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T_GDTR 01-2023 岩溶山地区金属矿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技术规范.docx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514602 上传时间:2023-10-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4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T_GDTR 01-2023 岩溶山地区金属矿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技术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T_GDTR 01-2023 岩溶山地区金属矿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技术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T_GDTR 01-2023 岩溶山地区金属矿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技术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T_GDTR 01-2023 岩溶山地区金属矿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技术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T_GDTR 01-2023 岩溶山地区金属矿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技术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13.080CCS Z 10团体标准T/GDTR 012023岩溶山地区金属矿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soil pollution risk management and restoration in metal mining areas in karst plateau areas2023-08-28 发布2023-09-15 实施广东省土壤学会发 布目 次前 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风险管控和修复工作流程2 5 矿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4 5.1 资料收集和分析4 5.2 区域确

2、定及污染识别4 5.3 补充调查4 6 矿区风险评估4 6.1 风险评价标准4 6.2 矿区环境风险级别判定4 7 风险管控与修复5 7.1 管控与修复原则5 7.2 风险管控与修复目标确定5 7.3 矿区环境风险管控与修复技术模式5 7.4 矿区环境风险管控与修复技术实施6 7.5 长期监测与综合管理6 7.6 矿区环境风险管控与修复验收6 附 录 A (资料性) 单个地块环境污染风险级别判定方法8 附 录 B (资料性) 矿区整体环境风险判定9 附 录 C (资料性) 污染物风险管控与修复技术比选12 附 录 D (资料性) 污染源区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和修复技术体系14 附 录 E (资料性

3、) 污染传输区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和修复技术体系16 附 录 F (资料性) 污染汇集区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和修复技术体系17 参考文献18 前 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由广东省土壤学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贵州大学、中节能中咨环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鸿雁、宋理洪、吴永贵、何进、吴攀、王浩、田康、黄标、吴龙华。 岩溶山地区金属矿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技术规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岩溶山地区金属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管控和污染修复相关的术语和定义、风险管控与修复工作流程

4、、矿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矿区风险评估、风险管控与修复。 本文件适用于岩溶山地区金属矿山场地及周边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管控和污染修复,适用于中、低温热液汞、砷、锑、铊、铅、锌等的层控矿床矿区,其它类似地区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5085.1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腐蚀性鉴别GB 5085.3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浸出毒性鉴别 GB 18599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

5、填埋污染控制标准HJ/T 20 工业固体废弃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 HJ 25.1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T 91.1 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T 91.2 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 557 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 水平振荡法NY/T 395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 3343 耕地污染治理效果评价准则 生态环境部公告 2014 年 第 78 号 工业企业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工作指南(试行) 生态环境部公告 2017 年 第 72 号 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6、岩溶山地区 Karst plateau area海拔 500 m 以上,地形起伏,相对高差大的碳酸盐岩发育地区。 3.2 金属矿区污染场地 contaminated sites in metal mining areas 金属采矿、选矿、冶炼等环境风险源及其影响区域的空间边界范围。包括工业场地或地块、渣堆、尾矿库、周边农用地及河道等。 3.3 污染土壤 contaminated soil人为因素导致某种物质进入陆地表层土壤,引起土壤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性的改变,影响土壤功能和有效利用,危害公众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3.4 高浸出风险污染土壤 contaminated soil of

7、 high leaching risk按照 HJ 557 规定方法进行浸出试验而获得的浸出液中,任何一种污染物的浓度经污染地块土壤重金属水体生态风险评估模型计算所得结果超过 GB 3838 类地表水水域标准限值的土壤。 3.5 低浸出风险污染土壤 contaminated soil of low leaching risk按照 HJ 557 规定方法进行浸出试验而获得的浸出液中,任何一种污染物的浓度经污染地块土壤重金属水体生态风险评估模型计算所得结果未超过 GB 3838 类地表水水域标准限值的土壤。 3.6 固体废弃物 solid waste本标准中的固体废物特指指矿区范围内受污染工业地块等

