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扶持对象:农民专业合作社
项目类别:种养项目(设施种植)
项目编号:330225232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
2013年浙江省
宁波市象山县
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申报书
项目名称:年产50万公斤优质芦笋种植基地扩建项目
项目单位(盖章):象山农友花卉专业合作社
项目法人代表:周功胜
项目建设地点:宁波市象山县泗洲头镇杨大场村
申报时间:二○一二年八月十五日
目录
一、合作社基本情况 1
(一)合作社概况 1
(二)营运状况 3
(三)以前年度各类财政资金对合作社的扶持情况 4
二、项目立项背景 5
(一)必要性分析 5
(二)优势分析 7
(三)市场分析 8
(四)合作社成员对申请项目的支持情况 11
三、项目目标 12
(一)总体目标 12
(二)生产能力 12
四、项目建设方案 13
(一)主要建设内容 13
(二)主要技术参数 22
(三)项目涉及的相关环保措施 23
(四)项目组织与管理 23
五、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28
(一)总投资估算 28
(二)资金来源 29
(三)财政补助资金使用和管理 29
(四)自筹资金的使用与管理 30
六、效益分析 31
(一)经济效益 31
(二)社会及生态效益 34
附表 36
附表1 财政补助项目申报单位基本情况表(农民专业合作社) 37
附表2 项目总投资汇总表 38
附表2-1 设施投资明细表 39
附表2-2 设备投资明细表 40
附表2-3 科技措施投资明细表 41
附表2-4 流动资金测算表 42
附表3 财政资金使用明细表 43
附表4 盈余及盈余分配表 44
附表4-1 收入税金测算表 45
附表4-2 成本测算表 46
附图
项目区位图
项目平面示意图
附件
1、合作社营业执照及组织机构代码证
2、合作社章程、相关制度及入社成员名单
3、合作社社员代表大会申报项目决议
4、2011年财务审计报告
5、自筹资金证明
6、土地使用证明书
7、与农户的产品收购订单
8、其他
项目立项背景
一、合作社基本情况
(一)合作社概况
1、成立时间、出资构成和分配机制
象山农友花卉专业合作社是当地农民为发展花卉产业而自发建立的合作组织,成立于2010年1月,注册资金100万元,均为社员现金出资,会员人数38人。社员通过合作社将所属的花卉种植面积纳入统一管理,产品统一收购,并通过合作社进一步加强与当地花卉龙头企业的联系,着力提高社员的收入。随着花卉产业效益的不断显现,当地农民发展花卉生产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花卉产业的规模逐步扩大,目前种植面积突破700亩,农民通过设施种植花卉提高了收入,合作社得到发展壮大。
合作社依据《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规范运行,设立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个决策管理监督机构,为社员设立个人帐户,记录该成员的出资额、量化的公积金份额和与合作社业务交易额。合作社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盈余按《象山农友花卉专业合作社章程》规定提取15%公积金和5%公益金后,向全体社员分红。可分配利润的75%按社员与合作社业务交易额比例分红,25%则按成员帐户中记载的出资额和量化的公积金份额进行分红。合作社经营出现亏损,用提留的公积金弥补,不足部分用今后的公积金提留弥补。
2、机构设置、制度建立和荣誉成果
为规范合作社的运行,提高合作社服务水平,更好的促进农民增收,合作社严格按《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和《象山农友花卉专业合作社章程》建立议事制度,按规定召开在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同时成立专门办事机构,设立办公(财务)、营销和技术服务等3个职能部门,配备工作人员10人,其中技术人员3人,财务还为农户开展记帐服务。合作社制定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主要制度包括有:
(1)合作社各职能部门工作制度和人员岗位责任制;
(2)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公开制度;
(3)合作社产品质量管理制度;
(4)合作社公文管理制度、培训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
(5)合作社灾害防御制度等。
合作社还与龙头企业建立了合作制度,利用龙头企业的种植技术和市场开拓优势,加强社员种植基地的技术指导,提高产品质量,科学规划种植品种、种植季节,产品实现了统一销售和统一商标使用。
