落花,飞向西江,“西江梦”指想象中即将开始的江西游历生活,由这些内容可知,欧阳秀才出游江西可能是为了“游学”,也可能是为了交游,还可能是为了游历增长自己的见识,但不可能是“宦游”,“宦游”指为求做官而四方奔走,也指在外做官,诗歌最后两句说“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无忘桂枝荣”,就是要欧阳秀才不要放弃科举,举酒相送既是送别,也是祝愿他异日科举及第,不负所学,施展平生的抱负,且他此时是“秀才”的身份,不可能是做官,故选B项。 (2)本题中,“客心如萌芽,忽

33、与春风动。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首句的“客”即指在汴京作客的欧阳秀才,由此可知,这是从对方着笔,即从欧阳秀才着笔;“客心如萌芽”意思是“客人的心像草木在萌芽”,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客心”比作“草木萌芽”;第四句中“去作西江梦”中的“西江梦”点明标题中的“游江西”;“又随落花飞”的主语是“客心”,这是说欧阳秀才的心又随着落花,飞向西江,此处的“落花”飞举飘扬,充满生机,诗人不是“以落花写离情”,故选C项。 (3)从诗歌标题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诗歌的前四句从对方着笔,写门人欧阳秀才即将启程出游,后六句转到作者方面,正面写送别,全用比喻,用凤凰比喻欧阳秀才,是说他才华出众,非常人可比,表达

34、了作者对他的赞赏,同时也是希望他以后能为朝廷建功立业。“家无梧桐”既是诗人自谦,也是对门人的勉励,愿他振翅高飞,奋力进取。门人即将远行,作老师的对他将来的一切非常关心,下面两句就是对他的谆谆嘱咐。“凤巢”两句即暗用其意,是要欧阳秀才去江西以后,善自择居,慎于交友,不要同卑俗之人居处和往来;同时也是奖誉欧阳秀才,说他今后前程远大,绝非“乌哺”辈所能相比。这是作者的临别赠言。结尾紧接“桂林”,举酒相送,以功名相期,补足送别之意。“无忘桂枝荣”,就是要欧阳秀才不要放弃科举;举酒相送既是送别,也是祝愿他异日科举及第,不负所学,施展平生的抱负,作者以此作结,郑重叮咛,表达了对门人的殷切期待。 故答案为:

35、B;C; 先以“无梧桐”自谦,将门人赞喻为凤凰,希望他振翅高飞;又提醒他去江西后善自择居,不与乌哺类卑俗之人交往,并叮嘱他不忘游学 为科举的梦想,最后举杯祝福他异日折桂。句句用喻,含蓄又形象地表达了师长对门人的赞誉、叮咛和期望。【点评】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这首诗前四句先从对方着笔,写门人欧阳秀才即将启程出游。后六句转到作者方面,正面写送别,仍然全用比喻,诗中用凤凰比喻欧阳秀才,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赏,同时也是希望他以后能为朝廷建功立业。 此题考查对前四句的理解力。前四句先从对方着笔,写门人欧阳秀才即将启程出游。诗中用了两个比喻。首句的“客”即指在汴京 作客的欧阳秀才。春风一吹,草木都开始

36、萌芽,欧阳秀才心中也像草木发芽一样,产生了出游的愿望。“忽与春风动”点出时间。“忽”字、“动”字下得特别精当。春天的花草树木,往往头一天看还光秃秃的,第二天却忽然绽出颗颗新芽来了。“动”字不仅是说萌芽的发生,还指它在春风吹拂下不断成长;它一经萌芽,不久就要长出枝叶,开出鲜花。出游的念头也是如此,它一经产生,就不断滋长,变得愈来愈强烈。 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题,可以是诗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诗后的注解。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8阅读下面的诗

37、歌,完成各题。 张先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 , 又是去年病。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注】中酒:喝醉酒。(1)根据形式判断,本词的词牌名是( ) A.踏莎行B.青门引C.诉衷情D.如梦令(2)对本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词人对春日里天气频繁变化的感受:天暖之感为“乍”;天冷之感为“轻”;风雨之定为“方”;“还”则点出冷暖交替频繁。B.第二句写词人独处庭轩,面对风雨吹打后的残红狼藉,更是万端愁绪袭上心头,无计自持,只好以酒解闷,以致“中酒”。C.第三句写词人在雕梁画栋处流连,被凉风吹醒,夜色浓浓、门户重重反衬出周边环境

38、的宁谧,无限凄凉之感随醒而复炽。D.全词融情于景,虚实交融,抓住“清明”的时令特征,营造了孤苦、寂寞、凄美的意境。(3)结合全词内容,赏析“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句。 答案:B解析: (1)B(2)C(3)词人妙用对比。下片写眼前寂寞庭轩,入夜后重门深锁,心情愈发沉重;而此时明月朗照,却送来别院秋千影动,今昔虚实对比,以乐衬哀,旧时往事历历涌上心头,秋千影动,荡秋千之人却渺然不知所之,此情此景,情何以堪?突出春日怀人之悲。 【解析】【分析】(1)词牌每句都有规定的字数,选项中“青门引”较为生疏,其余三个都学过相同的词,注意结合学过的词分析,如“如梦令”可参照李清照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

