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简述科学社会主义三次历史性飞跃。2、简述斯大林模式3、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意义4、古巴改革开放的主要措施和主要理论观点。5、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区别。6.当代世界科学社会主义面临哪些挑战?7、论述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8、述评社会主义国家的三次改革浪潮9.论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10.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及其历史意义11.试举例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态度。12.试分析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原因 13.如何理解改革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要性?14. 简要回答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15,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为我们
2、提供了哪些启示?16.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哪些理论成果?17.试述当今社会主义国家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和亟待解决的共同问题。18,资本主义“垂而不死,腐而不朽”,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论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实践选择。20.如何正确认识“分不好蛋糕,就做不大蛋糕”的观点。结合社会实际,谈谈对我国当前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2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22.试述空想社会主义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23试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24.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25.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独创性贡献有哪些? 26.邓小平理
3、论在哪些方面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创新和发展?27.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28.如何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所发生的新变化?29.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在新世纪的机遇与挑战?30、试比较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简要说明为什么我们在建国初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31、简述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32、如何理解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块基石? 33、怎样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34、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谁胜谁负的斗争,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
4、是很激烈的”的理解。35.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是什么?36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原理。 37“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8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再认识的主要观点39中国共产党在50年代中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取得哪些成果。40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性质、目标和基本内容是什么?41“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和观点。42.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基本经验教训。 4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减少空想色彩,增加现实主义精神和科学成分的过程。44列宁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对今天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启示?1、 简述科学社会主义三次历史性飞跃 答:第
5、一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工人运动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在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完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成果,批判了它的唯心史观和不切实际的空想,这种有批判性的继承和创新正是与时俱进的重要表现。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社会制度的实践,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始于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传播,完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
6、的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列宁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俄国实践,发展了马克思的国家与革命的学说,揭示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践和时代发展相结合,科学回答了一系列新课题,在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民主殖民地问题、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等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此后,斯大林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中
7、国革命的实际,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在这段时间里,无论苏联、中国还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从本国实际出发,用实际行动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诠释。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由一种模式的实践到具有国家民族特色的多种模式实践,社会主义在改革中发展完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始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仍处于飞跃之中,其最明显的标志是中国改革取得初步成功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第三次历史飞跃时期,时代主题已经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国际间激烈的经济较量,实质上是各国间综合国力的较量,表现为世界范围内高科技的竞争。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由
8、于邓小平能够敏锐把握时代变化,站在时代的高度,以世界的眼光来观察和思考中国问题;根据中国国情,抓住时代发展带来的机遇、回应时代发展提出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纲领,并在许多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这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2、简述斯大林模式 答: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
9、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托洛茨基关于“超工业化”的思想,在列宁逝世后的党内斗争中,这成为了托洛茨基“意图损害农民利益”的罪证。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统治者之后,很快结束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击败了坚持新经济政策的布哈林,1929年公开宣布停止实
10、施新经济政策,在全国范围加速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在事实上采纳了托洛茨基的建国思想。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经济方面的特点:斯大林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并片面发展重工业,过多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实行高积累,多投资。政治方面的特点: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共产党管