3、法人代表基本情况
合作社理事长周功胜,男,现年52岁,大专文化,多年来一直经营针织服装企业,年收益在200万元以上,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经济基础。本着以厂养农,以农促商的理念,于2008年开始涉足农业,全身投入花卉及果蔬种植产业,建设了350亩花卉基地,拥有连栋大棚280亩,实施花卉设施栽培。为了带动农民共同致富,于2010年组织成立了象山农友花卉专业合作社,发展了一大批花卉种植户。去年开始发展芦笋产业,经过整整一年的试验探索,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象山地区设施栽培芦笋的技术路线,并具有了一定的市场和品牌基础,为芦笋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个人无破产、欠税或逾期欠金融部门款项等不良记录。
(二)营运状况
1、主业发展情况
合作社目前拥有社员38个,种植花卉面积达700亩,合作社从苗种代购、技术指导、农资配套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给予了全方位的服务,产品采取订单方式进行收购。合作社经营以鲜切花为主打产品,2011实现销售收入448.06万元,实现净利74.47万元。
2、合作社2011年财务及分配情况
(1)2011年度合作社财务状况详见表1-1:
表1-1 合作社2011年财务状况表
指标名称
指标值
指标名称
指标值
资产总额(万元)
341.09
净利润(万元)
74.48
固定资产(万元)
237.5
营业利润率(%)
25
流动资产(万元)
103.59
净资产收益率(%)
38.42
负债总额(万元)
147.27
资产负债率(%)
43.17
所有者权益(万元)
193.82
流动比率
0.70
股金(万元)
100.00
速动比率
0.06
营业收入(万元)
448.06
(2)2011年度合作社实施了年度盈利分配,详见表1-2:
表1-2 合作社2011年度收益分配表
项目
金额(元)
备注
可供分配利润
公积金(15%)
148953.04
公益金(5%)
风险金(10%)
按交易额分配
357487.28
按股金分配
合计
506440.3
(三)以前年度各类财政资金对合作社的扶持情况
合作社以前年度没有财政资金的扶持。
二、项目立项背景
(一)必要性分析
象山农友花卉专业合作社成立3年多来,始终坚持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的经营理念和创业思路,坚持合法经营、诚信为本的原则,合作社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值不断攀升。合作社立足发展花卉产业,密切关注市场,并从市场中敏锐捕捉信息,努力探求提高农民收入的方法,寻找农民致富的产业和项目。根据对芦笋市场的调研、考察和对当地资源的摸底、农民意向的调查,合作社提出建立年产50万公斤优质芦笋种植基地建设规划,作为新时期优化合作社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工作。
1、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
象山县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海洋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自然风景秀丽,素有“海上仙子国,东方不老岛”之美称,森林覆盖率达58.5%,空气质量优良率100%,被誉为“天然氧吧”,最宜度假休闲,是国家4A级旅游胜地,是宁波市的后花园。象山县也是宁波市的菜篮子商品供应主要基地,特别是蔬菜产业在象山农业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是象山县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超过12万亩地,产量突破24万吨,其中外销蔬菜占据50%的比例,蔬菜产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点产业,是继水产业后农业出口创汇的又一主力。通过项目建设发展芦笋种植,弥补了象山芦笋种植空白,优化了象山蔬菜产业结构,提升了蔬菜产品档次,有利于促进全县蔬菜产业的良性发展。
2、提升合作社实力,提高合作社成员收入
合作社成员开展鲜切花生产,通过合作社实施统一管理,依附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带动,农民增收切实取得成效。但是,鲜切花的生产受到云南、广东等地的冲击,规模效应受到限制,从浙江省的整体情况来看,花卉产业进入“控规模、优结构、拓市场、增效益”重点阶段,合作社所属花卉种植面积不应盲目扩大,而需进入提升。通过合作社建立芦笋种植基地,带动周边农户开展芦笋种植,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新措施,芦笋种植每亩产值可突破2万元,且芦笋“一次种植、多年收益”的特性,可降低农民年投入。合作社建立的规模芦笋种植基地,第二年就可以产出,在现有花卉产业收入的基础上提高收入水平,壮大合作社产业实力和经济实力,社员收入将取得显著提高。