8、污染源影响,遗留的废弃构筑物和其它废弃物(包括历史遗留的废渣)及河道范围内尾砂(含废渣)等,按照 GB 5085.1 及 GB 5085.3、GB 18599 判定分为危险废物、II 类固废以及 I 类固废。 3.7 污染物源区 pollutant source area指矿山有色金属冶炼、采选较为集中的生产活动区域,已人为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影响。 3.8 污染物传输区 pollutant transfer area指污染物源区周边受地表径流携带污染物影响,且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区域。该区域既是污染物源区污染物的汇集区,也是下游污染物汇集区的源。 3.9 污染物汇集区 pollutant col

9、lection area指污染源区周边,污染物处于稳定状态的汇集区,区域内土壤或沉积物受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 4 风险管控和修复工作流程金属矿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工作程序见图 1。 图1 金属矿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工作流程图5 矿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5.1 资料收集和分析采用信息检索、部门走访、电话咨询、人员访谈等方式,收集调查金属矿区及周边自然条件、矿山开发历史、生产状况、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土壤环境质量状况等图件和调查报告。核实和分析资料的完整性、有效性。 5.2 区域确定及污染识别5.2.1 根据矿区源径汇关系及污染特征,对矿区及周边区域分级分区,分为污染物源区、污染物传输区、污

10、染物汇集区。 5.2.2 污染物源区包括关闭淘汰企业、尾矿库、无主废渣堆堆存区等。 5.2.3 污染物传输区包括上述“污染物源区”界线外周边 500 m 范围内的工业用地、农用地土壤和下游 1 公里范围内的河道水体及地方公众或地方环保管理部门较为关注的环境区域,在受人为影响或极端天气影响情况下,污染传输区范围应根据具体情况划定。 5.2.4 污染物汇集区包括面积较为集中的耕地区域、人口密集区域、各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地表水汇集区等。 5.3 补充调查5.3.1 基于高分遥感数据识别主要环境风险源、主要敏感点及敏感点周边影响区域,结合高分辨率 DEM数据,利用 GIS 空间分析方法,根据汇水面积、

11、用地性质、行政区划等获取矿区区域范围。 5.3.2 根据收集的资料、现场踏勘及文献分析等方式,结合现场快速检测设备检测,初步确定矿区内污染来源、矿区内工业场地历史和生产工艺及周边敏感受体,判断场地潜在污染区域,分析识别污染物、污染程度及分布情况。 5.3.3 矿区环境质量调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污染物源区、污染物传输区、污染物汇集区污染现状应根据 HJ/T 20、HJ 25.1、HJ/T 91.1、HJ/T 91.2、HJ/T 166、NY/T 395 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确定; b) 调查内容应包括污染物、污染程度及污染范围、污染物空间分布、迁移状况与污染边界等; c) 应

12、结合调查污染物源区、污染物传输区、污染物汇集区空间位置及浓度分布等信息,分析污染物源区对污染物传输区、污染汇集区的影响关系。 6 矿区风险评估6.1 风险评价标准土壤、农作物、水体、固体废弃物质量评价标准执行国内现行标准。 6.2 矿区环境风险级别判定6.2.1 判定方法在污染物源区、污染物传输区、污染物汇集区内的地块,根据场地内的风险因子存在与否确定单个场地污染风险分级。然后,通过评估各个场地内污染物到达敏感受体的可能性大小来判定整体环境污染风险分级。6.2.2 单个地块风险分级6.2.2.1 在以上污染分区内,一般存在以下污染风险因子: a) 未进行风险管控措施的危废; b) 未进行风险管

13、控措施的二类固废; c) 埋深较浅的一类固废; d) 埋深较浅的总量超筛选值或背景值的污染土壤; e) 埋深较浅的浸出超标污染土壤; f) 超标地下水; g) 浸出量超标底泥/尾砂; h) 超标地表水; i) 总量超标底泥/尾砂; j) 总量超标的耕地土壤。 6.2.2.2 考虑风险因子在污染区内地块风险管控措施的有无、污染物通过污染扩散/暴露敏感受体(耕地、地表水体、各个场地生活的人群以及周围居住区)的可能性大小,考虑各种场地的特点,对单个地块进行环境污染风险级别判定,分为高风险污染地块、中风险污染地块及低风险污染地块。判定方法见附录A。 6.2.3 整体环境风险分级矿山整体环境风险分级考虑

