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历史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7).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5135889 上传时间:2024-10-2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历史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7) 一、选择题 1.“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中提到的两个重大事件是焚书坑儒和 A.统一中国 B.秦末农民战争 C.楚汉之争 D.修筑长城 2.小明在研究某一专题时出现了“三足鼎立”“八王之乱”“北魏孝文帝改革”“淝水之战”等字眼,推测他研究的专题最有可能是 A.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了"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的局面,这反映了( ) A.南方经济的发展 B.北方人口的南迁 C.江南气候的温润 D.沅水之战的胜利 4.绘制思维导图有助于学习历史知识。以下思维导图(见下图)中甲、乙两处应分别填写 A.八王之乱西晋衰落 B.尊王攘夷西晋灭亡 C.西晋衰落尊王攘夷 D.西晋灭亡八王之乱 5.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关于三国鼎立的历史,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 B.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C.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D.230年,孙权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6.某电视剧组准备拍摄以下四组历史镜头,其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刘邦在灯下阅读《史记》 B.秦始皇带兵进入寺院 C.汉武帝练“五禽戏”强身健体 D.张仲景在纸上为病人开药方 7.小明同学收集了一些资料:①“秦王扫六合” ②“伐无道,诛暴秦” ③汉与匈奴的和战 ④汉通西域。请你为他收集的资料拟定一个主题( )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8.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下列史实的搭配,不具有因果联系的是 A.商鞅变法-------秦统一中国 B.黄巾起义--------西汉灭亡 C.休养生息--------“文景之治” D.八王之乱---------西晋衰亡 9.“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从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魏晋时期,北方农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气候温暖,优于北方 B.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C.北方统治者实行移民政策 D.南方实行招募政策 10.“项羽败亡,刘邦称帝,国号汉,是为汉高祖”此材料说明了 A.秦朝灭亡 B.秦末农民战争,秦灭汉兴 C.楚汉之争 D.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 11.在下列图片中,反映出我国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2.2018年新设立的国家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为我国的反腐败斗争打造了一把利剑。秦时,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 A.御史大夫 B.丞相 C.军机大臣 D.太尉 1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体现了以下哪一学派的思想( )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 14.清人吴文锡描述中国古代一项水利工程:“龙是何年伏,江流滚滚来。神功名永著,山势斧分开。作堰敢辞瘁,慰农愧少才。眷言秦太守,一步一低回。”此诗的名字应是( ) A.永济渠 B.灵渠 C.都江堰 D.大运河 15.根据史书统计,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为2.3亿亩,此后随着农田面积的拓展,耕地面积也不断扩大。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 A.诸侯争霸 B.开凿灵渠 C.战争的纷繁 D.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6.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下列选项中,甲骨文不可能记载的是( ) A.商王室狩猎 B.商朝王室占卜吉凶的结果 C.盘庚迁殷 D.禹传子、“家天下” 17.有爱美意识,也会埋葬逝者的早期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18.歌曲《国家》中有这样几句歌词“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歌曲中提到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是在( ) A.黄帝时期 B.蚩尤时代 C.夏朝 D.西周时期 19.下图所示的远古神话传说,反映出哪一人物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A.黄帝 B.炎帝 C.尧 D.舜 20.毛泽东在点评历代帝王时,将秦皇汉武并位相称。关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说法恰当的是 A.目的一致,手段相同 B.目的各异,手段不同 C.目的各异,手段相同 D.目的一致,手段不同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材料二:禹传子,家天下。 材料三:罢兵西归¡­¡­封诸侯,班赐宗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我国原始社会时期 哪一项民主制度?请举例说明古代的哪几位先贤是通过这种方法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    (2)材料二反映出古代实行什么政治制度? (3)材料三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西周实行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仔细分辨两幅图片,其中战国形势图是哪幅?比较图A与图B,找出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2)指出战国时期的重大战役一例,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局面,主要是由于西周实行的哪种制度所埋下的祸根? 材料二 (3)观察材料二,图1反映了秦朝实行什么地方管理制度?图2反映了秦朝采取的什么措施?这些制度、措施有何共同作用? 23.某历史兴趣小组准备以《中国古代灿烂的科技文化》为主题编辑一份历史小报,下面是他们设计的部分栏目和整理的图文材料。邀你一起参与并回答相关问题。 (栏目一)伟大的工程与发明 (1)图一是著名的水利工程,修建于2000多年前,它经受住了汶川地震的考验,至今一直造福于人民。写出此项工程的名称。图二是造纸工艺流程图,对造纸术做出重大改进的人物是谁? (栏目二)先进的医学与数学 (2)写出张仲景的代表作。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哪一成就领先世界近千年? (栏目三)辉煌的史学与艺术 (3)写出图三的作者及该书的地位。图四是《兰亭集序》(摹本·局部),这是谁的代表作? (4)结合上述探究活动,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的传统科技文化?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其中汉武帝时期的功绩尤为卓著……各民族在日益增强的互动、交融中相互依赖,共同发展,逐渐加深了感情,加强了认同。 ——《西汉“大一统”政治与多民族交融认同》 材料二 材料三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西汉民族交融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举一例汉武帝时期促进民族交往的史实。 (2)写出材料二中方框A的政权名称。结合所学,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象? (3)材料三中“魏主”指的是谁?材料反映了“魏主”时期哪一重要举措?结合所学,再举一例魏主“移风易俗”的措施?这些措施的实行有何历史作用? (4)上述材料反映了促进民族交融的哪几种形式?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详解】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帝业虚”“山东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末农民战争。由于秦朝的暴政(焚书坑儒),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刘邦领导的起义军最终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应选B。 2.C 解析:C 【详解】 三足鼎立指的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所以他研究的这一专题主要是涵盖三国至两晋时期,这一阶段的时代特征主要是政权的分立和民族交融,故选C;A是夏商周时期,B是秦汉时期,D是隋唐时期,排除ABD。 