3、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象山县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如发展水产养殖就有丰富的滩涂资源。项目所在地泗洲头镇面向大海三面环山,无工业污染,环境质量一等。山塘水库覆盖率高,水质条件、灌溉条件优越,这样的资源条件十分有利于发展优质蔬菜种植,利于产品质量的控制。而芦笋被称为“蔬菜大王”,营养价值高,保健作用明显,因此,芦笋产品的产地环境要求也相对高,项目地发展芦笋种植产地环境优越,通过项目的建设和运行,带动更多的农民从事芦笋种植,带动当地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极大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项目的建成运行可为当地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
4、丰富加工产品,提升出口创汇能力
象山县加工出口蔬菜年产量达数百吨,产品出口日本、美国欧洲一些国家以及台湾地区,提高了蔬菜产业的产品附加值,提高了象山农业的出口创汇能力,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加工企业,如宁波能大食品有限公司等,加工企业的发展,推动了第一产业的发展。项目的建成运行,年产优质芦笋可达50万公斤之余,除鲜销外,也为企业开发芦笋产品加工提供了可能,丰富出口加工蔬菜品种。据了解,日本进口冻干芦笋的价格高达30万元/吨,因此芦笋产品加工出口,将极大促进加工企业的发展,反过来提高了产品的吸收能力,也促进了芦笋种植业的发展和效益提升。
(二)优势分析
1、交通便捷
项目区距石浦17公里,丹城15公里,泗西公路沿基地而过,交通十分便捷。象山县是一个三面环海的半岛县,水上交通十分便捷,全县拥有3000吨位以上的港口泊位6处,货运可北抵大连、烟台、上海,南达广州、厦门、温州。2012年象山港大桥将建成通车,象山到宁波只需30分钟车程,象山交通条件将大大改善,象山也将名副其实成为宁波市的后花园、菜篮子基地,合作社的交通优势更加显现。
2、技术保障
合作社在发展花卉产业过程中,注重科技,加强技术人才配备,同时开展与县农业技术部门、科研院校的技术合作。合作社针对项目建设,积极吸收人才和培养人才,现已引进3名大学生,指定原有1名技术人员负责组成技术团队,远赴云南省云浙蔬菜发展有限公司学习芦笋种植技术。
3、政策优势
项目是《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第一类鼓励类第一条农林业第3款“蔬菜、瓜果、花卉设施栽培(含无土栽培)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满足《2013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对项目、产业的要求,建设内容符合财政资金支持方向。项目产业也是象山县“7+1”农业龙型产业之一,项目地既是《宁波市现代农业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规划的“宁象南部蔬果畜牧产业区块”,也是《象山县现代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蔬菜产业发展重点规划区,因此,项目建设具有优越的政策优势。
(三)市场分析
1、市场前景
芦笋又称石刁柏、龙须菜,为多年生百合科蔬菜作物,有10多年的经济寿命;芦笋以绿色或白色嫩茎为食用器官,含有蛋白质、脂肪、钙、铁和多种维生素,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是驰名世界的名菜良药,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蔬菜之王”的美称。芦笋适应性非常强,温度在 -36℃—6℃之间的区域都可以种植,且根系发达,抗旱能力极强,目前我国除西藏、青海两个省外,其他各省均有种植,其中90%的面积集中在黄淮流域的鲁、豫、苏、冀、晋、陕等省,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芦笋种植基地。
(1)国外市场前景