14、区域污染源、敏感受体重要性、污染暴露/扩散途径、污染物人体健康危害效应、距敏感受体距离等因素,相关指标和赋值及综合风险指数计算方法见附录B。最终,按指标值大小及后续管控和修复需求确定风险等级。 7 风险管控与修复7.1 管控与修复原则7.1.1 综合分析不同污染分区和不同污染级别土壤的污染物类型、程度、范围、成因,以污染物在矿区内的源-径-汇关系为依据,确定最适的管控和修复治理原理,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状况、资金投入情况和公众接受度,科学合理地选择管控和修复技术。 7.1.2 在污染物源区,以隔离、固定、降低污染物活性为原则,采取工程、化学修复、生态恢复等手段,消除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

15、。 7.1.3 在污染传输区,以切断污染途径为原则,采取工程、生态恢复、监控和应急等手段,阻断污染物到达敏感受体。 7.1.4 在污染汇集区,以污染物管控和治理为原则,采取替代种植、化学和生物修复、农艺措施等手段,实现土壤安全利用。 7.2 风险管控与修复目标确定通过风险管控与修复技术体系实施,消除或减轻场地土壤污染源负荷、阻断污染暴露/扩散、控制/ 消除风险因子,以降低整体环境风险,使高风险污染地块转化为中、低风险污染地块或无风险地块。农用地应实现耕地土壤安全利用。 7.3 矿区环境风险管控与修复技术模式环境风险管控与修复技术如下: a) 污染物风险管控与修复技术比选可参见附录 C; b)

16、根据矿区污染风险级别和风险因子的识别和判定,从成熟性、时间条件、成本、应用适应性、应用局限性等方面考虑筛选风险管控与修复技术,分区提出风险管控与修复技术体系。污染物源区、污染物传输区、污染物汇集区修复技术体系见附录 D附录 F; c) 分析实施后的风险级别和风险因子,将高风险地块逐级转化为中、低风险地块。 7.4 矿区环境风险管控与修复技术实施根据污染源区、污染传输区和污染汇集区的分区分别实施不同风险管控与修复技术措施。修复管控技术选择的主要依据是风险分级状况,在高、中、低风险污染地块实施不同的技术措施。详见附录D 附录F。不同分区推荐实施的主要技术如下: a) 污染源区:固废清挖外运、功能植

17、物群落建设、固化/稳定化处理、原位阻隔和无土喷涂生物覆盖等; b) 污染传输区:生态截洪沟、生态隔离带和生态复绿等; c) 污染汇集区:种植结构调整、退耕还林、种植配套植物处置的超积累植物和钝化措施。 7.5 长期监测与综合管理7.5.1 长期监测与综合管理基本原则明确各方责任体制,完善考核机制,严格质量管理制度,保障监测数据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实现环境质量监测活动全要素溯源传递和全过程质量控制,保障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可比性。 7.5.2 长期监测与综合管理目标7.5.2.1 以管控和修复效果为核心,以实时的过程数据为支撑,建立可评估、可追溯的智慧管控平台及考核评估体系,支撑项目的过程监管、考核

18、评估与综合管理。 7.5.2.2 在项目实施阶段,对监测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对比与分析,实现土壤管控和修复全过程监控,评估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7.5.3 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7.5.3.1 开展采选矿区全方位、长期有效的过程监测。 7.5.3.2 以土壤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运营数据为基础,建设绩效指标计算评价管理系统,形成以指标为核心的运营对标决策管理体系,对已建项目进行工程效益自评估与内部考核。 7.5.3.3 本指南基坑清理、异位管控后土壤、原位管控后土壤评估采样节点、布点数量与位置及效果评估方法参照HJ 25.5执行。 7.6 矿区环境风险管控与修复验收7.6.1 风险管控与修复措施效果