11、理一切,直接发布命令;管理一切国家事务,民主法制不健全,领导的终身制,基本不受群众的监督,最后形成个人权力的高度集中。3、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意义 答: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努力把握发展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解决发展难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的意义:一是理
12、论意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汲取众多发展理论精华、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和时代要求的科学的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发展论。 二是实践意义。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来源于实践。科学发展观建立在深入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全面回顾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发展历程、认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之上,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发源的理论。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又指导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过程就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过程。三是政治意义。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确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确定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确定为统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总的方针,这使得全党、全国人民在工作方针上形成了一致,从而有利于我们在政治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民主集中。 四是经济意义。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时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好字当头”,又为
14、我国经济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提供了机遇。五是社会意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强调发展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在内的去全面发展,是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这有利于形成自然、人和社会的良性、协调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六是人文意义。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资文化需求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把推动人的最终发展、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发展的终极目标,坚持发展为了、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人
15、文关怀,体现了人文精神。七是国际意义。发展问题是全球问题,中国的发展既是中国内部的事,也是全球的事。中国的发展,一方面直接解决了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发展问题,构成了全球发展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还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和保障。八是创新意义。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所实践的不同于先工业化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是对传统发展道路的创新,这一创新对于其他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都有众多的借鉴意义,当然,这一创新也进一步丰富和推动了全球的发展。4、古巴改革开放的主要措施和主要理论观点。 答:古巴在改革开放中采取的措施主要有:(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并在坚
16、持这个原则和方向的同时,不断完善政治体制,改善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精简党政机构,裁减冗员,提高党政机关运作效率,重视党的廉正建设和党风建设,加强对党员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领导,增强他们防腐拒变的能力。(2)积极稳步地推进经济改革,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合理发展,加强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企业制度,实行政企分开,适当扩大企业自主权,以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同时对国家的税收制度、价格体系、市场管理体制和金融体制等进行相应改革,以适应各方面发展的需要。在农村改革中,一方面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改变过去以蔗糖为主的单一经济,大力发展农牧业
17、,扩大粮食和蔬菜的种植面积,积极解决国内严重的缺粮困难;另一方面,在农业经营机制上,减少国家对土地控制的范围,下放土地的生产经营权。在农业利益分配机制上,实行个人收入和生产效益挂钩的奖励制度,重新开放被关闭的农村市场,允许农民公开出售农产品并以美元定价。(3)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为了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古巴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同时还改革了对外贸易体制,取消了国家对外贸的垄断权。(4)奉行多样化、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其外交重点是加强与拉美国家的关系,同时积极调整同独联体和东欧国家的关系,进一步发展与中国、越南等现存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加强同欧盟、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外交关系
18、和经贸往来,并主动发展同美国企业、新闻媒体、宗教人士和旅美古侨的关系。这些改革措施的实行,使古巴党在危难时刻,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和认识,稳定了国内局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封锁,并渡过了苏东剧变后最为困难的时期,初步走出了困境。 主要理论观点:学者们认为,古巴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某些理论、方针政策进行了调整,并逐渐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一些理论观点,主要有:认为如何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既不学苏东国家毁灭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做法,也反对照搬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强调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认为没有效益就没有社会主义;在所有制问题上
19、,古巴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在分配机制上,古巴强调按劳取酬,调整了过高的社会福利性分配,要求逐步减少平均分配财富的比例,但同时强调免费教育和医疗等基本福利体系的格局不会变。5、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区别。 答:民主社会主义(亦称社会民主主义)是社会党国际及其所属社会党的理论旗帜。作为一种对资本主义的改良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早在19世纪初中期的国际工人运动中就存在。后来,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基础上,欧洲国家建立的工人政党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主张,同时又自称为“社会民主党”和“社会民主主义者”。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伯恩斯坦等人以民主社会主义修正了马克思主义,