芦笋作为蔬菜食用在欧洲的消费量仅次于番茄、刀豆、蘑菇、豇豆,是主要蔬菜之一,市场价格是最高的。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欧、美、日等国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芦笋的消费量也不断上升,市场价格也不断上涨,许多国家的农民纷纷种植芦笋,芦笋生产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法国、荷兰、西班牙、加拿大、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芦笋生产成本上升,种植面积和芦笋产量下降,而中国、波兰、新西兰、南非等国家,芦笋生产发展迅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经济效益良好。随着芦笋生产的不断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芦笋种植和出口基地,我国芦笋出口量约占世界芦笋贸易量的46.9%。国际市场对新鲜绿芦笋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供求缺口一直维持在30%以上,鲜绿芦笋特别是优质绿芦笋的价格居高不下。目前日本市场每吨保鲜芦笋价4.8万元,冻干芦笋每吨30万元左右,欧盟市场芦笋价格更高,在我国出口蔬菜产品中芦笋是最畅销和最高价格的蔬菜。
(2)国内市场前景
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芦笋的国内市场也日益畅销,市场价格不断攀升,芦笋的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产品消费水平高,芦笋销量大,节假日芦笋价格高的达10余元/斤。2003年后,我国主要芦笋产区遭受严重涝灾,面积减少约50万亩以上,导致芦笋产量大幅度下降。芦笋减少直接导致市场供应进一步紧张,芦笋市场价格直线上涨, 2005年以来芦笋原料收购价格一度达到10—14元/公斤,平均收购价格6—8元/公斤。
(3)产业发展趋势
芦笋一般在种植次年有少量收获,第3、4年年产量增加,总采收期可达10年以上。但由于芦笋生产一次性投资相对较大,投资回报期需2年以上,栽培技术要求较高等原因,零星分散发展困难,芦笋面积难以在短期内快速增长,未来几年芦笋市场仍将处于求大于供的局面。因此,现阶段是发展芦笋种植的良好机遇期。
但是发展芦笋产业,必须把握好策略,要做到:
◆规模化发展
◆标准化生产
◆品牌经营
◆组织化程度高
2、风险分析
(1)销售风险
产品实现市场销售是项目取得效益的保障,而当今农产品市场是大流通市场,市场竞争激励,因此市场销售风险大。
针对项目产品而言,这种风险基本可以避免。合作社采取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模式,农民的产品由合作社收购,合作社与市场的连接通过委托销售机制实现,项目产品及带动面积产品均由“弥勒县云浙蔬菜发展有限公司”代理销售,已签定协议书,而且代理销售的面积可以达到2000亩。
(2)质量风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产品品质和食用安全性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农产品出口的技术壁垒充分显现,城乡居民对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的增强,国内的一些大中城市实施了农产品准入制度和销售许可证制度,对项目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项目营运要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严格按标准化规程生产,建立全程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建立产品质量查询网站,加强对上市产品的检测,保证项目产品的质量安全。同时要加强品牌建设,建立合作社统一的品牌,努力将品牌打造成知名品牌,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四)合作社成员对申请项目的支持情况
经象山农友花卉专业合作社社员代表大会决议,一致同意申报2013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年产50万公斤优质芦笋种植基地扩建项目”,同意项目建设内容和投资额度,并承诺按项目投资额度筹集自有资金,自有资金筹集通过合作社社员增资筹集,科学制定项目实施方案,严格规范财政补助资金的使用,按《象山农友花卉专业合作社章程》进行利益分配。
15
项目目标
三、项目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利用“良地、良种、良法、良制”建立合作社“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优质”的芦笋种植基地,打造象山蔬菜产业发展亮点,促进象山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二)生产能力
项目总占地250亩,搭建大棚面积230亩,其中育苗面积10亩,实际种植面积220亩。
