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历史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7).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5135889 上传时间:2024-10-2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历史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历史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历史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7).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历史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7).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历史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7)一、选择题1“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中提到的两个重大事件是焚书坑儒和A统一中国B秦末农民战争C楚汉之争D修筑长城2小明在研究某一专题时出现了“三足鼎立”“八王之乱”“北魏孝文帝改革”“淝水之战”等字眼,推测他研究的专题最有可能是A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了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的局面,这反映了( )A南方经济的发展B北方人口的南迁C江南气候的温润D沅水之战的胜利4绘制思维导图有助于学

2、习历史知识。以下思维导图(见下图)中甲、乙两处应分别填写A八王之乱西晋衰落B尊王攘夷西晋灭亡C西晋衰落尊王攘夷D西晋灭亡八王之乱5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关于三国鼎立的历史,属于历史观点的是A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B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D230年,孙权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6某电视剧组准备拍摄以下四组历史镜头,其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是A刘邦在灯下阅读史记B秦始皇带兵进入寺院C汉武帝练“五禽戏”强身健体D张仲景在纸上为病人开药方7小明同学收集了一些资料:“秦王扫六合” “伐无道,诛暴秦” 汉与

3、匈奴的和战 汉通西域。请你为他收集的资料拟定一个主题(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B统一国家的建立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8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下列史实的搭配,不具有因果联系的是A商鞅变法-秦统一中国B黄巾起义-西汉灭亡C休养生息-“文景之治”D八王之乱-西晋衰亡9“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从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魏晋时期,北方农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气候温暖,优于北方B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C北方统治者实行移民政策D南方实行招募政策10“项羽败亡,刘邦称帝,国号汉,是为汉高祖”此材料说明了A秦朝灭亡B秦末农民战争,秦灭汉兴C楚汉之争D刘邦打败

4、项羽,建立汉朝11在下列图片中,反映出我国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ABCD122018年新设立的国家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为我国的反腐败斗争打造了一把利剑。秦时,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A御史大夫B丞相C军机大臣D太尉1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体现了以下哪一学派的思想( )A法家B道家C儒家D墨家14清人吴文锡描述中国古代一项水利工程:“龙是何年伏,江流滚滚来。神功名永著,山势斧分开。作堰敢辞瘁,慰农愧少才。眷言秦太守,一步一低回。”此诗的名字应是( )A永济渠B灵渠C都江堰D大运河15根据史书统计,春秋战国时期耕地

5、面积为2.3亿亩,此后随着农田面积的拓展,耕地面积也不断扩大。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A诸侯争霸B开凿灵渠C战争的纷繁D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16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下列选项中,甲骨文不可能记载的是( )A商王室狩猎B商朝王室占卜吉凶的结果C盘庚迁殷D禹传子、“家天下”17有爱美意识,也会埋葬逝者的早期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蓝田人18歌曲国家中有这样几句歌词“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歌曲中提到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是在( )A黄帝时期B蚩尤时代C夏朝D西周时期19下图所示的远古神话传说,反映出哪一人物对中华文明

6、的贡献A黄帝B炎帝C尧D舜20毛泽东在点评历代帝王时,将秦皇汉武并位相称。关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说法恰当的是A目的一致,手段相同B目的各异,手段不同C目的各异,手段相同D目的一致,手段不同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材料二:禹传子,家天下。材料三:罢兵西归封诸侯,班赐宗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我国原始社会时期哪一项民主制度?请举例说明古代的哪几位先贤是通过这种方法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2)材料二反映出古代实行什么政治制度?

7、 (3)材料三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西周实行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仔细分辨两幅图片,其中战国形势图是哪幅?比较图A与图B,找出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2)指出战国时期的重大战役一例,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局面,主要是由于西周实行的哪种制度所埋下的祸根?材料二 (3)观察材料二,图1反映了秦朝实行什么地方管理制度?图2反映了秦朝采取的什么措施?这些制度、措施有何共同作用?23某历史兴趣小组准备以中国古代灿烂的科技文化为主题编辑一份历史小报,下面是他们设计的部分栏目和整理的图文材料。邀你一起参与并回答相关问题。(栏目一)伟大的工程与发明(1)图一是著名的水利

8、工程,修建于2000多年前,它经受住了汶川地震的考验,至今一直造福于人民。写出此项工程的名称。图二是造纸工艺流程图,对造纸术做出重大改进的人物是谁?(栏目二)先进的医学与数学(2)写出张仲景的代表作。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哪一成就领先世界近千年?(栏目三)辉煌的史学与艺术(3)写出图三的作者及该书的地位。图四是兰亭集序(摹本局部),这是谁的代表作?(4)结合上述探究活动,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的传统科技文化?2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其中汉武帝时期的功绩尤为卓著各民族在日益增强的互动、交融中相互依赖,共同发展,