19、验收矿区风险管控验收包括矿区范围内的污染场地、农用地、河道及尾矿库管控措施验收。矿区范围内的污染场地治理修复验收程序及要求根据工业企业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工作指南(试行)执行; 矿区范围内的重金属污染农用地治理修复验收程序及要求根据 NY/T 3343 执行;矿区范围内的河道治理修复验收程序及要求根据湖泊流域入湖河流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指南执行;矿区范围内的尾矿库风险管控措施验收根据实施方案及设计要求进行验收,如拦渣坝、挡土墙、截洪沟、渗滤液收集池设施须满足设计要求。 7.6.2 长期监测方案验收长期监测方案验收分为土壤环境监测和水体环境监测验收,验收要求如下: a) 土壤环境监测:分工业场地土

20、壤、农用地土壤,待检特征污染物可根据项目关注污染物确定, 具体取样方式、监测频次可参照工业企业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工作指南(试行)监测要求及 NY/T 3343 监测要求。 b) 水体环境监测:在河道关键站点、河道重要站点、基本常规站点等区段,选取典型水质监测点位布设;监测因子主要包括 As、Cd、Sb、Pb、Zn 及其它特征污染物、COD、氨氮、pH 值、电导率等参数;体取样方式、监测频次可参照湖泊流域入湖河流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监测要求。 附 录 A(资料性)单个地块环境污染风险级别判定方法单个地块环境污染风险级别判定方法见表A.1。 表 A.1 单个地块环境污染风险级别判定方法污染分区

21、 高污染风险地块 中污染风险地块 低风险地块 污染物源区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存在没有风险管控措施的危废; 2) 存在没有风险管控措施的二类固废; 3) 存在一类固废,且埋深1m以内; 4) 地下1 m以内存在总量超标土壤; 5) 地下1 m以内存在浸出超标土壤; 6) 存在超标地下水。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存在已经采取风险管控措施的二类固废,一类固废,超标土壤等,但管控措施不充分 ; 2)存在一类固废但埋深1 m以上; 3)存在浸出超标土壤但埋深1 m以上。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存在污染因子,包括类固废, 一、二类固废,超标土壤等, 但已经采取风险管控措施; 2)存在总量超标土壤

22、但埋深超1 m以上。 污染物传输区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存在浸出超标的底泥/尾砂; 2)存在水质超标; 区域内风险因子与重要敏感目标的距离在500 m以内,且存在污染扩散途径。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存在污染总量超标,但浸出不超标的底泥/尾砂; 2)区域内风险因子与重要敏感目标的距离在500 m800m。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 存在污染因子但已经采取风险管控措施 2) 区域内风险因子与重要敏感目标的距离超过800 m。 污染物汇集区 根据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为严格管控类,且农产品严重超标。 1)根据土壤污染程度划分为严格管控类且农产品不超标2)根据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为安全利

23、用类且农产品轻微超标。 根据土壤污染程度划分为安全利用类且农产品不超标。 附 录 B(资料性)矿区整体环境风险判定B.1 从区域整体环境风险防控的角度出发来判断区域内,重点是污染物源区和污染物传输区内每个场地内的污染因子对于污染物汇集区的污染风险级别,根据单个场地内污染风险因子通过污染暴露/扩散途径到达污染物汇集区内重要敏感受体的可能性大小来判定。首先确认污染物汇集区内敏感受体的重要度顺序,矿区的重要敏感受体和污染扩散/暴露途径如下: a) 重要敏感受体:农用地;地表水体;各个场地生活的人群以及周围居住区。 b) 污染扩散/暴露途径: 摄取农用地的农作物;地表径流到达地表水体,农用地以及周围居

24、住区;场地内人群直接摄取污染土壤颗粒;地下渗透到达地下水或地表水体。 B.2 评价因子为场地与重要敏感目标的距离,参考GB 18598 及GB 18599,矿区内整体环境风险级别判定方法见下表B.1。 表 B.1 矿区整体环境风险程度判定方法用地分类 区域高污染风险地块 区域中污染风险地块 区域低风险地块 工业地块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 存在没有风险防控措施的危废,类固废; 2) 存在高风险地块所规定的污染因子,且与重要敏感目标的距离在 800 m 以内,且存在污染扩散途径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存在高风险地块所规定的污染因子, 但与重要敏感目标的距离超过 800 m; 2)存在中风险地