表3-1 项目产能力表
经营
方式
产品
名称
种植面积
(亩)
单位产量
(公斤/亩)
总产量
(公斤)
季节
安排
合作社
组织经营
鲜绿芦笋
220
2500
550000
长年
上述生产能力是指达产年的生产能力,根据芦笋的生长特性,产出逐年增加,项目建设期1年,第2年即有产出,产量每亩1000公斤左右,第3年产量提升,第4年达产。
12
项目建设方案
四、项目建设方案
(一)主要建设内容
1、建设地点
项目建设地位于象山县泗洲头镇杨大场村,泗洲头镇地处象山西南部,东濒茅洋乡,南临宁海县长街镇,西南连宁海胡陈乡,西北接西周镇。杨大场村位于泗洲头镇西北部,村域面积2.71平方公里。项目用地通过租赁方式取得,总占地面积250亩。
2、技术路线及流程
(1)技术标准
NY/T 5231-2004 无公害食品 芦笋生产技术规程
DB33/T 717-2008无公害绿芦笋 大棚生产技术规程(浙江省标准)
(2)技术路线
项目的技术路线为:无公害芦笋大棚高效生产技术。包括品种选定、设施选择、育苗和栽培管理、病害防治、产品采收等关键技术应用。
(3)技术流程
图4-1 项目技术流程图
育苗
①品种选择:芦笋是多年生植物,一次种植可以连续收获15年以上,因此选择高产、优质、抗病强的优良品种非常重要。项目选择我国自主培育的高产优质品种2000-3F1代芦笋种子。
②育苗时间:3-10月份均可育苗,有大棚的冬季也可以育苗,南方地区周年均可以育苗。一般以3-4月播种,6-7月定植为好。
③浸种催芽:芦笋种子外有一层坚硬的蜡质,因此播种前必须进行浸种。浸种前先用清水将种子漂洗,漂去秕种和虫蛀种,再用50%的多菌灵300倍液浸泡杀菌12小时。然后,春季用30-35℃的温水浸泡2天(夏、秋育苗用冷的井水浸泡),再用湿毛巾将种子盖上催芽,每天用清水冲洗种子一次避免闷种,等有少量种子露白后即可播种。
④播种方法:
营养钵育苗:选用10cm×8cm的塑料营养体,营养土为:生物有机肥:表土=1:4,每钵正中播一粒种子,3个月后待苗高30cm左右,生出5条小茎,肉质根达10-15条时即可移栽定植。
苗床播种育苗:选择肥沃的沙壤土整畦,每50克种子选用10平方米育苗畦即可,先灌足底水,按行株距10厘米化纤,单籽点播在中央,上面覆盖2厘米厚的过筛细土或干河沙土。早春季节播种后即用小拱膜(宽90-120厘米,高50-80厘米)覆盖,畦面上撒辛硫磷颗粒剂药饵少量,以防蝼蛄等地下害虫。拱棚内控制温度在白天25-30℃。温度超过32℃时要及时揭开两端的膜通风炼苗。当小苗长出三个以上地上茎时(出土后60天左右),即可移栽。
定植
①地块选择:要选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透气性好的沙壤土或壤土栽培芦笋,同时要求早能浇、涝能排。
②移栽定植:芦笋以6-7月移栽为佳,因为这样田间管理时间短,次年春节后就可采收,见效快。也可移栽上一年的苗,这种苗大、苗龄长,比当年春季育的苗产量高。南北方向栽植,6米宽标准大棚作畦4行,棚边保留50cm空间,畦面单行种植,株距28-30厘米,每亩定植1400-1500株。为保证春节后蔡笋,夏秋季节应加强肥水管理。▲挖定植沟:在经过深翻整平的地面上,南北行向,挖沟宽40厘米,沟深40厘米。▲施肥填沟:将每667平方米1000公斤的商品有机肥和“黑牛”有机磷钾20公斤+尿素10公斤拌匀填入定植沟内。▲起苗定植:起苗前苗畦先浇一遍水,沿芦笋苗行间用铁锹分割成方块,带土将苗起出,南北行栽培的,把小苗最细小的一个茎朝北方向,按25-30厘米株距植于沟中,芦笋苗鳞茎盘低于地平面12厘米左右,然后浇水使其自然踏实,等水渗下后,适时松土。
夏季肥水管理
为加速芦笋生长,7月中旬-8月中旬,每667平方米追施“黑牛”有机钾25公斤+尿素7.5公斤或史丹利48%含硫复合肥25公斤,追肥后及时浇水,项目施肥以有机肥料为主。
病虫害防治
①芦笋病害:主要有茎枯病,根腐病,褐斑病,枯稍病等,在管理上必须做好纺治工作。
②芦笋虫害:主要防治蛴螬、蝼蛄、地老虎和甜菜夜蛾等。
清园
大棚芦笋每年有两次枯枝期,分别是春季留母茎后4个月和冬季12月;在枯枝后浇一遍透水,过几天后将干枯的地上茎拔掉清园。
扣棚
按照芦笋的生物学特性,当地表温度达到或超过11℃时,鳞芽才开始萌动,并相继长出嫩茎,因此,为了春季提早上市,延长采收期,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实行大棚栽培。大棚覆膜时间安排在1 月上旬, 春笋采收始期比露地栽培的3月下旬提早到2月上中旬,提前40天左右。
采收
根据温度及生长情况,在春节前后笋芽长到20-25厘米时采收上市。每亩大棚春笋产量可达500公斤左右,比露地春笋亩产增加四五成,产值翻番。实现了春笋冬季采收,春节前后上市,既丰富了春节市场供应,又获取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母茎的留养
第一年笋田采收一个月后,于4月上旬开始留养春母茎,留养数控制在2年生芦笋3根、3年生以上芦笋4-5根。秋母茎留养始期,采秋笋的控制在8月25日左右,留养根数为10-15 根,9月下旬开始进入秋笋采收期;不采秋笋控制在9月中旬前后,所有嫩茎全部留养秋母茎。
