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重要专业部门质量管理与持续改善 330 手术科室质量管理与持续改善 35 1住院患者均有合适诊断计划; (一)由具有法定资质医师和护士按照制度、程序与病情评估/诊断成果为患者提供规范同质化服务。 (二)根据既有医疗资源,按照医院现行临床诊断指南、疾病诊断规范、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临床途径,规范诊断行为;用单病种过程质量等质控指标,监控临床诊断质量;对疑难危重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实行多学科综合诊断,为患者制定最佳住院诊断计划或方案。 (三)由高级职称医师负责评价与核准住院诊断(检查、药物治疗、手术/介入治疗等)计划或方案合适性,并记入病历。 (四)用制度与程序管理院内、院外会诊,对重症与疑难
2、患者实行多学科联合诊断活动,提高会诊质量和效率。 (五)运用国内外权威指南与有关循证医学证据,结合既有医疗资源,制定与更新医院临床诊断工作指南或规范,培训有关人员,并在临床诊断工作遵照执行。 (六)为出院患者提供规范出院医嘱和康复指导意见。 (七)科主任、护士长与具有资质人员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团体,可以定期分析影响住院诊断(检查、药物治疗、手术/介入治疗等)计划/方案执行原因,对住院时间超过30天患者进行管理与评价,优化医疗服务系统与流程。 (八)对提供新生儿住院诊断医院,应当按照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规定,建立符合规范新生儿病室。 2持续提高诊断、治疗质量,包括:诊断精确,治疗安全
3、、及时、有效、经济; 3实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重大手术汇报、审批制度; (一)实行手术医师资格准入制度和手术分级授权管理制度,有定期手术医师资格和能力评价与再授权机制。 (二)实行患者病情评估与术前讨论制度,遵照诊断规范制定诊断和手术方案,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再评估成果调整诊断方案,均应当记录在病历中。 (三)患者手术前知情同意包括术前诊断、手术目和风险、高值耗材使用与选择,以及其他可选择诊断措施等。 (四)医院建立重大手术汇报审批制度,有急诊手术管理措施,保障急诊手术及时与安全。 (五)手术防止性抗菌药物应用选择与使用时机符合规范。 (六)手术全过程状况和术后注意事项及时、精确地记录在病历中;
4、手术离体组织必须做病理学检查,明确术后诊断。 (七)做好患者手术后治疗、观测与护理工作,并记录在对应医疗文书中。 (八)科主任、护士长与具有资质人员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团体,能定期分析影响围手术期质量与安全管理原因,对“非计划再次手术”与“手术并发症”进行监测、原因分析、反馈、改善和控制体系。 36、用于急救、生命支持系统仪器装备要一直保持在待用状态。() 1有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应急预案,保障紧急救援工作需要。 2各科室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时刻保持待用状态。 3、主管部门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完好状况和使用状况进行实时监管。 4、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完好率100%。 4严格执行大中
5、型手术术前讨论制度; 5围手术期管理措施到位; 6采用有效措施,缩短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平均住院日;(1通过病历进行综合评价 多种医学文书书写与否及时、规范,诊断、检查、治疗与否及时、合理,不符合规定每项扣3分。 发现重大手术病案未报医务部门审批立案,1份扣2分; 大中型手术病例无术前讨论记录,扣3分;讨论分析不全面,1份扣1分; 发现术前准备局限性、非手术适应症、麻醉选择不妥、输血不合理、防止应用抗生素违反基本原则等,1项扣2分; 无缩短择期手术术前平均住院日措施扣1分; 手术待床日应3天,每超过一天扣0.5分; 2现场考核9位医务人员对本专业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掌握程度,1人不理解扣1分。 对各临
6、床科室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有明确规定。() (1)对各临床科室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有明确规定。 (2)有缩短平均住院日详细措施。 (3)有处理影响缩短平均住院日各个瓶颈环节等待时间措施(如患者预约检查、院内会诊、检查成果、术前准备等)。 (4)有提高医院信息化建设,合理配置和运用既有医疗资源措施。 (5)应用“临床途径”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 7、对住院时间超过30天患者进行管理与评价。() (1)对住院时间超过30天患者进行管理与评价有明确管理规定。 (2)科室将住院时间超过30天患者,作大查房重点,有评价分析记录。 (3)有主管部门监管。 8加强运行病历监控与管理,重点检查与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有