25、块所规定的风险因子, 与重要敏感目标的距离在 500 m 以内,且存在污染扩散途径。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 单个场地被判定为低风险地块; 2) 存在高中风险地块所规定的污染因子,但与重要敏感目标的距离在规定之外的。 河道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存在浸出超标底泥/尾砂 2)存在水质超标 存在污染总量超标,但浸出不超标的底泥/尾砂 存在污染因子但已经采取风险防控措施 农用地 土壤污染程度分级为严格管类 存在土壤污染程度分级为安全利用类 存在土壤污染程度分级为优先保护类 B.3 矿区管控措施实施顺序根据各个高风险地块的污染因子计算场地指标分值判定(风险指数): a) 对于污染物源区、污染物传输

26、区与污染物汇集区为一体的,以污染源和敏感受体的指标分值对风险指数进行评价,按公式(1); P=(A+B)*C(1) 式中: P地块风险得分; A污染因子指标分值; B敏感受体指标分值; C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效应。 b) 对于相对独立的污染物源区和污染物传输区内存在的污染源,在污染源和敏感受体的指标分值基础上增加污染暴露/扩散途径为三级指标,算出各场区域内高风险地块的风险指数,按公式2计算。 P=(A+B)*C*D/S(2) 式中: D污染暴露; S扩散途径的指标分值。 B.4 区域管控措施实施顺序根据各个高风险地块的污染因子计算场地指标分值判定。整体得分依据区域污染源等级划分及指标分值、敏

27、感受体指标分值、污染暴露/扩散途径指标及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效应分值综合判定,见表B.2B.4。 表 B.2 区域污染源等级划分及指标分值污染因子 指标 污染特性 指标赋值 指标等级 指标分值 Es 50 40 没有风险防控措施的危废 a污染物超标总倍数(Es) 10 Es 50 20 Es 10 10 Es 50 30 没有风险防控措施的二类固废 a污染物超标总倍数(Es) 10 Es 50 15 Es 10 5 埋深 1 m 以内的一类固废 浸出浓度低于综合排放标准 5 Es 100 20 埋深 1 m 以内的浸出超标土壤 污染超标总倍数(Es)a 10 Es 100 10 Es 10

28、5 Es 100 10 埋深 1 m 以内的全量超标土壤 a污染超标总倍数(Es) 10 Es 100 5 Es 10 1 Es 100 30 河道水质超标 a污染超标总倍数(Es) 10 Es 100 15 Es 10 5 Es 100 20 河道内浸出超标底泥/尾砂 a污染超标总倍数(Es) 10 Es 100 10 Es 10 2 Es 100 10 河道内全量超标底泥/尾砂 a污染超标总倍数(Es) 10 Es 100 5 Es 10 1 Es 100 30 农用地总量超标土壤 污染超标总倍数(Es)* 10 Es 100 15 Es 10 5 对所有污染因子通用项目 污染物对人体健康

29、的危害效应 高毒性(Pb,As,Cd,Hg,Sb) 低毒性(Zn) 1 0.5 a:指标等级中的数值为该指标的等级得分,需计算后得到。 表 B.3 敏感受体等级划分及指标分值指标 指标赋值 场地类型 特性因素 指标等级 指标分值 农业、住宅用地 20 商业、公共场所用地 10 地块土地利用方式 工业等非敏感用地 5 林地,草地等 1 工业场地 Ds 150 m 20 150 m Ds 500 m 10 地块边界到下游敏感目标的距离 500 m Ds 800 m 5 Ds 800 m 1 水源保护区、食品加工、饮用水 20 河道 河道水资源利用方式 农业灌溉用水 10 工业用途或不利用 5 无管

30、控措施 20 农用地 使用情况 有管控措施但不充分 5 有管控措施 1 表 B.4 污染暴露/扩散途径等级划分及指标分值指标 场地类型暴露/扩散途径 指标赋值 指标等级 指标分值 地表面无措施 1.0 直接暴露(吸入/皮肤接触) 地表面硬化 0.3 地表面覆土阻隔 0.1 工业场地 地表径流 1.0 浸出污染扩散 地下渗透 0.3 有阻隔等管控措施 0.1 农用地 土地利用情况 考虑是否有管控措施 附 录 C(资料性)污染物风险管控与修复技术比选污染物风险管控与修复技术比选见表C.1。表 C.1 污染物风险管控与修复技术比选号 名称 条件 类型 淋洗 洗受污染土壤,将固相中重金属转移至土壤溶液