(4)茎枯病措施
①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项目选用的品种具备抗病性强的优点。
②农艺措施: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芦笋茎枯病防治的农艺措施极为重要。做好清园,减少病原菌数量是根本,彻底清园,减少病原菌数量可以起到60%以上的防治效果。做法是:每年11月份,当芦笋秧开始变黄后(不要等到茎秆变干),用铁锹或锄头,从地下5厘米左右将芦笋茎秆铲断,将芦笋秧远离芦笋田,进行处理(作饲料、燃料等)。在浇冻水之前,将芦笋田中散落的枯枝捡拾干净。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切不可掉以轻心;采用设施栽培避雨季留母茎,减少侵染机会 ,使病源菌的因雨水发生和传播失去了条件,不易侵染发病;加强管理,增强抵抗力 ,要适时中耕除草并及时清除病茎,控制笋田的母茎留量 ,为营造良好的排水条件,施肥上应遵循有机、无机、生物肥三结合,氮、磷、钾三配套的基本原则;巧阻断防侵染防止病飞溅,进行田间铺草秸或覆地膜,试验表明:复地膜避雨栽培,可减少病害发生72.7%~77.1%、病指减轻60.1%~62.2%。
③药物防治:要防重于治,一定要早预防,严格控制病原基数,争取不发病或少发病。药浸种保幼苗消除种籽带菌采用浸种处理,可用16%抑菌净2000倍浸种1天,苗床用土必须用500倍抑菌净(每亩施用120克)进行土壤消毒,另外针对幼苗组织幼嫩,抵抗力低而易染病的特点,在幼苗出土后可悬挂抑菌净进行空间熏蒸灭菌;药涂茎保母茎在留母茎时,一般在留母茎前3-5天用16%抑菌净500倍液浇根盘及周围的土壤,以杀死土中病菌,保护母茎免受侵害,出土后,对个别刚有发病迹象的嫩茎采用药剂涂茎处理,当留养的母茎长至5cm高时,即用2%抑菌净5-10倍液涂茎,隔天涂1次,连涂3-4次;抓住防治重点阶段,成株期笋丛不断增粗加密,笋田通风条件差,要及时防治,在母茎分枝后,用1000倍抑菌净液喷施;休眠期要消毒在清园后春萌芽前进行全田土壤消毒,可采用16%抑菌净可溶性粉剂500倍,75%百菌清500-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喷施。
3、设备购置
项目本着生产需要、先进适用、经济合理的原则,确定项目新增设备,保证项目的按期投产和正常运行。项目新增设备详见表4-1:
表4-1 项目设备购置明细表
序号
设备名称
单位
数量
单价(元)
备注
1
杀虫灯
台
200
200
0.16W 单/多晶硅片
2
产品质量检测仪器
台
1
10300
HQNC-900农残检测
(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农药残留已成为农产品、食品安全的首要问题。要实现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首先要在农业生产环节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的生物保护技术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其中,灯光诱虫是成本最低、用工最少、效果最好、副作用最小的物理防治方法,项目采用太阳能杀虫灯,每1 只大棚配置1台,采用多数害虫趋光的原理,白光灯照明,紫光灯诱虫,微电流杀虫,杀虫效果显著。杀蚊虫灯主件包括:太阳能电池板、控制器、蓄电池、诱蚊LED灯、集虫漏斗、铁挂钩等组成,每台价格为200元;
(2)农产品质量检测仪器为产品上市质量检测使用。HQNC-900系列96通道农药残毒快速测定仪是通过个人计算机软件系统控制微孔板读数仪,实现基于酶抑制率测定原理的果蔬类样品农药残留快速测定功能,检测方法符合国家标准GB/T5009.199-2003和行业标准NY/448-2001,能快速检出被测样品的农药残留,检测通道多、速度快、准确度高,广泛应用于蔬菜、水果、粮食、茶叶、水及土壤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脂类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
4、设施建设
(1)生产设施建设
①标准钢棚230亩。
项目采用大棚栽培芦笋,大棚投资为项目重点投入。大棚以GT-C625型钢棚为标准,加强材料选型,一是提高抗风标准,立柱加大型号;二是提高防腐标准,质地要求更高,镀锌层加厚。
单栋大棚温室跨度6m,开间(N)1m,肩高1.4m,顶高2.8m,温室屋脊南北向布置,主采光面朝向东偏南6-15度。
棚膜选用国产0.08㎜优质长寿无滴膜,遮荫采用HDPE低压聚乙烯遮阳网。
标准钢棚每平方米造价33元,合计230亩,计153410平方米。
②大棚滴灌230亩。
项目种植全部采取节水灌溉模式,节约水资源,提高灌溉效率。整个滴灌系统由水池、首部枢纽、输配水管、滴头等组成,利用滴灌系统实施肥水一体化浇灌。