3.A 解析:A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战乱,北方人口不断向南迁徙,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全国繁荣昌盛的地方。选项A符合题意;北方人口的南迁,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B排除;江南气候的温润、沅水之战的胜利,与题干内容不符,CD排除。故选A。 4.A 解析:A 【详解】 根据图中箭头指向,封王掌握实权、西晋皇帝昏庸指向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王掌握实权、西晋皇帝昏庸导致了八王之乱,故甲处应填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后,西晋逐渐衰落,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导致人口大规模南迁,故乙处应填西晋衰落,A符合题意;BCD排除。故本题选A。 5.B 解析:B 【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选项中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对赤壁战争的观点,因此B项正确;ACD三项为历史史实,是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没有观点,因此排除,选择B项。 6.D 解析: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纸在西汉时已有,张仲景是汉朝医学家,故D符合题意。《史记》是汉武帝时作品,佛教是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五禽戏”是东汉华佗创立,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7.B 解析: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王扫六合”,指的是秦王嬴政在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建立秦朝。“伐无道,诛暴秦”指的是秦朝因暴政而亡。汉与匈奴的和战指的是汉与匈奴有战有和。汉通西域,后开辟了丝绸之路。收集的资料可以拟定主题为统一国家的建立,故B符合题意;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A;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是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C;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D。故选B。 8.B 解析:B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与西汉无关,故B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成功的变革记为新发,他让秦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且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而且确定了法治的思想。故A不符合题意;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汉初,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汉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政策。故C不符合题意;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9.B 解析:B 【详解】 依据“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的诗句可知,北方的胡虏在三川一带纷乱如麻,中原地区的人民争相南奔避难,似晋朝的永嘉之难,由此可知北方农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故B正确;ACD与诗句意思不符,故错误。综上故选B。 10.D 解析:D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末农民起义中刘邦推翻秦后被封为汉王,楚汉争霸,刘邦战胜项羽并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所以题干材料反映了“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的史实,D符合题意;ABC排除。故本题选D。 11.B 解析: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水稻,半坡居民会制作鱼纹彩陶盆,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栏式的房子,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住半地穴式的房子,仔细审查①③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12.A 解析: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所以材料“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旨在强调的是此官的监察职能,御史大夫具有监察百官的职能,A项符合题意;而军机大臣是清朝所设。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3.B 解析:B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体现了道家代表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B项正确;法家强调中央集权和法治,排除A项;儒家提倡“仁”“礼”,排除C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解析:C 【详解】 依据题干“作堰”“秦太守”,结合课本可知,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李冰等经过精心设计,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这座大型的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C正确;605年隋炀帝主持修建的大运河,包括了永济渠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AD排除;秦始皇派兵修建了灵渠,B排除;故选C。 15.D 解析: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春秋末年我国已使用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耕地面积不断扩大,D项正确;诸侯争霸给人民带来灾难,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秦朝时开凿了人工运河灵渠,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纷繁,人民流离失所,社会生产力因此急剧下降,排除C项。故选D项。 16.D 解析:D 【详解】 甲骨文主要是商朝时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写在龟甲或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对了解商朝的历史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禹传子、“家天下”发生在夏朝,甲骨文不可能记载,D说法正确;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ABC都是甲骨文可能记载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7.C 解析: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懂得人工取火,有爱美意识,会埋葬逝者,故C正确;元谋人、北京人、蓝田人还没有出现爱美意识,故ABD错误。综上所述,故C正确。 18.C 解析: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约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夏朝,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C项正确;黄帝时期、蚩尤时代都是我国远古传说时期,国家尚未建立,排除AB两项;西周是我国历史上第三个王朝,晚于夏朝和商朝,排除D项。故选C项。 19.B 解析:B 【详解】 根据图片的内容,可知图片反映的是 炎帝教人民种植农作物的情景,即中华农耕文明发展的情景,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0.D 解析: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他们的目的都是在思想文化上对人们进行控制;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学术的发展;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对学术文化的巨大打击。因而,他们的目的一致,手段不同,故D正确;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学术的发展;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对学术文化的巨大打击。因而,他们加强文化统治的手段不一样,故AC错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他们的目的都是在思想文化上对人们进行控制,故B错误;故选D。 