31、中,再淋洗液无害化处理。 国内应用较多 个月 到 较高 径、低有机碳沙质土壤。 为主的土壤 制技术 窑法 合,在水泥窑中高温加热熔化,污染物转变为稳定的玻璃和固态晶体,或控制污染土壤的配比,烧制为水泥。 国内应用较多 窑数量和容量而定。 到 较高 易挥发重金属污染土壤。 当会影响水泥质量;汞、砷等易挥发重金属不适合。 制技术 理后掺加黏土烧制砖块。 国内应用较多 个月 土含量的固废或土壤 宜过高 制技术 沟 沟,阻止大气降水或地表径流进入地块。 国内应用较多 个月 汇水面积较大的地块 制技术 坝 墙,阻隔固废或污染土壤进行下游。 国内应用较多 个月 填埋场地 清时,使用受限 制技术、污染传输区

32、治理技术 湿地 物的径流雨水进行净化、吸附。 个月 设计结合建设 果缓慢 制技术、污染传输区治理技术 填埋 壁均有防渗处理、且有完善导排导渗设施的阻隔填埋场;或在原位四周修建隔离墙,上层防渗处理,进行阻隔覆盖。 国内应用较多 个月 性弱的污染物 性强或渗透率高的污染土壤; 或地质活动频繁和地下水位高的地区 制技术、污染传输区治理技术 稳定化 变土壤理化性质,或将污染物转化成化学不活泼形态,阻止迁移、扩散。 国内有较多工程应用 1 12个月 合各种污染物 物全量;需长期监测 制技术、污染传输区治理技术 表 C.1 污染物风险管控与修复技术比选(续)号 名称 条件 类型 力学法 土壤中带电金属离子

33、在电场内通过电渗析向电极室迁移,然后将金属收集, 集中处理。 国内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可能有应用。 1 2 年,甚至 更长。 中 等到 较高 重金属及吸附性较强的有机物污染物。污染物浓度可以从很 低到较高。 利于处理。处理费用较高。如果控制不当,处理效果不明显 制技术、污染传输区治理技术 植物群落建植 定功能植物,在根系抑制产酸微生物的丰度和活性减少酸化和污染物释放。 国内已有示范应用 年,甚至 更长。 物矿的废弃矿渣。 制技术、污染传输区治理技术 喷涂生物覆盖 特定草种制成无土生物覆盖材料喷涂在矿渣堆表面,减少污染物淋溶和径流。 国内已有示范应用 堆的陡坡区, 减少扩散 制技术、污染传输区治

34、理技术 化 土壤、固废、河道底泥/尾砂免烧砖建筑材料。 12 个月 提 纯成 本高;建筑 材料 成 本 较低 品位较高矿石;建筑材料适用范围广泛 本增加;用于建筑材料时,浸出超标需要稳定化处理 制技术、污染传输区治理技术 隔离带 建了基于生物多样性保育的立体乔灌草生态拦截带,强化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吸收和根系对地表水的分层拦截作用 国内偶有应用 堆周边有土壤存在的区域 要一定时间,实施过程中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 区治理技术 力产碱 液酸度,固定重金属污染物 国内偶有应用 个月 岩围岩分布区 区治理技术 修复 物固定或移除土壤污染物,主要包括:植物稳定、植物挥发和植物提取。 国内偶

35、有应用 年,甚至 更长。 污染农田土壤 层土壤污染物修复,修复植物需处理。 区治理技术 用作物种植 物,如花卉、观赏植物、经济林木。 月 染农田土壤 和销售存在瓶颈。 区治理技术 结构调整 切断污染物进入食物链的途径。 1 年 污染农田土壤 合重污染土壤 区治理技术 钝化 变土壤中重金属赋存形态,降低生物有效性,减少重金属对作物的毒害和农产品积累 1 年 染物稳定化效果较好,阻断效率高 效果不稳定 区治理技术 附 录 D(资料性)污染源区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和修复技术体系污染源区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和修复技术体系见表D.1。表 D.1 污染源区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和修复技术体系实施前 风险因子 管控修复技