7、关内容; 9加强“二次手术”管理。 有“非计划再次手术”监测、原因分析、反馈、整改和控制体系。() (1)建立“非计划再次手术”监测、原因分析、管理和控制制度,无对应制度扣0.5分。) (2)将控制“非计划再次手术”作为对手术科室质量评价重要指标。 (3)把“非计划再次手术”指标作为对手术医师资格评价、再授权重要根据。 (4)对临床手术科室医师与护理人员培训。 (5)主管部门对“非计划再次手术”有监测、原因分析、反馈、整改。( (6)抽查外科系统3个科室,每个科室抽查3份运行病历、3名医务人员 10、在诊断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步使用姓名、年龄两项等项目查对患者身份,保证对对患者
8、实行对操作。() 11、有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确立手术安全核查制度,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 (一)择期手术各项术前检查与评估工作所有完毕后方可下达手术医嘱。 (二)有手术部位识别标示制度与工作流程。 (三)有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工作流程。 12、严格执行“危急值”汇报制度与流程。() 4、严格执行“危急值”汇报制度与流程。() (1)根据医院实际状况确定“危急值”项目,建立“危急值”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 A有临床危急值汇报制度制度与工作流程。 B医技部门(含临床试验室、病理、医学影像部门、电生理检查与内窥镜、血药浓度监测等)有“危急值”项目表。
9、C 有关人员熟悉并遵照上述制度和工作流程。 D根据临床需要和实践总结,更新和完善危急值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及项目表。 C职能部门定期(每年至少一次)对“危急值”汇报制度有效性进行评估。 E医技部门有关人员知晓本部门“危急值”项目及内容,可以有效识别和确认“危急值”。 F接获危急值汇报医护人员应完整、精确记录患者识别信息、危急值内容、和汇报者信息,按流程复核确认无误后,及时向经治或值班医师汇报,并做好记录。 G医师接获危急值汇报后应及时追踪、处置并记录。 H信息系统能自动识别、提醒危急值,有关科室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向临床科室发出危急值汇报,并有语音或醒目文字提醒。 I有网络监控功能,保障危急值汇报、
10、处置及时、有效。 13、有积极汇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制度与工作流程。() 14、有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包括医疗风险识别、评估、分析、处理和监控等内容。 15、有针对重要风险制定对应制度、流程、预案或规范,并严格贯彻,防备不良事件发生。 16、根据状况医院对员工做医疗风险事件预警通告。 17、实行高风险技术操作卫生技术人员授权制度。() 18、建立对应资格许可授权程序及考核原则,对资格许可授权实行动态管理。() 19、医院对手术科室有明确质量与安全指标,医院与科室能定期评价,有可以显示持续改善效果记录。(): 医院对手术科室有明确质量与安全指标,建立手术质量管理数据库。 (1)住院重点手术总例数
11、、死亡例数、术后非计划重返再次手术例数。 (2)手术后并发症例数。 (3)手术后感染例数(按“手术风险评估表”规定分类)。 (4)围术期防止性抗菌药使用。 (5)单病种过程(关键)质量管理病种。 (6)定期分析本科室手术质量与安全指标变化趋势,衡量本科室手术治疗能力与质量水平。 (7)根据数据分析,采用有针对性改善措施 20、麻醉后复苏室合理配置,管理措施到位。() (1)麻醉后复苏室床位与手术台比13。 (2)麻醉复苏室配置医护人员满足临床需要,至少有一位能独立实行麻醉麻醉医师。 (3)复苏室每床配置吸氧设备,包括无创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在内监护设备,复苏室配置足够呼吸机、急救用药及必需设备等,
12、满足需求。 (4)对麻醉复苏室医护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 (5)对设施设备进行定期维护。 21、有麻醉复苏室患者转入、转出原则与流程。(): (一)实行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与规范,有定期能力评价与再授权机制。 (二)实行患者麻醉前病情评估制度,制定治疗计划/方案,风险评估成果记录在病历中。 (三)患者麻醉前知情同意,包括治疗风险、长处及其他也许选择。 (四)实行麻醉操作全过程必须记录于病历/麻醉单中。 (五)有麻醉复苏室,管理措施到位,实行规范全程监测,记录麻醉后患者恢复状态,防备麻醉并发症措施到位。 (六)建立术后、慢性疼痛、癌痛患者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能有效地执行。 (七)建