20、这种社会改良主义就逐渐成为社会民主党的主导思想。经过上世纪初期的历史分野,民主社会主义在百年来的发展演变中,与科学社会主义愈行愈远。 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待资本主义的不同。科学社会主义基于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深刻分析,认为解放生产力和实现对人的解放,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担负着实现这一代替的历史使命。民主社会主义虽然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批判,但这种批判更多地停留在伦理道德层面,他们否定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把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完全局限在资本主义的框框里,争取到执政和参政地位
21、也仅限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改良。二是在指导思想上不同。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从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直接行动指南。共产党及其科学社会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而民主社会主义则坚持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有的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完全从自己的纲领中排除了出去。三是追求的制度目标不同。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与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目标是探索出一种更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并最终达到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民主社会主义从最初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目标,逐步变为把社会主义仅仅视为一种价值追求和一项不断追求美好社会的持久的运动,目标是
22、通过对现存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的不断调整改良,达到一种所谓更民主自由的社会。四是在社会变革的方式上不同。科学社会主义认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方式可以有两手,在坚持暴力革命是主要斗争形式的同时,也绝不放弃任何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而民主社会主义把通过普选取得议会多数作为取得政权的唯一方式,主张渐进地变革社会,反对用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五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态度不同。科学社会主义认为,取得了政权的无产阶级必须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有步骤地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而民主社会主义否认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是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和基础,主张用对经济的民
23、主监督取代消灭私有制,实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混合经济。6、当代世界科学社会主义面临哪些挑战? 答:(一)当代资本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当代资本主义是指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从20世纪中叶开始的现代科技革命为资本主义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力飞速提高、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资本主义的长足发展,给社会主义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共产党组织有的更名易帜, 有的则继续保持共产党的名字(如日共、西共)继续进行艰苦探索;另一方面,现存的5 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顶住了苏东剧变的巨大压力后, 继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但是当今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曾是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虽
24、然经济、社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占有的社会产品、教育程度和国民收入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二)经济全球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促进了资本所有者在世界范围内的联合,同时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仍处于中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全球化以经济为中心,逐渐向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领域扩张,西方利用全球化的趋势,把自己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文化乃至生活方式推向全球,谋取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全面霸权,并按照自己的战略需要构建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这些无疑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新的社会主义制度
25、的诞生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造成极大的困难。(三)“和平演变”战略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诞生和发展, 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使资本主义国家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感到了严重的威胁。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复辟资本主义,始终是帝国主义势力的既定战略。他们加紧意识形态的渗透和进攻;利用经济援助、技术转让和贸易往来, 诱迫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实行多元化,经济上实行私有化;推行人权外交,干涉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同时大力培植亲西方的“民主势力”和“持不同政见者”,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反对派势力。虽然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期,但是资本主义国家从来也不可能放弃对社会主义的“和平演
26、变”战略,只不过是演变的方式和手段更加隐蔽罢了。7、论述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答:人类社会从起先的原始社会到奴隶制社会,再到封建制社会,又到资本主义,继而又到社会主义逐步改善体现了人类文明的渐变式发展与进步。人们形象地认为经济文化越是强大的国家必然 先于其他落后国家进入更加文明,更加完善的社会制度。但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国一系列的世界变革来看趋势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步入社会主义。这看似违反规律,但实际上却是历史的一种必然选择。原因如下: 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19
27、 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矛盾的焦点集中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出现了很好的革命形势。简单地来说就是由于经济文化发达的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比较完善,人民之间没有很严重的矛盾,所以没有社会主义发展的土壤,革命的阻力比较大。而对于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来说,人民矛盾非常尖锐,所以人们的革命斗争积极性比较高,这样就造成了这样的国家率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而且我认为从封建社会步入资本主义社会也是这样的情况。西欧在清朝以前无论是在经济还是文化上都是远远落后与中国的,但是他们却能先于中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这是为何?其 实资本主义的出现首先
28、是在一千多年前中国的宋朝,宋朝巅峰时期人口 1.1 亿,据我查询资料,此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占到世界的80%。 可以说这是中国封建制发展的巅峰时期,人民富足,社会矛盾极少,终宋一朝,并没爆发过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个时候资本主义虽然萌芽却没有很好的生长土壤,发展所受阻力较大。再加上后来被奴隶制异族入侵,经济文化受到不可逆转的破坏,资本主义也夭折了。后来的明朝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经济总量一度接近宋朝巅峰,后期资本主义又开始萌发。奈何天亡华夏,奴隶制异族又入侵,从此中华经济文化一蹶不振,到现在还没恢复。西方也就是在明末清初慢慢步入资本主义社会,从此西风压倒东风。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历史规律可知,社