36、术 修复原理 实施后风险因子 措施一:清挖固废,外运到有处置资质的单位或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处理 移除清理 无污染风险地块; 风险因子:无 存在没有风险管控措施的危废 措施二:功能植物群落建植。 阻断地表水接触尾矿 低污染风险地块; 风险因子:存在危废,但已经采取风险防控措施。 措施三:通过固化/稳定化处理,达标后原地阻隔填埋 降低重金属有效性 阻隔浸出液 低污染风险地块; 风险因子:存在危废,但已经采取风险防控措施。 存在没有风险管控措施的二类固废 措施一:无土喷涂技术 阻断地表水接触尾矿、控制流失 低污染风险地块; 风险因子:存在危废,但已经采取风险防控措施。 措施二:通过固化稳定

37、化处理, 原地阻隔填埋处置 降低重金属有效性阻隔浸出液 低污染风险地块; 风险因子:存在一类固废,但已经采取风险管控措施 措施一:功能植物群落建植。 阻断地表水接触尾矿 低污染风险地块; 风险因子:存在危废,但已经采取风险防控措施。 存在一类固废,且埋深1 m 以内 措施二:清挖固废,原地阻隔填埋处置 阻隔浸出液 低污染风险地块; 风险因子:存在一类固废,但已经采取风险管控措施 措施三:原位表层阻隔处置(1m以上隔离材料) 阻断大气降水 中污染风险地块; 风险因子:存在一类固废,但埋深超过1m以上 存在总量超 标 土 壤,且埋深1 m以内 措施一:功能植物群落建植。 阻断地表水接触尾矿 低污染

38、风险地块; 风险因子:存在危废,但已经采取风险防控措施。 措施二:清挖污染土壤,原地阻隔填埋处置 阻隔浸出液 低污染风险地块:存在污染土壤,但已经采取风险管控措施 措施三:原位表层阻隔处置(1 m以上隔离材料) 阻断大气降水 低污染风险地块: 存在总量超标土壤,但埋深超过1m以上 表 D.1 污染源区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和修复技术体系(续)实施前 风险因子 管控修复技术 修复原理 实施后风险因子 措施一:功能植物群落建植。 阻断地表水接触尾矿 低污染风险地块; 风险因子:存在危废,但已经采取风险防控措施。 存在浸出超 标 土 壤,且埋深1 m以内 措施二:全部超标土壤固化/稳定化后原地阻隔填埋处置

39、 降低重金属有效性 低污染风险地块; 风险因子:存在总量污染土壤,但已经采取风险管控措施 措施三:1m以内的污染土壤固化/稳定化后,原地阻隔填埋处置 降低重金属有效性 中污染风险地块; 风险因子:存在浸出超标土壤,但埋深超过1m以上 措施四:原位表层阻隔处置(1m 以上隔离材料) 阻断大气降水渗透阻隔浸出液 中污染风险地块; 风险因子:存在浸出超标土壤,但埋深超过1m以上 附 录 E(资料性)污染传输区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和修复技术体系污染传输区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和修复技术体系见表E.1。 表 E.1 污染传输区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和修复技术体系实施前风险因子 管控措施 修复原理 实施后风险因子 污染源区风险因子与重要敏感目标的距离在500 m 以内,且存在污染扩散途径。 措施一:在污染源周边修建截洪沟;污染扩散场地进行生态复绿 阻断大气降水渗透 阻断污染物扩散 阻断直接扩散途径,减缓扩散 措施二:生态隔离带 减少污染物产生径流 吸收部分重金属 减缓径流扩散,降低土壤污染物含量 污染源区风险因子与重要敏感目标的距离在500 m 800 m。 措施一:污染扩散场地进行生态复绿 降低污染物扩散 减缓扩散 措施二:生态隔离带 减少污染物产生径流 吸收部分重金属 减缓径流扩散,降低土壤污染物含量 附 录 F(资料性)污染汇集区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和修复技术体系污染汇集区土壤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