13、立麻醉科与输血科有效沟通,积极开展自体输血,严格掌握术中输血适应症,合理、安全输血。 (八)科主任、护士长与具有资质人员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团体,能用麻醉工作质量和安全管理规章、岗位职责、各类麻醉技术操作规程、质量与安全指标来保证患者麻醉安全,定期评价质量,增进持续改善。 (1)有麻醉复苏室患者转入、转出原则与流程。 (2)患者在复苏室内监护成果和处理均有记录。 (3)转出患者有评价原则(全身麻醉患者评分),评价成果记录在病历中。 (4)有患者转入、转出麻醉复苏室交接流程与内容规定。 (5)精确记录患者进、出麻醉术后复苏室时间。 (6)科室定期自查、分析、整改。 (7)主管部门进行检查、反馈,有
14、改善措施。 22、有保证有关人员及时参与急诊急救和会诊有关制度。其他科室接到急诊科会诊申请后,应当在规定期间内进行急诊会诊。() (1)医院有急诊急救和会诊有关制度。 (2)有明确会诊时限规定。 (3)有关科室与人员均能知晓与遵照。 23、单病种过程(关键)质量管理病种。 24、临床途径质量管理病种 25、确立查对制度,识别患者身份 (一)对就诊患者施行唯一标识(如: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编号、身份证号码、病历号等)管理。 (二)在诊断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步使用姓名、年龄2项查对患者身份,保证对对患者实行对操作。 (三)实行有创(包括介入)诊断活动前,实行医师必须亲自向患者
15、或其家眷告知。 (四)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流程)患者识别措施,建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五)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标识,重点是ICU、新生儿科(室)、手术室、 急诊室等部门,以及意识不清、急救、输血、不一样语种语言交流障碍患者等;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等特殊患者有识别标志(腕带与床头卡)。 (六)职能部门要贯彻其督导职能,并有记录。 26、确立在特殊状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程序、环节 (一)在住院患者常规诊断活动中,应当以书面方式下达医嘱。 (二)在实行紧急急救状况下,必要时可口头下达临时医嘱;护士应当对口头临时医嘱完整重述确认,在执行时双人核查;事
16、后及时补记。 (三)接获非书面患者“危急值”或其他重要检查(验)成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精确地记录患者识别信息、检查(验)成果和汇报者姓名与电话,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27、执行手卫生规范,贯彻医院感染控制基本规定 (一)按照手卫生规范,对配置有效、便捷手卫生设备和设施,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需保障与有效监管措施。 (二)医护人员在临床诊断活动中应当严格遵照手卫生有关规定(手清洁、手消毒、外科洗手操作规程等)。 28、特殊药物管理,提高用药安全 (一)高浓度电解质、易混淆(听似、看似)药物有严格贮存与使用规定,并严格执行麻醉药物、精神药物、放射性药物、医疗用毒性药物及药物类易制毒
17、化学品等特殊管理药物使用与管理规章制度。 (二)处方或用药医嘱在转抄和执行时有严格查对程序,并由转抄和执行者签名确认。 29、防备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发生 (一)评估有跌倒、坠床风险高危患者,要积极告知跌倒、坠床危险,采用措施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二)有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汇报制度、处理预案与工作流程。 30、防备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 (一)有压疮风险评估与汇报制度,有压疮诊断及护理规范。 (二)实行防止压疮护理措施。 31、妥善处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一)有汇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制度与可执行工作流程,并让医务人员充足理解。 (二)有鼓励措施,鼓励不良事件呈报。 (三)将安全信息与医院实际状况相结合,从医院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与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持续改善。对重大不安全事件要有主线原因分析。 32、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一)针对患者疾病诊断,为患者及其家眷提供有关健康知识教育,协助患方对诊断方案作出对理解与选择。 (二)积极邀请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活动,如身份识别、手术部位确认、药物使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