9、逐渐加深了感情,加强了认同。西汉“大一统”政治与多民族交融认同材料二 材料三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请回答:(1)材料一认为西汉民族交融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举一例汉武帝时期促进民族交往的史实。(2)写出材料二中方框A的政权名称。结合所学,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象?(3)材料三中“魏主”指的是谁?材料反映了“魏主”时期哪一重要举措?结合所学,再举一例魏主“移风易俗”的措施?这些措施的实行有何历史作用? (4)上述材料反映了促进民族交融的哪几种形式?【参考答案】*试

10、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B解析:B【详解】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帝业虚”“山东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末农民战争。由于秦朝的暴政(焚书坑儒),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刘邦领导的起义军最终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应选B。2C解析:C【详解】三足鼎立指的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所以他研究的这一专题主要是涵盖三国至两晋时期,这一阶段的时代特征主要是政权的分立和民族交融,故选C;A是夏商周时期,B是秦汉时期,D是隋唐时期,排除ABD。3A解析:A【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可知东晋南朝时期,

11、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战乱,北方人口不断向南迁徙,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全国繁荣昌盛的地方。选项A符合题意;北方人口的南迁,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B排除;江南气候的温润、沅水之战的胜利,与题干内容不符,CD排除。故选A。4A解析:A【详解】根据图中箭头指向,封王掌握实权、西晋皇帝昏庸指向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王掌握实权、西晋皇帝昏庸导致了八王之乱,故甲处应填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后,西晋逐渐衰落,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导致人口大规模南迁,故乙处应填西晋衰落,A符合题意;BCD排除。故本题选A。5B解析

12、:B【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选项中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对赤壁战争的观点,因此B项正确;ACD三项为历史史实,是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没有观点,因此排除,选择B项。6D解析: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纸在西汉时已有,张仲景是汉朝医学家,故D符合题意。史记是汉武帝时作品,佛教是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五禽戏”是东汉华佗创立,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7B解析: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王扫六合”,指的是秦王嬴政在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建立秦朝。“伐无道,诛暴秦”指的是秦朝因暴政而亡。汉与匈奴的和战指的是汉与匈奴有战有和。汉通西域,后开辟了丝绸之路

13、。收集的资料可以拟定主题为统一国家的建立,故B符合题意;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A;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是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C;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D。故选B。8B解析: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与西汉无关,故B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成功的变革记为新发,他让秦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且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而且确定了法治的思想。故A不符合题意;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汉初,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

14、汉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政策。故C不符合题意;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9B解析:B【详解】依据“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的诗句可知,北方的胡虏在三川一带纷乱如麻,中原地区的人民争相南奔避难,似晋朝的永嘉之难,由此可知北方农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故B正确;ACD与诗句意思不符,故错误。综上故选B。10D解析:D【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末农民起义中刘邦推翻秦后被封为汉王,楚汉争霸,

15、刘邦战胜项羽并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所以题干材料反映了“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的史实,D符合题意;ABC排除。故本题选D。11B解析:B【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水稻,半坡居民会制作鱼纹彩陶盆,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栏式的房子,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住半地穴式的房子,仔细审查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12A解析:A【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所以材料“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旨在强调的是此官的监察职能,御

16、史大夫具有监察百官的职能,A项符合题意;而军机大臣是清朝所设。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13B解析: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体现了道家代表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B项正确;法家强调中央集权和法治,排除A项;儒家提倡“仁”“礼”,排除C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故选B项。14C解析:C【详解】依据题干“作堰”“秦太守”,结合课本可知,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李冰等经过精心设

17、计,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这座大型的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C正确;605年隋炀帝主持修建的大运河,包括了永济渠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AD排除;秦始皇派兵修建了灵渠,B排除;故选C。15D解析: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春秋末年我国已使用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耕地面积不断扩大,D项正确;诸侯争霸给人民带来灾难,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秦朝时开凿了人工运河

18、灵渠,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纷繁,人民流离失所,社会生产力因此急剧下降,排除C项。故选D项。16D解析:D【详解】甲骨文主要是商朝时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写在龟甲或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对了解商朝的历史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禹传子、“家天下”发生在夏朝,甲骨文不可能记载,D说法正确;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ABC都是甲骨文可能记载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D。17C解析: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懂得人工取火,有爱美意识,会埋葬逝者,故C正确;元谋人、北京人、蓝田