项目将建立沼液池实施沼液浇灌,滴灌设施的建设必须与沼液浇灌整合,即肥水一体化。沼液对接滴灌系统要建立沼液粗过滤和曝气系统,沼液细过滤、反冲洗和主体控制系统,田间沼液滴灌系统。沼液进行2级过滤达到60目水平,进入下一级过滤。通过曝气系统定时对过滤网进行曝气,防止过滤网堵塞。沼液过滤完后输送至120目的三级过滤,并通过气、水联合定时对过滤器进行反冲洗,以实现沼液的无堵塞过滤。最后沼液根据作物养分与水分的需求进行科学配比后输送至滴灌系统对接。项目滴灌系统建设内容包含了沼液浇灌的对接,建造费用与一般滴灌系统相比要高。
滴灌按大棚面积配备,每平方米造价3元,共153410平方米。
(2)辅助设施建设
①机耕路
在大棚之间设置3米宽机耕路,并延伸至与外部交通要道连接,项目建造机耕路为沙石路,共建设机耕路1600米,计4800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40元。
②排水沟
项目区设置主排水渠1条,大棚间机耕路旁设置次排水沟,主排水沟通过涵管排入外部农业排水渠道。排水沟统一采用矩形断面,宽度40-60cm,浓度30-50cm不等,排水沟为人工挖掘和整修的土沟,项目建造排水沟总长5000米,每米造价24元。
③泵站
设立泵站为强制排水所用,遇暴雨情况,自然排水不能畅通情况下,须使用泵站进行强制排水。泵站建设泵房10平方米,含机座、线路、电器和设备在内每平方米造价2000元。
④沼液池
项目生产推广使用有机肥料,响应象山县沼液浇灌推广计划,建设沼液存放池设置液肥点。沼液池占地250平方米,深1米,贮存量250立方米,钢筋混凝土池底,砖砌防渗池壁,预制池盖,每立方米造价400元。
⑤废弃物处理设施
项目产品为鲜芦笋,产品采收后必须进行初处理,包括剪去根部、捆绑包装,会产生诸多废弃产品,同时在母茎保留上必须进行废枝清理,这些废弃物随意堆放会影响园区美观,产生污染,也成为安全隐患,为此项目专门建立废弃物处理场所,设置处理房集中收集废弃物,集中通过环卫部门或饲料加工企业外运处理。废弃物处理房共50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530元。
5、科技措施
(1)品种选择
选择高产、优质、抗病强的优良品种,引进2000-3F1代种子进行育苗,优质品种也是合作社向农民推广的品种。
(2)技术来源。
项目开展大棚高效栽培芦笋,由合作单位“云浙蔬菜发展有限公司”提供技术、管理方案,合作社配备4名专业人才,并到该公司现场学习。项目得到象山县农业技术部门的支持和指导,并与浙江省农科院、宁波市农科院建立技术联系,确保项目的技术运行。
(3)技术培训。项目营运过程中对操作工人进行技术培训,同时开展合作社内外的农民培训,带动农民发展芦笋种植,带动农民提高收入水平。
(4)肥力培育。对育苗和种植用地进行肥力培育,即在土地使用前对土地进行整理,在桔杆还田的基础上,进行一次有机肥料的普施,从而提高种植用地的肥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项目科技措施需投入的内容详见表4-2:
表4-2 项目科技投入构成表
序号
内容
单位
数量
单价(元)
备注
1
2000-3F1代芦笋种子
项
1
100000
高产、高效、优质
2
标准化技术培训
人次
200
100
提高农民实用技术,加快技术推广
3
肥力培育
项
1
70000
提高土地利用率
(二)主要技术参数
表4-3 项目主要技术参数表
内容
株距(cm)
每亩种
植株数
(株)
成活率
(%)
补种率
(%)
初产出
时间
达产年
产量
(公斤)
产出季节
指标
28-30
1500
98
2
项目建设
次年5月
2500
全年
(三)项目涉及的相关环保措施
项目经营方向为农业种植,严格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开展生产,项目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同时项目利用有机液肥取代传统的化学施肥,可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消化养殖业的部分废弃物,对整体环境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
合作社针对生产过程中对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落实如下措施:
(1)严格按无公害规定种类使用农药,减少农药的残留,减轻对环境的影响;合理选择喷药时间,必须密切注意风向,减少药份在空气中的浓度,避免空气中的药份漂向农居。大力推广生物、物理防虫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保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2)废农用薄膜集中回收出售,经收购商到相关企业循环利用,不允许进入土壤、入水源和随地飘散;农药包装集中后按规定地点统一销毁。
(3)废弃物集中堆放、集中处理。项目生产产生的废弃物归类在废弃物处理房集中堆放,由环卫部门和饲料加工企业外运处理,保证种植场的环境整洁。
(四)项目组织与管理
1、建设期机构设置及职责