二、材料分析题 21.(1)禅让制;尧、舜、禹。 (2)世袭制。 (3)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 【解析】(1)根据材料“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说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即将部落首领位置传给贤德之人。 解析:(1)禅让制;尧、舜、禹。 (2)世袭制。 (3)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 【解析】(1)根据材料“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说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即将部落首领位置传给贤德之人。这个时期是“天下为公,任人唯贤”的时期。因此材料一反映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制;通过这种方法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是尧、舜、禹。 (2)根据材料二“禹传子,家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因此材料二反映出古代实行世袭制。 (3)根据材料三“……封诸侯,班赐宗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封姜尚到营丘,称为齐国,因此材料三反映出西周实行分封制;西周实行该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 22.(1)图A;历史信息:诸侯国减少或晋国在战国时期一分为三,变成韩、赵、魏三国. (2)长平之战(或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分封制。 (3)郡县制,统一文字,巩固国家统一。 【详解】 (1)仔细观察图B 解析:(1)图A;历史信息:诸侯国减少或晋国在战国时期一分为三,变成韩、赵、魏三国. (2)长平之战(或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分封制。 (3)郡县制,统一文字,巩固国家统一。 【详解】 (1)仔细观察图B,可见图中有很多的诸侯国,如齐、鲁、晋、燕、吴、越、秦、楚等,他们很多都是西周分封制下较为古老的诸侯国,可判定为春秋争霸形式图;而图A中没有晋国,多了韩、赵、魏三国,出现了秦、楚、燕、齐、和韩、赵、魏三国并立的局面,是为战国七雄,故A为战国时期形势图。比较图A与图B,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有诸侯国减少或晋国在战国时期一分为三,变成韩、赵、魏三国。 (2)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当时的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持续时间长。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长平之战(或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都发生在这一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局面,主要是由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度所埋下的祸根;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分封土地和人口给贵族子弟和功臣等,让他们建立诸侯国。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这些政权名称都源自西周分封制时的诸侯国。 (3)观察材料二,图1反映了秦朝郡县制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图2是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为统一文字;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这些制度、措施的共同作用是巩固国家统一。 23.(1)都江堰;蔡伦 (2)《伤寒杂病论》;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或把圆周率精确到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3)司马迁、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王羲之 (4) 解析:(1)都江堰;蔡伦 (2)《伤寒杂病论》;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或把圆周率精确到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3)司马迁、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王羲之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继承与发展、传承与创新等,) 【详解】 (1)依据图一“二王庙”“岷江”,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二王庙”是为纪念李冰父子而建。结合课本所学,战国时期,各国注重兴修水利。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了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消除了岷江的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成了千里沃野;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医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渐取代了竹简、布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2)依据栏目二图片人物张仲景、张仲景。结合课本所学,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虚心向名医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器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数学方面,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3)依据栏目三图片《史记》,结合课本所学,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他立志继承父亲遗志,撰写史书,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3000年的史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东晋的王羲之。他的行书、楷书摆脱了以往带有隶、篆的痕迹,当时的人就称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王羲之的代表作有《兰亭序》,达到了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 (4)依据前面的材料我国古代传统科技文化,有从古至今都起着重大贡献的,也有不适合时代发展。故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4.(1)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张骞通西域。 (2)西晋;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民族间的 解析:(1)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张骞通西域。 (2)西晋;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民族迁徙、统治者的改革 【详解】 (1)根据材料“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民族交融的原因是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二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促进汉朝与西域各民族的交流。故答案为: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张骞通西域。 (2)根据材料二地图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羯族、氐族、羌族的内迁,山西、陕西是迁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民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故答案为:西晋;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于494年力排众议迁都洛阳;然后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进行改革: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巩固了北魏的统治。故答案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根据前三则材料及答案,归纳可得:材料一反映了通过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促进民族交融,材料二反映了通过民族迁徙促进民族交融的,材料三反映了通过统治者的改革促进民族交融。故答案为: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民族迁徙、统治者的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