29、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有着历史的必然性。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发生于中国却在西方取得成功,社会主义起于欧洲的德国却在俄国、中国等落后国家率先取得成功。这就是历史的必然性。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一定的社会形态的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 发展水平上,但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的了,某个阶段,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在一定条件下, 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方面。关于这一点,我的理解是中国在社会主义之前一直是属于半封建半殖民的状 态(民国长期处于战
30、争,基本属于殖民状态),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想要在不改变生产关系的情况下发展生产力的可操作性是不高的。就像一个久病无医病入膏肓的病人,你再使用那些药性温和的药已经没有办法,必须使用一剂猛药才有一线生机。当时的中国已经是个烂 摊子,套用当年明月的一句话:要收拾这个烂摊子只能 用力过猛,如果不这样,就只能收摊走人了。当时的中 国也是这种情况,想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打破原有的生产关系,推倒重来,打破地主农民的生产关系,驱除剥 削人民的资本家,打破了这层壁垒,中国的发展也就没有了层层限制。虽然看似用力过猛,却也是中国最后的一线生机。 8、述评社会主义国家的三次改革浪潮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欧、亚洲
31、的不少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带领与迫使下,许多国家倾向于照抄照搬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依照苏联体制建立起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虽在短时期内达到特定目标、取得一定成就,但它们忽视了本国国情,随着国家进入正常的经济发展时期,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明显暴露出来。在经济领域,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严重失调,生产效率底,经济效益差,人民缺乏生产积极性;在政治领域,官僚主义作风盛行,特权和专权现象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在此基础上,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可划分为三次改革浪潮:第一次浪潮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第二次是2
3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第三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这三次改革浪潮都分别取得了不同的成就。 一、第一次改革浪潮: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首先由南斯拉夫发起,由于南斯拉夫坚持走自我发展道路,与苏联产生矛盾,为摆脱苏联的控制,南斯拉夫进行了自治改革,扩大民主,下放权利,对高度集权的苏联体制提出了全面的挑战。随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也逐渐暴露出苏联体制的弊端,并先后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以苏联为例,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全盘否定斯大林,在一定程度上扫除了个人崇拜之风,有利于党内的民主化。之后他对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局部性的改革
33、,在外交上,他提出“和平相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意欲“苏美合作,主宰世界”。在经济上,他大力进行农业改革,试图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同时,他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虽扩大了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总的说来,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一些成就,但成效不大。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实验,他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也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的改革使得苏联社会重新焕发了活力才有了后来勃列日涅夫时代的短暂繁荣。 在苏联的影响下,东欧各国也先后开始进行调整与改
34、革,如波兰、匈牙利等,它们都是在基本保持原体制的前提下而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革,虽力度不大,也不彻底,但都开始注意“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扩大企业自主权,对于今后经济发展的探索有积极作用。 二、第二次改革浪潮: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这一时期苏联东欧国家经济增长的势头开始明显减弱,经济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这表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能适应集约型经济的发展,推动苏联东欧国家提出改革传统体制的问题。 匈牙利想要通过改革建立一种“计划指导下的市场经济模式”,以弥补苏联模式出现的弊端。在改革前期,匈牙利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生活有较大改善;到70年代中期,基本上形成了这一独特的社会主义模
35、式。捷克斯洛伐克也提出并实践了一系列适合本国国情的改革措施,实行民主,采用市场竞争,扩大企业自主权,形成了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但其改革却因苏联领导华约五国入侵而中途夭折。苏联勃列日涅夫于60年代中期也实行了全面改革。政治上,他主张集体领导,通过加强政治体制的集中和统一、加强党的领导和中央政治局的权利、提高干部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加强人民监督、扩大人民权利等来稳定局势和秩序,未能真正改变苏联存在的根本问题单一的所有制形式、排斥市场经济的产品计划经济、难以调动广大民众积极性的官僚体制,最终导致政治体制有稳定向僵化发展,政治思想僵化无力。经济上,实行新经济体制,其中心内容是引进经济方法,加强
36、物质刺激,完善计划管理办法,收到不少成效,企业生产力提高,工人积极性有所增强,因此70年代中期成为了苏联历史上人民生活最好的时期。 三、第三次改革浪潮: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 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国家几乎都加入了改革的行列,中国、苏联、东欧各国都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政治与经济体制的变革,它把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推向了高潮。到了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普遍由于累积的各种问题而导致社会不稳定、政局动荡、经济大幅下滑。东欧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面对日益严重的国内危机,在国内各种敌对势力的逼迫下,放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宣布实行政治多元化或多党制,使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中国于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37、”,确立了改革的方针和原则,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苏联在戈尔巴乔夫的领导下,也进行了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19851988年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前期,也可以说是经济体制改革时期,19881989年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后期,主要是从事政治上的改革。前期改革中,戈尔巴乔夫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即在不变动旧体制总体框架的前提下加以改进与完善,所谓的“改进与完善”其实是全面改革所有制关系,取消起主导作用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生产资料的非国有化、私有化和自由市场经济,经济上的改革不但未见成效,反而还造成社会生产的全面停滞。后期的政治改革中,戈尔巴乔夫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其实在意识形态上
38、已背离了社会主义,而走向了资本主义,最终改革以失败结局。 社会主义国家的这三次改革浪潮虽然成效不大,但它反映了作为新生制度的社会主义的艰难探索历程,这三次改革浪潮的成功与失败为继续前行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借鉴。中国的社会主义在改革的荡涤中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结合本国国情,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9.论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伴随着高速工业化、农业令盘集体化和大清洗三大运动形成的。.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权,它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 a经济上:1)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是苏联社会主义