19、人还没有出现爱美意识,故ABD错误。综上所述,故C正确。18C解析: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约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夏朝,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C项正确;黄帝时期、蚩尤时代都是我国远古传说时期,国家尚未建立,排除AB两项;西周是我国历史上第三个王朝,晚于夏朝和商朝,排除D项。故选C项。19B解析:B【详解】根据图片的内容,可知图片反映的是 炎帝教人民种植农作物的情景,即中华农耕文明发展的情景,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20D解析:D【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他们的目的都是在思想文化上对人们进行控制;汉武帝的“

20、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学术的发展;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对学术文化的巨大打击。因而,他们的目的一致,手段不同,故D正确;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学术的发展;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对学术文化的巨大打击。因而,他们加强文化统治的手段不一样,故AC错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他们的目的都是在思想文化上对人们进行控制,故B错误;故选D。二、材料分析题21(1)禅让制;尧、舜、禹。(2)世袭制。(3)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解析】(1)根据材料“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说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即将部落首领位置传给贤德之人。解析:

21、(1)禅让制;尧、舜、禹。(2)世袭制。(3)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解析】(1)根据材料“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说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即将部落首领位置传给贤德之人。这个时期是“天下为公,任人唯贤”的时期。因此材料一反映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制;通过这种方法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是尧、舜、禹。(2)根据材料二“禹传子,家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因此材料二反映出古代实行世袭制。(3)根据材料三“封诸侯,

22、班赐宗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封姜尚到营丘,称为齐国,因此材料三反映出西周实行分封制;西周实行该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22(1)图A;历史信息:诸侯国减少或晋国在战国时期一分为三,变成韩、赵、魏三国.(2)长平之战(或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分封制。(3)郡县制,统一文字,巩固国家统一。【详解】(1)仔细观察图B解析:(1)图A;历史信息:诸侯国减少或晋国在战国时期一分为三,变成韩、赵、魏三国.(2)长平之战(或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分封制。(3)郡县制,统一文字,巩固国家统

23、一。【详解】(1)仔细观察图B,可见图中有很多的诸侯国,如齐、鲁、晋、燕、吴、越、秦、楚等,他们很多都是西周分封制下较为古老的诸侯国,可判定为春秋争霸形式图;而图A中没有晋国,多了韩、赵、魏三国,出现了秦、楚、燕、齐、和韩、赵、魏三国并立的局面,是为战国七雄,故A为战国时期形势图。比较图A与图B,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有诸侯国减少或晋国在战国时期一分为三,变成韩、赵、魏三国。(2)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当时的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持续时间长。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长平之战(或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都发生在这一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局面,主要是由

24、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度所埋下的祸根;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分封土地和人口给贵族子弟和功臣等,让他们建立诸侯国。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这些政权名称都源自西周分封制时的诸侯国。(3)观察材料二,图1反映了秦朝郡县制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图2是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为统一文字;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这些制度、措施的共同作用是巩固国家统一。23(1)都江堰;蔡伦(2)伤寒杂病论;把

25、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或把圆周率精确到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3)司马迁、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王羲之(4)解析:(1)都江堰;蔡伦(2)伤寒杂病论;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或把圆周率精确到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3)司马迁、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王羲之(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继承与发展、传承与创新等,)【详解】(1)依据图一“二王庙”“岷江”,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二王庙”是为纪念李冰父子而建。结合课本所学,战国时期,各国注重兴修水利。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了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

26、堰消除了岷江的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成了千里沃野;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医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渐取代了竹简、布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2)依据栏目二图片人物张仲景、张仲景。结合课本所学,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虚心向名医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器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数学方面,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

27、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3)依据栏目三图片史记,结合课本所学,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他立志继承父亲遗志,撰写史书,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3000年的史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东晋的王羲之。他的行书、楷书摆脱了以往带有隶、篆的痕迹,当时的人就称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王羲之的代表作有兰亭序,达到了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4)依据前面的材料我国古代传统科技文化,有从古至今都起着重大贡献的,也有不适合时代发展。故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4

28、(1)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张骞通西域。(2)西晋;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4)民族间的解析:(1)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张骞通西域。(2)西晋;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4)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民族迁徙、统治者的改革【详解】(1)根据材料“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民族交融的原因是西汉“大一统”政治格

29、局;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二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促进汉朝与西域各民族的交流。故答案为: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张骞通西域。(2)根据材料二地图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羯族、氐族、羌族的内迁,山西、陕西是迁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民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故答案为:西晋;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于494年力排众议迁都洛阳;然后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进行改革: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巩固了北魏的统治。故答案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4)根据前三则材料及答案,归纳可得:材料一反映了通过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促进民族交融,材料二反映了通过民族迁徙促进民族交融的,材料三反映了通过统治者的改革促进民族交融。故答案为: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民族迁徙、统治者的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