项目建设期间,合作社成立项目实施小组,实施小组负责项目的具体管理和处理日常事务。实施小组成员由理事长提名,经社员代表大会讨论表决,并根据社员代表大会提议进行增减,成立的实施小组向全体社员公示。
实施小组由下列人员组成:
组长1人,由合作社法人担任,为项目总负责,保证项目按规定内容、规定时间完成,落实项目实施方案,开展项目建设招标,组织项目开工,实施项目管理,保证建设质量,定期向财政部门和其他管理部门汇报项目实施情况。
财务管理1人:负责建设资金的筹集和使用管理,按规定向财政部门取得补助资金,进行项目的财务核算,实施对项目资金使用的全方位监督。
生产设施建设管理2人:1人负责生产设施的建设管理,1人负责辅助设施的建设管理。制定工程计划,签定施工合同,组织开工建设,实施建设内容的日常监督,及时向实施小组组长汇报实施情况,组织完工验收、提请决算,落实工程质量的保修。
生产管理1人:为合作社技术人员,负责落实项目科技措施,制定基地生产计划,按项目建设进度落实种殖方案,保证项目建设与生产经营的有机衔接。
2、营运期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
(1)营运期机构设置
合作社组织章程齐全,制度健全,运作正常,管理规范,常设机构有理事会、监事会和经营机构。经营机构设办公财务、营销配送、农技服务和基地生产四个部门。办公财务负责合作社人事、行政管理和财务核算;营销配送负责产品销售,为社员提供产销一条龙服务;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指导和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基地生产负责合作社直属基地的生产组织。
图4-2 合作社组织机构图
(2)项目人员配备
项目投入运行后,由合作社组织经营,合作社办事机构负责日常营运管理,现有办公财务、营销配送、农技服务和基地生产部门积极为项目开展服务,同时项目增加专门用工25人。项目人员配备详见表4-4:
表4-4 项目人员配备表
序号
部门
岗位
人数
1
农技服务
技术员
4
新增
2
基地生产
管理
1
新增
3
基地生产
生产工人
20
新增
合计
25
3、实施进度
项目建设期为1年,即从2013年1月起至2013年12月止。2012年12月底前完成项目的申报工作和项目的实施方案编制工作,2013年1月起项目开工建设,并在12个月内完成项目的各项建设内容,具体进度详见表4-5:
表4-5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表
序
号
工作阶段
2012年
2013年
12月底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项目申报及实施方案批复
2
大棚建设
3
滴灌建设
4
道路、沟渠等设施建设
5
品种引进和育苗
6
植株定植
7
设备到位
8
培训开展
7
完工总结
项目总结验收计划在2014年的1-2月间实施。
4、管理措施
建设阶段管理措施:
(1)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实施计划,合理组织项目各项建设内容的实施,项目分块落实具体责任人。
(2)项目的自筹资金按时到位,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
(3)通过招标方式确定项目建设单位,签定施工合同,提高项目的建设透明度,接受全体社员的共同监督。
(4)聘请相关专家和县产业主管部门人员,对项目的实施和运行进行指导和监督,保证项目达到预期目标。
(5)加强施工前、施工中和完工后项目的检查验收工作,确保项目的建设质量。
(6)加强对建设资金的全程管理,合理使用资金,不留缺口,保证项目按时运行。
投产后管理措施:
(1)项目运行严格按《象山农友花卉专用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进行财务核算和资金收支。
(2)建立人员岗位责任制,加强项目营运的各项责任考核。
(3)建立作业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标准化技术规程,同时完善各项作业制度,范项目的整个运行过程,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和产品质量的安全。
(4)建立技术培训常态化机制,多种形式开展技术人员深造和农民培训,切实提高农民技术水平。
27
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五、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一)总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634.96万元,其中建设投资626.96万元,前期费用8万元。
1、建设投资
表5-1项目建设投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