39、模式的重要经济特征,苏联在30年代形成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两种形式: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2)其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也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从1982年起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建立了强大的重工业部门。3)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计划经济,也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经济上的重要特征,苏联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从1982年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苏联一直坚持指令性计划制度,国家机关包办一切。b政治上:1),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政治上表现为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苏联国家政权采取了立法权和行政权统一的苏维埃形式。2)苏联政治体制的另一个特点是苏联共产党独掌政权,而且苏联共产党是苏联
40、唯一的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在存在与之合作的政治党派,这样缩小窒息了党内民主,集权给个人崇拜创造了条件,影响社会主义建设。 c文化上:苏联实行的也是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各种文化单位均由国家包下来。文化上,学术上的是非往往由党内组织或党的领导人说了算。.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成就a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b它在反对法西斯主义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c它推动了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产生。.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a政治上民主少,容易产生个人专权;b经济上管得过死,总体效益差;c思想文化上的严格控制导致个人崇拜盛行,思想僵化;d对外关系上,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导致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 10.科学社
41、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及其历史意义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诞生标志 1848年1847年底,马克思、恩格斯出席了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接受为同盟起草新纲领的委托。1848年2月,同盟的新纲领发表,这就是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绝牧人,正确指出了改造资本主义的途径。从此社会主义成为科学的理论。列宁对共产党宣言给予高度评价“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于1848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以对这个学说作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是最好的阐述。” “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因此,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42、2、历史意义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无产阶级有了自己强大的思想武器,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号召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新阶段。 11.试举例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态度。“科学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他们当作科学来对待。”马克思恩格斯始终以严肃的科学态度对待科学社会主义,总是随社会发展和自己认识水平的深化而不断丰富、完善和修正自己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不惟我独尊,用宗派主义态度对待别人,包括资产阶级的学者。马克思强调自己的理论不是教条,而应该是方法。使用时应该实事求是的考虑实际出发点,而不应该照搬结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是
43、达到共产主义的方法则需要各国无产阶级根据本国具体情况,独立自主的探索本国道路,制定自己方针。 12.试分析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原因 答:这个综合作用包括(一)两个直接原因:西方“和平演变”得手与“改革”变成“改向”。(二)两个深层根源:党已陷入深重危机与经济建设长期没搞好。(三)一个根本教训:背离和抛弃了马克思主义。 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只是苏东剧变的外部原因,只起到了催花雨促进的作用。根本原因是苏东国家的共产党在改革中偏离马克思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方向,消弱及至取消共产党的领导,从而诱发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国家的全面危机,是导致剧变的主要内部直接原因。 13.如何理解改革对社会主
44、义事业发展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能够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是因为具有调整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动力机制改革。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表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必由之路。 一,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必然性:1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要求。2“经常变化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特征。3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4社会主义是各具特色的。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具体实现形式、运行方式方面存在着矛盾,不适应的一面。为了把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从一个发展阶段推向另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就需要通过不断改革旧的
45、体制,适时地调整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使之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社会主义具有优越性的根本原因,就是社会主义通过改革,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总体上适应社会化大生产中先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年轻的社会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完善的必然要求。各国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特点,通过改革,完善各国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反映,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必然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二,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发展和改革的先导 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2突破传统的苏联社会主义理论概念 3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发展要结合各国的具体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与时俱进,用科学的思想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不利于本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要冲破苏联模式的影响,走上特色化的道路,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实现。全面、准确的把握马克思理论体系,用发展的眼光、