39、不知归路”;“诉衷情”可参照陆游的“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踏莎行”可参照柳永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这三个和本词均不符,故选B。 (2)C项,“反衬出周边环境的宁谧”,应为周围环境的“寂静”衬托内心的“孤寂”。故选C。 (3)“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句中“明月朗照”与前面的“寂寞庭轩,重门深锁”对比;“明月”“秋千影”虽美好,荡秋千之人却渺然不知所之,以乐衬哀,表达内心的怀人之悲。 故答案为:B;C; 词人妙用对比。下片写眼前寂寞庭轩,入夜后重门深锁,心情愈发沉重;而此时明月朗照,却送来别院秋千影动,今昔虚实对比,以乐衬哀,旧时往事历历涌上心头,秋千影动,荡秋千之人却渺然不

40、知所之,此情此景,情何以堪?突出春日怀人之悲。【点评】此题考查把握词牌名的能力。青门引,词牌名,属小令,又名“玉溪清”。以张先词青门引乍暖还轻冷为正体,双调五十二字,前段五句三仄韵,后段四句三仄韵。代表词作有王质青门引寻梅等。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

41、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 , 力耕不吾欺。【注】将:岂。纪:经营。(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以描写美好的人际关系为主,最后四句以议论作结。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C.“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D.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

42、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答案:B解析: (1)B(2)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解析】【分析】(1)B项理解不正确,“有酒斟酌之”一句中“斟酌”应为“倒酒、喝酒”之意,并非“边饮酒边斟酌诗句”。故选B。 (2)本诗写诗人移居之后,与邻人融洽相处的情味。如,“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言笑无厌时”等。诗人选取农村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场面进行描写,以“春秋”发端,说明一年四季中常有生活的乐趣。对作者来说,新迁南村,登临胜地,

43、更觉欣慰。除登高赋诗之乐外,更有与邻人过从招饮之乐,忙时闲聚之乐。 故答案为:B; 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注意结合作者和注释理解诗歌。通过理解作者和注释,正确理解出诗歌的写作背景和诗歌的基本内容,再逐一辨析选项。 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赏析能力,注意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来作答。阅读诗歌,根据题干找出相关的诗句,分析其内容特点,抓住重点词结合具体内容来组织答案。【附诗歌赏析】 这看似平淡无奇的诗句,却描绘了一幅诗人移居南

44、村后,和村居文士们经营耕作,时时相聚,乐数晨夕的图画。 一开头,作者就勾画出了登高赋诗,不虚佳日的场面: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赋诗。能赋新诗,可以看出这些人自然不是一般的农民,而是同作者志趣比较相投的士人。这登高赋诗,也自是文人骚客特有的生活情趣。登高之时,一有良辰美景为之助兴,二有素心人相伴,他们地敞开心扉,赋诗言志。在赋诗中忘却尘网之苦,获得精神上的莫大安慰。这是一个生活场面。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朋友过门,互相招呼,相聚在起,如果有酒,大家一起斟酌品尝。我们仿佛听到了那亲切的招呼声,仿佛看到了他们喝酒时那悠然自得的样子。这

45、里,人与人之间率真融洽的关系表现出来了。这又是一个生活场面。他们农务各自归,但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这里紧接上两句,写闲暇时的情景: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聚集在一起谈谈笑笑没有厌足的时候。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意思是说,这种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不能轻易地抛弃它。将,即岂的意思。胜,美好。这两句诗是诗人对南村生活的感慨。表面上平平淡淡,而实际上却蕴含着深深的慨叹: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田野、披衣相访,这种生活是多么惬意,而官场上有的却是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有此对比,所以诗人才说:无为忽去兹。这里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和自己永远躬耕田亩的

46、决心。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这两句诗是这首诗的又一个层次,是诗人对劳动生活的认识。就是这两句诗,使全诗的内容更加丰富深刻。诗的意思是: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只要努力耕作,就不会徒劳无所得。可以看出虽然诗人在南村的生活中有时也过着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躬耕,实际上他不仅没放弃躬耕自资的生活,而且认识到了衣食固其端。他知道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是要有衣食作保证的。这两句诗可说是移居二首的灵魂,没有它,什么素心、高趣也就不存在了。共同的躬耕自资 的生活,正是维系他们感情的纽带,是他们欢乐的根源啊。 这首诗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诗人注意选取农村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场面进行描写,比如: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农田、披衣相访。既写了室内生活,也写了室外的生活;既写了躬耕的辛劳,又写了赋诗言笑的畅快。这些不同地点的生活场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充分地表现了农村的那种自在的生活气氛。另外,典型细节恰到好处的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